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亞聖孟子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334章 亞聖孟子

  儒家深刻影響中華民族兩千年,最終卻徹底退出歷史舞台。

  歷朝歷代的老百姓無不感慨萬千,尤其是歷代的儒家學子。

  不管歷朝歷代的古人如何心情複雜,蘇晨沒有耽誤大家的時間,繼續接下來的直播。

  「作為中國古代十聖之首的孔夫子,主播已經給出了問題的答案。」

  還沒等蘇晨繼續,不少人注意到一個問題。

  王陽明:主播,十聖是什麼,有老夫嗎?

  「十聖是指十位傑出的聖人,這十人在歷史上某一領域有著傑出的貢獻,被我們後人尊稱為聖人。」

  十聖是中國歷史上各個領域最傑出的代表人物,後世將這些人物尊稱為聖人是對他們所取得的成就的充分肯定。

  他們在思想、文學、藝術、醫學、科技等多個領域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這些貢獻是中華文明不可多得的民族瑰寶。

  「孟子出生於公元前372年,比孔子晚了一百多年。」

  「在孟子的時代,也是百家爭鳴的時代,是古代思想和文化高度繁榮的一段時期。」

  「那個時期人才輩出,百家爭鳴,儒家、法家、道家、名家等各家思想層出不窮,都有各自的思想和主張。」

  「孟子本名孟軻,是戰國時期鄒國人,祖先是魯國的貴族孟孫氏。」

  「孟孫氏衰落後,一部分人遷到了鄒國,孟子就在那裡出生的。」

  「而到了孟子這代,他們家族也沒有什麼貴族光環了。」

  「所以,孟子其實和孔子差不多,也是一個出生於沒落貴族家庭的人。」

  「孟軻在成為孟子之前,其實也是一個不愛學習的孩子,好在有一個言傳身教的母親。」

  「孟母為了給孟子找一個好的學習環境,曾經搬了三次家。」

  「從孟母三遷的故事可以看出,孟母懂得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

  「當然,孟母的教育也非常嚴格。」

  「在孟子小的時候,有一次放學回家。」

  「孟母一邊織布,一邊詢問學習情況。」

  「孟子敷衍的回答令孟母十分惱火,就用剪刀把織好的布剪斷。」

  「孟子被嚇到了,連忙詢問母親為什麼要發這樣大的火。」

  「孟母斥責孟子荒廢學業,如同剪斷這布一樣。」

  「有德行的人學習是為了樹立名聲,問才能增長知識。」

  「所以平時能平安無事,做起事來就可以避開禍害。」

  「如果現在荒廢了學業,就不免於做下賤的勞役,而且難於避免禍患。」

  「孟子聽後嚇了一跳,從那以後再也不敢怠慢學習。」

  「在母親的影響下,孟子果然學有所成。」

  「接著孟子師從孔子的孫子的弟子,子思是孔子的孫子。」

  「而孟子受業於子思門下,算起來是孔子的第五代傳人。」

  「孟子繼承了孔子的仁政學說,提出了國君好仁、天下無敵的治國理念,是位非常有抱負的政治家。」

  「和孔子一樣,孟子力圖將儒家的政治理論和治國理念轉化為具體的國家治理主張,並推行於天下。」

  「而當時各個思想家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主要都是遊說各國諸侯。」

  「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孟子開始周遊列國,遊說於各國君主之間,推行他的政治主張。」

  孟子:我的一生都以傳承和發揚儒家思想為己任,終於是做到了,沒有讓儒學在我手上沒落。

  孔孟,他能與孔子並列,此生無憾了。

  他是孔子的忠實信徒,對孔子的崇拜是無以復加的。

  自有百姓以來,未有盛於孔子的,從有人以來,還沒有出現過像孔子這樣的聖人。

  他平生最大的志願,就是學習孔子的儒家思想。

  在他出生的時候,孔子已經去世一百多年了,孔門弟子也沒有活著的人了。

  他為沒有能成為孔子的門徒而遺憾,他只是私下得益於孔子的傳人而已。

  他受業於孔子的孫子子思的門人,雖然不是孔子親收的弟子,但也算是孔子的再傳弟子了。

  儒家發展到他的時代,已經有些沒落了。

  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楊朱學派和墨家學派是影響力最大的兩個學派。

  世道衰微,邪說橫行,他看在眼裡,急在心上。

  楊朱主張個人第一,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為也,這是目無君上。

  墨子主張兼愛,天下同仁,不分親疏,這是目無父母。

  楊朱學派和墨家學派無父無君,和禽獸沒什麼兩樣。

  楊墨之道一日不滅,孔子之道就不能興盛。

  他作為繼承孔子思想的門徒,責無旁貸的要出來捍衛聖人之道。

  反對楊墨,駁斥謬論,端正人心,繼承孔子的事業。

  在他看來,只要能以言論反對楊墨的,就是孔子的門徒。

  他不僅畢生都以孔子為人生榜樣,就連生活經歷與孔子也非常相似。

  比如他們兩人都長期開門授徒,宣揚儒家學說。

  君子有三樂,其一便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這種教育人才的快樂,就是拿天子之位都不換。

  在從政方面,他也和孔子一樣。

  有很大的政治抱負,希望能夠施行仁政,恢復王道。

  因此,從四十歲起,他也開始了周遊列國之路。

  「孟子趕上了好時代,當時諸子百家爭鳴。」

  「儒、墨、道、名、法、農等各家紛紛著書立說,提出各種政治主張。」

  「他們往來於各諸侯國間,名氣大、待遇高。」

  「還常常受到國君的接見,有的還能得個高官做做。」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孟子開始了他的政治理想推銷之路。」

  「他去過齊國、魏國、宋國等很多國家,歷時二十多年,見過很多國君。」

  「孟子晚年時來到魏國,向魏惠王推銷自己的政治主張。」

  「魏惠王年輕的時候,幹得還不錯。」

  「魏國在魏惠王的領導下,曾經打敗過韓、趙、宋三國,迫使三國來朝拜。」

  「魏惠王還是各路諸侯中第一個稱王的,率領諸侯朝見過周天子。」

  「不過,到了晚年,魏惠王就每況愈下了。」

  「魏國東敗於齊國,太子都犧牲了。」

  「西邊又割讓給了秦國七百里土地,為了避風頭,不得不把都城遷到了離秦國遠一些的大梁。」

  「南邊又被楚國搶去了八個城池,這實在是奇恥大辱。」

  「所以,孟子來魏國時,魏惠王詢問孟子有沒有什麼富國強兵的好辦法。」

  「孟子很不高興,直言不諱的指責魏惠王何必說利呢?」

  「並且明確指出,上上下下都相互爭著要牟利,那國家就危險了。」

  「牟利確實是一些禍亂的開始,孟子給出的藥方只有仁義罷了。」

  「當然,孟子並不是不要功利,而是反對一開始就談利益。」

  「魏惠王聽了孟子所說的,覺得很委屈,認為自己治理國家已經很講仁義了。」

  「比如,河內遭了饑荒,他就把一部分百姓遷到了河東,還把河東的糧食運到河內。」

  「河東遭饑荒的時候,也是按同樣的法子辦的。」

  「其他的國君,可都沒有像他這麼為老百姓著想的。」

  「但是,他們的百姓並沒有減少,他魏國的百姓也沒有增加,他不明白這是為什麼。」

  「孟子比喻道,兩軍對壘,戰鼓剛敲響,雙方剛交戰,一方就棄甲而逃。」

  「有個士兵跑了一百步才停下,另一個跑了五十步才停下。」

  「逃跑了五十步的人譏笑逃跑了一百步的人,行不行?」

  「五十步也好,一百步也好,都是在逃跑,都是一路貨色。」

  「所以天下烏鴉一般黑,你魏惠王只是沒有別的諸侯那麼黑而已。」

  「魏惠王死後,他的兒子魏襄王繼位。」

  「孟子對這位新君印象非常不好,言明看起來就不像是一個國君的樣子。」

  莊子:孟子空談仁政治國,缺乏實際操作性,不受各諸侯王待見也是情理之中。

  魏國是孟子周遊列國的重要一站,這個曾經在戰國中前期屬於強國,可惜早已不復當年之勇。

  對於孟子的到來,魏國國君魏惠王對此相當歡迎,希望孟子能幫助他實現國家復興,並積極徵求他的建議。

  對此孟子的對策是施仁政於民,省刑罰,薄賦稅。

  並稱如果做到這些,那麼地方百里而可以王,並進一步規勸魏惠王仁者無敵。

  這套理論聽起來相當高明,沒有任何毛病。

  然而,其既沒有分析出魏國為什麼會從強權轉向沒落,更沒有提出什麼重振國威的實際建議。

  也許對於太平盛世的守成之君還算能錦上添花,但對於正處於危機中的魏國,可謂不能起到任何作用。

  在戰亂頻繁、弱肉強食的戰國時代,僅僅只是仁政根本就不可能無敵於天下。

  至於土地百里稱王的,也用不了多久就會被更強的大國所吞併。

  這和商鞅見秦孝公提出的富國強兵理論形成了鮮明對比。

  更何況,魏國之前霸權時代的文武重臣也都是清一色的實幹家。

  所以對孟子的治國主張,魏惠王由期望轉向失望也就不足為奇了。

  大國魏國不能用其理論,孟子又嘗試著週遊到小國宋國去施展抱負。

  孟子的大弟子就對此詢問宋這樣的小國,面臨齊楚這樣的大國夾擊該如何自保。

  對此孟子則認為要效仿商湯行仁政,並表示如果施行仁政則天下無敵,齊楚雖然強大也不用懼怕。

  這話回答的確霸氣十足,一副視強國為糞土的豪邁氣概,但在現實中完全沒有任何實際意義。

  對於宋國這樣的小國來說,還是蘇秦、張儀那套縱橫之術更有效果。

  朝秦暮楚的操作雖然卑微,但對於宋國這樣的小國來說卻是真正生存之道。

  孟子大概忘記了,宋國在春秋時期曾有個國君宋襄公,就是言必稱仁義,連打仗都要講仁義,最後戰敗身亡。

  當時春秋的宋國國力還算尚可,尚且最後慘敗告終。

  而戰國時期已經淪落為三流國家的宋國要這麼蠻幹,恐怕只會死的更快。

  從這兩個事例可以看出,孟子的理論鄙視實用主義,推行理想主義,妄圖用仁政去治理國家,而不講究實際的對策。

  這種完全沒有可操作性的理論,自然會被各諸侯國國君束之高閣了。

  「孟子後來又去了齊國,當時是齊宣王在位。」

  「齊宣王對孟子那一套王道和仁政不感興趣,於是推脫寡人有疾。」

  「此外,齊宣王告訴孟子不喜歡儒家那一套教化百姓的先王之樂,就喜歡聽世俗的靡靡之音。」

  「總之,他覺得孟子說的那一套都挺好。」

  「但是他這人毛病多,施行不了。」

  「對這麼一個不求上進的國君,孟子也有一套說辭。」

  「如果有人向大王報告,我可以舉起三千斤重,但是舉不起一根羽毛。」

  「我可以看到秋天鳥的細毛,但是看不到一車柴火,大王肯定不會相信這種鬼話。」

  𝙨𝙩𝙤55.𝙘𝙤𝙢

  「舉不起一根羽毛,是因為不肯舉。」

  「看不到一車柴火,是因為不肯看。」

  「不實行仁政也是一樣,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幹。」

  「當時,所有的諸侯國都在變法圖強。」

  「各路諸侯也都是崇尚霸道,熱衷於富國強兵,開疆拓土,講求實際功利。」

  「但孟子推崇的是省刑罰、薄稅賦,是讓老百姓安居樂業的仁政。」

  「對於國君普遍關心的攻城略地,孟子極為反感。」

  「孟子曾說善於打仗的人,要給予最重的刑罰。」

  「唆使諸侯拉幫結夥打仗的,要給予次一等的刑罰。」

  「強令百姓墾荒種地的,要給予再次一等的刑罰。」

  「孟子主張學習堯舜禹那一套,在紛爭的春秋戰國時期根本行不通。」

  「雖然政治上不是很得意,但是孟子的名氣卻越來越大。」

  「在遊歷過程中,雖然孟子受到了列國的尊崇和禮遇,待遇比孔子那時候也強多了。」

  「可是孟子的思想基本沒有被哪個國君推行,因為實際上完全做到仁政是很難的。」

  「經過二十幾年的遊歷,沒有啥實際成果。」

  「於是孟子歸隱故土,和弟子們著書立說,寫成了《孟子》一書。」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這些耳熟能詳的經典名句,都是出自《孟子》一書。」

  「宋代大思想家朱熹把《孟子》,以及《論語》、《中庸》、《大學》並稱《四書》。」

  「《四書》是儒家思想的靈魂,也是科舉考試必考的內容,也將孟子的地位推向了高峰。」

  「孟子成為儒家思想的代表,開始以孔孟並稱。」

  「到了元朝,更是追封孟子為亞聖公,亞聖之名便成了孟子的代稱。」

  嬴政:孟子自身存在的種種問題,以致於一生都未能施展抱負也就不足為奇了。

  孟子對國君普遍缺乏應有的禮數,和國君對其的尊敬禮待形成了鮮明反差。

  總體而言,各國國君對於孟子都是相當尊敬優待,即使他們對孟子的主張思想不予採納。

  比如齊宣王,拜孟子為客卿,出門時安排隨從數百人,待遇是沒得說了。

  然而,一次齊宣王派人請孟子次日上朝議政。

  孟子推說自己有病,不能上朝,結果第二天卻跑去別人家裡弔喪。

  世人認為孟子不應該如此對待齊宣王,但孟子卻壓根不以為然,還認為自己才是最尊敬齊宣王的那一位,因此不必拘於小節。

  此外,孟子有時面見齊宣王一言不發掉頭就走,還說自己是在磨磨齊宣王的性子。

  儒生認為這是孟子不畏君權、極具風骨的表現,但其實不然。

  自古以來中華都是一個禮尚往來的社會,孔子本人也很重視禮。

  且不說是國君,哪怕是一個對你優待尊重的普通人,也應該以禮還之。

  但孟子一而再再而三的擺出名士派頭,給國君們難堪。

  這也是遇上了齊宣王這樣寬宏大量的國君,還有尊重士人的戰國時代大背景。

  要是放在他大秦,他肯定不會給孟子好果子吃。

  孔子重禮,孟子好仁。

  但在禮數方面,孟子還不如他的祖師爺孔夫子。

  總是孟子的這番操作,也難怪國君們都是對其敬而遠之了。

  孟子除了對國君缺乏禮數,在關鍵問題上的態度也讓人無法認同。

  孟子在齊國的時候,正逢燕國內亂,再加上兩國有世仇。

  因此齊國就想出兵討伐燕國,為此齊國大夫特此去徵求孟子的意見。

  一開始,孟子明確表示了支持的態度。

  但後來,孟子卻又表示自己的表態屬於閒聊性質,不是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

  還鄙夷的表示齊國和燕國是一丘之貉,辯解自己不可能勸說一個和燕國一樣不仁義的國家去攻打燕國。

  孟子的話不僅前後矛盾不一致,而且自己在齊國享受優待還鄙夷齊國的行為無疑是在吃飯砸鍋,因此自然引起了齊國上下的不滿。

  正因為孟子存在種種的大小問題,以致於其一生都未能施展自己的抱負。

  然而其中最大的原因,還是在當時的戰國亂世大背景下。

  孟子美好而空洞的政治理論完全是空中樓閣,不能幫助各諸侯國解決任何實際問題。

  正所謂空談誤國,無論是家事國事,都只有從現實出發,認認真真解決實際問題,才能最終獲得成功。

  「孟子一生雖然並非功成名就,但是《孟子》一書卻被封為儒家經典,關鍵在於孟子的思想主張。」

  「第一個思想主張,仁者無敵。」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仁其實就是人心,孟子認為這是一種最理想的政治。」

  「如果統治者實行仁政,可以得到百姓的衷心擁護。」

  「反之,如果不顧百姓死活,推行暴政,將會失去民心而被百姓推翻。」

  「想要做到仁,總結起來,可以概括為五點。」

  「一是親民,孟子主張統治者要與民同樂。」

  「二是用賢良,為天下得人者謂之仁。」

  「三是尊人權,孟子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認為如何對待百姓這一問題,對於國家的興亡,具有極端的重要性。」

  「四是富有同情心,要求統治者用推恩辦法來治民。」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這樣做便能得到百姓的歡迎和擁護,從而達到無敵於天下。」

  「五是殺無道之者,也是仁,而且是最大的仁。」

  「孟子要求對一切的暴君污吏進行嚴厲的譴責,力圖實現清正廉潔的政治氛圍。」

  「雖然孟子的仁政理念並沒有得到實施,但是並非純屬理論。」

  「如果要是從經濟政策著手,對農業社會而言,百姓只要平安度日,得以養生送死無憾。」

  「然後加以適當的教育,提升社會秩序的水平,國家自然會步入正軌。」

  「但可惜在戰爭年代,孟子的思想並沒有得到各個諸侯國的實施。」

  「第一個思想主張,性善論。」

  「在孟子的倫理哲學中,性善論是他的一個標籤,與荀子的性惡論相對。」

  「孟子的性善論強調了教育的可能性,而荀子的性惡論強調了教育的必要性。」

  「孟子以性善論作為人們修養品德和行王道仁政的理論根據,認為仁、義、禮、智、信等倫理道德的要求源於人的本性本心。」

  「同時性善論認為通過學習人人可以成為堯舜那樣的君子,又強調了教育的可能性,具有很大的的教育意義。」

  「第一個思想主張,因材施教。」

  「孟子一貫以孔子的正統繼承者自居,他的教育貢獻也是無與倫比的。」

  「孟子不僅授徒講學,培養出了眾多等優秀的學生,還與弟子一起著書立說。」

  「在教育方法上,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因材施教,提出了易子而教的傳統教育方法。」

  「當得意門生詢問有的君子,為何不親自教育自己的兒子。」

  「孟子認為父子之間由於感情深厚,父親對兒子的教育往往不嚴,對於兒子的一些錯誤和毛病也因為溺愛和驕慣而放任,從而使正確的教育難以為繼。」

  「所以,易子而教既能從嚴要求,也能保持父子之間的親密關係,不傷害感情。」

  王陽明:孟子一生並非功成名就,能夠被稱為亞聖,最應該感謝的是唐朝儒家大師韓愈。

  孟子被稱為亞聖的原因很簡單,主要是因為孟子在繼承和發揚儒家學說上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如果儒家學說是一座高樓大廈的話,那麼孔子就是那個為儒家學說打好地基的人。

  而孟子則是把這個高樓大廈建立起來的人,像孟子以後的儒家大師是把這座高樓大廈進行內部裝修的人。

  在荀子之後的儒家大師,西漢的董仲舒,唐朝的韓愈,北宋的朱熹。

  不過是把這座高樓大廈的內部裝飾,進行了一些翻新和改造而已。

  孟子能成為儒家的亞聖,其實孟子本人可能都想不到。

  因為孟子懷有繼承孔子學說的夢想,懷有成為孔子那樣的聖人的夢想。

  一生也在周遊列國遊說諸侯,一生也在開館辦學,傳播儒家學說。

  但是孟子在生前理想破滅,夢想難以實現,沒有人在乎他。

  即使有一些國家,像魏國、齊國的國君,一度很重視他。

  但從來也沒有人願意,接受並實施他的仁政主張。

  也就是說,孟子的生前是特別失敗的,特別淒涼的。

  孟子能最終成為亞聖,首先要大力感謝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

  韓愈很推崇孟子,專門寫了一篇文章,把孟子列為孔子的繼承人,說孟子是在先秦儒家中唯一有資格繼承儒家道統的人。

  自此以後,孟子的地位開始上升。

  到了宋朝的時候,由於宋朝的理學的興起。

  作為對理學影響深遠的思想家,孟子逐步走向前台。

  作為孟子忠實信徒的王安石,更是利用自己變法的權力,把《孟子》一書列入科舉考試科目之中。

  元朝人雖然野蠻,但對漢族的儒家文化也是很推崇的。

  孟子被加封為亞聖公,之後就稱為亞聖,地位僅次於孔子。

  孟子之所以被選中做了孔子之後儒家學說的唯一繼承人,主要在於孟子的思想主張。

  第一,孟子的成才之路和孔子相似。

  孔子熱愛學習,後來辦學,再到後來周遊列國,推銷自己的政治主張,希望建設一個以仁愛為本的大同世界。

  孟子也是如此,學成之後,帶領大批弟子遊說諸侯,希望能在孔子的仁愛學說基礎上,建立起一個用仁政治理國家,一個王道理想的世界。

  第二,孟子繼承了孔子的仁者愛人的思想。

  並把孔子的倫理思想,發展成為政治思想,提出了仁政的學說。

  第三,孟子是第一個明確提出性善論的思想家,這個性善論深刻影響了中華文化。

  第四,孟子在性善論的基礎上,提出了修身養性的道德原則。

  比如仁、義、禮、智,比如培養浩然之氣等。

  第五,孟子提出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主張。

  這是孟子總結歷史興亡的規律,十分大膽提出的以民為本的主張。

  如何對待民眾這一問題,對於國家的興衰有莫大的影響。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