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七章 宣武盛世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爺,外面風大,您還是進去吧!」

  西北,滿清。

  偌大的遼京屹立在裏海北部,可容納三十萬眾,立馬就成了整個中亞地區最大的城市。

  皇宮中,當朝皇帝玄燁,正坐在龍椅上,享受著海風和江風的混雜,面色潮紅。

  「今年是哪一年了?」

  「回稟陛下,光武六十年了!」

  一旁的宦官低聲道。

  「六十年了!」玄燁嘀咕道:「我八旗來到這西原蠻海,已經六十年了!」

  自他在順治二十四年繼承皇位,已經六十載。

  他勵精圖治,以史書中的西遼耶律大石激勵自己,立國於異域,然後伺機反攻中原,恢復大清江山。

  這六十年,他不斷地開拓進取,諾蓋草原成了腹心;與羅剎人互有勝負,徹底占據遼河(烏拉爾河)下游,並且靠著水師獨占裏海。

  旋即,他又不斷西進,借著土爾扈特部和哥薩特人,不斷與奧斯曼人競爭,終於染指黑海。

  南以亞塞拜然,喬治亞,與奧斯曼對立。

  西邊則是在黑海和克里米亞汗國對峙。

  滿清的版圖,已然擴充了近十倍。

  府縣上百,人口突破三百萬。

  核心力量的八旗,已然躍至十萬戶,六十餘萬人,隨時可以提兵十萬,征戰四方。

  可惜,在他躍躍欲試東向時,東邊的西域六國,卻合為一體,以遼國為首成了障礙。

  騎兵不得上風,火器處於劣勢。

  這些年他三番五次的提兵,卻沒有占什麼便宜,心氣不自覺就沒了。

  「何時能歸故鄉呀!」他心中哀嚎著。

  年邁的身軀,已然在催促他準備後事,為這個政權選取下一個繼承人。

  「陛下,四爺求見!」

  「讓他過來吧!」

  玄燁隨口道。

  「父皇,羅剎人在北方取得大勝,贏得出海口後,已然膽氣十足,這次挑釁雖由哥薩克人起,但實質上卻是羅剎人。」

  四皇子低頭,匯報著此次北巡的心得:「據聞,俄羅斯人已經與克里米亞汗國達成臨時和議,隨時準備與我國爭奪遼河。」

  「羅剎王彼得一世是個有膽氣的,敢孤身一人去歐洲求學,並且回國後實行改革,一如戰國時的趙武靈王,雖已死,但如今羅剎人野心勃勃……」

  「嗯!」玄燁輕嗯一聲,道:「八旗已然待命,隨時可點兵出擊,糧草輜重也是不缺!」

  「不過,老四,你覺得大清接下來該如何?」

  四皇子一愣,然後咬著牙道:「自從大清邁入黑海後,已然是戰爭之世,改革才是求存變強之根本。」

  「雖不至於效仿羅剎人,但借鑑一番也是可行的。」

  「例如?」玄燁繼續問道。。

  四皇子心中一定,繼續道:「可廣建工場,鼓勵貿易,建立科舉選官,以及革新武器和戰術……」

  相較於羅剎人的中央集權,滿清作為半奴隸半封建社會,又汲取了漢人的菁華,已然建立了完善的官僚體制。

  故而,如今滿清的革新,就著重與軍事和商人,掃除如今的重農抑商政策。

  「朕身子日衰,即日起,你監國吧,準備應對羅剎人的野心!」

  四皇子大喜過望,忙不迭叩首。

  數月後,還未等到羅剎人的大兵,玄燁就油盡燈枯了,做出了最後的遺言:

  「汝繼位後,須得儘快安葬孝莊太后,停了幾十年了,已經夠了!」

  言罷,他就咽氣了。

  四皇子胤禛繼位,給其父上廟號為高祖,改元成武。

  新帝繼位的第一戰,就是洶湧而來的羅剎新軍。

  ……

  與此同時,北京城也是洶湧澎湃。

  宣武三十年,剛過完年,太子就一病不起,纏綿病榻多日。

  這也就罷了,宣武皇帝突然也著了風寒,本來健康的身體就忽然倒了。

  皇帝和儲君同時生病,且來得極其洶湧,北京城又怎能安生?

  乾清宮中,宣武皇帝躺在榻上,閉目休息。

  皇后坐在一旁抽泣著,皇太后曾氏則蹙眉:「哭什麼,惹人心煩,不能解決問題?」

  「是!」皇后一愣,才緩過來。

  曾氏給皇帝掖下衣被,然後又拄著拐杖去東宮。

  相較於皇帝,太子則咳嗽的厲害,一盆盆的痰盂,濃厚的藥香,初臨的曾氏也忍不住皺眉:

  「太子的病情如何?」

  「稟太后,今天算是穩住了,但後續還得看太子……」

  「要是太子自己能行,我要你們這群太醫何用?」

  曾氏怒斥道。

  這段時間以來,她的壓力可是不小。

  她瞥向了一旁孝順模樣的太孫,忍不住點點頭。

  待回到乾清宮,皇帝已經醒了,他頗想振作一番,但有心無力,看著母親來了,他問道:「母后,太子那邊如何了?」

  「老樣子,撐一日是一日!」

  曾氏怒道:「你們這對父子,心是真狠。竟然還不及我這個老婆子能活,就眼睜睜的想讓我白髮人送黑髮人?」

  「心。也太狠了!」

  宣武皇帝苦笑道:「非兒子不孝,實在無能為力呀……」

  「罷了!」曾氏到底是經歷過幾十年風雨,整理好心情道:「國不可一日無君,你們父子倒了,大明不能倒。」

  「母后,你的意思?」

  「依哀家的意思,讓太孫監國吧。」

  宣武皇帝閉目思慮片刻,就應下來:「太孫年歲不小,監國正合適!」

  翌日,太孫監國,北京城瞬間滿城風雨。

  誰都沒有料到,皇帝和太子竟然都病得如此嚴重。

  及至三月,一場倒春寒到來,太子終於扛不住,咳嗽半天才離去。

  待得知太子病逝時,宣武皇帝雖然哀傷但卻又緩了口氣。

  太子柔弱,不似人君。

  太孫雖是中庸之才,但卻強之太多,算是勉強合格的人選了。

  又過了幾日,皇帝也不行了。

  在一眾文武勛貴中,宣武皇帝安排了後事,為太孫繼位後掌權鋪路。

  而面對自己的老母親,宣武皇帝則述說著自己的不甘:「孩兒以宣武為年號,想著繼承是世祖皇帝的遺志,大展威風,而這天下哪有布武之地?」

  言罷,他滿心不甘而去。

  太孫繼位後,擬定宣武皇帝廟號為顯宗,改明年為承德元年。

  本來嗣皇帝想給自己爺爺上廟號為太宗,但卻被群臣所阻。

  且不說成祖皇帝如何,你這讓哲宗皇帝情何以堪呀?

  人家第二代沒得太宗,你第三代得了,這不是打臉嗎?

  顯宗是漢明帝之號,「功烈光於四海,仁風行於千載」是其子漢章帝追尊他時的讚詞,正好對應了顯字的「顯揚表彰」之義。

  在內閣看來,宣武皇帝雖然武功不盛,但卻平穩的承接了紹武之治,開創了宣武盛世,讓大明的仁政武功達到了全盛。

  截止宣武三十年,大明有省二十七,四將軍府,兩總督府。

  合計府四百八十,縣一千八百二十。

  京營二十萬,邊軍二十萬,地方巡防營五十萬,水師五萬,合計九十五萬。

  至於人口,更是直接跨越到了三億的門檻,達到了三億一千萬。

  而且據內閣所知,僅僅南洋就外流上千萬人,而且都是青壯年。

  要不是這些年持續的人口外流,大明人口早就突破三億了。

  如此龐大的人口,自然就貢獻了大量的賦稅。

  早在宣武十四年,賦稅就跨越到一億五千萬。

  及至宣武二十九年底,由於與藩國貿易不斷攀升,賦稅抵達至一億七千萬,幾乎比紹武時期翻了一倍。

  如此看來,顯宗倒是委屈他了。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