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歲寒三友

  這三個人是:王瘦吾、陶虎臣、靳彝甫。思兔sto55.com王瘦吾原先開絨線店,陶虎臣開炮仗店,靳彝甫是個畫畫的。他們是從小一塊長大的。這是三個說上不上,說下不下的人。既不是縉紳先生,也不是引車賣漿者流。他們的日子時好時壞。好的時候桌上有兩個菜,一葷一素,還能燙二兩酒;壞的時候,喝粥,甚至斷炊。三個人的名聲倒都是好的。他們都沒有做過傷天害理的事,對人從不尖酸刻薄,對地方的公益從不袖手旁觀。某處的橋坍了,要修一修;哪裡發現一名「路倒」,要掩埋起來;鬧時疫的時候,在碼頭路口設一口瓷缸,內裝藥茶,施給來往行人;一場大火之後,請道士打醮禳災……遇有這一類的事,需要捐款,首事者把捐簿伸到他們的面前時,他們都會提筆寫下一個誰看了也會點頭的數目。因此,他們走在街上,一街的熟人都跟他們很客氣地點頭打招呼。

  「早!」

  「早!」

  「吃過了?」

  「偏過了,偏過了!」

  王瘦吾真瘦。瘦得兩個肩胛骨從長衫的外面都看得清清楚楚。他年輕時很風雅過幾天。他小時開蒙的塾師是邑中名士談甓漁,談先生教會了他作詩。那時,絨線店由父親經營著,生意不錯,這樣他就有機會追隨一些闊的和不太闊的名士,春秋佳日,文酒雅集。遇有什麼張母吳太夫人八十壽辰征詩,也會送去兩首七律。瘦吾就是那時落下的一個別號。自從父親一死,他挑起全家的生活,就不再作一句詩,和那些詩人們也再無來往。

  他家的絨線店是一個不大的連家店。店面的招牌上雖寫著「京廣洋貨,零躉批發」,所賣的卻只是:絲線、絛子、頭號針、二號針、女人鉗眉毛的鑷子、刨花(1)、抿子(塗刨花水用的小刷子)、品青、煮藍、僧帽牌洋蠟燭、太陽牌肥皂、美孚燈罩……種類很多,但都值不了幾個錢。每天晚上結帳時都是一堆銅板和一角兩角的零碎的小票,難得看見一塊洋錢。

  這樣一個小店,維持一家生活是困難的。王瘦吾家的人口日漸增多了。他上有老母,自己又有了三個孩子。小的還在娘懷裡抱著。兩個大的,一兒一女,已經都在上小學了。不用說穿衣,就是穿鞋也是個愁人的事。

  兒子最恨下雨。小學的同學幾乎全部在下雨天都穿了膠鞋來上學,只有他穿了還是他父親穿過的釘鞋(2)。釘鞋很笨,很重,走起來還嘎啦嘎啦地響。他一進學校的大門,同學們就都朝他看,看他那雙鞋。他鬧了好多回。每回下雨,他就說:「我不去上學了!」媽都給他說好話:「明年,明年就買膠鞋。一定!」——「明年!您都說了幾年了!」最後還是嘟著嘴,挾了一把補過的舊傘,走了。王瘦吾聽見街石上兒子的釘鞋憤怒的聲音,半天都沒有說話。

  女兒要參加全縣小學秋季運動會,表演團體操,要穿規定的服裝:白上衣、黑短裙。這都還好辦。難的是鞋,——要一律穿白球鞋。女兒跟媽要。媽說:「一雙球鞋,要好幾塊錢。咱們不去參加了。就說生病了,叫你爸寫個請假條。」女兒不像她哥發脾氣,鬧,她只是一聲不響,眼淚不停地往下滴。到底還是去了。這位能幹的媽跟鄰居家借來一雙球鞋,比著樣子,用一塊白帆布連夜趕做了一雙。除了底子是布的,別處跟買來的完全一樣。天亮的時候,做媽的輕輕地叫:「妞子,起來!」女兒一睜眼,看見床前擺著一雙白鞋,趴在媽胸前哭了。王瘦吾看見妻子疲乏而悽然的笑容,他的心酸。

  因此,王瘦吾老想發財。

  這財,是怎麼個發法呢?靠這個小絨線店,是不可能有什麼出息的。他得另外想辦法。這城裡的街,好像是傍晚時的碼頭,各種船隻,都靠滿了。各行各業,都有個固定的地盤,想往裡面再插一隻手,很難。他得把眼睛看到這個縣城以外,這些行業以外。他做過許多不同性質的生意。他做過蝦籽生意,醉蟹生意,醃製過雙黃鴨蛋。張家莊出一種木瓜酒,他運銷過。本地出一種藥材,叫作豨薟,他收過,用木船裝到上海(他自己就坐在一船高高的藥草上),賣給藥材行。三叉河出一種水仙魚,他曾想過做罐頭……他做的生意都有點別出心裁,甚至是想入非非。他隔個把月就要出一次門,四鄉八鎮,到處跑。像一隻飢餓的鳥,到處飛,想給兒女們找一口食。回來時總帶著滿身的草屑灰塵;人,越來越瘦。

  後來他想起開工廠。他的這個工廠是個繩廠,做草繩和錢串子。蓑衣草兩股,絞成細繩,過去是穿制錢用的,所以叫作錢串子。現在不使制錢了,店鋪里卻離不開它。茶食店用來包紮點心,蓆子店捆蓆子,賣魚的穿魚鰓。絞這種細繩,本來是湖西農民冬閒時的副業,一大捆一大捆挑進城來兜售。因為沒有準人,準時,准數,有時需用,卻遇不著。有了這麼個廠,對於用戶方便多了。王瘦吾這個廠站住了。他就不再四處奔跑。

  這家工廠,連王瘦吾在內,一共四個人。一個夥計搬運,兩個做活。有兩架「機器」,倒是鐵的,只是都要用手搖。這兩架機器,搖起來嘎嘎地響,給這條街增添了一種新的聲音,和捶銅器、打燒餅、算命瞎子的銅鐺的聲音混合在一起。不久,人們就習慣了,仿佛這聲音本來就有。

  初二、十六(3)的傍晚,常常看到王瘦吾拎了半斤肉或一條魚從街上走回家。

  每到天氣晴朗,上午十來點鐘,在這條街上,就可以聽到從陰城方向傳來爆裂的巨響:

  「砰——磅!」

  大家就知道,這是陶虎臣在試炮仗了。孩子們就提著褲子向陰城飛跑。

  陰城是一片古戰場。相傳韓信在這裡打過仗。現在還能挖到一種有耳的尖底陶瓶,當地叫作「韓瓶」,據說是韓信的部隊所用的行軍水壺。說是這種陶瓶冬天插了梅花,能結出梅子來。現在這裡是亂葬崗,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叫作「陰城」。到處是墳頭、野樹、荒草、蘆荻。草里有蛤蟆、野兔子、大極了的螞蚱、油葫蘆、蟋蟀。早晨和黃昏,有許多白頸老鴉。人走過,就啞啞地叫著飛起來。不一會兒,又都紛紛地落下了。

  這裡沒有住戶人家。只有一個破財神廟。裡面住著一個侉子。這侉子不知是什麼來歷。他殺狗,吃肉,——陰城裡野狗多的是,還喝酒。

  這地方很少有人來。只有孩子們結伴來放風箏,掏蟋蟀。再就是陶虎臣來試炮仗。

  試的是「天地響」。這地方把雙響的大炮仗叫「天地響」,因為地下響一聲,飛到半空中,又響一聲,炸得粉碎,紙屑飄飄地落下來。陶家的「天地響」一聽就聽得出來,特別響。兩響之間的距離也大——躥得高。

  「砰——磅!」

  「砰——磅!」

  他走一二十步,放一個,身後跟著一大群孩子。孩子裡有膽大的。要求放一個,陶虎臣就給他一個:

  「點著了快跑!——崩疼了可別哭!」

  其實是崩不著的。陶虎臣每次試炮仗,特意把其中的幾個的捻子加長,就是專為這些孩子預備的。捻子著了,嗤嗤地冒火,半天,才聽見響呢。

  陶家炮仗店的門口也是經常圍著一堆孩子,看炮仗師傅做炮仗。兩張白木的床子,有兩塊很光滑的木板。把一張粗草紙裹在一個鋼釺上,兩塊木板一搓,吱溜——,就是一個炮仗筒子。

  孩子們看師傅做炮仗,陶虎臣就伏在櫃檯上很有興趣地看這些孩子。有時問他們幾句話:

  「你爸爸在家嗎?幹嗎呢?」

  「你的痄腮好了嗎?」

  孩子們都知道陶老闆人很和氣,很喜歡孩子,見面都很願意叫他:

  「陶大爺!」

  「陶伯伯!」

  「哎,哎。」

  陶家炮仗店的生意本來是不錯的。

  他家的貨色齊全。除了一般的鞭炮,還出一種別家不做的鞭,叫作「遍地桃花」。不但外皮,連裡面的筒子都一色是梅紅紙卷的。放了之後,地下一片紅,真像是一地的桃花瓣子。如果是過年,下過雪,花瓣落在雪地上,紅是紅,白是白,好看極了。

  這種鞭,成本很貴,除非有人定做,平常是不預備的。

  一般的鞭炮,陶虎臣自己是不動手的。他會做花炮。一筒大花炮,能放好幾分鐘。他還會做一種很特別的花,叫作「酒梅」。一棵彎曲橫斜的枯樹,埋在一個瓷盆里,上面串結了許多各色的小花炮,點著之後,滿樹噴花。火花射盡,樹枝上還留下一朵一朵梅花,藍熒熒的,靜悄悄地開著,經久不息。這是棉花浸了高粱酒做的。

  他還有一項絕技,是做焰火。一種老式的焰火,有的地方叫作花盒子。

  酒梅、焰火,他都不在店裡做,在家裡做。因為這有許多秘方,不能外傳。

  做焰火,除了配料,關鍵是串捻子。串得不對,會轟隆一聲,燒成一團火。弄不好,還會出事。陶虎臣的一隻左眼壞了,就是因為有一次放焰火,出了故障,不著了,他搭了梯子爬到架上去看,不想焰火忽然又響了,一個火球迸進了瞳孔。

  陶虎臣壞了一隻眼睛,還看不出太大的破相,不像一般有殘疾的人往往顯得很兇狠。他依然隨時是和顏悅色的,帶著寬厚而慈祥的笑容。這種笑容,只有與世無爭,生活上容易滿足的人才會有。

  但是他的這種心滿意足的神情逐年在消退。鞭炮生意,是隨著年成走的。什麼時候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什麼時候炮仗店就生意興隆。這樣的年頭,能夠老是有麼?

  「遍地桃花」近年很少人家來定貨了。地方上多年未放焰火,有的孩子已經忘記放焰火是什麼樣子了。

  陶虎臣長得很敦實,跟他的名字很相稱。

  靳彝甫和陶虎臣住在一條巷子裡,相隔只有七八家。誰家的火滅了,孩子拿了一塊劈柴,就能從另一家引了火來。他家很好認,門口釘著一塊鐵皮的牌子,紅地黑字:「靳彝甫畫寓」。

  這城裡畫畫的,有三種人。

  一種是畫家。這種人大都有田有地,不愁衣食,作畫只是自己消遣,或作為應酬的工具。他們的畫是不賣錢的。求畫的人只是送幾件很高雅的禮物。或一壇紹興花雕,或火腿、鰣魚、白沙枇杷,或一套講究的宜興紫砂茶具,或兩大盆正在茁箭子的劍蘭。他們的畫,多半是大寫意,或半工半寫。工筆畫他們是不耐煩畫的,也不會。

  一種是畫匠。他們所畫的,是神像。畫得最多的是「家神菩薩」。這「家神菩薩」是一個大家族:頭一層是南海觀音的一夥,第二層是玉皇大帝和他的朝臣,第三層是關帝老爺和周倉、關平,最下一層是財神爺。他們也在玻璃的反面用油漆畫福祿壽三星(這種畫美術史家稱之為「玻璃油畫」),作插屏。他們是在製造一種商品,不是作畫。而且是流水作業,描衣紋的是一個人(照著底子描),「開臉」的是一個人,著色的是另一個人。他們的作坊,叫作「畫匠店」。一個畫匠店裡常有七八個人同時做活,卻聽不到一點聲音,因為畫匠多半是啞巴。

  靳彝甫兩者都不是。也可以說是介乎兩者之間的那麼一種人。比較貼切些,應該稱之為「畫師」,不過本地無此說法,只是說「畫畫的」。他是靠賣畫吃飯的,但不像畫匠店那樣在門口設攤或批發給賣門神「歡樂」的紙店(4),他是等人登門求畫的(所以掛「畫寓」的招牌)。他的畫按尺論價,大青大綠另加,可以點題。來求畫的,多半是茶館酒肆、茶葉店、參行、錢莊的老闆或管事。也有那些閒錢不多,送不起重禮,攀不上高門第的畫家,又不甘於家裡只有四堵素壁的中等人家。他們往往喜歡看著他畫,靳彝甫也就欣然對客揮毫。主客雙方,都很滿意。他的畫署名(畫匠的作品是從不署名的),但都不題上款,因為不好稱呼,深了不是,淺了不是,題了,人家也未必高興,所以只是簡單地寫四個字:「彝甫靳銘」。若是佛像,則題「靳銘沐手敬繪」。

  靳家三代都是畫畫的。家裡積存的畫稿很多。因為要投合不同的興趣,山水、人物、翎毛、花卉,什麼都畫。工筆、寫意、淺絳、重彩不拘。

  他家家傳會寫真,都能畫行樂圖(生活像)和喜神圖(遺像)。中國的畫像是有訣竅的。畫師家都藏有一套歷代相傳的「百臉圖」。把人的頭面五官加以分析,定出一百種類型。畫時端詳著對象,確定屬於哪一類,然後在此基礎上加減,畫出來總是有幾分像的。靳彝甫多年不畫喜神了。因為畫這種像,經常是在死人剛剛斷氣時被請了去,在床前對著勾描。他不願看死人。因此,除了至親好友,這種活計一概不應。有來求的,就說不會。行樂圖,自從有了照相館之後,也很少有人來要畫了。

  靳彝甫自己喜歡畫的,是青綠山水和工筆人物。青綠山水、工筆人物,一年能收幾件呢?因此,除了每年端午,他畫幾十張各式各樣的鐘馗,掛在巷口如意樓酒館標價出售,能夠有較多的收入,其餘的時候,全家都是半飢半飽。

  雖然是半飢半飽,他可是活得有滋有味。他的畫室里掛著一塊小匾,上書「四時佳興」。畫室前有一個很小的天井。靠牆種了幾竿玉屏簫竹。石條上擺著茶花、月季。一個很大的鈞窯平盤裡養著一塊玲瓏剔透的上水石,蒙了半寸厚的綠苔,長著虎耳草和鐵線草。冬天,他總要養幾頭單瓣的水仙。不到三寸長的碧綠的葉子,開著白玉一樣的繁花。春天,放風箏。他會那樣耐煩地用一個稱金子用的小戥子約著蜈蚣風箏兩邊腳上的雞毛(雞毛分量稍差,蜈蚣上天就會打滾)。夏天,用蓮子種出荷花。不大的荷葉,直徑三寸的花,下面養了一二分長的小魚。秋天,養蟋蟀。他家藏有一本託名賈似道撰寫的《秋蟲譜》。養蟋蟀的泥罐還是他祖父留下來的舊物。每天晚上,他點一個燈籠,到陰城去掏蟋蟀。財神廟的那個侉子,常常一邊喝酒、吃狗肉,一邊看這位大膽的畫師的燈籠走走,停停,忽上,忽下。

  他有一盒愛若性命的東西,是三塊田黃石章。這三塊田黃都不大,可是跟三塊雞油一樣!一塊是方的,一塊略長,還有一塊不成形。數這塊不成形的值錢,它有文三橋(5)刻的邊款(篆文不知叫一個什麼無知的人磨去了)。文三橋呀,可著全中國,你能找出幾塊?有一次,鄰居家失火,他什麼也沒拿,只搶了這三塊圖章往外走。吃不飽的時候,只要把這三塊圖章拿出來看看,他就覺得對這個世界沒有什麼可抱怨的了。

  這一年,這三個人忽然都交了好運。

  王瘦吾的繩廠賺了錢。他可又覺得這個買賣貨源、銷路都有限,他早就想好了另外一宗生意。這個縣北鄉高田多種麥,出極好的麥秸,當地農民多以掐草帽辮為副業。每年有外地行商來,以極便宜的價錢收去。稍經加工,就成了草帽,又以高價賣給農民。王瘦吾想:為什麼不能就地製成草帽呢?這錢為什麼要給外地人賺去呢?主意已定,他就把兩台絞繩機盤出去,買了四架扎草帽的機子,請了一個師傅,教出三個徒弟,就在原來繩廠的舊址,辦起了一個草帽廠。城裡的買賣人都說:王瘦吾這步棋看得准,必賺無疑!草帽廠開張的那天,來道喜和看熱鬧的人很多。一盤草帽辮,在師傅手裡,通過機針一紮,嗒嗒地響,一會兒工夫,哎,草帽盔出來了!——又一會兒,草帽邊!——成了!一頂一頂草帽,頃刻之間,摞得很高。這不是草帽,這是大洋錢呀!這一天,靳彝甫送來一張「得利圖」,畫著一個白須的漁翁,背著魚簍,提著兩尾金鱗赤尾的大鯉魚。凡看了這張畫的,無不大笑:這漁翁的長相,活脫就是王瘦吾!陶虎臣特地送來一掛遍地桃花滿堂紅的一千頭的大鞭,砰砰嗙嗙響了好半天!

  陶虎臣從來沒有做過這麼大的焰火生意。這一年鬧大水。運河平了漕。西北風一起,大浪頭翻上來,把河堤上丈把長的青石都卷了起來。看來,非破堤不可。很多人家扎了筏子,預備了大澡盆,天天晚上不敢睡,只等堤決水下來時逃命。不料,河水從下游瀉出,伏汛安然度過,保住了無數人畜。秋收在望,市面繁榮,城鄉一片喜氣。有好事者倡議:今年放放焰火!東西南北四城,都放!一台七套,四七二十八套。陶家獨家承做了十四套,——其餘的,他勻給別的同行了。

  四城的焰火錯開了日子——為的是人們可以輪流趕著去看。東城定在七月十五。地點:陰城。

  這天天氣特別好。萬里無雲,一天皓月。陰城的正中,立起一個四丈多高的架子。有人早早吃了晚飯,就扛了板凳來等著了。各種賣小吃的都來了。賣牛肉高粱酒的,賣回滷豆腐乾的,賣五香花生米的,賣芝麻灌香糖的,賣豆腐腦的,賣煮荸薺的,還有賣河鮮——賣紫皮鮮菱角和新剝雞頭米的……到處是「氣死風」的四角玻璃燈,到處是白蒙蒙的熱氣、香噴噴的茴香八角氣味。人們尋親訪友,說短道長,來來往往,親親熱熱。陰城的草都被踏倒了。人們的鞋底也叫秋草的濃汁磨得滑溜溜的。

  忽然,上萬雙眼睛一起朝著一個方向看。人們的眼睛一會兒睜大,一會兒眯細;人們的嘴一會兒張開,一會兒又合上;一陣陣叫喊,一陣陣歡笑,一陣陣掌聲。——陶虎臣點著了焰火了!

  這種花盒子是有一點簡單的故事情節的。最熱鬧的是「炮打泗州城」。起先是梅、蘭、竹、菊四種花,接著是萬花齊放。萬花齊放之後,有一個間歇,木架子下面黑黑的,有人以為這一套已經放完了。不料一聲炮響,花盒子又落下一層,照眼的燈球之中有一座四方的城,眼睛好的還能看見城門上「泗州」兩個字(不知道為什麼是泗州而不是別的城)。城外向里打炮,城裡向外打,燈球飛舞,砰磅有聲。最有趣的是「蘆蜂追瘌子」,這是一個喜劇性的焰火。一陣火花之後,出現一個人,——一個泥頭的紙人,這人是個瘌痢頭,手裡拿著一把破芭蕉扇。霎時間飛來了許多馬蜂,這些馬蜂——火花,紛紛撲向瘌痢頭,瘌痢頭四面躲閃,手裡的芭蕉扇不停地揮舞起來。看到這裡,滿場大笑。這些辛苦得近於麻木的人,是難得這樣開懷一笑的呀。最後一套是平平常常的,只是一陣火花之後,撲魯撲魯吊下四個大字:「天下太平」。字是燈球組成的。雖然平淡,人們還是捨不得離開。火光炎炎,逐漸消隱,這時才聽到人們呼喚:

  「二丫頭,回家咧!」

  「四兒,你在哪兒哪?」

  「奶奶,等等我,我鞋掉了!」

  人們摸摸板凳,才知道:呀,露水下來了。

  靳彝甫捉到一隻蟹殼青蟋蟀。消息很快就傳開了。每天有人提了幾罐蟋蟀來斗。都不是對手,而且都只是一個回合就分勝負。這隻蟹殼青的打法很特別。它輕易不開牙,只是不動聲色,穩穩地站著。突然撲上去,一口就咬破對方的肚子(據說蟋蟀的打法各有自己的風格,這種咬肚子的打法是最厲害的)。它瞿瞿地叫起來,上下擺動它的觸鬚,就像戲台上的武生耍翎子。負傷的敗將,怎麼下「探子」(6),也再不敢回頭。於是有人慫恿他到興化去。興化養蟋蟀之風很盛,每年秋天有一個鬥蟋蟀的集會。靳彝甫被人們說得心動了。王瘦吾、陶虎臣給他湊了一筆路費和賭本,他就帶了幾罐蟋蟀,搭船走了。

  鬥蟋蟀也像摔跤、擊拳一樣,先要約約運動員的體重。分量相等,才能入盤開斗。如分量低於對方而自願下場者,聽便。

  沒想到,這隻蟋蟀給他贏了四十塊錢。——四十塊錢相當於一個小學教員兩個月的薪水!靳彝甫很高興,在如意樓定了幾個菜,約王瘦吾、陶虎臣來喝酒。

  (這隻身經百戰的蟋蟀後來在冬至那天壽終了,靳彝甫特地打了一個小小的銀棺材,送到陰城埋了。)

  沒喝幾杯,靳彝甫的孩子拿了一張名片,說是家裡來了客。靳彝甫接過名片一看:「季匋民」!

  「他怎麼會來找我呢?」

  季匋民是一縣人引為驕傲的大人物。他是個名聞全國的大畫家,同時又是大收藏家,大財主,家裡有好田好地,宋元名跡。他在上海一個藝術專科大學當教授,平常難得回家。

  「你回去看看。」

  「我少陪一會兒。」

  季匋民和靳彝甫都是畫畫的,可是氣色很不一樣。此人面色紅潤,雙眼有光,濃黑的長髯,聲音很洪亮。衣著很隨便,但質料很講究。

  「我冒造寶府,唐突得很。」

  「哪裡哪裡。只是我這寒舍,實在太小了。」

  「小,而雅,比大而無當好!」

  寒暄之後,季匋民說明來意:聽說彝甫有幾塊好田黃,特地來看看。靳彝甫捧了出來,他托在手裡,一塊一塊,仔仔細細看了。「好,——好,——好。匋民平生所見田黃多矣,像這樣潤的,少。」他估了估價,說按時下行情,值二百洋。有文三橋邊款的一塊就值一百。他很直率地問靳彝甫肯不肯割愛。靳彝甫也很直率地回答:「不到山窮水盡,不能舍此性命。」

  「好!這像個弄筆墨的人說的話!既然如此,匋民絕不奪人之所愛。不過,如果你有一天想出手,得先盡我。」

  「那可以。」

  「一言為定。」

  「一言為定。」

  買賣不成,季匋民倒也沒有不高興。他又提出想看看靳彝甫家藏的畫稿。靳彝甫祖父的,父親的。——靳彝甫本人的,他也想看看。他看得很入神,拍著畫案說:

  「令祖,令尊,都被埋沒了啊!吾鄉固多才俊之士,而皆困居於蓬牖之中,聲名不出於里巷,悲哉!悲哉!」

  他看了靳彝甫的畫,說:

  「彝甫兄,我有幾句話……」

  「您請指教。」

  「你的畫,家學淵源。但是,有功力,而少境界。要變!山水,暫時不要畫。你見過多少真山真水?人物,不要跟在改七薌、費曉樓後面跑。倪墨耕尤為甜俗。要越過唐伯虎,直追兩宋南唐。我奉贈你兩個字:古,艷。比如這張楊妃出浴,披紗用洋紅,就俗。用朱紅,加一點紫!把顏色搞得重重的!臉上也不要這樣乾淨,給她貼幾個花子!——你是打算就這樣在家鄉困著呢?還是想出去闖闖呢?出去,走走,結識一些大家,見見世面!到上海,那裡人才多!」

  他建議靳彝甫選出百十件畫,到上海去開一個展覽會。他認識朵雲軒,可以借他們的地方。他還可以寫幾封信給上海名流,請他們為靳彝甫吹噓吹噓。他還囑咐靳彝甫,賣了畫,有了一點錢,要做兩件事: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最後說:

  「我今天很高興。看了令祖、令尊的畫稿,偷到不少東西。——我把它化一化,就是傑作!哈哈哈哈……」

  這位大畫家就這樣瘋瘋癲癲、哈哈大笑著,提了他的筇竹杖,一陣風似的走了。

  靳彝甫一邊卷著畫,一邊想:季匋民是見得多。他對自己的指點,很有道理,很令人佩服。但是,到上海、開展覽會,結識名流……唉,有錢的名士的話怎麼能當得真呢!他笑了。

  沒想到,三天之後,季匋民真的派人送來了七八封朱絲欄玉版宣的八行書。

  靳彝甫的畫展不算轟動,但是賣出去幾十張畫。那張在季匋民授意之下重畫的楊妃出浴,一再有人重訂。報上發了消息,一家畫刊還選了他兩幅畫。這都是他沒有想到的。王瘦吾和陶虎臣在家鄉看到報,很替他高興:「彝甫出了名了!」

  賣了畫,靳彝甫真的按照季匋民的建議,「行萬里路」去了。一去三年,很少來信。

  這三年啊!

  王瘦吾的草帽廠生意很好。草帽沒個什麼講究,買的人只是一圖個結實,二圖個便宜。他家出的草帽是就地產銷,省了來回運費,自然比外地來的便宜得多。牌子闖出去了,買賣就好做。全城並無第二家,那四台噠噠作響的機子,把帶著錢想買草帽的客人老遠地就吸過來了。

  不想遇見一個王伯韜。

  這王伯韜是個開陸陳行的。這地方把買賣豆麥雜糧的行叫作陸陳行。人們提起陸陳行,都暗暗搖頭。做這一行的,有兩大特點:其一,是資本雄厚,大都兼營別的生意,什麼買賣賺錢,他們就開什麼買賣,眼尖手快。其二,都是流氓——都在幫。這城裡發生過幾起大規模的鬥毆,都是陸陳行挑起的。打架的原因,都是搶行霸市。這種人一看就看得出來。他們的衣著和一般的生意人就不一樣。不論什麼時候,長衫裡面的小褂的袖子總翻出很長的一截。料子也是老實商人所不用的。夏天是格子紡,冬天是法蘭絨。腳底下是黑絲襪,方口的黑紋皮面的硬底便鞋。王伯韜和王瘦吾是同宗,見面總是「瘦吾兄」長,「瘦吾兄」短。王瘦吾不愛搭理他,儘可能地躲著他。

  誰知偏偏躲不開,而且天天要見面。王伯韜也開了一家草帽廠,就在王瘦吾的草帽廠的對門!他新開的草帽廠有八台機子,八個師傅,門面、櫃檯,一切都比王瘦吾的大一倍。

  王伯韜真是不顧血本,把批發、零售價都壓得極低。王瘦吾算算,這樣的定價,簡直無利可圖。他不服這口氣,也隨著把價錢落下來。

  王伯韜坐在對面櫃檯里,還是滿臉帶笑,「瘦吾兄」長,「瘦吾兄」短。

  王瘦吾撐了一年,實在撐不住了。

  王伯韜放出話來:「瘦吾要是願意把四台機子讓給我,他多少錢買的,我多少錢要!」

  四台機子,連同庫存的現貨,辮子,全部倒給了王伯韜。王瘦吾氣得生了一場重病。一病一年多。賣機子的錢、連同小絨線店的底本,全變成了藥渣子,倒在門外的街上了。

  好不容易,能起來坐一坐,出門走幾步了。可是人瘦得像一張紙,一陣風吹過,就能倒下。

  陶虎臣呢?

  頭一年,因為四鄉鬧土匪,連城裡都出了幾起搶案,縣政府和當地駐軍聯名出了一張布告:「冬防期間,嚴禁燃放鞭炮。」炮仗店平時生意有限,全指著年下。這一冬防,可把陶虎臣防苦了。且熬著,等明年吧。

  明年!蔣,介石搞他娘的「新生活」(7),根本取締了鞭炮。城裡幾家炮仗店統統關了張。陶虎臣別無產業,只好做一點「黃煙子」和蚊煙混日子。「黃煙子」也像是個炮仗,只是裡面裝的不是火藥而是雄黃,外皮也是黃的。點了捻子,不響,只是從屁股上冒出一股黃煙,能冒半天。這種東西,端午節人家買來,點著了扔在床腳櫃底熏五毒;孩子們把黃煙屁股抵在板壁上寫「虎」字。蚊煙是在一個皮紙的空套里裝上鋸末,加一點芒硝和鱔魚骨頭,盤成一盤,像一條蛇。這東西點起來味道很嗆,人和蚊子都受不了。這兩種東西,本來是炮仗店附帶做做的,靠它賺錢吃飯,養家活口,怎麼行呢?——一年有幾個端午節?蚊子也不是四季都有啊!

  第三年,陶家炮仗店的鋪闥子門(8)下了一把牛鼻子鐵鎖,再也打不開了。陶家的鍋,也揭不開了。起先是喝粥,——喝稀粥,後來連稀粥也喝不成了。陶虎臣全家,已經餓了一天半。

  有那麼一個缺德的人敲開了陶家的門。這人姓宋,人稱宋保長,他是什麼事都幹得出來,什麼錢也敢拿的。他來做媒了。二十塊錢,陶虎臣把女兒嫁給了一個駐軍的連長。這連長第二天就開拔。他倒什麼也不挑,只要是一個黃花閨女。陶虎臣跳著腳大叫:「不要說得那麼好聽!這不是嫁!這是賣!你們到大街去打鑼喊叫:我陶虎臣賣女兒!你們喊去!我不害臊!陶虎臣!你是個什麼東西!陶虎臣!我×你八輩祖奶奶!你就這樣沒有能耐呀!」女兒的媽和弟弟都哭。女兒倒不哭,反過來勸爹:「爹!爹!您別這樣!我願意!——真的!爹!我真的願意!」她朝上給爹媽磕了頭,又趴在弟弟的耳邊說了一句話。這一句話是:「餓的時候,忍著,別哭。」弟弟直點頭。女兒走到爹床前,說了聲:「爹!我走啦!您保重!」陶虎臣臉對牆躺著,連頭都沒有回。他的眼淚嘩嘩地往下淌。

  兩個半月過去了。陶家一直就花這二十塊錢。二十塊錢剩得不多了,女兒回來了。媽脫下女兒的衣服一看,什麼都明白了:這連長天天打她。女兒跟媽媽偷偷地說:「媽,我過上了他的髒病。」

  歲暮天寒,彤雲釀雪,陶虎臣無路可走,他到陰城去上吊。

  他沒有死成。他剛把腰帶拴在一棵樹上,把頭伸進去,一個人攔腰把他抱住,一刀砍斷了腰帶。這人是住在財神廟的那個侉子。

  靳彝甫回來了。他一到家,聽說陶虎臣的事,連臉都沒洗,拔腳就往陶家去。陶虎臣躺在一領破蘆席上,擁著一條破棉絮。靳彝甫掏出五塊錢來,說:「虎臣,我才回來,帶的錢不多,你等我一天!」

  跟腳,他又奔王瘦吾家。瘦吾也是家徒四壁了。他正在對著空屋發呆。靳彝甫也掏出五塊錢,說:「瘦吾,你等我一天!」

  第三天,靳彝甫約王瘦吾、陶虎臣到如意樓喝酒。他從內衣口袋裡掏出兩封洋錢,外面裹著紅紙。一看就知道,一封是一百。他在兩位老友面前,各放了一封。

  「先用著。」

  「這錢——?」

  靳彝甫笑了笑。

  那兩個都明白了:彝甫把三塊田黃給季匋民送去了。

  靳彝甫端起酒杯說:「咱們今天醉一次。」

  那兩個同意。

  「好,醉一次!」

  這天是臘月三十。這樣的時候,是不會有人上酒館喝酒的。如意樓空蕩蕩的,就只有這三個人。

  外面,正下著大雪。

  合錦

  魏小坡原是一個錢穀師爺。「師爺」是衙門裡對幕友的尊稱,分為兩類。一類是參謀司法行政的,稱為「刑名師爺」;一類是主辦錢糧、稅收、會計的,稱為「錢穀師爺」。「刑名師爺」亦稱「黑筆師爺」;「錢穀師爺」亦稱「紅筆師爺」。他們有點近乎後來的參謀、秘書班子。雖無官職,但出謀劃策,能左右主管官長的思路舉措。師爺是讀書人考取功名以外的另一條生活途徑,有他們自己一套價值觀念。求財取利的法門,也是要從師學習的。師爺自成網絡,互通聲氣,翻雲覆雨,是中國的吏治史上的一種特殊人物。師爺大都是紹興人,魯迅文章中曾經提到過。京劇《四進士》中道台顧讀的師爺曾經挾帶贓款,不辭而別,把顧讀害得不淺。清室既亡,這種人沒有了,代之而起的是秘書、幹事。但是地方官有些事,如何逢迎轄治、推諉延宕……還得把老師爺請去,在「等因奉此」的公文稿上斟酌一番,趨避得體,動一兩句話,甚至改一兩個字,果然是「一鞭一條痕,一摑一掌血」,老辣之至。事前事後,當官的自然不會叫他們白干,總得有一點「意思」。

  魏小坡已經三代在這個縣城當師爺。「民國」以後就洗手不幹了,在這裡落戶定居。除了說話中還有一兩句紹興字眼,如「娘東戳殺」,吃菜口重,愛吃鹹魚和霉乾菜,此外已經和本地人沒有什麼兩樣。他在錢傢伙買了四十畝好田(他是錢穀師爺,對田地的高低四至、水源渠堰自然非常熟悉),靠收租過日子。雖不算縉紳之家,比起「挑籮把擔」的,在生活上卻優裕得多。

  他的這座房屋的格局卻有些特別,或者也可以說是不成格局。大門朝西,進門就是一台鍋灶。有鍋三口:頭鍋、二鍋、三鍋。正當中是一個矮飯桌,是一家人吃飯的桌子。魏小坡家人口不多,只有四口人。不知道為什麼在這樣的矮桌上吃飯。南邊是兩間臥室,住著魏小坡的兩個老婆,大奶奶和二奶奶。兩個老婆是親姊妹。姊妹二人同嫁一個丈夫,在這縣城裡並非絕無僅有。大奶奶進門三年,沒有生養,於是和雙親二老和妹妹本人商量,把妹妹也嫁過來。這樣不但妹妹可望生下一男半女,同時姊妹也好相處,不會像娶個小攪得家宅不安。不想妹妹進門三年仍是空懷,姐姐卻懷上了,生了一個兒子!

  大奶奶為人寬厚。佃戶送租子來,總要留飯,大海碗盛得很滿,壓得很實。沒有什麼好菜,白菜蘿蔔燒豆腐總是有的。

  鍋灶間養著一隻獅子玳瑁貓,一隻黃狗。大奶奶每天都要給貓用小魚拌飯,讓黃狗嚼得到骨頭。

  出鍋灶間,往後,是一個不大的花園。魏小坡愛花。連翹、紫荊、碧桃、紫白丁香……都開得很熱鬧。魏小坡一早臨寫一遍《九成宮醴泉銘》,就靸著鞋侍弄他的那些花。八月,他用蓮子(不是用藕)種了一缸小荷花,從越塘撈了二三十尾小魚秧養在荷花缸里,看看它們悠然來去,真是萬慮俱消,如同置身濠濮之間。冬天,蠟梅怒放,天竺透紅。

  說魏家房屋格局特別是小花園南邊有一小側門,出側門,地勢忽然高起,高地上有幾間房,須走上五六級「坡台子」(台階)才到。好像這是另外一家似的。這是為了兒子結婚用的。

  魏小坡的兒子名叫魏潮珠(這縣西邊有一口大湖,叫甓射湖,據說湖中有神珠,珠出時極明亮,岸上樹木皆有影,故湖亦名珠湖)。魏大奶奶盼著早一點抱孫子,魏潮珠早就定了親,就要辦喜事。兒媳婦名卜小玲,是乾陞和糕餅店的女兒,兩家相距只二三十步路。

  我陪我的祖母到魏家去(我們兩家是斜對門)。魏家的人聽說汪家老太太要來,全都起身恭候。祖母進門道了喜,要去看看魏小坡種的花。「唔,花種得好!花好月圓,興旺發達!」她還要到後面看看。後面的房屋正中是客廳,東邊是新房,西邊一間是魏潮珠的書房,全都裱糊得四白落地,簇嶄新。我對新房裡的陳設,書房裡的古玩全都不感興趣,只有客廳正面的畫卻覺得很新鮮。畫的是很蒼勁的梅花。特別處是分開來掛,是四扇屏;相挨著並掛,卻是一個大橫幅。這樣的畫我沒有見過。回去問父親,父親說:「這叫『合錦』,這樣的畫品格低俗,和一個錢穀師爺倒也相配。他這堂畫用的是真西洋紅,所以很鮮艷。」

  卜小玲嫁過來,很快就懷了孕。

  魏大奶奶卻病了,吃不下東西,只能進水,不能進食,這是「噎嗝」。「瘋癆氣臌嗝,閻王請的客」,這是不治之症,請醫服藥,只能拖一天算一天。

  一天,大奶奶把二奶奶請過來,交出一串鑰匙,對妹妹說:「妹妹,我不行了,這個家你就管起吧。」二奶奶說:「姐姐,你放心養病。你這病能好!」可是一轉眼,在姐姐不留神的時候,她就把鑰匙掖了起來。

  沒有多少日子,魏大奶奶「駕返瑤池」了,二奶奶當了家。

  二奶奶持家和大奶奶大不相同。她非常嗇刻。煮飯量米,一減再減,菜總是煮小白菜、炒豆腐渣。女用人做菜,她總是嫌油下得太多。「少倒一點!少倒一點!這樣下油法,萬貫家財也架不住!」鹹菜煮小魚、藥芹(水芹菜),這是葷菜。她的一個特點是不相信人,對人總是懷疑、嘀咕、提防,覺得有人偷了她什麼。一個女用人專洗大件的被子、帳子,通陰溝、倒馬桶,力氣很大。「她怎麼力氣這樣大呢?」於是斷定女用人偷吃了泡鍋巴。丟了一點什麼不值幾個錢的東西:一塊布頭、一團爛毛線,她斷定是出了家賊,「家賊難防狗不咬!」有一次丟失了一個金戒指,這可不得了,攪得天翻地覆。從裡到外搜了用人身子,翻遍了被褥,結果是她自己藏在梳頭桌的小抽屜里了!卜小玲坐月子,娘家送來兩隻老母雞燉湯。湯放在提防兒媳婦「迎桌」的砂鍋里。二奶奶用小調羹舀了一勺,聚精會神地嘗了嘗。卜小玲看看婆婆的神態,知道她在琢磨吳媽是不是偷喝了雞湯又往湯里兌了開水。卜小玲很生氣,說:「吳媽是我小時候的奶媽,我是喝了她的奶長大的,她不會偷喝我的雞湯!婆婆你就放心吧!你連吳媽也懷疑,叫我感情上很不舒服!」——「我這是為你!知人知面不知心,難說!難說!」卜小玲氣得面朝里,不理婆婆:「什麼人哩!」二奶奶這樣多疑,弄得所有的人都不舒服。原來有說有笑、和和氣氣的一家人,弄得清鍋冷灶,寡淡無聊。誰都怕不定什麼時候觸動二奶奶的一根什麼筋,二奶奶的臉上刷地一下就掛下了一層六月嚴霜。貓也瘦了,狗也瘦了,人也瘦了,花也瘦了。二奶奶從來不為自己的多疑覺得慚愧,覺得對不起人。她覺得理所應該。魏小坡說二奶奶不通人情,她說:「過日子必須刻薄成家!」魏小坡聽見,大怒,拍桌子大罵:「下一句是什麼?」(9)

  魏家用過幾次用人,有一回一個月里竟換了十次用人。薦頭店(10)要幫人的,聽說是魏家,都說:「不去!」

  後客廳的梅花「合錦」第三條的綾邊受潮脫落了,魏小坡幾次說拿到裱畫店去修補一下,二奶奶不理會。這個屏條於是老是鬆鬆地卷著,放在條幾的一角。

  安樂居

  安樂居是一家小飯館,挨著安樂林。

  安樂林圍牆上開了個月亮門,門頭磚額上刻著三個經石峪體的大字,像那麼回事。走進去,只有巴掌大的一塊地方,有幾十棵楊樹。當中種了兩棵丁香花,一棵白丁香,一棵紫丁香,這就是僅有的觀賞植物了。這個林是沒有什麼逛頭的,在林子裡走一圈,五分鐘就夠了。附近一帶養鳥的愛到這裡來掛鳥。他們養的都是小鳥,紅子居多,也有黃雀。大個的鳥,畫眉、百靈是極少的。他們不像那些以養鳥為生活中第一大事的行家,照他們的說法是「瞎玩兒」。他們不養大鳥,覺得那太費事,「是它玩我,還是我玩它呀?」把鳥一掛,他們就蹲在地下說話兒,——也有自己帶個馬扎兒來坐著的。

  這麼一片小樹林子,名聲卻不小,附近幾條胡同都是依此命名的。安樂林頭條、安樂林二條……這個小飯館叫作安樂居,挺合適。

  安樂居不賣米飯炒菜。主食是包子、花卷。每天賣得不少,一半是附近的居民買回去的。這家飯館其實叫個小酒鋪更合適些。到這兒來的喝酒比吃飯的多。這家的酒只有一毛三分一兩的。北京人喝酒,大致可以分為幾個層次:喝一毛三的是一個層次,喝二鍋頭的是一個層次,喝紅糧大曲、華燈大曲乃至衡水老白乾的是一個層次,喝八大名酒是高層次,喝茅台的是最高層次。安樂居的「酒座」大都是屬於一毛三層次,即最低層次的。他們有時也喝二鍋頭,但對二鍋頭頗有意見,覺得還不如一毛三的。一毛三,他們喝「服」了,覺得喝起來「順」。他們有人甚至覺得大曲的味道不能容忍。安樂居天熱的時候也賣散啤酒。

  酒菜不少。煮花生豆、炸花生豆。暴醃雞子。拌粉皮。豬頭肉,——單要耳朵也成,都是熟人了!豬蹄,偶有豬尾巴,一忽的工夫就賣完了。也有時賣燒雞、醬鴨,切塊。最受歡迎的是兔頭。一個醬兔頭,三四毛錢,至大也就是五毛多錢,喝二兩酒,夠了。——這還是一年多以前的事,現在如果還有兔頭,也該漲價了。這些酒客們吃兔頭是有一定章法的,先掰哪兒,後掰哪兒,最後磕開腦繃骨,把兔腦掏出來吃掉。沒有抓起來亂啃的。吃得非常乾淨,連一絲肉都不剩。安樂居每年賣出的兔頭真不老少。這個小飯館大可另掛一塊招牌:「兔頭酒家」。

  酒客進門,都有準時候。

  頭一個進來的總是老呂。安樂居十點才開門。一開門,老呂就進來。他總是坐在靠窗戶一張桌子的東頭的座位。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如此。這成了他的專座。他不是像一般人似的「垂足而坐」,而是一條腿盤著,一條腿曲著,像老太太坐炕似的踞坐在一張方凳上,——脫了鞋。他不喝安樂居的一毛三,總是自己帶了酒來,用一個扁長的瓶子,一瓶子裝三兩。酒杯也是自備的。他是喝慢酒的,三兩酒從十點半一直喝到十二點差一刻:「我喝不來急酒。有人結婚,他們鬧酒,我就一口也不喝,——回家自己再喝!」一邊喝酒,吃兔頭,一邊不住地抽關東煙。他的菸袋如果丟了,有人撿到,一定會送還給他的。誰都認得:這是老呂的。白銅鍋兒,白銅嘴兒,紫銅杆兒。他抽菸也抽得慢條斯理的,從不大口猛吸。這人整個兒是個慢性子。說話也慢。他也愛說話,但是他說一個什麼事都只是客觀地敘述,不大摻加自己的意見,不動感情。一塊喝酒的買了兔頭,常要發一點感慨:「那會兒,兔頭,五分錢一個,還帶倆耳朵!」老呂說:「那是多會兒?——說那個,沒用!有兔頭,就不錯。」西頭有一家姓屠的,一家子都很渾愣,愛打架。屠老頭兒到永春飯館去喝酒,和服務員吵起來了,伸手就揪人家脖領子。服務員一胳臂把他搡開了。他憋了一肚子氣。回去跟兒子一說。他兒子二話沒說,撿了塊磚頭,到了永春,一磚頭就把服務員腦袋開了!結果:兒子抓進去了,屠老頭還得負責人家的醫藥費。這件事老呂親眼看見。一塊喝酒的問起,他詳詳細細敘述了全過程。坐在他對面的老聶聽了,說:

  「該!」

  坐在裡面犄角的老王說:

  「這是什麼買賣!」

  老呂只是很平靜地說:「這回大概得老實兩天。」

  老呂在小紅門一家木材廠下夜看門。每天騎車去,路上得走四十分鐘。他想往近處挪挪,沒有合適的地方,他說:「算了!遠就遠點吧。」

  他在木材廠餵了一條狗。他每天來喝酒,都帶了一個塑料口袋,安樂居的顧客有吃剩的包子皮,碎骨頭,他都撿起來,給狗帶去。

  頭幾天,有人要給他說一個後老伴,——他原先的老伴死了有二年多了。這事他的酒友都知道,知道他已經考慮了幾天了,問起他:「成了嗎?」老呂說:「——不說了。」他說的時候神情很輕鬆,好像解決了一個什麼難題。他的酒友也替他感到輕鬆。他們幾乎異口同聲地說:

  「不說了?——不說了好!添亂!」

  老呂於是慢慢地喝酒,慢慢地抽菸。

  比老呂稍晚進店的是老聶。老聶總是坐在老呂的對面。老聶有個小毛病,說話愛眨巴眼。凡是說話愛眨眼的人,脾氣都比較急。他喝酒也快,不像老呂一口一口地抿。老聶每次喝一兩半酒,多一口也不喝。有人強往他酒碗裡倒一點,他拿起酒碗就倒在地下。他來了,擱下一個小提包,轉身騎車就去「奔」酒菜去了。他「奔」來的酒菜大都是羊肝、沙肝。這是為他的貓「奔」的,——他當然也吃點。他餵著一隻小貓。「這貓可仁義!我一回去,它就在你身上蹭——蹭!」他愛吃豆製品。熏干、雞腿、麻辣絲……小蔥下來的時候,他常常用鋁飯盒裝來一些小蔥拌豆腐。有一回他裝來整整兩飯盒醃香椿。「來吧!」他招呼全店酒友。「你哪來這麼多香椿?——這得不少錢!」——「沒花錢!鄉下的親家帶來的。我們家沒人愛吃。」於是酒友們一人抓了一撮。剩下的,他都給了老呂。「吃完了,給我把飯盒帶來!」一口把余酒喝淨,退了杯,「回見!」出門上車,吱溜——沒影兒了。

  老聶原是做小買賣的。他在天津「三不管」賣過相當長時期炒肝。現在退休在家。電話局看中他家所在的「點」,想在他家安公用電話。他嫌錢少,麻煩。挨著他家的汽水廠工會願意每月貼給他三十塊錢,把廠里職工的電話包了。他還在猶豫。酒友們給他參謀:「行了!電話局每月給錢,汽水廠三十,加上傳電話、送電話,不少!坐在家裡拿錢,哪兒找這麼好的事去!」他一想:也是!

  老聶的日子比過去「滋潤」了,但是他每頓還是只喝一兩半酒,多一口也不喝。

  畫家來了。畫家風度翩翩,梳著長長的背發,永遠一絲不亂。衣著入時而且合體。春秋天人造革獵服,冬天羽絨服。——他從來不戴帽子。這樣的一表人才,安樂居少見。他在文化館工作,算個知識分子,但對人很客氣,彬彬有禮。他這喝酒真是別具一格:二兩酒,一揚脖子,一口氣,下去了。這種喝法,叫作「大車酒」,過去趕大車的這么喝。西直門外管這叫「駱駝酒」,趕駱駝的這么喝。文墨人,這樣喝法的,少有。他和老王過去是街坊。喝了酒,總要走過去說幾句話。「我給您添點兒?」老王擺擺手,畫家直起身來,向在座的酒友又都點了點頭,走了。

  我問過老王和老聶:「他的畫怎麼樣?」

  「沒見過。」

  上海老頭來了。上海老頭久住北京,但是口音未變。他的話很特別,在地道的上海話里往往摻雜一些北京語彙:「沒門兒!」「敢情!」甚至用一些北京的歇後語:「那麼好!武大郎盤槓子——上下夠不著!」他把這些北京語彙、歇後語一律上海話化了,北京字眼,上海語音,挺絕。上海老頭家裡挺不錯,但是他愛在外面逛,在小酒館喝酒。

  「外面吃酒,——香!」

  他從提包里摸出一個小飯盒,裡面有一雙截短了的筷子、多半塊熏魚、幾隻油爆蝦、兩塊豆腐乾。要了一兩酒,用手紙擦擦筷子,吸了一口酒。

  「您大概又是在別處已經喝了吧?」

  「啊!我們吃酒格人,好比天上飛格一隻鳥(讀如「屌」),格小酒館,好比地上一棵樹。鳥飛在天上,看到樹,總要落一落格。」

  如此妙喻,我未之前聞,真是長了見識!

  這隻鳥喝完酒,收好筷子,蓋好米飯盒,拎起提包,要飛了:

  「晏歇會!——明兒見!」

  他走了,老王問我:「他說什麼?喝酒的都是屌?」

  安樂居喝酒的都很有節制,很少有人喝過量的。也喝得很斯文,沒有喝了酒胡咧咧的。只有一個人例外。這人是個瘸子,左腿短一截,走路時左腳跟著不了地,一晃一晃的。他自己說他原來是「勤行」——廚子,煎炒烹炸,南甜北咸,東辣西酸。說他能用兩個雞蛋打三碗湯,雞蛋都得成片兒!但我沒有再聽到還有什麼特別的手藝,好像他的絕技只是兩個雞蛋打三碗湯。以這樣的手藝自豪,至多也只能是一個「二葷鋪」的「二把刀」。——「二葷鋪」不賣雞鴨魚,什麼菜都只是「肉上找」,——炒肉絲、熘肉片、扒肉條……他現在在汽水廠當雜工,每天蹬平板三輪出去送汽水。這輛平板歸他用,他就半公半私地拉一點生意。口袋裡一有錢,就喝。外邊喝了,回家還喝;家裡喝了,外面還喝。有一回喝醉了,摔在黃土坑胡同口,腦袋碰在一塊石頭上,流了好些血。過兩天,又來喝了。我問他:「聽說你摔了?」他把後腦勺伸過來,挺大一個口子。「唔!唔!」他不覺得這有什麼丟臉,好像還挺光彩。他老婆早上在馬路上掃街,挺好看的。有兩個金牙,白天穿得挺講究,色兒都是時興的,走起路來扭腰擰胯,咳,挺是樣兒。安樂居的熟人都替她惋惜:「怎麼嫁了這麼個主兒!——她對瘸子還挺好!」有一回瘸子剛要了一兩酒,他媳婦趕到安樂居來了,奪過他的酒碗,順手就潑在了地上:「走!」拽住瘸子就往外走,回頭向喝酒的熟人解釋:「他在家裡喝了三兩了,出來又喝!」瘸子也不生氣,也不發作,也不覺有什麼難堪,乖乖地一搖一晃地家去了。

  瘸子喝酒愛說。老是那一套,沒人聽他的。他一個人說。前言不搭後語,當中夾雜了很多「唔唔唔」:

  「……寶三,寶善廷,唔唔唔,知道嗎?寶三摔跤,唔唔唔。寶三的跤場在哪兒?知道嗎?唔唔唔。大金牙、小金牙,唔唔唔。侯寶林。侯寶林是雲里飛的徒弟,唔唔唔。《逍遙津》,『欺寡人』——『七掛人』,唔唔唔。幹嗎老是『七掛人』?『七掛人』,唔唔唔。天津人講話:『嗎事你啦?』唔唔唔。二娃子,你可不咋著!唔唔唔……」

  喝酒的對他這一套已經聽慣了,他愛說讓他說去吧!只有老聶有時給他兩句:「老是那一套,你貧不貧?有新鮮的沒有?你對天橋熟,天橋四大名山,你知道嗎?」

  瘸子愛管閒事。有一回,在李村胡同里,一個市容檢查員要罰一個賣花盆的款,他插進去了:「你幹嗎罰他?他一個賣花盆的,又不髒,又沒有氣味,『污染』,他『污染』什麼啦?罰了款,你們好多拿獎金?你想錢想瘋了!賣花盆的,大老遠地推一車花盆,不容易!」他對賣花盆的說:「你走!有什麼話叫他朝我說!」很奇怪,他跟人辯理的時候話說得很明快,也沒有那麼多「唔唔唔」。

  第二天,有人問起,他又把這檔事從頭至尾學說了一遍,有聲有色。

  老聶說:「瘸子,你這回算辦了件人事!」

  「我淨辦人事!」

  喝了幾口酒,又來了他那一套:

  「寶三,寶善廷,知道嗎?唔唔唔……」

  老呂、老聶都說:「又來了!這人,不經夸!」

  「四大名山」?我問老王:

  「天橋哪兒有個四大名山?」

  「咳!四塊石頭。天橋過去真有那麼一座小橋,——後來拆了。橋頭一邊有兩塊石頭,這就叫『四大名山』。你要問老人們,這永定門一帶景致多哩!這會兒都沒有人知道了。」

  老王養鳥,紅子。他每天沿天壇根遛早,一手提一隻鳥籠,有時還架著一隻。他把架棍插在後脖領里。吃完早點,把鳥掛在安樂林,聊會天,大約十點三刻,到安樂居。他總是坐在把角靠牆的座位。把鳥籠放好,架棍插在老地方,打酒。除了有兔頭,他一般不吃葷菜,或帶一條黃瓜,或一個西紅柿、一個橘子、一個蘋果。老王話不多,但是有時打開話匣子,也能聊一氣。

  我跟他聊了幾回,知道:他原先是扛包的。

  「我們這一行,不在三百六十行之內。三百六十行,沒這一行!」

  「你們這一行沒有祖師爺?」

  「沒有!」

  「有沒有傳授?」

  「沒有!不像給人搬家的,躺箱、立櫃、八仙桌、桌子上還常帶著茶壺茶碗自鳴鐘,扛起來就走,不帶磕著碰著一點的,那叫技術!我們這一行,有力氣就行!」

  「都扛什麼?」

  「什麼都扛,主要是糧食。頂不好扛的是鹽包,——包硬,支支楞楞的,硌。不隨體。扛起來不得勁兒。扛包,扛個幾天就會了。要說竅門,也有。一包糧食,一百多斤,擱在肩膀上,先得顫兩下。一顫,哎,包跟人就合了槽了,合適了!扛熟了的,也能換換樣兒。跟遞包的一說:『您跟我立一個!』哎,立一個!」

  「豎著扛?」

  「豎著扛。您給我『搭』一個!」

  「斜搭著?」

  「斜搭著。」

  「你們那會拿工資?計件?」

  「不拿工資,也不是計件。有把頭——」

  「把頭?把頭不是都是壞人嗎?封建把頭嘛!」

  「也不是!他自己也扛,扛得少點。把頭接了一批活:『哥幾個!就這一堆活,多會扛完了多會算。』每天晚半晌,先生結帳,該多少多少錢。都一樣。有臨時有點事的,覺得身上不大合適的,半路地兒要走,您走!這一天沒您的錢。」

  「能混飽了?」

  「能!那會吃得多!早晨起來,半斤豬頭肉,一斤烙餅。中午,一樣。每天晚半晌吃得少點。半斤餅,喝點稀的,喝一口酒。齊啦。——就怕下雨。趕上連陰天,慘囉:沒活兒。怎麼辦呢,拿著面口袋,到一家熟糧店去:『掌柜的!』『來啦!幾斤?』告訴他幾斤幾斤,『接著!』沒的說。趕天好了,拿了錢,趕緊給人家送回去。為人在世,講信用:家裡揭不開鍋的時候,少!……

  「……三年自然災害,可把我餓慘了。渾身都膀了。兩條腿,棉花條。別說一百多斤,十來多斤我也扛不動。我們家還有一輛自行車,鳳凰牌,九成新。我媽跟我爸說:『賣了吧,給孩子來一頓!』豐澤園!我叫了三個扒肉條,喝了半斤酒,開了十五個饅頭,——饅頭二兩一個,三斤!我媽直害怕:『別把孩子撐死了哇!』……」

  「您現在每天還能吃……?」

  「一斤糧食。」

  「退休了?」

  「早退了!——後來我們歸了集體。干我們這行的,四十五就退休,沒有過四十五的。現在扛包的也沒有了,都改了傳送帶。」

  老王現在每天夜晚在一個幼兒園看門。

  「沒事兒!掃掃院子,歸置歸置,下水道不通了,——通通!活動活動。老待著幹嗎呀,又沒病!」

  老王走道低著腦袋,上身微微往前傾,兩腿叉得很開,步子慢而穩,還看得出有當年扛包的痕跡。

  這天,安樂居來了三個小伙子:長頭髮、小鬍子、大花襯衫、蘋果牌牛仔褲、尖頭高跟大蓋鞋,變色眼鏡。進門一看:「嗨,有兔頭!」——他們是衝著兔頭來了。這三位要了十個兔頭、三個豬蹄、一隻鴨子、三盤包子,自己帶來八瓶青島啤酒,一邊抽著「萬寶樂」,一邊吃喝起來。安樂林喝酒的老酒座都瞟了他們一眼。三位吃喝了一陣,把筷子一摔,走了。都騎的是亞馬哈。嘟嘟嘟……桌子上一堆碎骨頭、咬了一口的包子皮,還有一盤沒動過的包子。

  老王看著那盤包子,撇了撇嘴:「這是什麼買賣!」

  這是老王的口頭語。凡是他不以為然的事,就說「這是什麼買賣!」

  老王有兩個鳥友,也是酒友。都是老街坊,原先在一個院裡住。這二位現在都夠萬元戶。

  一個是佟秀軒,是裱字畫的。按時下的價目,裱一個單條:14—16元。他每天總可以裱個五六幅。這二年,家家都又願意掛兩條字畫了。尤其是退休老幹部。他們收藏「時賢」字畫,自己也愛寫、愛畫。寫了、畫了,還自己掏錢裱了送人。因此,佟秀軒應接不暇。他收了兩個徒弟。托紙、上板、揭畫,都是徒弟的事。他就管管配綾子,裝軸。他每天早上遛鳥。遛完了,如果活兒忙,就把鳥掛在安樂林,請熟人看著,回家刷兩刷子。到了十一點多鐘,到安樂林摘了鳥籠子,到安樂居。他來了,往往要帶一點家制的酒菜:燉吊子、燴鴨血、拌肚絲兒……佟秀軒穿得很整潔,尤其是腳下的兩隻鞋。他總是穿禮服呢花旗底的單鞋,圓口的或是雙臉皮梁靸鞋。這種鞋只有右安門一家高台階的個體戶能做。這個個體戶原來是內聯陞的師傅。

  另一個是白薯大爺。他姓白,賣烤白薯。賣白薯的總有些邋遢,煤呀火呀的。白薯大爺出奇地乾淨。他個頭很高大,兩隻圓圓的大眼睛,顧盼有神。他腰板繃直,甚至微微有點後仰,精神!藍上衣,白套袖,腰系一條黑人造革的圍裙,往白薯爐子後面一站,嘿!有個樣兒!就說他的精神勁兒,讓人相信他烤出來的白薯必定是栗子味兒的。白薯大爺賣烤白薯只賣一上午。天一亮,把白薯車子推出來,把鳥——紅子,往安樂林一掛,自有熟人看著,他去賣他的白薯。到了十二點,收攤。想要吃白薯,明兒見啦您哪!摘了鳥籠,往安樂居。他喝酒不多。吃菜!他沒有一顆牙了,上下牙床子光光的,但是什麼都能吃,——除了鐵蠶豆,吃什麼都香。「燒雞爛不爛?」——「爛!」「來一隻!」他買了一隻雞,撕巴撕巴,給老王來一塊脯子,給酒友們讓讓:「您來塊?」別人都謝了,他一人把一隻燒雞一會的工夫全開了。「不賴,爛!」把雞架子包起來,帶回去熬白菜。「回見!」

  這天,老王來了,坐著,桌上擱一瓶五星牌二鍋頭,看樣子在等人。一會兒,佟秀軒來了,提著一瓶汾酒。

  「走啊!」

  「走!」

  我問他們:「不在這兒喝了?」

  「白薯大爺請我們上他家去,來一頓!」

  第二天,老王來了,我問:

  「昨兒白薯大爺請你們吃什麼好的了?」

  「蕎麵條!——自己家裡擀的。青椒!蒜!」

  老呂、老聶一聽:

  「嘿!」安樂居已經沒有了。房子翻蓋過了。現在那是一個什麼貿易中心。

  鮑團長

  鮑團長是保衛團的團長。

  保衛團是由商會出錢養著的一支小隊伍。保衛什麼人?保衛大商家和有錢有勢的紳士大戶人家,防備土匪進城搶劫。這支隊伍樣子很奇怪。說兵不是兵。他們也穿軍裝,打綁腿,可是軍裝綁腿既不是草綠色的,也不是灰色的,而是「海昌藍」的。——也不像警察,警察的制服是黑的。叫作「團」,實際上只有一排人。多半是從各種雜牌軍開小差下來的。他們的任務是每天晚上到大街小巷巡邏一遍。有時大戶人家辦紅白喜事,鮑團長會派兩個弟兄到門口去站崗。他們也出操,拔正步。拔正步對他們是沒有什麼意義的,因為他們從來不參加檢閱。日常無事,就在團部擦槍。下雨天更是擦槍的日子。

  保衛團的團部在承志橋。承志橋在承志河上。承志河由通湖橋流下來,向東匯入護城河,終年是有水的。承志橋是一座大橋。這座橋有點特別,上有瓦蓋的頂,兩邊有「美人靠」——兩條長板,板上設有有弧度的欄杆,可以倚靠,故名「美人靠」。這座橋下雨天可以躲雨,夏天可以乘涼。靠在「美人靠」上看橋下河水,是一種享受。橋上時常有賣熟荸薺的擔子,賣花生糖、芝麻糖的挑子。橋之北有一家木廠,沿河堆了很多杉木。放學的孩子喜歡在杉木梢頭跳躍,於杉木的彈動起落中得到快樂。木廠之西,是楊家巷。承志橋以南一帶也統稱為承志橋。保衛團的團部在承志橋的東面。原來是一個祠堂。房屋很寬敞。西面三大間是辦公室。後牆貼著總理遺像,像邊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總理遺像下是一張大辦公桌。南北兩邊靠牆立著槍架子,二十來支漢陽造七九步槍整齊地站著。一邊牆上有三支「二膛盒子」。

  鮑團長名崇岳,山東掖縣(今萊州市)人,行伍出身。十幾歲就投了張宗昌的部隊。張宗昌被打垮了,他在孫傳芳的「聯軍」里幹了幾年。孫傳芳下野,他參加了國民革命軍——這一帶人稱之為「黨軍」,屢升為營長。行軍時可以騎馬,有一個勤務兵。

  他很少談軍旅生活,有時和熟朋友,比如楊宜之,茶餘酒後,也聊一點有趣的事。比如:在戰壕里也是可以抽大煙的。用一個小茶壺,把壺蓋用洋蠟燭油焊住,壺蓋上有一個小孔,就可以安煙泡,茶壺嘴便是煙槍,點一個小蠟燭頭,——是煙燈。也可以喝酒。不少班排長背包里有一個「酒饅頭」。把饅頭在高粱酒里泡透,曬乾;再泡,再曬乾。沒酒的時候,掰兩片,在涼水裡化開,這便是酒。楊宜之問他,聽說張宗昌隊伍里也有軍歌:

  三國戰將勇,

  首推趙子龍。

  長坂坡前逞啊英雄。

  還有張翼德,

  黑頭大腦殼……

  鮑團長哈哈大笑,說:「有!有!有!」

  鮑崇岳怎麼會到這個小縣城來當一個保衛團長呢?他所在的那個團駐紮到這個縣,在地方黨政紳商的接風宴會上,意外地見到小時候一同讀私塾的一個老同學,在縣政府當秘書,他鄉遇故,酒後暢談。鮑崇岳表示,他對軍隊生活已經厭倦,希望找個地方清清靜靜地住下來,寫寫字。老同學說:「這好辦,你來當保衛團長。」老同學找商會會長王蘊之一說,王蘊之欣然同意,說:「薪金按團長待遇。只是對鮑營長來說太屈尊了。」老同學說:「他這人,我知道,無所謂。」

  王蘊之為什麼歡迎鮑崇岳來當保衛團長呢?一來,保衛團的兵一向吊兒郎當,需要有人來管束;更重要的是:有他來,可以省掉商會乃至縣政府的許多麻煩。這個縣在運河岸邊,過往的軍隊很多。鮑崇岳在軍隊上的朋友很多,有的是舊同事,有的是換帖的把兄弟,有的是在幫,都是安清門裡的。鮑崇岳可以充當軍隊和地方的橋樑。過境或駐紮的軍隊要糧要草要供應,有鮑崇岳去拜望一下,敘敘舊,就可以少要一點。有點糾紛摩擦,鮑崇岳一張片子,就能大事化小。有鮑崇岳在,部隊的營團長也不便縱任士兵胡作非為。鮑團長對保障地方的太平安靜,實在起很大作用。因此,地方上的人對他很有好感,很尊敬。在這個小縣城裡,一個保衛團長也算是頭面人物。

  鮑團長的日子過得很瀟灑,隔個三五天,他到團部來一次,泡一杯茶,翻翻這幾天的新聞報、老申報,批幾張報銷條子,——所報的無非是擦槍油、棉絲,伙夫買的蘆柴、煤塊、洋鐵壺,到承志橋一帶人家升起煮中飯的炊煙,就站起身來。值日班長喊了一聲「立正」,他已經跨出保衛團部大門的麻石門檻。

  鮑團長是個大塊頭,方肩膀,長方臉,方下巴。留一個一寸長短的平頭,——當時這叫「陸軍頭」,很有軍人風度,但是言談舉止溫文爾雅。他是行伍出身,但在從軍前讀過幾年私塾。塾師是個老秀才,能寫北碑大字。鮑團長筆下通順,函牘往來,不會鬧笑話。受塾師影響,也愛寫字。當地有人恭維他是「儒將」,鮑團長很謙虛地說:「儒將,不敢當,俺是個老粗。」但是對這樣的恭維,在心裡頗有幾分得意。

  鮑團長平常不穿軍服。他有一身馬褲呢的軍裝,只有在重要場合,總理誕辰紀念會,與縣黨政紳商歡迎省里下來視察工作的廳長或委員的盛會上才穿一次。他平常穿便衣,「小打扮」,上身是短襖(釘了很大的扣子),下身扎腿長褲。縣裡人私下議論,說這跟他在紅幫有關係。楊宜之問過他:「你是不是在紅幫?」鮑崇岳不否認。楊宜之問:「聽說紅幫提畫眉籠,兩個在幫的『盤道』,一個問『畫眉吃什麼?』——『吃肉』,立刻抽出一把攮子,捲起褲腿,三刀切出一塊三角肉,扔給畫眉,畫眉接著,吧咋吧咋,就吃了,有沒有這回事?」鮑崇岳說:「瞎說!」鮑團長到紳士大戶人家應酬賓客,穿長衫,還加一件馬褂。

  鮑團長在這個縣待了十多年,和縣裡的紳士都有人情來往,馬家——馬士傑家、王家——王蘊之家、楊家……每逢這幾家有喜喪壽慶,他是必到的。事前也必送一個幛子或一副對子,幛子、對聯上是他自己寫的「石門銘」體的大字。一個武人,能寫這樣的字,使人驚奇。楊宜之說:「據我看,全縣寫『石門銘』的,除了王蔭之,要數你。什麼時候王大太爺回來,你把你的字送給他看看。」

  楊家是世家大族。楊宜之的父親十九歲就中了進士,做過兩任知府。楊家所住的巷子就叫楊家巷。楊家巷北頭高,南頭低,坡度很大,拉黃包車的從北頭來,得直衝下來。楊家北面地勢高,叫作「高台子」。由平地上高台子要過三十級石階。高台上有一座大廳,很敞亮,是楊宜之宴客的地方。每回宴客,楊宜之都給鮑團長送去知單。鮑團長早早就到了。鮑團長是楊宜之的棋友。開席前後,大廳里有兩桌麻將。別人打麻將,楊宜之和鮑崇岳在大廳西邊一間小書房裡下圍棋。有時牌局三缺一,楊宜之只好去湊一角,鮑崇岳就一個人擺《桃花譜》,或是翻看楊宜之所藏的碑帖。

  鮑團長家住在咸寧庵。從承志橋到咸寧庵,楊家巷是必經之路。有時離團部早,就順腳跨進楊家的高門檻——楊家的門檻特別高,過去楊家有大事,就把門檻拆掉,好進轎子——找楊宜之閒談一會兒。鮑崇岳的老伴熏了狗肉,鮑崇岳就給楊宜之帶去一塊,兩個人小酌一回。——這地方一般人是不吃狗肉的。

  近三個月來,鮑崇岳遇到三件不痛快的事。

  第一件:

  鮑崇岳早就把家眷搬來了。他有一兒一女,兒子叫鮑亞璜,女兒叫鮑亞琮。鮑亞璜、鮑亞琮和楊宜之的女兒楊淑媛從小同學,同一所小學,同一所初中。楊淑媛和鮑亞琮是同班好朋友。鮑亞璜比她們高一班。鮑亞琮常到楊淑媛家去,一同做功課,玩。楊淑媛也常到鮑亞琮家去。她們有什麼算術題不會做,就問鮑亞璜。鮑亞璜初中畢業,考取了外地的高中,就要離開這個縣了。一天,他給楊淑媛寫了一封情書。這件事鮑崇岳不知道。他到楊宜之家去,楊宜之拿出這封信,說:「寫這樣的信,他們都太早了一點。」鮑崇岳看了信,很生氣,說:「這小子,我回去要好好教訓他一頓!」楊宜之說:「小孩子的事,不必認真。」楊宜之話說得很含蓄,很委婉,但是鮑崇岳從楊宜之的微笑中讀出了言外之意:鮑家和楊家門第懸殊太大了!鮑團長覺得受了侮辱。從此,楊淑媛不再到鮑家來。鮑崇岳也很少到楊家去了。楊家有事,不得已,去應酬一下,不坐席。

  第二件:

  本縣湖西有一個紈絝浮浪子弟,乘抗日軍興之機,拉起一支隊伍,和顧祝同拉上關係,號稱獨立混成旅,在里下河一帶活動。他的隊伍開到縣境,禍害本土,魚肉鄉民,敲詐勒索,無所不為。他行八,本地人都稱之為「八舅太爺」。本地把蠻不講理的人叫作舅太爺。商會會長王蘊之把鮑團長請去,希望他利用軍伍前輩的身份,找八舅太爺規勸規勸。鮑團長這天特意穿了軍裝,到八舅太爺的旅部求見。門崗接了鮑團長的名片,說「請稍候」。不大一會兒,門崗把原片拿出來,說:「旅長說:不見!」鮑崇岳一輩子沒有碰過這樣一鼻子灰,氣得他一天沒有吃飯。他這個老資格現在吃不開了。這麼一點事都辦不了,要他這個保衛團長幹什麼,他覺得愧對鄉親父老。

  第三件:

  本縣有個大書法家王蔭之,是商會會長王蘊之的長兄,人稱之為大太爺。他寫漢碑,專攻《石門銘》,他把《石門銘》和草書化在一起,創出一種「王蔭之體」,書名滿江南江北。鮑崇岳見過不少他的字,既遒勁,也嫵媚,瀟灑流暢,顧盼生姿,很佩服。他和無錫榮家是世交,常年住在無錫,榮家供養著他,梅園的不少聯匾石刻都是他的手筆。他每年難得回本鄉住一兩個月。上個月,回鄉來了。鮑崇岳拿了自己寫的一卷字,托王蘊之轉給大太爺看看,請大太爺指點指點。如果有緣識荊,親聆教誨,尤為平生幸事。過了一個月,王蔭之回無錫去了,把鮑崇岳的一卷字留給了王蘊之。鮑崇岳拆開一看,並無一字題識。鮑崇岳心裡明白:王蔭之看不起他的字。

  鮑崇岳繞室徘徊,忽然意決,提筆給王蘊之寫了一封信,請求辭去保衛團長。信送出後,他叫老伴攤幾張煎餅,卷了大蔥面醬,就著一碟醬狗肉,一包炒花生,喝了一斤高粱。既醉既飽,鋪開一張六尺宣紙,寫了一個大橫幅,溶《石門銘》入行草,一筆到底,不少踟躕,書體略似王蔭之:

  田彼南山

  荒穢不治

  種一頃豆

  落而為萁

  人生行樂耳

  須富貴何時

  寫罷擲筆,用摁釘按在壁上,反覆看了幾遍,很得意。

  憂鬱症

  龔星北家的大門總是開著的。從門前過,隨時可以看得見龔星北低著頭,在天井裡收拾他的花。天井靠里有幾層石條,石條上擺著約三四十盆花。山茶、月季、含笑、素馨、劍蘭。龔星北是望五十的人了,頭髮還沒有白的,梳得一絲不亂。方臉,鼻樑比較高,說話的聲氣有點瓮。他用花剪修枝,用小鐵鏟鬆土,用噴壺澆水。他穿了一身紡綢褲褂,趿著鞋,神態蕭閒。

  龔星北在本縣算是中上等人家,有幾片田產,日子原是過得很寬裕的。龔星北年輕時花天酒地,把家產幾乎揮霍殆盡。

  他敢陪細如意子同桌打牌。

  細如意子姓王,「細如意子」是他的小名。全城的人都稱他為「細如意子」,沒有多少人知道他的大名。他兼祧兩房,到底有多少畝田,連他自己也不清楚。這是個荒唐透頂的膏粱子弟。他的嫖賭都出了格了。他曾經到上海當過一天皇帝。上海有一家超級的妓院,只要你捨得花錢,可以當一天皇帝:三宮六院。他打麻將都是「大二四」。沒人願意陪他打,他拉人入局,說「我跟你老小猴」,就是不管輸贏,六成算他的,三成算是對方的。他有時竟能同時打兩桌麻將。他自己打一桌,另一桌請一個人替他打,輸贏都是他的。替他打的人只要在關鍵的時候,把要打的牌向他照了照,他點點頭,就算數。他打過幾副「名牌」。有一次他一副條子的清一色在手,聽嵌三索。他自摸到一張三索,不胡,隨手把一張麼雞提出來毫不遲疑地打了出去。在他後面看牌的人一愣。轉過一圈,上家打出一張麼雞。「胡!」他算準了上家正在做一副筒子清一色,手裡有一張麼雞不敢打,看細如意子自己打出一張麼雞,以為追他一張沒問題,沒想到他胡的就是自己打出去的牌。清一色平胡。清一色三番,平胡一番,四番牌。老麻將只是「平」(平胡)、「對」(對對胡)、「槓」(槓上開花)、「海」(海底撈月)、「搶」(搶槓胡)加番,嵌當、自摸都沒有番。圍看的人問細如意子:「你准知道上家手裡有一張麼雞?」細如意子說:「當然!打牌,就是膽大贏膽小!」

  龔星北娶的是楊六房的大小姐。楊家是名門望族。這位大小姐真是位大小姐,什麼事也不管,連房門也不大出,一天坐在屋裡看《天雨花》《再生緣》,喝西湖龍井,嗑蘇州采芝齋的香草小瓜子。她吃的東西清淡而精緻。拌薺菜、馬蘭頭、申春陽的蝦籽豆腐乳、東台的醉蟶鼻子、寧波的泥螺、冬筍炒雞絲、硨燒烏青菜。她對丈夫外面所為,從來不問。

  前年她得了噎嗝。「風癆氣臌嗝,閻王請的客」,這是不治之症。請醫吃藥,不知花了多少錢,拖了小半年,終於還是溘然長逝了。

  龔星北賣了四十畝好田,買了一副上好的棺木,辦了喪事。

  喪事自有李虎臣幫助料理。

  李虎臣是一個好管閒事的熱心腸的人。親戚家有紅白喜事,他都要去幫忙。提調一切,有條有理,不需主人家煩心。

  他還有個癖好,愛做媒。親戚家及婚年齡的少男少女,他都很關心,對他們的年貌性格、生辰八字,全都了如指掌。

  喪事辦得很風光。細如意子送了僧、道、尼三棚經。楊家、龔家的親戚都戴了孝,隨柩出殯,從龔家出來,白花花的一片。路邊看的人悄悄議論:「龔星北這回是儘其所有了。」

  喪偶之後,龔星北收了心,很少出門,每天只是在天井裡蒔弄石條上的三四十盆花。山茶、月季、含笑、素馨。穿著紡綢褲褂,趿著鞋,意態蕭閒。

  他玩過樂器,琵琶、三弦都能彈,尤其擅長吹笛。他吹的都是古牌子,是一個老笛師傳的譜。上了歲數,不常吹,怕傷氣。但是偶爾吹一兩曲,笛風還是很圓勁。

  龔星北有二兒一女。大兒子龔宗寅,在農民銀行做事。二兒子龔宗亮,在上海念高中。女兒龔淑媛,正在讀初中。

  龔宗寅已經訂婚。未婚妻裴雲錦,是裴石坡的女兒。李虎臣做的媒。龔宗寅和裴雲錦也在公共場合、親戚家辦生日做壽時見過,彼此印象很好。裴雲錦的漂亮,在全城是出了名的。

  裴雲錦女子師範畢業後,沒有出去做事。她得支撐裴家這個家。裴石坡可以說是「一介寒儒」。他是教育界的。曾經當過教育局的科長、縣督學,做過兩任小學校長。縣裡人提起裴石坡,都很敬重。他為人和氣,正直,而且有學問。但是因為不善逢迎,沒有後台,幾次都被排擠了下來。賦閒在家,已經一年。這一年就靠一點很可憐的積蓄維持著。除了每天兩粥一飯,青菜蘿蔔,裴石坡還要顧及體面,有一些應酬。親友家有紅白喜事,總得封一塊錢「賀儀」、「奠儀」,到人家盡到禮數。裴雲錦有兩個弟弟,裴雲章、裴雲文,都在讀初中,雲章讀初三,雲文讀初二。他們都沒有讀大學的志願。雲章畢業後準備到南京考政法學校,雲文準備到鎮江考師範。這兩個學校都是不要交費的。但是要給他們預備路費、置辦行裝,這得一筆錢。裴家的值一點錢的古董字畫,都已經變賣得差不多了,上哪兒去弄這筆錢去?大姐雲錦天天為這事發愁。裴石坡拿出一件七成新的灘羊皮袍,叫雲錦去當了。雲錦接過皮袍,眼淚滴了下來。裴石坡說:「不要難過。等我找到事,有了錢,再贖回來。反正我現在也不穿它。」

  龔家希望裴雲錦早點嫁過來。龔星北請李虎臣到裴家去說說。裴石坡通情達理,說一家沒有個女人,不是個事,請李虎臣擇定個日子。

  裴雲錦把姑媽接來,好幫著洗洗衣裳,做做飯。

  裴雲錦換了一身衣裳:水紅色的緞子旗袍,白緞子鞋,鞋頭繡了幾瓣秋海棠。這是幾年前就預備下的。雲錦幾次要賣掉,裴石坡堅決不同意,說:「裴石坡再窮,也不能讓女兒賣她的嫁衣!」龔宗寅雇了兩輛黃包車,龔宗寅、裴雲錦各坐一輛,裴雲錦嫁到龔家了。

  龔家沒有大辦,只擺了兩桌酒席,男賓女賓各一席。

  裴雲錦拜見了龔家的長輩,斟了酒。裴雲錦是個林黛玉型的美人,瓜子臉,尖尖的下巴,眉清目秀,唇紅齒白。穿了這一身嫁衣,更顯得光彩照人。一個老姑奶奶攥著雲錦的手,上上下下端詳了半天,連聲說:「不醜不醜!真標緻!真是水蔥也似的!宗寅啊,你小子有造化!可得好好待她,別委屈了人家姑娘!姑娘,他若是虧待了你,你來找我,我給你出氣!」老姑奶奶在龔家很有權威性,誰都得聽她的。她說一句,龔宗寅連忙答應:「噯!噯!噯!」逗得一桌子大笑,連裴雲錦也忍不住抿嘴笑了。

  新婚燕爾,小兩口十分恩愛。

  進門就當家。三朝回門過後,裴雲錦就想摸摸龔家究竟還有多少家底,好考慮怎麼當這個家。檢點了一下放田契房契的匣子。只有兩張田契了,加在一起不到四十畝。有兩張房契,一所是身底下住著的,一所是租給同康泰布店的鋪面。看看婆婆的首飾箱子,有一對水碧的鐲子,一隻藍寶石戒指,一隻石榴米紅寶石的戒指。這是萬萬動不得的。四口大皮箱裡是婆婆生前穿過的衣裳,倒都是「慕本緞」的。但是「陳絲如爛草」,變不出什麼錢來。裴雲錦吃了一驚:原來龔家只剩下一個空架子,每月的生活只是靠宗寅的三十五塊錢的薪水在維持著。

  同康泰交的房錢夠買米打油,但是龔家人大手大腳慣了,每餐飯總還要見點葷腥。公公每天還要喝四兩酒,得時常給他炒一盤腰花,或一盤鱔魚。

  老大宗寅生活很簡樸,老二宗亮可不一樣。他在上海讀啟明中學。啟明中學是一所私立中學,收費很貴,入學的都是少爺小姐(這所中學入學可以不經過考試,只要交費就行)。宗亮的穿戴不能過於寒磣,他得穿毛料的制服,單底尖頭皮鞋。還要有些交際,請同學吃吃南翔饅頭,喬家柵的點心。

  小姑子龔淑媛初中沒有畢業,就做了事,在電話局當接線生。這個電話局是私人辦的。龔淑媛靠了李虎臣的面子才謀到這個工作。薪水很低,一個月才十六塊錢。電話局很小,全縣城也沒有幾部電話,工作倒是很清閒。但是龔淑媛心裡很不痛快。她的同班同學都到外地讀了高中,將來還會上大學的,她卻當了個小小的接線生,她很自卑,整天耷拉著臉。她和大嫂的感情也不好。她覺得她落到這一步,好像裴雲錦要負責。她懷疑裴雲錦「貼娘家」。

  「貼娘家」也是有之的。逢年過節,裴家實在過不去的時候,龔宗寅就會拿出十塊、八塊錢來,叫裴雲錦偷偷地塞給姑媽,好讓裴石坡家混過一段。裴雲錦不肯,龔宗寅說:「送去吧,這不是講面子的時候!」

  龔家到了實在困難的時候,就只有變賣之一途。裴雲錦把一些用不著的舊錫器、舊銅器搜出來,把收舊貨的叫進門,作價賣了。她把一副鄭板橋的對子,一幅邊壽民的《蘆雁》交給李虎臣賣給了季匋民。這樣對對付付的過日子,本地話叫作「折皺」。

  又要照顧一個窮困的娘家,又要維持一個沒落的婆家,兩副擔子壓在肩膀上,裴雲錦那麼單薄的身子,怎麼承受得住?

  嫁過來已經三年,裴雲錦沒有懷孕,她深深覺得對不起龔家。

  裴雲錦瘋了!有人說她瘋了,有人說她得了精神病,其實只是嚴重的憂鬱症。她一天不說話,只是搬了一張椅子坐在房門口,木然地看著檐前的日影或雨滴。

  龔宗寅下班回來,看見裴雲錦沒有坐在門口,進屋一看,她在床頭欄杆上吊死了。解了下來,已經氣絕多時。龔宗寅大喊:「我對不起你!對不起你呀!這些年你沒有過過一天松心的日子呀!」裴石坡聞訊趕來,撫屍痛哭:「是我拖累了你,是我這個無用的老子拖累了你!」

  裴雲錦舌尖微露,面目如生。上吊之前還淡淡抹了一點脂粉。她穿著那身水紅色緞子旗袍,腳下是那雙繡幾瓣秋海棠的白緞子鞋。

  龔星北做主,把那隻藍寶石戒指賣了,買了一口棺材。不要再換衣服,就用身上的那身裝殮了。這身衣服,她一生只穿過兩次。

  龔星北把天井裡的山茶、月季、含笑、素馨的花頭都剪了下來,撒在裴雲錦的身上。

  年輕暴死,不好在家停靈,第二天就送到龔家祖墳埋葬了。

  送葬的有龔星北、龔宗寅、龔淑媛,——龔宗亮沒有趕回來;裴石坡、裴雲章、裴雲文、李虎臣;還有裴雲錦的幾個在女子師範時的要好的同學。無鼓樂、無鞭炮,冷冷清清,但是哀思綿綿,路旁觀者,無不淚下。

  送葬回來,龔星北看看天井裡剪掉花頭的空枝,取下笛子,在笛膽里注了一點水,笛膜上蘸了一點唾沫,貼了一張「水膏藥」,試了試笛聲,高吹了一首曲子,曲名《莊周夢》。

  百蝶圖

  小陳三是個賣絨花的貨郎。他父親活著的時候就是個貨郎,賣絨花。父親死了,子承父業,他十六七歲就挑起貨郎擔賣絨花。城裡人叫他小貨郎,也叫他小陳。有些人叫他小陳三,則不知是什麼道理。他是個獨兒子,並無兄弟。也許因為他人緣好,長得聰明清秀,這麼叫著親切。他家住泰山廟。每天從家裡出來,沿科甲巷,越塘,進東門,經王家亭子,過奎樓,奔南市口,在焦家巷、百歲巷、熙和巷等幾條大巷子都停一停。把貨郎擔歇在巷口,舉起羊皮撥浪鼓搖一氣:布楞、布楞、布楞楞……宅門開了,走出一個大姑娘、小媳婦、老太太。

  「小陳三,來了?」

  「來了您哪!」

  「有好花沒有?」

  「有!昨天剛從揚州販來的。您瞧瞧!」

  小陳把貨郎擔的圓籠一個一個打開,擺在掃淨的階石上讓人觀賞。

  他的擔子兩頭各有四層。已經用了兩代人,還是嚴絲合縫,光澤如新,毫不走形。四層圓屜,摞得高高的,但挑起來沒有多大分量,因為裡面都是女人戴的花:大紅剪絨的紅雙喜、團壽字,這是老太太要的;米珠子穿成的珠花,是少奶奶訂的;絹花、通草花,顏色深淺不一,都好像真花,有的通草花上還伏了一隻黑鳳蝶,鳳蝶觸鬚是極細的「花絲」擰成的,拿在手裡不停地顫動,好像鳳蝶就要起翅飛走。小陳三一枝一枝送到大姑娘、小媳婦、老太太面前,她們能不買一兩枝麼?

  有的姑娘媳婦是為了看兩眼小陳三,才買他的花的。

  貨郎擔的一屜放的是繡花用的彩絨絲線。

  一天,小陳挑了貨郎擔往南城去,到了王家亭子邊上,忽然下起雨來。真是瓢潑大雨!雨暴風狂,小陳站不住腳,貨郎擔被風颳得擰著麻花亂轉。附近沒有地方可以躲避,小陳三隻好敲敲王家亭子的玻璃窗,問裡面的王小玉,可以不可以讓他進來避避雨。

  「可以可以!進來進來!」

  這王家亭子緊挨東門,正字應該叫作蝶園,本是王家的花園,算得是一處可以供人游賞的名勝。當年王家常在園中宴客,賦詩飲酒。後來王家漸漸衰敗,子孫遷寓蘇州,蝶園花木凋殘,再也聽不到吟詩拍曲的聲音,只有「亭子」和亭前的半畝荷塘卻保留了下來。所謂「亭子」實是一座五間的大廳。大廳四面開窗,十分敞亮。王家把大廳(包括全堂紅木家具)和荷塘交給原來的管家老王頭看管。清明上墳,偶爾來蝶園看看,平常是不來的。

  小陳的上衣都濕透了,小玉叫他脫下來,在小缸灶里抓了一把柴禾,把小陳三的濕衣服搭在烘籠上烤著,扔給他一條手巾,叫他擦擦身上的雨水,給他一件父親老王頭的舊上衣,叫他披披。缸灶火上還燉了一壺茶水——老王頭是喝茶的。還好,圓籠里的花沒有濕了,但是怕受了潮氣,悶得褪了色,小玉還是幫小陳一屜一屜揭開,平放在紅木條案上。

  雨還在下。

  小陳說:「這雨!」

  小玉說:「這雨!」

  「你一個人,不怕?」

  「不怕!怕什麼?」

  小玉的父親常常出去,給王家料理一點雜事:完錢糧、收佃戶送來的租稻……找護國寺的老和尚聊天、有時還找老朋友喝個小酒,回來時往往是月亮照著城牆垛子了。

  小玉膽很大。王家亭子緊挨著城牆,城外荒墳累累,還是殺人的刑場,鬼故事很多,她都不相信,只有一個故事,使她覺得很淒涼:一個外地人趕夜路,到了東門外,想抽一袋煙。前面有幾個人圍著一盞油燈。趕路人裝了一袋煙,湊過去點個火。不想叭嘰了半天,煙不著,他用手摸摸火苗,火是涼的!這幾個是鬼!外地人趕緊走,鬼在他身後哈哈大笑。小玉時常想起涼的火、鬼哈哈大笑。但是她並不汗毛直豎。這個鬼故事有一種很美的東西,叫她感動。

  小玉的母親死得早,她十四歲就支撐門戶,打里打外,利利落落,凡事很有決斷。

  母親是個繡花女工,小玉從小就學會繡花。手很巧,平針、「亂孱」、挑花、「納錦」都會。繡帳檐、門帘、枕頭頂,都成。她能出樣子、配顏色,在縣城裡有些名氣,「打子兒」「七色暈」,她為甄家即將出閣的小姐繡的一對門帘飄帶贏得很多人稱讚。白緞地子,平金納錦飛龍。難的是龍的眼睛,眼珠是桂圓核殼釘上去的。桂圓核殼剪破,打了眼,頭髮絲縫綴。桂圓核很不好剪,一剪就破,又要一般大,一樣圓,剪壞了好多桂圓,才能選出四顆眼珠。白地、金龍、烏黑閃亮的龍眼睛,神氣活現。

  小陳三看王小玉的繡活,王小玉看小貨郎的絨花。喝著老王頭的土葉茶,說著話,雨停了,小陳的上衣也幹了,小陳告辭。小玉送到門口:

  「常來!」

  「哎,來!」

  小陳果然常來歇腳。他們說了很多話,還結伴到揚州轅門橋去過幾次。小陳辦貨,小玉買彩絨絲線。

  王小玉是個美人,長得就像王家亭子前才出水的一箭荷花骨朵,細皮嫩肉,一笑倆酒窩。但是你最好不要招惹她。她雙眼一瞪,夠你小子哆嗦一會子,她會拿繡花針給你身上留下一點記號。

  都說王小玉和小陳三是天生的一對。

  小玉對小陳是喜歡的,認為他本小利薄,但是是一個有志氣、有出息的後生。小玉對她自己的,也是小陳三的前途有個「遠景規劃」。她叫小陳在南市口租一個門面,當中是店堂,兩邊設兩個玻璃磚面的小櫃檯。一邊賣她的繡活,小陳幫她接活,記帳;一邊還可以由小陳賣絨花絲線。小陳可以不必再挑貨郎擔——願意挑也可以,只是一天磨鞋底子,太辛苦了。兢兢業業,做上幾年,小日子會紅火起來的。「斗升之家」還能指望什麼呢?

  對小玉的「藍圖」,小陳表示完全同意,只是:

  「太委屈你了!」

  「我願意!」

  有一個人不願意。

  誰?

  小陳的媽。

  小陳的父親死得早,媽年輕守寡。她是個非常要強的女人。她眼睛有病,雙眼有翳——白內障,見人只模模糊糊看見臉,眉眼分不太清,對面來人,聽說話才知道是誰。就這樣,她還一天不拾閒,忙忙碌碌,家裡收拾得「一水也似的」。兒子愛王小玉,她知道,因為兒子早在她耳朵跟前夸小玉,怎麼好看,怎麼能幹,什麼事都拿得起,放得下。老太太只是聽著,不言語,轉著灰白的眼珠子,好像想什麼心事。

  王小玉給孫家四小姐繡了一個幔帳。這孫四小姐是個很講究的,欣賞品味很高的才女,衣著都別出心裁,不落俗套。她曾經讓小玉繡過一「套」旗袍。一套三件。她一天三換衣,但是乍看看不出來。三件都繡的是白海棠,早起,海棠是骨朵;中午,海棠盛開了;晚上,海棠開敗了。她要出嫁了,要小玉繡一個幔帳。她討厭鳳穿牡丹這樣大紅大綠的花樣,叫小玉給她繡一幅「百蝶圖」。她收藏了一套《滕王蛺蝶》大冊頁,叫小玉照著繡。

  小玉花了一個月,繡得了,張掛在王家亭,請孫四小姐來驗看。孫四小姐一進門,失聲說了一個字:「好!」王小玉繡的《百蝶圖》轟動一城,來看的人很多。

  小陳三的媽也來了。經過一個眼科名醫金針撥治,她的眼睛好多了,已經能看清楚黃瓜茄子。她湊近去細看了《百蝶圖》,越看越有氣。

  小陳跟老太太提出要把小玉娶過來,他媽瞪著渾濁的眼睛喊叫起來:

  「不行!」

  小玉太好看,太聰明,太能幹,是個人尖子。她的家裡,絕對不能有個人尖子。她不能接受,不能容忍!

  她寧可要一個窩窩囊囊的平庸的兒媳。

  來了一個人尖子,把她往哪兒擱?

  「你要娶王小玉,除非等我死了!」

  小陳三不明白母親為什麼生那麼大的氣。小陳是個孝子。「順者為孝」。他只好聽媽的,沒有在家裡吵嚷吼叫,日子過得還是平平靜靜的。但是小陳的媽知道,他兒子和媽之間在感情上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她知道兒子對她有一種刻骨的怨恨。他一天不說話。他們的關係已經不是母親和兒子,而是仇敵。

  小陳的媽有時也覺得做了一件錯事。她也想求兒子原諒她,但是,絕不!她沒有錯!

  她為什麼有如此惡毒的感情,連她自己也莫名其妙。

  名士和狐仙

  楊漁隱是個怪人。怪處之一,是不愛應酬。楊家在縣裡是數一數二的高門望族,功名奕世,很是顯赫。楊漁隱的上一代曾經是一門三進士,實屬難得。楊家人口多,共八房。楊家子弟彼此住得很近,都是深宅大院。門外有石鼓,後園有紫藤、木香。他們常來常往,遇有年節壽慶,都要互相宴請。上一頓的餚核才撤去,下一頓的席面即又鋪開。照例要給楊漁隱送一回「知單」,請大爺過來坐坐(楊漁隱是大房),楊漁隱抓起筆來畫了一個字:「謝」,意思是不去。他的堂兄堂弟知道他的脾氣,也不再派人催請。楊漁隱住的地方比較偏僻,地名大淖大巷。一個小小的紅漆獨扇板扉,不像是大戶人家的住處。這是一個側門,想必是另有一座大門的,但是大門開在什麼方向,卻很少人知道。便是這扇側門也整天關著,好像裡面沒有住人。只有廚子老王到大淖挑水,老花匠出來挖河泥(栽花用),女用人小蓮子上街買魚蝦菜蔬,才打開一會兒。據曾經向門裡窺探過的人說:這座房子外面看起來很樸素,裡面的結構裝修卻是很講究的,而且種了很多花木。楊漁隱怎麼會住到這麼一個地方來?也許這是祖上傳下來的一所別業,也許是楊漁隱自己挑中的,為了清靜,可以遠離官衙鬧市。

  楊漁隱很少出來,有時到南紙店去買一點紙墨筆硯,順便在街上閒走一會兒,街坊鄰居就可以看到「大太爺」的模樣。他長得微胖,稍矮,很結實,留著一把烏黑的濃髯,雙目炯炯有神。

  楊漁隱不愛理人,有時和一個鄰居面對面碰見了,連招呼都不打一個。因此一街人都說楊漁隱架子大,高傲。這實在也有點冤枉了楊漁隱,他根本不認識你是誰!

  楊漁隱交遊不廣,除了幾個作詩的朋友,偶然應漁隱折簡相邀,到他的書齋里吟哦唱和半天,是沒有人敲那扇紅漆板扉的。

  楊漁隱所做的一件極大的怪事,是他和女用人小蓮子結了婚。

  這地方把年輕的女用人都叫作「小蓮子」。小蓮子原來是伺候楊漁隱的夫人的病的。楊漁隱的夫人很喜歡她,一見面就覺得很投緣。楊漁隱的夫人得的是肺癆,小蓮子伺候她很周到,給她煎藥、熬燕窩、煮粥。楊夫人沒有胃口,每天只能喝一點晚米稀粥,就一碟京冬菜。她在床上躺了三年,一天不如一天。她自己知道沒有多少日子了,就叫小蓮子坐在床前的杌凳上,跟小蓮子說:「我不行了。我死後,你要好好照顧老爺。這樣我就走得放心了。我在地下會感激你的。」小蓮子含淚點頭。

  楊夫人安葬之後,小蓮子果然對楊漁隱伺候得很周到。每到換季,單夾皮棉,全都準備好了。冬天床上鋪了厚厚的稻草,夏天換了涼蓆。楊漁隱愛吃魚,小蓮子很會做魚。鯿、白、鯚,清蒸、汆湯,不老不嫩,火候恰到好處。

  日長無事,楊漁隱就教小蓮子寫字(她原來跟楊夫人認了不少字),小字寫《洛神賦》,教她讀唐詩,還教她作詩。小蓮子非常聰明,一學就會。楊漁隱把小蓮子的窗課拿給他的作詩的朋友看,他們都大為驚異,連說:「詩很像那麼回事,小楷也很娟秀,真是有夙慧!夙慧!」

  楊漁隱經過長期考慮,跟小蓮子提出,要娶她。「你跟我這麼久,我已經離不開你;外人也難免有些閒話。我比你大不少歲,有點委屈了你。你考慮考慮。」小蓮子想起楊夫人臨終的囑咐,就低了頭說:「我願意。」

  把房屋裱糊了一下,請詩友寫了幾首催妝詩,貼在門後,就算辦了事。楊漁隱請詩友們不要把詩寫得太「艷」,說:「我這不是扶正,更不是納寵,是明媒正娶地續弦,小蓮子的品格很高,不可褻玩!」

  楊漁隱娶了小蓮子,在他們親戚本家、街坊鄰居間掀起了軒然大波。他們認為這簡直是豈有此理!這是楊漁隱個人的事,礙著別人什麼了?然而他們憤憤不平起來,好像有人踩了他的雞眼。這無非是身份門第間的觀念作怪。如果楊漁隱不是和小蓮子正式結婚,而是娶小蓮子為妾,他們就覺得這可以,這沒有什麼,這行!楊漁隱對這些議論紛紛、沸沸揚揚,全不理睬。

  楊漁隱很愛小蓮子,毫不避諱。他時常攙著小蓮子的手,到文游台憑欄遠眺。文游台是縣中古蹟,蘇東坡、秦少游詩酒流連的地方,西望可見運河的白帆從柳樹梢頭緩緩移過。這地方離大淖很近,幾步就到了。若遇天氣晴和,就到西湖泛舟。有人說:這哪裡是楊漁隱,這是《儒林外史》里的杜少卿!

  楊漁隱忽然得了急病。一隻筷子掉到地上,他低頭去撿,一頭栽下去就沒有起來。

  小蓮子痛不欲生,但是方寸不亂,她把楊漁隱的過繼侄子請來,商量了大爺的後事。根據楊漁隱生前的遺志,桐棺薄殮,送入楊氏祖塋安葬,不在家裡停靈。

  送走了大爺,小蓮子覺得心裡空得很。她整天坐在楊漁隱的書房裡,整理大爺的遺物:藏書法帖、古玩字畫、蕉葉白端硯、田黃雞血圖章,特別是楊漁隱的詩稿,全都裝訂得整整齊齊,一首不缺。

  小蓮子不見了!不知道她是什麼時候走的。廚子老王等了她幾天,也不見她回來。老花匠也不見了。老王稟告了楊漁隱的過繼侄兒,楊家來人到處看了看,什麼東西都井井有條,一樣不缺。書桌上留下一把泥金摺扇,字是小蓮子手寫的。「奇怪!」楊家的本家叔侄把幾扇房門用封條封了,就帶著滿臉的狐疑各自回家。廚子老王把泥金摺扇偷偷掖了起來,倒了一杯酒,反覆看這把扇子,他也說:「奇怪!」

  老王常在晚上到保全堂藥鋪找人聊天。楊家出了這樣的事,他一到保全堂,大家就圍上他問長問短。老王把他所知道的一五一十都說了。還把那把摺扇拿出來給大家看。

  座客當中有一個喜歡?話的張漢軒,此人走南闖北,無所不知,是個萬事通。他把小蓮子寫的泥金摺扇拿在手裡翻來覆去地看,一邊搖頭晃腦,說:「好詩!好字!」大家問他:「張老,你對楊家的事是怎麼看的?」張漢軒慢條斯理地說:「他們不是人。」——「不是人?」——「小蓮子不是人。小蓮子學作詩,學寫字,時間都不長,怎麼能到得如此境界?詩有點女郎詩的味道,她讀過不少秦少游的詩,本也無足怪。字,是玉版十三行,我們縣能寫這種字體的小楷的,沒人!老花匠也不是人。他種的花別人種不出來。牡丹都起樓子,荷花是『大紅十八瓣』,還都勾金邊,誰見過?」

  「他們都不是人,那,是什麼?」

  「是狐仙。——誰也不知道他們是從哪裡來的,又向何處去了。飄然而來,飄然而去,不是狐仙是什麼?」

  「狐仙?」大家對張漢軒的高見將信將疑。

  小蓮子寫在扇子上的詩是這樣的:

  三十六湖蒲荇香

  儂家舊住在橫塘

  移舟已過琵琶閘

  萬點明燈影亂長

  這需要做一點解釋:高郵西邊原有三十六口小湖,後來匯在一處,遂成巨浸,是為高郵湖。琵琶閘在南門外,是一個碼頭。

  水蛇腰

  崔蘭是個水蛇腰。腰細,長,軟。走起路來扭扭的。很多人愛看她走路。路上行人,尤其是那些男教員。看過來,看過去,眼睛很饞。崔蘭並不知道有人看她。她只是自自然然地走。崔蘭還小,才讀小學五年級。雖然發育得比較快,對於許多事還只有點朦朦的感覺,並不大懂。她不知道賣弄風情,逗引男人。

  崔蘭結婚早。未免過早一點。高小畢業就結婚了。在這所六年級制的小學裡,也許她是結婚最早的一個。嫁的是朱家。朱家的少爺。朱家是很闊的人家,開麵粉廠。這個地方把麵粉叫作「洋面」,這個麵粉廠叫「洋麵廠」。崔蘭嫁的是洋麵廠的小老闆。崔蘭怎麼會嫁到朱家去的呢?

  崔蘭的父親是洋麵廠的帳房先生,崔蘭常給她父親到洋麵廠去送飯(崔蘭的母親死得早,家裡許多事得她管),朱家的少爺一眼看上了崔蘭,托人說媒,非崔蘭不要。崔蘭的父親自然沒有意見,崔蘭只說了兩句話:「我還小哩。……他們家太闊了!」事情就定了。

  結婚三朝,正是陰曆七月十五,「迎會」(賽城隍)的日子。這個地方每年七月十五「出會」。近晌午時把城隍老爺的「大駕」從廟裡請出來,在主要街道上「巡」一「巡」,到「行宮」里休息,下午再「迴鑾」。這是一年裡最隆重而熱鬧的日子。大鑼大鼓,絲竹齊奏。踩高蹺,舞獅子,舞龍,舞「大頭和尚」(《月明和尚度柳翠》)。高蹺有「火燒向大人」(向大人即清末征太平天國的名將向榮)。柳枝腔「小上墳」,賈大老爺用一個夜壺喝酒……茶擔子,花擔子,傾城出動,鞭花訇鳴。各種果品,各種鮮花,填街咽巷,吟叫百端……

  朱家的少爺帶著新娘子去「看會」,手拉手。從擋軍樓(洋麵廠的所在)一直走到中市口(全城最繁華處)。新婚夫妻,在大街上,那樣親熱,在那麼多人面前手攙手地走,很多「老古板」看不慣。

  他們的衣裝打扮也是這城裡的沒有見過的。朱家少爺穿了一件月白香雲紗長衫,上面卻罩了一個掐了玫瑰紅韭菜葉邊的黑緞子小馬甲。馬甲掐邊,還是玫瑰紅的,男不男,女不女!

  崔蘭穿的是一件大紅嵌金線喬其紗旗袍,腳下是一雙麂皮軟底便鞋,很顯腳形——崔蘭的腳很好看。長絲襪。新燙的頭髮(特為到上海燙的),鬢邊插一朵小小的珍珠偏鳳。臉上塗了夏士蓮香粉蜜,旁氏口紅,描眉畫眼,風姿綽約,光彩照人。

  朱家少爺和崔蘭坐在王萬豐(這是中市口一家大醬園)樓上靠欄杆一張小方桌前的藤椅(這是特為給上賓留的特座)上看會,喝茶,嗑瓜子。樓下的往來人議論紛紛,七嘴八舌。有男的,也有女的。有葷的也有素的。有的人說出了聲(小聲),有的只是自己在心裡想。

  ——崔蘭這雙絲襪得多少線?

  ——反正你我買不起!

  ——她的旗袍開氣未免太高了,又坐在欄杆旁邊,從下面看什麼都看見了!

  ——她穿了褲子沒有?

  ——她晚上上床,一定很會扭,扭得很好看。

  ——你怎會知道?

  ——想當然耳,想當然耳!

  ——閉上你們這些男人的臭嘴!

  一夜之間,崔蘭從一個毛丫頭變成了一個少奶奶,不知道為什麼,很多人為此很不平。一句話在很多人的嘴裡和心裡盤桓:

  「這可真是糠籮跳米籮了!」

  ————————————

  (1)桐木刨出來的薄薄的長條。泡在水裡,稍帶黏性。過去女人梳頭掠鬢,離不開它。

  (2)現在的年輕人連釘鞋也不知道了!釘鞋是一雙納幫很結實的布鞋,也有用生牛皮做的,在桐油里浸過,鞋底釘了很多奶頭大的鐵釘。在未有膠鞋之前,這便是雨鞋。

  (3)這是店鋪里打牙祭的日子。

  (4)在梅紅紙上用刻刀鏤刻出透空的細緻的吉祥花紋,貼在門頭上,小的叫「吊錢」,大的叫「歡樂」。有的地方叫「吊掛」。

  (5)文徵明的長子,名彭,字壽承,三橋是他的別號。

  (6)探子是刺激蟋蟀的鬥志用的。北方多用豬鬃;南方多用四杈草掰成細須,九蒸九曬。

  (7)「新生活」是蔣,介石搞的「新生活」運動,提倡「禮義廉恥」,到處刷寫著「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限制行人靠左邊走;廢除作揖,改行握手;禁止燃放鞭炮等等。總之,大家都過新生活,不許過舊生活!

  (8)這地方店鋪的門一般都是一塊狹長的板,上在門檻的槽里,稱為「鋪闥子」。

  (9)是朱柏廬《治家格言》中的話,「刻薄成家」下一句是「理無久享」。

  (10)專為介紹女傭的店鋪叫「薦頭店」或「薦頭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