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發行新幣!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雖然鑄造的很少,不過白銀和銅都是真材實料。

  但每個相對應的幣值,都有紙幣。

  胡雪岩在各地的銀行開辦起來後,就可以正式搞紙幣了。

  大舉發行新幣,肯定會引起一定的動亂。

  百姓們拿著新錢去買東西,都是有公信力的,也沒有店鋪敢不認。

  最關鍵的是,如今各種大宗商品的貿易,包括鹽鐵布匹以及一切生活所需。

  朱標全部都開辦了工廠,讓工部招募人以現代工廠的模式進行生產。

  大生產也搞起來,這些貨物比之前的生產模式,不知道要多了多少倍。

  朝廷這番簡直賺麻了!

  當然其實還可以把價格壓得更低,畢竟朝廷生產這些東西是不需要什麼成本的,只需要給工人發工資就行了。

  於是工人階級,也在民間悄然誕生。

  只是如今還是極少數,再加上工廠的器械並不發達。

  畢竟石油冶煉技術沒有,化工行業根本不全。

  鋼鐵冶煉技術業,不算太過關。

  所以工業規模只是,比之前大明的小作坊生產,要擴大了十倍左右罷了。

  這個數字不算太離譜,容納的人口也僅僅是從之前的一提升到了一百。

  大明上下,約莫有兩萬萬的百姓。

  如今大概有一百萬人,進入了各類工廠生產產品。

  而這些工人的工資,都是相當高的。

  他們的購買力,基本替代了以前的富商階級和士紳階級,保證了新幣發行後的足夠流通。

  這些人如今,一個個都修起了大宅子,甚至開設了飯店酒樓。

  如今在民間又興起了招工的熱潮,農民壓力也小了。

  在種南瓜、番薯、魔稻種子後,每年農忙的時間大大縮短。

  而剩下的時間就進廠打工,由當地的公社統一安排,統一招工。

  整個社會的生產,變得比之前複雜不知多少倍。

  關鍵現在人口也少了,讀書人那些詩書傳家的士紳階級,被殺得乾乾淨淨,要不就是都逃往了海外。

  各個部門基層所需要的人,都是從本地徵集,直接從當地招募的,完全是野蠻生長的。

  可想而知這種情況下,會產生多少冤假錯案和貪污受賄。

  偏偏朱標自己的人手,就算是拿來檢查。這些民間野蠻生長起來的土官都不夠。

  這才是讓朱標最頭疼的地方。

  真正想把體制建立起來,唯一需要的就是時間。

  各地皇莊學院的短訓班,只招募十五歲以上的少年,培養六個月就直接出來工作。

  兌換出這些皇莊學院所需的老師,朱標又花去了三年多的壽命。

  之前打來的十年壽命,一下子就只剩下七年。

  這讓朱標心中簡直不爽。

  可不兌換又不行,沒有人才,新的體制反而會引起大亂。

  這才是戰後最需要擔心的事情。

  張居正和王陽明,如今忙得每天腳不沾地,親自下鄉到各地去巡視。

  連換馬車的時間都沒有,都是當地備好了馬車,才能剛剛趕上時間。

  𝒔𝒕𝒐55.𝒄𝒐𝒎

  兩個加起來一百多歲的老頭忙成這樣,朱標自然也不好意思,再在宮中說著想出去判案。

  如今天下方定,南方這些雜碎,還有不少逃到北方去了的。

  萬一他們返回來,來個刺殺怎麼辦?

  就算說現在的朱標,自身實力就很強,但刺殺還是有一定危險性的。

  朱標如今也只能在皇宮中干看著了。

  如今宮中,幾乎已經沒有多少可用之人了,朱標身邊的人李勝也被派下去了。

  所有親近的可用的人,全被扔到了地方,朝中官員再沒有之前的輕鬆。

  兵部尚書需要前往各地,視察土改情況,還需要親自手把手的,訓斥各個軍頭。

  將當地的衛所軍,重新改變訓練,手下帶著一個工作組,天天到處跑。

  禮部尚書要普查天下,每天熬夜加班到天明,已經修仙修的兩個黑眼圈像大熊貓一樣。

  工部尚書和刑部尚書就別提了。

  刑部尚書要處理天下各地的糾紛,有時間就幫著去巡視。

  班子成員極速擴大,卻還是不夠用,整個中樞的官員都叫苦連天起來。

  「如今這也太殘酷了,之前我等在京的六部官員,只需穩坐中央即可。」

  「每天休憩之後,還能回家逗逗小妾,寫寫文章,如今整天忙得跟條狗一樣。」

  「是啊,太子新政需要管的事情太多了。」

  「不過,這也正是吾輩施展拳腳的大好時機。」

  有的人抱怨,有的人喜悅,一切都在有條不紊的推行。

  反正六部官員,想在過之前那種,坐在隔壁大堂中喝喝茶、聊聊天、處理處理公務就下班的日子,是再也不可能了。

  朱標命令他們每個人,都得動起來,到地方去管事兒。

  不管事兒的,不幹活的,由張居正親自伺候。

  憑什麼儒家,就必須只能在朝堂里握筆桿子。

  想當初建設國家的先輩們,不都是親力田畝。

  你們還想坐著享福?

  內閣首府,相當於宰相之職的張居正,都親自下去了。

  這些人自然也閒不住,連老朱都沒想到,朱標是這種工作狂。

  每天早朝的時候,看著空蕩蕩的大殿,老朱面容有些輕微抽搐,撓了撓後腦勺。

  怎麼感覺,咱這個皇帝當的有點名不副實呢?

  開早朝都沒人。

  雖然也知曉六部官員,都去各地奔忙了。

  這才是好現象,但顯然不符合老朱印象中,聖王穩坐廟堂諸臣議事的場景。

  大事自然還是要商議的,幸好老朱建立的驛站系統十分可靠。

  朱標這邊也在搞電報,把電報這個事情一弄出來,事情才能真正解決。

  這些日子,朱標沒幹別的,就在工部琢磨這件事。

  朱標只知道,最初期的電報就是用電線來傳遞電信號,然後通過摩斯密碼將其翻譯成信息。

  這種方式,不能跨海也很慢,需要通過地面完成迴路,但也比如今靠馬騎要簡單的多。

  一句話,先搞個有線電報出來嘗嘗鹹淡!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