第五百三十三章 謀定千秋(大結局)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三日後,張如攜禮往高家而去。

  並非是去見高季而是去見高洛之母,張如之母早亡高母待他及好,這也是張如不殺高季的一個原因。

  行至高府,張如使隨從去報。

  不一會,高季攜妻出門來迎。

  拜過之後請張如入府,入得正堂,張如拜高母,高母惶恐。

  隨後便使高洛出拜,此時的高洛心裡頗有些激動。反觀張如臉色依舊,沒有任何的變化。

  高季與妻藉口離去,其目的張如是知道的,心裡冷冷一笑。

  父母去後張如叫高洛坐下,問道:「日後可有打算?」

  不知問何高洛竟不敢直視張如,聽得張如問她又不知如何作答,搖了搖頭。張如起身:「時候不早了,我便回去了,若有事可往府里說之!」

  一聽張如要走,高洛有些著急,一下起身,連問:「不吃飯嗎?」

  「不了!」

  高洛一時啞然,張如走了數步,高洛突然說了一句:「對不起!」

  張如停步,背著她,說道:「你身不由己,怨不得你。」

  張如此言使高洛又一陣難受,她特別想說一句:不,不是的。我可以向父親求情的。但這句話到嘴邊卻是說不出來。

  咬著嘴唇,欲言又止。

  「我真的不知道是徐博陷害你的。」

  張如背對著她,突然轉過身微微一笑,說道:「高洛,人生短暫不必為了過去的事而煩惱。」

  轉過身的一剎那與高洛四目相對,尤其是那微微笑容刻在了高洛心裡。

  「放下方能大步而進。」

  高洛明白了,她高估了自己。那個與她閒時溫酒吟詩的徐平安已經不復存在了,他真的變了。

  其實高洛她錯了,不是徐平安變了而是她還停留在當初,止步不前。

  心裡頭難受得很,當初她若勇敢大膽一些可能結果不是這樣的。

  可惜呀!人生無法重來。

  人言:怎麼樣的人生才是最好的人生?

  答曰:所作之選擇不後悔便是最好的人生。

  但是人所作的選擇真的不後悔嗎?應該是沒有吧!

  時隔十年,張如與高洛再次見面只短短三兩句話,感覺二人不是青梅竹馬而是陌生人。

  也對,對於張如來說高洛確是就是一個陌生人。他雖然有徐平安的記憶可他不是徐平安,那種青梅竹馬的感覺他無法感受得到。

  這個陌生人也只對高洛而言。

  她深深感受到張如看她的眼神很平靜,沒有了當初的溫柔,就像在看一個陌生人一樣。

  張如走了,高洛看著他漸漸遠去的背影,眸中落淚。

  外面起了風。

  次日

  朝堂之上,秦議大怒。

  楚地來報,蠻族數擾邊界,屠殺百姓。

  秦議問計張如,張如回道:「陛下,蠻族未化,不曉文字不通禮儀。臣以為此等之族只可攻心不可攻城。教化此族,使之太平。」

  「太師言之有理,依太師看可派何人去之?」

  張如道:「臣薦趙閆。」

  秦議點頭,遂命趙閆為討逆大將軍,提兵十萬徵發南蠻。

  後禮部尚書李文魁言科舉之事,秦議命禮部著手準備。

  ……

  大安元年十二月三十日

  今日乃是秦議統一九州的第一個除夕,天下皆慶之!

  各地皆是張燈結彩迎新春。

  太師府中也是一派的熱鬧,忙忙碌碌的下人臉上皆洋溢著開心的笑容。這個除夕比之他年特別了許多,也溫暖了許多。

  ……

  大安二年,春,三月

  張如稟告秦議攜戶部眾人去往飛龍山。

  當年張如入楚被伏便自飛龍山遇到了趙百德。今日前去便是兌現當年之承諾,當年若非飛龍村老者趙百德搭救張如怕是生死難測。

  自村上看去,遠處谷中旗幟飄揚,馬蹄聲聲。

  村中人皆奇之?站立而望。

  待近了才看清楚,旗幟上寫著「隴太師張如」五個字。

  眾村民這才明白,原來是朝廷太師。不免震驚,朝廷太師怎麼會過他們這個小地方呢?莫非又要打仗了?

  一時紛紛猜測。

  突然,下方人馬直向著山上而來,村民又驚。

  一人驚道:「好像是來咱們村的。」

  眾人皆是點頭。

  不一會,張如便進了村,那趙百德之子見張如大吃一驚,指著張如連道:「他是那個隴國大官呀!」

  眾人聽得此言皆是大驚。

  張如曾在村里待過幾天,眾人對他不陌生。尤其是趙家,曾一度要強留張如與村中,交村里孩童斷文識字。

  在眾村民目光之中張如騎馬緩緩上來,看著一眾村民微微一笑。

  眾村民伏地而拜,張如喚之起身。

  隨後便問了眾村民近些時候的情況,眾村民喜悅答之!

  隴國一統天下,他們分了土地,心裡自是喜滋滋的。

  接著張如便問趙百德,其子答之。

  原來,在張如離開村子不久之後趙百德在一次上山中不小心跌到了一個溝里,硬生生凍死了。

  聞聽趙百德死,張如心裡嘆息一聲,他此來是為謝趙百德當日之恩!未想短短時間已是物是人非了。

  遂使其子引路,至墳前祭拜。

  拜後,回趙家,不見趙娟,張如問趙大成。

  原來趙娟已經嫁人了,嫁的人家是隔壁村的富戶。說是富戶,其實就是比趙家的情況好一些罷了!

  臨走時,張如以金與趙大成,趙大成拜謝。

  ……

  大安二年,夏,六月,張如奉命巡查十里亭。

  遇曹二夫妻攜子女下地。

  見一隊人來,曹二夫妻有意避之!但那一隊人明顯是向他們這邊走來的。曹二見此,叫妻兒不得多言。

  至路邊,張如下車,命隨從請來曹二夫妻。

  夫妻二人與子女皆是心驚,忐忑不安的走來,不敢抬頭。

  張如笑著叫了一聲曹二抬頭一看見是張如,隨即震驚。

  此時曹二才明白,當初問他話的哪位根本不是什麼富家的公子,而是他們大隴國的丞相。

  知張如乃是當今太師,曹二夫妻立刻跪拜,張如扶起。

  便隨曹二夫妻回了家中,問了收成以及近幾年的情況,夫妻二人臉上笑容洋溢,及是高興。

  如今整個隴國的糧食產量已到達了十年前的三倍,這個數字是很驚人的,其最根本的原因還是種了優質的小麥。

  ……

  大安二年,冬,十月

  趙閆率領大軍班師回朝。

  此次征伐南蠻大獲全勝,使南蠻之地皆得太平。

  趙閆聽從張如之策「攻心為上,破城次之」的戰略方針使南蠻心悅誠服。

  ……

  大安二年秋,九月,朝廷會考。

  這次會考人數達三十餘萬,各地考生皆有。

  取進士五十八人。

  其後五十餘年朝廷無有大事,天下安定,國家繁榮。

  大安五十五年,冬,十二月二十五日隴太師,中書令張如逝世,年八十二歲。

  秦議聞聽張如逝去呆若木雞,進而掩面痛哭,罷朝七日,去往張府,諡為「文貞」。因張如遺言,葬於落鳳江畔,不陪葬、不建墓一棺之地便可。

  天下百姓得知賢相逝去皆是痛哭,自發披麻戴孝以送之。

  就在下葬的那一天落鳳江中出現了奇異的景象,江中魚兒紛紛躍出水面極是壯觀。

  張如逝去兩年之後其妻商珏也隨之而去,朝廷將夫妻二人合葬。

  張如的故事到此就結束了,但這個時代的故事還在繼續。數百年之後這個時代發展迅速,尤其是出現了幾位偉大的科學人才,他們在張如的理論基礎上提出了一些大膽的猜想,正在慢慢實踐,想來用不了多久他們便能收到成果了。

  假如張如知道一定會驚訝的。

  他當初留下的東西數百年的時間便有人推測了出來。張如留下的東西是關於他那個世界的一些科學與技術,他自己搞不現實也太突然了,這個得要有一個過度的過程。

  ……

  這一日,大雪紛紛,一眼望去白茫茫的一片。

  一七旬老者牽著一個七八歲男孩的手正給男孩講著張太師的故事,男孩聽得津津有味。

  老者說的興起,突然天空中發生了變化,只見空中突然出現一道雲路。男孩被這奇怪的一幕吸引住,連問:「爺爺,您看。」

  老者抬頭看去,見天空中的雲排成一路,笑道:「小木子,今天是張太師的祭日,我聽你太爺爺說每年的這個時候無論天晴還是天陰都會出現一道雲路,是因為張太師騎著踏雲龍駒在巡查九州大地。」

  孩童恍然大悟。

  這一現象由來已久,但不知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老者說的也有些誇張,並不是每一年都出現的。不過,由此足見世人對張如之懷念。

  如今人們為了懷念張如將臘月二十五日稱為「千秋節」,每到這一天無論是世家公子還是大家閨秀都會在江邊或者河邊放上一盞「千秋燈」希望張太師能保佑他們學業有成或者是娶一賢妻,嫁一才子。

  「千秋」二字源於張如廟。

  張如逝去後朝廷下令立廟,上書「千秋謀士」四字,此後人皆稱為「千秋」。

  ……

  陽光明媚,窗外鳥聲不絕。

  病床上的張如緩緩睜開眼睛,只覺頭脹。

  側頭一看,頓時一驚:這特麼是醫院?

  接著,欣喜若狂。

  果不其然,一護士走了進來,與張如四目相對,微微一笑,說道:「你醒了。」

  「我這是怎麼了?」張如問道

  護士笑道:「你們呀!可真行啥都敢吃。你們吃了毒蘑菇,幸發現的及時。」

  金戈鐵馬,城牆弓弩,伏屍百萬,流血千里?難不成是幻覺?

  「其他人呢?」

  「他們吃的不多,已經出院了。」

  「我在這幾天了?」

  「昨天晚上進來的。」

  此時,張如完全蒙了。

  不,不可能是幻覺,此刻他腦海之中很清晰的記得他之所作所為,秦議、商珏……

  一個個印在他的腦海裡面。

  說話間進來一個女人,這個女人的眼睛與張如極其相似,她便是張如的母親,張瑜婉。

  看到張如醒來張瑜婉大喜過望,快步至床邊,笑道:「臭小子,感覺怎麼辦?」

  張如壓制著眼中淚水,笑道:「我張如可是張瑜婉的兒子,當然不可能有事。」

  「臭小子。」

  瞪了張如一眼,便問護士情況。

  細說一番之後張瑜婉才放下心來,她就這麼一個兒子,他要有點什麼事她可活不成了。

  這件事也讓張瑜婉認識到了一件事,她忙於工作忽略了兒子。

  又問了醫生,確定沒有事後便辦理了出院。

  張瑜婉開著車,目光時不時瞟了一眼兒子張如,心裡很疑惑。

  她感覺兒子與之前不一樣了,具體是哪裡不一樣她又說不上來。

  氣質,對就是氣質。

  (全書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