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四十八章 所有人都不能算錯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1646章 所有人都不能算錯

  而關於《原始碼》的成本的問題,也是被很多人稱讚的點。

  比如某位網絡影評人就這樣寫道:「在電影商業化氣氛愈來愈馥郁的今天,也催生出不少燒腦型作品,往往這些都是一鳴驚人的黑馬。習慣了依賴電影本身把握思考方向的觀眾,偶爾遇到一部基本把思考任務全權交給自己的電影,自然會眼前一亮。為此,《原始碼》的成功,其實是贏在了起跑線上。況且,李易導演本就是一位擅長主導觀眾思維,拿小錢辦大事的導演。早前的低成本電影《月球》,就是絕佳的佐證。

  科幻電影可分為硬科幻和軟科幻,《原始碼》顯然是屬於單靠科學理論建立世界觀整體格局的軟科幻。一般情況而言,投資低端的科幻電影作品無一例外地會選擇走軟科幻的路線,因為這樣可以大大壓縮成本。而且,某些時候還因為沒有「故弄玄虛」的元素設置,能極大地增強電影的真實性與藝術感染力!

  《原始碼》只是移植了人們熟知的「外祖母悖論」所衍生出的「平行宇宙」的科學理論假說,通過營造一個平行的空間,循環往復地利用只能存在八分鐘的時空,展現了一段探討人性與道德的影像。

  《原始碼》也具有相當大程度上的商業化氣息,它也依舊耐不住寂寞而不會獨樹一幟。其中穿插著大量動作、爆破、愛情戲碼,很多橋段為影片科幻理論的服務性意義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可見,《原始碼》正是一部通吃型的電影,它的成功是必然的。

  物理學中的「平行宇宙」理論,假說極多,但卻毫無能力證實。

  拿這樣一個家喻戶曉而又沒有得到實質性解決的命題,是相當討巧的思路。至少,不會讓觀眾對理論性元素的理解上產生較大的偏差,也能引發觀眾各種極賦建設性的探討。當然,平行宇宙的論斷,影史上也是屬於用濫的類型,但是如何用的恰到好處,卻非常考驗導演和編劇的功力。

  既然並沒有在科學上得到強有力的論證,那麼在不改變根基的情況下,不論將理論怎樣去詮釋都是妥當的。

  《原始碼》最大的亮點,倒不是用理論架構出的天馬行空的代碼虛擬世界,而是後半段對人性、對道德的深入思考。比如,用行將就木的軍人作科學實驗道德與否,人類究竟能不能改變過去,是悲觀地懷念過去還是應該永不妥協地把握現在等等。

  這些簡易的,但均能引發觀眾思考的問題,都在此得到了一個質的升華。而以上發掘出的這些命題,都已經不在科幻的範疇之內了,而是又返璞歸真地回到了真實生活當中,科幻僅僅只是包裝罷了。這同《月球》的創作思路是一致的:用地球人熟知的科幻理論作引題,揭示的就是現實社會上種種能引發人們討論欲的現象。但是,《月球》的懸疑性更為濃烈,而且同現實的接軌點「克隆」,其道德與否的意義,確確實實是一個熱切討論卻始終得不到解決的話題。

  但是我個人而言更喜歡《月球》,在我看來跟《月球》相比較,從某些角度而言,《原始碼》還有許多應該「自慚形穢」的地方。

  結尾所揭示的令人豁然開朗的結局:男主角成功地來到了另一個平行宇宙中,生存了下來。事實上,根據宇宙中的質量守恆定理,那個被他所取代的歷史老師也應該活了下來。但是他去哪裡了,平白無故就這麼消失了?悲劇的人生不需要解釋。」

  當然,對於軟科幻,硬科幻的定義問題,也有人認為軟科幻的定義比較模糊,其實《原始碼》也不算太軟!

  同時《原始碼》也必然被很多人研究,為何這部電影如此成功。

  因為正式上映之後,這部電影的票房就呈現爆炸式的增長。

  而且討論的熱度也是居高不下,你要問現在最火熱的話題是什麼,無疑是《原始碼》!

  李易當初在科幻電影節座談會上的那一席話也被放出來,他做到了,利用循環,單一的空間,來講述故事。

  省錢又省力,卻花了小錢辦了大事兒!

  而有意思的是,關於電影的結尾,同樣的討論的人不少。

  「軟科幻硬科幻,其實我一點都不關心,這部電影告訴我們,最重要的不是想出一套沒有硬傷的「科幻」元素,而是講一個好故事。」

  「每當我想起,在另一個時間與空間裡,我與你有著截然不同的故事時,我便釋然此時此刻你與我的狹路相逢。」

  「看到男主成為一串文字出現在電腦屏幕的時候,真的差點哭出來。」

  「結尾如果定在最後那一吻上就更完美了!」

  「對啊!為什麼不定格在那一吻上?」

  「居然有那麼多人認為《原始碼》最完美的結局應該是定格在最後那一吻上,由此可見,真要這樣結尾夠有多麼的惡俗不堪啊。」

  「如果再給我一次機會,我會對她說:「一切都會好的。」如果一定要在這後面加一個期限,我希望不會是8分鐘。」

  「結局不多做評價,但是全片最喜歡的片段是,從何晴角度看男主只是文字,不知道為啥很戳我淚點!」

  「通過反覆的嘗試獲取更多信息並修正自己的行為。導演在結尾的處理混亂了之前構建的世界,不過也沒問題,看作科幻片向愛情片的一次轉換就好。能在觀看中帶出很多懸念,又能在觀看後引發許多討論,不錯。」

  當然一部好的電影少不了很多細節。

  這方面同樣的也有人分析,甚至很多地方,連李易自己都不知道,原來我這麼細節的。

  「《原始碼》很多人談論硬科幻,軟科幻的問題,個人認為沒有任何意義,因為只要電影是好電影,足夠了!

  一部好的電影,其實很多時候,通過一些細節上的觀察就可以看的出來!

  在影片開頭,就是第一次爆炸中,林雲斌是在空艙中醒來,後來影片揭示林雲斌是在直升機上被死的,空艙的溫度越來越低,可能是說明林雲斌在自己的潛意識裡,在他的潛意識裡,太空艙或許是一個安全的容身之所。

  𝔰𝔱𝔬55.𝔠𝔬𝔪

  看電影的時候,我們看到的都是林雲斌和何晴的視頻對話,但是林雲斌很多問題她並沒有回答,我不知道大家是什麼感受,反正我是要炸了,但是到後邊,會發現他們並不是真正的視頻對話,只是一串代碼,林雲斌的「話」是被翻譯成了計算機語言……我承認那一刻我渾身都是雞皮疙瘩。

  那個瘸腿的教授一直在強調,林雲斌做任何事情都是徒勞的,無法改變歷史,且他只有8分鐘,不能浪費時間,必須盡全力去找到兇手。但事實上,每次他爆炸後重新刷新進入,都會有上一次的影子,比如他第一次穿越的時候,女主角陳娟在看到突如其來打翻在他鞋子上的熱飲無動於衷,而第二次穿越的時候幫助他擦拭鞋子上的污漬

  8分鐘也是一個細節點,在影片中,好幾次已經超過了8分鐘林雲斌都沒死,這個8分鐘的問題我自己其實有點沒想明白,知識面太窄的文科生的硬傷吧可能是,看了別人的觀點,個人覺得最合理的解釋是:每個人的記憶長短其實是不一樣的,真正讓林雲斌回來的節點是火車爆炸,從那時開始,李正(死去的歷史老師)的記憶才真正終結。

  但這兒其實也有一個場景沒辦法解釋,就是林雲斌下列車後,列車爆炸了他也沒回到太空艙,是自己摔倒在鐵軌上被列車軋死才回去的,所以我還是覺得這應該是在暗示這個原始碼遠遠不止教授描述的,正好也和後邊的主題契合!

  在列車上,林雲斌給教授打了電話,但教授告訴林雲斌在現實中他不可能收到,後來也給克里斯緹娜發了簡訊,但是到影片快結尾的時候,透過窗戶我們看到了教授接了林雲斌打過來的轉接的電話,最後的最後,克里斯緹娜也收到了簡訊,這應該是一個平行世界。

  基於這些,我個人得出的結論是:原始碼項目並不是簡單的時光機器,能夠回到過去改變未來,因為沒辦法解釋祖母悖論,這應該是衍生出來的平行世界。在最開始的世界裡,教授嚴重低估了這個項目,林雲斌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發現了這個項目的不同之處,發信息讓何晴幫忙……

  然後這就進入一個循環,螺旋式的循環,無法收束的世界線,無法啟動的原始碼,無限套路模式開啟,最開始的那個世界裡,林雲斌可能是被迫參與的原始碼項目,但是後來的每個世界的項目參與,可能都是上一個世界的自己發的那條簡訊要求的。

  主線劇情的細節大概就想到這些,再談談一些小細節。

  影片剛開始時節奏還是很慢的,第幾次爆炸都能數得清,但到後邊節奏變快了,林雲斌很多行動就跟開了掛一樣,在拔炸彈線的時候,上尉說了一句「請不要再把我炸飛」,但在這之前並沒有炸飛的場景,這說明這已經是第數不清的多少次上了,簡直熟練的讓人心疼。

  還有一個小細節讓人很心疼,我們都知道教授答應過他,在完成任務之後,就讓他去死,他答應了。但後來成功抓住炸彈兇手後,他卻對何晴說:讓我們清除他的記憶,重新開啟原始碼。

  我是否可以合理懷疑,在他遇難的這兩個月時間裡,這不是第一次執行項目,而是之前就執行了許多項目,也在項目的最後請求讓自己死亡?

  再有一個就是關於人性的表現,其實《月球》也是如此。

  我從來不對人性抱有希望,也從來不會對人性絕望,人性從來沒有光芒萬丈,但也不是永遠黑暗。

  在這一點上,《原始碼》真的做的挺好的,把人性的糾結和倫理性展現得淋漓盡致。

  這部電影的主幹題材還是科幻,對人性的描繪只是枝椏,並沒有很刻意去表現,而是用對人性的描繪去推動劇情的發展,一切都為主幹服務,自然流暢,不做作。

  人不是非黑即白的,在影片中最招仇恨的應該就是教授了,在林雲斌一次又一次地回來時,多次崩潰,多次請求,教授的表情一直都是冷漠的。

  當然這裡電影用了個對比,在觀眾眼裡,我們看到的是一個真實的有血有肉的林隊長,但是在影片中,對於教授來說,那只是一堆冰冷的代碼,他把林當做了一個工具,是的,連一個工具人都不是,只是一個工具。

  一開始何晴面對上尉的時候也是一臉冷漠,只會催促他去完成任務,根本不聽他的情感訴求,甚至他話都沒說完就把他送回去了。

  無論他如何崩潰,如何哀求,他們視而不見。

  後來我們也能知道這兩個人這樣對待他的原因,因為在這個時候,他不是以人的形態面對他們,只是一串代碼。

  和《月球》可以說何其相似,植物人,在他們眼裡或許已經是死去的人,剩下的不過是一串代碼而已。

  而《月球》裡面的複製人也同樣的被如此對待,在所有人眼裡,他們根本不算是人!

  一開始何晴和教授的態度是一樣的,但後來她逐漸不忍,甚至開始排斥教授的表現和決定,私下和他交流,這樣又加深了教授的冷血形象。

  但是精妙的地方就在於,教授縱然再招人恨,也不能說他是完全錯誤的,他的選擇問題其實是一個道德兩難的問題。

  一方面,林雲斌這樣的情況萬里挑一,有了他,這個項目才可以執行,有了這個項目可以拯救更多的人,犧牲一個人可以拯救上百萬的人,是選擇尊重一個人的人權還是拯救更多的人?

  另一方面,林雲斌為之奉獻了一生,甚至獻出了生命,現在只求在這個任務完成後允許他去死,只有這一個請求。

  選擇的權利在你手裡,你會怎麼做呢?

  影片中,沒有絕對的惡,給觀眾留下的是一道許多世紀都沒有標準答案的思考題。」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