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一章 突破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3449章 突破

  第43章突破

  春節前夕。

  arxiv網站上忽然多了一篇署名為DONGSHENG·ZHANG的論文。

  《探究GLP-1信號通路對胰島素抵抗和β細胞功能的影響》

  看名知意。

  顯然,這是一篇生物學方面的論文,起初,看到論文後面的署名,很多人都以為出錯了。

  畢竟,張東升是數學家。

  研究什麼生物?

  數學家跨界最多的是物理學家,跨界生物學的,還真不多。

  畢竟,這兩個行業不是特別強相關。

  至少不如數學和物理之間。

  但看到後面的單位,以及更細節的信息,注意到這篇論文的人都愣住了

  真的是張東升?

  他轉生物了?

  這不是不務正業嗎?

  尤其是在那些數學家眼中,轉型生物,真的是浪費天賦。

  生物?

  那不是鍊金嗎?

  咳咳。

  運氣占比成分不小。

  不像數學、物理,沒天賦,那是真的玩不轉。

  很快。

  這篇論文就傳開了。

  名人效應,放在哪個行業都一樣。

  傳著,傳著,羅氏、輝瑞、諾和諾德等藥物巨頭就注意到了這篇論文。

  尤其是諾和諾德。

  後世的『減肥神藥』司美格魯肽就是他們研發的藥物。

  如今。

  司美格魯肽雖然還沒有上市,但在實驗室階段的進程,還算比較順利。

  GLP-1是一種極具價值的課題。

  如果能實現商用,單單糖尿病市場就是百億美刀級別的規模,如果算上減肥的『副作用』。

  千億級!

  一座源源不斷的金礦。

  類似的重點產品,市場上稍微有點風吹草動,信息就會飛速傳遞到市場部門。

  學術界的新進展,也算!

  隔天。

  諾和諾德內部就將研發部的幾位核心專家拉到群里,開了一場線上會議。

  然後。

  話題就聊爆了。

  因為李傑研究的思路跟他們不一樣。

  雖然都是GLP-1類藥物,但就像龍生九子各不同一樣,從GLP-1衍生出來的東西,不知道有多少。

  毫無疑問,這個課題很有價值。

  從論文裡的描述分析,『張東升』很可能有了突破性的進展。

  可以嘗試聯繫。

  能招攬最好。

  不能招攬,也可以投資,能投,必須要投。

  雖然投資不會太低,但藥品研發就是這樣,跟刮彩票的區別不大,買一百張彩票,有一張中了,那就大賺特賺!

  新上市的藥物那麼貴,大部分都是因為研發成本。它的研發成本可不是某一類藥品的研發成本。

  而是買一百張,乃至更多彩票的成本。

  生產成本,反倒是可以忽略不計。

  那玩意,真的不貴。

  貴的是研發,以及亂七八糟的開支。

  如果既不能投資,又不能招攬,那就打壓!

  作為橫跨大區的國際藥企巨頭,諾和諾德在醫藥領域的影響力不是蓋的。

  一個藥品從研發到動物實驗,再到臨床實驗,最後才有資格進入審批。

  前面幾關過了,審批不過,那就是白搭。

  而且,這其中的周期是以年為單位,每一個階段都要一年乃至幾年的功夫。

  十年八年的周期,那都不算長。

  𝖘𝖙𝖔55.𝖈𝖔𝖒

  而這,也是研發成本高昂的緣由之一。

  藥物研發是一場馬拉松。

  跑的快、慢不太重要,能跑到終點比什麼都重要。

  淹死在長跑的項目,不知道有多少。

  類似的國際巨頭,大多都是百年老企業,從無數藥品企業中脫穎而出的企業,自然有幾把刷子。

  預印本發布不到一周,李傑就收到了電話。

  諾和諾德華夏區的CEO親自來電。

  早在上個世紀60年代,諾和諾德旗下的胰島素產品就進入華夏市場,90年代,這家企業在國內完成生產、研發、銷售的布局。

  這家公司的拳頭產品就是糖尿病相關藥物,所以,他們對類似賽道的產品,相當關注。

  不出意外,對方直接用金錢開道。

  贊助研發經費。

  每年至少千萬級別。

  如果研究有最新的進展,投資上億,也不是什麼問題。

  便是把後綴從RMB換成美刀,也行。

  只要是突破性的進展。

  掛斷電話後,李傑無奈的搖了搖頭。

  果然。

  還是外企搶先一步聯繫。

  這種情況跟他預想中的差不多,國內藥企在研發這一塊,怎麼說,確實不太重視。

  拋開部分藥企,大部分藥企最重視的還是渠道。

  藥代比研發人員更受重視。

  能把藥品送進醫院,那才是企業最看重的地方。

  畢竟,研發太過費時費力。

  還是開盲盒性質。

  花幾年時間,投資幾個億,可能血本無歸,這明顯不符合企業經營策略。

  在某種意義上,藥品研發跟光刻機差不多。

  都是那種吃力不討好的『事』。

  即便繞開外國藥企專利,有成品問世,人家藥企巨頭又不是傻子。

  降價!

  用價格戰的方式,都能把你淹死。

  格列衛就是最好的例證。

  01年上市時,400元/片,患者自費一年費用高達30萬,13年,專利到期,仍然要200元/片,一萬二一盒。

  自費14萬。

  直到進入醫保目錄,價格降到14元/片,八百多一盒,19年的集采價更是只有8一片,500多一盒。

  哪怕降幅高達40多倍,對於藥企而言,它依舊是暴利。

  賣了那麼多年高價,研發成本早就收回來了,真正的生產成本,頂多塊把錢。

  類似的降價套路不止在藥品,國產CAD、辦公軟體等領域,外企都是類似的手段。

  你沒有,我高價。

  你有,我低價搞死你。

  因此。

  縱使諾和諾德開出的籌碼很高,李傑也不會跟他們合作。

  合作方,他一定會找。

  藥品上市之前的那些審批、實驗程序太過繁瑣,他沒有興趣,也沒有時間去管。

  找個合作方,讓別人去辦,他坐享其成即可。

  何況。

  他現在只是有了一點突破,距離成品,還早得很,後續的研發資金,僅靠學校的那點撥款,那是杯水車薪。

  接下來,他需要組建一個實驗室,以億未單位的投入,不找個合作方,還真吃不消。

  具體找誰合作,他已經有了目標。

  但,他得等。

  等人主動上鉤。

  上趕著不是買賣,真讓他主動聯繫對方,不免會失去先手優勢。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