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部分 家庭中的心計學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引子

  想擁有美滿的婚姻,首先要學會經營婚姻。思兔閱讀520官網www.sto55.com經營婚姻,最主要的是經營自己。經營婚姻,不是將自己的意圖和意向去干擾婚姻,希望對方照著你的意思做。好的夫妻關係不是要求出來的,而是發自真正的關心。經營婚姻,雖然不必舉案齊眉,但也要相敬如賓,把對方當朋友,保持夫妻間應有的禮貌。經營婚姻,不僅需要一個人的努力,更需要夫妻雙方的共同維護。經營婚姻,不需要費盡心機,但不能缺少心計。製造一點浪漫感,經常談心、散步或做有趣的事,給對方驚喜,在對方眼裡你就是一個聰明的丈夫或妻子。所以,好的婚姻是用心築造的。用心體會來自家庭的溫馨和平凡,用心積累情感中的浪漫和感動,愛就會綿延長久。

  第17章夫妻間的相處之道

  讚揚是幸福的催化劑

  在婚姻生活中,每一個有責任心、懂感情的已婚者,都應始終如一、永葆熱情地稱讚愛人。這不是虛偽,即便是謊言,也會因真誠充盈的愛心而顯得格外美麗動人,即使你們已經是中年伉儷、老夫老妻。

  如果你覺得與愛人的生活猶如一潭死水,那就把稱讚之石投進去吧,相信它會激起一圈圈美麗的漣漪。

  有一個女人整日忙於工作,她老公一直默默站在她背後支持她的事業,甚至不惜為此放棄了晉升的機會。她回來晚的時候,他做好宵夜等她;他總是做好了早飯才叫醒她……而她似乎也習慣了,日子一天天過去,一切看上去好像天經地義似的。實質上,丈夫是苦惱的,他不確定她是不是愛他,他想到離婚,只是還沒有想好怎麼跟她說。

  恰在這期間,女人讀了一本關於讚美的書,突然間意識到自己該用全身心的愛去讚美老公,他為她默默付出了那麼多。這一天,回到家後,她第一次做了一頓豐盛的晚餐。丈夫回來後,明顯地有些吃驚。吃過飯後,她也第一次沒有去電腦前工作,而是與丈夫說了這樣的話:「我有今天的成就,都是因為有你。我感謝你的支持,感謝你的愛。我知道,你是最好的丈夫。這些年,我一直坦然地接受你的愛,但總是不好意思表達,我希望你知道,你是我最愛的人,也是我最好的丈夫。如果有來生,我一定還要嫁給你,你是我一生最愛的人……」

  丈夫聽了之後,非常感動,他緊緊地擁住了妻子。他知道,她還是愛他的。他在想,明天一早,我就把辦公桌里的離婚協議書燒掉。女人也在想,以後我一定對丈夫所有好的地方加以讚美,對丈夫的幫助表示感謝。

  柏揚曾說:「為了愛情的持續,婚姻的美滿,妻子固要取悅丈夫,丈夫也要取悅妻子,至於如何取悅,乃是一種高級的藝術。」

  世界上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只要用心,你會隨時發現對方身上的亮點,然後稱讚其所長,讚美其所好,贊同其所想。讚美的方式多種多樣,可以是「甜言蜜語」,也可以是物質獎勵。

  讚美,讓真愛更加牢固,也會讓真愛永遠不老。當自己因故晚歸,丈夫把一碗熱騰騰的麵條端到你的面前時,你應該及時地說上一句:真香啊,一點也不比飯店差!當你的丈夫把家裡收拾得乾乾淨淨時,你應該及時地說一聲:你要工作,還要照顧家,真是太辛苦了!當粗心的丈夫偶爾做道菜還忘了放鹽時,你應包涵地說:淡有淡的味道……其實,表達愛意真的很簡單。

  小小「暱稱」抓住愛人的心

  有這麼個家庭,剛成家時夫妻恩愛,加上雙方各自在單位里也都挺受重用,在人們眼裡是個極讓人羨慕的小家庭。這位妻子也時常以此為自豪,感到自己真是找到了一位好丈夫。

  誰知結婚還不滿三年,丈夫竟突然鬧著要離婚。當妻子的百思不得其解,不知自己究竟錯在了哪裡,竟導致丈夫與自己非分手不可。

  心灰意冷的妻子把這件事原原本本告訴給了一位好友。她的這位好友對家庭問題頗有研究,就為這位妻子出了一個點子——以後看到丈夫,不論人前人後,一律改用過去的暱稱。

  這個意想不到的「招數」,使這位妻子愣了好一會兒。這個暱稱是她在談戀愛時獨創的。那時,她從不叫他的名字,只喚這個暱稱。婚後,她漸漸覺得這個暱稱不太合適了,於是改叫他的名字。現在,朋友讓她再叫丈夫的暱稱,她覺得有些彆扭,真不知是否還叫得出口。

  朋友卻堅持讓這位妻子試試這個辦法。她想,反正別的辦法也都用過了,也不在乎多試一招半招,「死馬當活馬醫」,那就試試吧。

  當天晚飯時,這位妻子借讓丈夫買醬油之際,用暱稱叫了他一聲。沒想到這聲暱稱卻給了丈夫一個極大的震動,並立即產生了神奇的效應。丈夫不但馬上「遵命」去買來了醬油,還忙忙碌碌地幫著妻子下了廚房。這可是他鬧離婚以來破天荒的舉動呀。

  幾天後,丈夫便在妻子親切的暱稱中,打消了要離婚的念頭。夫妻之間的堅冰慢慢開始融解了。很快,這個家庭便和好如初。

  據心理學家測定,世界上最孤獨的人,就是那些僅有肉體接觸而沒有感情交流的夫婦。可見,感情溝通的阻隔對婚姻關係的破壞有多麼大。而上面事例中那位妻子的朋友所傳授的「絕招」,其實就是讓那位妻子通過暱稱來恢復情感的溝通。

  細心的妻子們稍稍留心一下便會發現,恩愛夫妻無不善於運用各自不同的方式,來向對方表達愛意。這種感情的溝通便是婚後夫妻情感不斷深化的根本保證。

  許多當代夫妻對此頗有招數。如有一對夫妻為了讓感情向縱深發展,創造了一種寫「夫妻日記」的形式。在日記中,夫妻雙方敞開心懷,無所不談,包括對增進感情的建議,對家庭生活的愛戀,對經濟安排的磋商……他們通過日記這種媒介,相互之間更深切地感受到了溫暖、甜蜜、協調和融洽。還有一對夫妻選擇的是開「祝賀宴會」,只要遇上有紀念意義的日子,或是夫妻中誰獲得了什麼成績和榮譽,他或她就為對方舉行小小的「宴會」,以示祝賀。其實這種「宴會」也不必花大錢或大力氣,只不過是冠以一個「宴會」的名義,在桌上擺上些被祝賀者最喜歡吃的菜餚罷了。但是,這種宴會卻能為夫妻雙方溝通情感創造一種良好的環境和氣氛。

  結婚以後,大多數做妻子的只用行動來表達對丈夫的體貼、關懷和愛慕,而很少說一句「我愛你」。固然,行為溝通在已形成高度默契的夫婦中可以傳遞比語言更豐富的信息,但這樣的夫妻畢竟是太少了。特別是對於尚處於調適階段的年輕夫妻來說,由於行為所包含的信息過於豐富,對方不一定都能感受得到,因此,用語言表露情感是十分必要的。

  此外,如果對言語溝通過分壓抑,可能會導致情感交流的徹底阻隔。當雙方只習慣於程式化的日常生活時,便會覺得對方沒有情感需要了,於是便更加壓抑自己的情感,如此惡性循環,導致最終便真的冷漠了。

  「撒嬌」是妻子的「獨門暗器」

  「撒嬌藝術」,其實就是「以柔克剛」的藝術。老子認為「柔弱勝剛強」,他說:「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天下沒有比水更柔弱的東西了,但是任何堅強的東西也抵擋不住它,因為沒有什麼可以改變它柔弱的力量。

  馬大娘自從老伴去世,含辛茹苦地拉扯著兩個兒子——馬鋼、馬鐵。眼瞅著馬氏兄弟都長成了五大三粗的小伙子,馬大娘打心眼兒里高興。後來,大兒子馬鋼娶了媳婦,二兒子馬鐵也談上了對象,馬大娘心裡更高興了。苦日子終於熬到了頭,這下該安度晚年啦。

  誰知,兒子卻沒有讓老人家晚年有安。

  馬鋼結婚時間不長,新房裡便時常發生一些「戰事」。馬鋼打小就性如烈火,誰知他的妻子也剛硬而刻板。本來一件小事,丈夫不冷靜,妻子也不忍讓,針尖對麥芒,每次都是越吵越凶,終成一場場惡戰。

  馬鋼夫婦「戰事」不斷,感情漸傷,雙方都覺得再也難以過下去,只好辦了離婚證,各奔前程了。

  轉眼又是一年,馬鐵也熱熱鬧鬧地把新媳婦娶回了家。馬大娘卻又擔上了心。當娘的最了解兒子,馬鐵的脾氣可不比他哥哥強多少,也是動不動就吹鬍子瞪眼,弄不好就掄拳頭。

  馬大娘密切注意著這對新婚燕爾的年輕夫妻,隨時準備著去調解「戰爭」。

  這一天終於來了。不知為什麼事,馬鐵扯著牛嗓子對妻子大喊大叫地訓斥起來。馬大娘聞聽「警報」,立即闖進了小兩口的房間。

  馬大娘看到,馬鐵黑虎著臉,拳頭已高高舉起。

  「混小子,你——」

  馬大娘話沒說完,卻見二兒媳一不躲,二不閃,衝著丈夫柔情蜜意地一笑,嬌滴滴地說:「要打你就打得輕點呀,打吧,打是親,罵是愛嘛。」

  這下可好,馬鐵不但收回了高舉的拳頭,連黑虎著的臉也被逗了個「滿園桃花開」。

  一場風波頓時平息了,馬大娘被兒媳那股撒嬌樣兒逗得差點給笑岔了氣兒。

  日子一天天過去,馬大娘發現二兒子發脾氣舉拳頭的現象幾乎不見了。後來,二兒子對她說:「媽,我算服了她了。還是她『厲害』,有涵養。」

  馬大娘也由衷佩服這個懂得「撒嬌藝術」的兒媳婦了。

  每個女人差不多都會「撒嬌」。

  在夫妻關係上,妻子倘若把「撒嬌效應」運用得好,還真是恩愛美滿的「添加劑」呢。

  恰當運用「柔」,任何堅強的東西都會為之融化。巧妙地運用「撒嬌」,就等於為婚姻安上了一個「安全閥」。

  也許有的妻子聽了這觀點會很不服氣:「夫妻平等,誰都有自尊心。難道讓我屈服在辱罵與拳頭之下,還要賠笑臉?我可不能服這個軟!」

  要是這樣理解可就錯了。妻子給丈夫一個笑臉,一句幽默話,絕不是軟弱的表現,而恰恰能顯示出一個為人妻者的智慧、氣質和涵養。

  面對這樣的妻子,只要不是那種壓根兒沒有人性、理性的丈夫,相信誰都會在這大將風度面前敗下陣來而自慚形穢的,並在這種潛移默化的薰陶中受到影響,自覺糾正自己的偏激性格和行為。

  巧用「撒嬌」的藝術,確是夫妻交往中消除隔閡、增進了解、陶冶性情、加強涵養的具有實用價值的好辦法。

  做妻子的,當你的丈夫大發脾氣時,你不妨試試這招「撒嬌絕技」;當你的丈夫心情鬱悶時,你不妨使使這支女人特有的「獨門暗器」,這對增進你們夫妻之間的感情,肯定會大有效用。

  為人妻者請牢記:「撒嬌」是你對付老公的重要法寶。

  讓婚姻保留一份危機感

  萱萱告訴好友,她快要離婚了,是她的丈夫康提出來的,他又愛上了別的女人。

  好友在見到萱萱的一瞬間,簡直有點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已經明顯發福的身材,慵懶的裝束,臉上一副懨懨的表情,很難想像這就是當年的系花。

  剛落座,萱萱就開始了她祥林嫂般的講述。從上大學時開始回憶起,到現如今康的薄情寡意。結婚後第二年,萱萱就沒再上班了,康的公司越開越大,足夠養活全家。萱萱上學時學的一點東西,幾乎全忘光了,也沒有工作經驗。如果康一定要離婚,萱萱心裡還真沒底。

  回家的路上,好友一直在想:當年那麼優秀的萱萱,竟然也沒有保住自己的婚姻。主要的過錯似乎在康,但萱萱又何嘗沒有錯呢?她的錯就在於:忘記了在婚姻中時刻都應該保留一份危機感。

  在一篇題為《情敵不老》的文章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妻子在發現丈夫有了外遇以後,開始精心打扮自己,每天神采奕奕地出門,更加努力地工作,贏得了領導和同事們的欽佩;並且重拾丟棄了五六年的畫筆,成為了全城有名的「美女畫家」。最後丈夫主動斷絕了與情人的往來,回到了她的身邊。妻子說:「我應該感謝那個女人,在我活得特別倦怠、慵懶的時候,為我注射了一針特效針劑,瞬間激活了我,拼儘自己的智力和魅力,和她角逐。」

  其實在婚姻中,我們都應該以這種角逐的姿態去對待自己的婚姻,時刻展現自己最有魅力的一面,讓對方總是以一種欣賞的眼光看你,從而自覺主動地加大對方在婚姻成本上的再投入。

  長久的婚姻,如同是一次愛情長跑,誰都會有被淘汰出局的危險,只有把愛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裡才是最可靠的。即便是經營不善,婚姻的圍牆塌了,你至少還為自己蓄積了再次起飛時所需的能量。

  許多女人總是想:既然嫁了人,凡事還要我操心嗎?只要按時回家做飯,有工夫再生個孩子就算齊活,我踏踏實實過日子,守女人的本分總是沒錯的,外面的事情自有男人去打拼。在這種心理的作用下,別說讓她去學些新知識、新技能了,就連出去吃飯點菜都是那老幾樣,發展到極端就是連自己的形象都不顧了,上班時好歹還洗洗臉,在家面對老公時不定什麼樣呢。

  在一個美好的愛情關係里,最緊要的便是平衡。所以,千萬不要怠慢自己,發薪水時記得給自己一些「鼓勵」;而且不要忘記學習,看看別人家是什麼樣的,人家會外語、會開車,自己會什麼?一定要想到「明日危機」。

  男人會掙錢,女人就要會花錢

  方小可結婚了,老公雖不是大款,但也是個積極向上的白領一族,月月交來的收入也算是中等水平以上。可方小可對此並不滿意,她要和老公省吃儉用以便將來過更好的生活。

  蜜月時,老公要帶她坐飛機去旅遊,她說:「有了車以後,我們再環遊世界,四處兜風吧。」

  結婚以後,她從來不送禮物給老公,也不許老公送貴重禮物給她。如果一定要買,她也得考慮這個東西是否實用,以後是否用得上。情人節那天,老公拉著小可去吃西餐。到了門口,小可還是把他拉了回去,說那東西又貴又不實惠,花了很多錢卻吃不飽,還是去吃麻辣燙吧!現在苦一點,20年後就可以過好日子了。

  老公是個喜歡旅遊的人,但自從和小可談戀愛後,由於要省錢為以後計劃,便再也沒有出去過。柜子里麗江、西藏、大海的照片也漸漸蒙上了灰塵。

  年底,老公的公司舉行年終酒會,要帶女伴,他給小可3000塊,讓她自己去買一件得體的晚禮服。可是他在酒會門口等到的方小可卻讓他大跌眼鏡,她居然穿著她平時常穿的棉布長裙,而且沒有化妝。他拒絕帶方小可入場,方小可也不讓他獨自去,於是他倆只好怏怏地回家。

  後來,老公終於買上了車,那天晚上,方小可很開心地等著他回來,但卻沒有等到他,因為他的副駕駛座早已給了另一個女孩。

  在中國,大多數男人認為,男人掙錢就是給老婆、孩子花的。所以,女人在自己有一份固定的收入基礎上,花男人的錢天經地義。這體現的是男人的一種能力,一種責任,一種愛。

  大多數會掙錢的男人,沒有時間和精力去管生活中的瑣碎的小事,那就得靠女人去打理。

  比如,購物。女人不要在小攤上徘徊,不要把便宜的不合潮流的衣服買回家。尤其是年過三十的女人,青春的容顏不再,靠的是涵養與氣質打動人,而氣質,除你良好修養的舉手投足間,更多的是視覺上的一種愉悅。一個成功的男人,絕對不希望女人穿一身廉價的衣服和他同出同進。於女人而言,在女人最為飽滿的歲月,不好好打扮自己,取悅自己、等到四十以後,五十來臨,就是想穿也穿不了了。所以,女人在購物上不必贍前顧後,應時不時往精品店去,只要喜歡,看中了就打包。

  比如,用車。任何男人若經濟允許,都希望自己開檔次高的車。男人說,我們買輛車吧。女人從男人商量的語氣,知道男人內心的渴望。買車的時候,女人主動說,不買現代,買本田,或者就買寶馬。這樣的建議男人一般會採納。男人天生是開車的料,喜歡車,這幾乎是每一個會掙錢的男人的共性。車買回來了,女人更習慣坐車享用,男人隨時隨地開著,方便著自己,也方便著家庭。油錢一直上漲,到處的過路費沒見減過,女人不要像婆婆嘴一樣嘮叨車的花費。車買回來,就是消費的,心態平和,車行平安。

  比如,養老人。老人晚年幸不幸福,並不在於兒子,而在於做媳婦的女人。逢年過節,女人得給公公婆婆買禮物;夏熱冬冷,女人記得給公公婆婆買換季的衣服;遇上公公婆婆身體小恙,女人得回去噓寒問暖,沒有時間照顧,也要留下一筆醫藥費。女人要明白,錢是男人掙的,花在老人身上,把他的父母像自己的父母一樣疼著愛著,男人會更愛你。

  還有比如孩子上學,一家子出去旅遊,過浪漫的節假日,親戚朋友急需,女人自己父母的花費,等等,諸多生活中的細節,都得女人去平衡。女人花錢,不花白不花,卻不可以隨意揮霍。一個人,不管多有錢,節約永遠是個好習慣。

  女人能合理安排手中的錢,男人才放心交錢給你隨心隨性快樂地花。男人會掙錢,就要有一個會花錢的女人,為他把身後的一些煩瑣的小事處理得妥妥噹噹。掙錢與花錢,是相得益彰的,水滿便會溢出,它需要一個平衡的支撐點。一個不會花錢的女人,就像一個不會掙錢的男人一樣,於生活而言是失敗的。但女人花錢,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點也不比男人掙錢輕鬆。

  第18章父母與孩子間的相處之道

  對孩子別過於苛刻

  心理學告誡人們,孩子的自尊可以看做是對自己身體、能力、表現等感到滿意的一種心態。不同的孩子會有差異,有的孩子美,有的孩子丑,有的孩子高,有的孩子矮,有的孩子處事靈活,有的孩子反應遲鈍,等等。孩子很容易受外界給他們的評語的影響,所以父母的育兒工作之一便是維護和培養孩子的自尊心。

  《財富》雜誌有一篇標題為「為什麼評分得A的主管卻是評分得F的父母」的封面故事。據觀察,成功主管的子女比較可能發生情緒與健康問題。譬如密西根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在同一家公司,主管的子女每年有36%接受精神異常或濫用藥物的治療,非主管的子女只有15%。報告中又指出,主管長時間工作與個人特質(完美主義、沒有耐心)是問題子女的元兇,並忠告精力充沛,對自我要求過於苛刻的管理者,需要學習如何不傷害子女的自尊與自信。

  孩子會犯各種各樣的錯誤。作為家長,你一定要明確:孩子年齡小,還不具備辨別是非真假的能力。他們在喜歡一樣東西的時候,往往想據為己有。他們在情緒得不到滿足時,會生氣甚至發脾氣,以破壞物品或攻擊他人等行為發泄心中的不滿——而這些,都屬於一個正常孩子的情緒反應,是他們特有的性格特點,我們不能一味認為孩子是不講理,自私或有暴力傾向,而要從實際出發,幫助孩子辨別對錯,滿足他們合理需求。

  當孩子出現行為問題時,家長要首先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馬上指責孩子,應當心平氣和地了解孩子做出此種行為的原因。待到孩子情緒穩定之後,再幫助他們分析自己的行為對別人造成的不良影響,並讓孩子對自己的過失承擔責任。如將弄亂的玩具收拾整齊,向被自己傷害的同伴道歉,等等。

  在批評或是幫孩子矯正錯誤的過程中,一定時刻不要忘記維護孩子的自尊心,比如不嘲弄孩子,重視與孩子相處時的禮貌,向孩子承認錯誤,減少孩子的難堪情緒等。

  很多人在事業上是不折不扣的成功者,但在家庭生活中卻扮演著失敗的父母的角色。要知道,孩子的教育是一輩子的事情。錯過了最佳教育時期,真的就後悔莫及了。所以,對孩子的教育一定要做到不遺餘力。不管有多忙,也要關注孩子的行為傾向,適時糾正孩子的缺點,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格、心態,這是你義不容辭的責任。

  向孩子敞開心扉

  在中國的親子關係中,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父母往往很少向孩子透露自己的內心世界,卻要求孩子向父母吐露一切。這種不平等的關係是親子溝通的一道屏障。

  劉先生不苟言笑,嚴肅古板,是一位典型的權威父親。他可能從來沒有體會過孩子的感覺,也可能從來沒有欣賞過孩子的笑容。由於年老,他負責社區的清潔工作。社區的孩子們都知道,劉先生很兇,脾氣暴躁,沒人敢接近他。

  劉先生的孩子們懼怕父親,碰到爸爸在場,尤其是吃飯的時候,都不敢講話。孩子先把爸爸的飯端上,稍有一些地方不符合父親的意思,就得挨罵。有時鄰居親眼看見,他的小孩在做家務時,稍微動作慢一點兒,他就大吼大叫,嚇得孩子們不敢講話,只是低著頭做事。

  孩子們慢慢長大,都離開了家庭。這位父親孤單地過著生活。後來,劉先生年老體衰,生病了,沒有一位孩子願意去照顧他,唯有年老的太太在身旁照顧。病症愈來愈嚴重,劉先生去世了,而他跟孩子的關係也隨風而逝。

  誰說老劉先生不愛他的孩子?他像牛馬般地努力工作,誰說不是為了家人的幸福?只是因為時代與文化環境的捉弄,讓他的觀念跟不上來,變得僵化,不知該如何跟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如何與孩子溫情相處。他的苦,不是他自己願意的啊!

  傳統父親在孩子的心目中「既熟悉,又陌生」。有一位接受調查的中年人無奈地說出自己對父親的感覺:「我的父親是個非常嚴肅的人。很早以前,我們的溝通就很少、很淺,單獨和父親相處,竟會帶給我許多焦慮和不安。並不是因為我畏懼他,而是不知道如何與一位陌生人相處所帶來的情緒和反應。即使到了今日,我明白這樣的關係是我心中一個難解的結,但我依舊不知如何與父親接近。」

  這種父親往往都堅持父親的權威不容侵犯。若孩子「不聽話」「不乖」,等於是漠視他的命令或者是忤逆他。這會使他感覺權威地位動搖,因而他需採取非常手段(打、罵之類),鞏固他的父親地位。即使他自己做錯事,也不願向孩子道歉。他對其他人都可以道歉,唯獨對自己的小孩不行。一個擁有健康人格的孩子,會願意長期忍受父親如此的教導方式嗎?

  建立良好的親子溝通關係,父母總是想讓孩子向自己敞開心扉是不行的,父母也需要向孩子敞開心扉。父母只有向孩子敞開自己的心扉,才能得到孩子的認同,從而促進親子關係的發展。

  當孩子關切地問「你為什麼不高興啊?是不是工作上有了麻煩」「你有什麼麻煩,能不能告訴我」的時候,父母就應該認真地考慮一下,是否應該敞開心扉跟孩子談一談。但到底怎麼談呢?如果只是搪塞敷衍地說「沒什麼,很好」或「不關你的事,去玩你的吧」,那就等於是將孩子對父母的關心推開。

  父母真誠地向孩子敞開心扉,表現了對孩子的尊重和信賴。世上沒有完美無缺的人,父母也是如此。在孩子面前,以一種輕鬆的方式讓孩子接受父母的不完美,承認自己的錯誤,不僅讓孩子覺得你更親近,從而加深了親子之間的感情,而且能把一種坦然、放鬆的處世態度傳達給孩子。

  信任是溝通的起點

  對孩子信任,做孩子的朋友,能夠激發孩子內心的動力,讓孩子體會到被尊重和認可的快樂。

  劉清為女兒榛榛制定了一套學習時間安排,女兒也同意了按規定玩遊戲、做作業,到時間就休息。劉清終於鬆了口氣。

  可是,突然有一天,劉清出差提前回到家,發現榛榛又在房間裡聚精會神地玩遊戲,而且沒有先完成功課。

  「榛榛!」劉清大喊一聲,死死地盯住女兒。

  女兒急忙地把玩具藏了起來,試圖做出一個笑臉,然後故作鎮靜地說:「我做了一個小時的功課,剛剛才坐下來休息一會兒。」

  「榛榛,你真讓我傷心,你怎麼會這樣對待媽媽,你懂不懂這樣做會對你有什麼樣的影響?你不必解釋了,聽我的。」看見女兒似乎要申辯,劉清急急忙忙地止住了她。

  「我不想聽你任何的解釋,你讓我失望極了,你知不知道我這樣做全是為了你?」

  「那你不要管我好了。」榛榛頂了一句。

  「什麼?」媽媽的眼睛瞪了起來,聲音驟然升高。

  此時,榛榛的眼睛裡開始出現恐怖的表情,她在尋找退路。「不管你!這是我的責任,我當然要管。你回房間去想一想,還有……」劉清忽然想起榛榛這周末要同幾個女友到同學家玩,「這周末不能去琳琳家玩。」

  「為什麼?」榛榛大叫,憤怒和絕望像洪水一樣地扭曲了她的五官,「我要去,我就要去,你是一個壞媽媽。」

  看著女兒那種狂怒的表情,劉清也有些不安了。她知道女兒是多麼盼望著這個機會能與小夥伴一起玩。但她的憤怒和自尊都阻止她收回這道「命令」。

  「是你自己取消了這次機會。」

  「為什麼?這與玩有什麼關係呢?我就要去,看你怎麼辦!」女兒暴跳如雷,她此時困獸似的表情和姿態是劉清最不願意看到的。

  「你馬上停止,不然我要發火了。」

  「你已經發火了。我就這樣,怎麼樣?」

  「啪,啪!」劉清狠狠地在女兒背後拍了兩下。

  「哇!」女兒哭著衝進自己房中,「哐啷」一聲將門關上。

  隨著這兩下,劉清的氣泄了,卻感到十分的內疚,有一種被擊敗的感覺。

  我們來看一下劉清在看到女兒違反自己規定那一刻的心理活動:看到女兒在自己不在時玩玩具,劉清首先想到的是在做了許多工作後女兒仍然無視自己的要求,做媽媽的辛苦和委屈都奔湧出來。更想到睡眠不足對女兒身體的影響,女兒以往不盡如人意的事情也一件件地在腦子中映現出來。她不相信女兒,沒有給女兒任何解釋的機會,就下了結論。

  誠然,對孩子不關心、不在意的母親一定是不稱職的母親。但用規定強求孩子,一旦出了問題就過於魯莽地、不加思索地採用不正確方式對待孩子的母親,即使她內心多麼關心孩子,在我們看來,她根本就是個失職的母親,因為她沒有做到相信自己的孩子。

  父母與子女的相互信任是成功家教的重要因素。一些教育專家在家庭調查中發現,子女對父母有特殊的信任,他們往往把父母看成是自己學習上的蒙師,德行上的榜樣,生活上的參謀,感情上的摯友。他們也特別希望能得到父母的信任。他們認為,只有父母的信任,才是真實、可靠的。父母的信任意味著壓力、重視和鼓勵,這是真正觸動他們心靈的動力。

  許多普通的,不為老師和家長看好的孩子,他們的潛能表現在日常生活的細微之處,做父母的一定要對他們充滿信心,堅信只要是生命就能綻開燦爛的花,耐心地幫助孩子挖掘出那種閃爍著獨特光芒的潛質,讓它成為打開孩子生命潛能的金鑰匙。

  充分信任孩子,才能感染孩子,激勵孩子;充分信任孩子,才能使孩子的潛能得到最充分的展現。對孩子的信任,能夠激發孩子內心的動力,讓孩子體會到成功的快樂和失敗時的快樂。他們會在父母充滿信任的目光和言語中,自己從摔倒的地方爬起來,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向成功,實現他們心中的理想。

  讓孩子有一定的控制權

  著名教育家陳鶴琴曾提出:「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應該讓他自己去做;凡是孩子自己能夠想的,應該讓他自己想。」父母們只要肯放開手,就會驚奇地發現孩子的潛力是無窮的,他們能做許多在父母看起來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馬峰出生在一個富裕的家庭,父母都是公司高管。在家裡,馬峰這根獨苗簡直成了「小皇帝」,從來都是說一不二。父母處處唯命是從,真是「頂在頭上怕摔了,含在口中怕化掉」。嬌生慣養,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可憐天下父母心啊!「小皇帝」一天天長大,卻什麼事都要依賴父母,已經上四年級了,還讓父母背著走。這時候,父母才覺察到了溺愛孩子的害處,這樣下去,不用說讓馬峰成才,就連生活自理都成問題。夫婦倆決定改變一下愛孩子的方式,以使孩子能夠得到正常發展。

  有一天,馬峰硬要錢去買哈密瓜吃,得到的卻是父母的白眼。再有一次馬峰要玩遙控飛機,伸手去爸爸口袋裡掏錢,沒想到竟挨了一巴掌……夫婦倆嚴格地「控制」著兒子,連一些正當的要求也不肯滿足他,這巨大的反差,使兒子產生強烈的不滿和怨恨。有一天,他趁父母不在,撬開大立櫃,摸出100元錢,就到街上吃喝玩樂去了。

  夫婦倆並沒有察覺到兒子的異常行為,反而為兒子不再像從前那樣伸手了而感到很滿意:還是嚴點兒好,這孩子還懂得父母心。夫婦倆哪裡知道,兒子自從第一次偷拿錢以後,便變得毫無忌憚了。他由偷拿100元錢發展到偷拿幾百元錢,甚至把大立櫃裡一張3000元錢的活期存摺都拿走了。夫婦倆終於發現了兒子的「秘密」,頓時火冒三丈——父親掄起了巴掌,沉穩的母親也動了拳腳,直打得獨生子哭天喊地,好不悲涼。

  飽嘗了皮肉之苦的「小皇帝」開始對父母疏遠了,常常餓著肚子也不回家吃飯。這時,一幫小哥們圍上了他,他們給他飯吃,給他錢花,並引誘他偷竊掏包。馬峰被人當場抓住過三次,只是被偷者見他年紀小,沒忍心對他大動干戈罷了。馬峰並未引以為戒,痛加改悔,反而變本加厲,以致先後四次被送到派出所。

  上述案例是一個控制孩子過嚴釀成的悲劇。假如因為這樣教育出了不聽話的孩子,那麼責任應該誰來負呢?自然是父母。

  有時候孩子不聽話,是其要求獨立自主的表現。獨立自主是健康人格的重要構成,它對孩子的生活、學習質量以及成年後事業的成功和家庭生活的美滿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力。

  在現實生活中,許多父母為了讓孩子專心學習,什麼事都不讓孩子去做。早晨起床幫孩子疊被,上學前幫孩子準備學習用具,經常被孩子埋怨忘了幫他準備某些學習用具。

  要知道,孩子並不是生來就是這樣依賴父母的,他們的依賴性一般來說都和父母的包辦代替有關。父母包辦、代替得越多,孩子的依賴性就越強。反之,如果父母不插手孩子可以做的事,沒有了依靠,孩子就會自己動手開始做了。

  應當說,馬峰的父母教子觀念轉變得並不遲。可是,他們卻不該由溺愛的極端走上嚴加限制的極端。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有一天父母會發現,餵飯時,孩子把頭躲開,並伸手搶你手中的筷子或勺子。孩子的動作告訴我們什麼呢?那就是他要自己吃飯。如果父母不理會孩子的動作,還是一貫地給孩子餵飯,那麼久而久之,孩子也沒有興趣自己學著吃飯了。而智慧型的父母會從孩子的動作中覺察到孩子的需要,並做好孩子自己吃的準備。如準備好不怕摔壞的碗,適合孩子使用的筷子和勺子,適合孩子坐的椅子。當孩子再吃飯時,父母就不餵了,而是讓孩子自己拿著勺子或筷子吃飯。儘管孩子的動作顯得十分笨拙,但每一個動作都是很認真的。當他把第一勺飯放到嘴裡時,他會體味到一種從來沒有過的快樂。

  用故事說服倔犟的孩子

  在說服孩子的過程中,最令孩子反感的就是家長滔滔不絕地灌輸一堆大道理,而故事對於孩子來說則是心中的最愛。因此,家長不妨利用寓言故事來妙喻說理,使孩子冷靜深思、豁然頓悟,達到說服孩子的目的。

  王強是個屬鼠的孩子,由於他連續兩次在考試中得了滿分,不免有點飄飄然起來,今天說陳明是笨蛋,明天說成剛是「弱智」,只有自己才是天才。於是,爸爸便給他講了下面的故事:有隻小老鼠外出旅遊,恰好遇見兩個孩子在下獸棋,小老鼠就悄悄走近去看,結果發現了一個大秘密:儘管獸棋中的老鼠可以被貓吃掉、被狼吃掉、被虎吃掉,卻可以戰勝大象。於是,它由此認定,只有老鼠才是真正的百獸之王!這麼一想,小老鼠就得意起來。從此以後,它既瞧不起貓,又看不起狗,甚至還拿狼開心。有天居然還大搖大擺地爬到老虎的背上去了,恰好老虎正在打瞌睡,懶得動,小老鼠於是更加得意忘形。它趁著黑夜鑽進了大象的鼻子,大象覺得鼻子痒痒的,就打了個噴嚏,小老鼠立刻像出膛炮彈似的飛了出去,飛呀飛呀飛,飛了好半天,撲通一聲掉到臭水坑裡!孩子,「自」「大」加一點就是「臭」。今年是鼠年,你這隻小老鼠會不會也掉到臭水坑裡呢?要想不會,就必須遵守一個前提,這就是永不驕傲!

  聽了爸爸的故事,王強很快便改正了自己的缺點。

  這位睿智的爸爸對孩子的缺點並未直接斥責,也未生硬地給孩子講述大道理,而是以故事的方式巧妙比喻,讓孩子自己去領會言外之意,可謂舉一反三,收到了極好的說服效果。

  一般來講,用故事來說服孩子分以下幾種:

  1.藉故事人物來激勵孩子

  以故事中的正面人物形象,為聽者樹立一個榜樣,是人們常用的勸告他人的一種方法。在將故事中的人與聽者的類比過程中,明白無誤地將自己的情感和主旨傳達出來,因此十分富於感染力和鼓動性。

  數學家蘇步青上小學時,成績特別差,年年期末考試都是倒數第一——這種情形,就如同把名次靠前的同學的名字「背」在自己身上一樣,所以人稱「背榜生」。一次他又逃課了,爸爸找到他,告誡道:「你不讀書,別人怎會看得起你呢?看不起你的原因,不就因為你是背榜生嗎?如果你考前幾名呢?你知道牛頓嗎?他也長在農村,到城裡念書時成績也不好,同學都欺負他瞧不起他。一次,一個成績名列前茅的同學還故意把他打得趴在地上——他憑什麼?不就是成績比牛頓好、身體比牛頓壯嗎?別看平時牛頓不敢惹他,這回可不一樣了。只見牛頓猛地翻身跳了起來,將那個打他的同學逼到了牆角。那同學一見牛頓如此勇猛,不由害怕了,只得認輸,從此也再不敢欺負他了。從這件事上,牛頓得到了啟發,只要有骨氣,肯拼搏,就能取勝。從此他努力學習,終於取得全班第一的好成績。」一系列的反問中,蘇步青第一次聽到了一位大科學家如何克服自身弱點、奮發圖強的事跡,這無疑使他心靈受到了極大的震動。同時,從這個故事中,蘇步青也吸取到了前進的力量。從此他不斷地發奮學習,終於使自己的學習成績得到了根本的改變。

  2.藉故事人物來表達情感

  任何人講故事都帶有自己一定的人生感悟或情感體驗。不過,如果能自比故事中的人,便更容易將個人的情感體驗巧妙地融入人物或情節之中了,同時還可能最大限度地拓展故事本身的內涵,並藉故事中人物的口吻傳達出這種意蘊來。這樣的感情表白也顯得更為強烈、流暢和感人。

  3.藉故事評述來闡明道理

  有時候,我們面對的人和事,如果恰好有同類型的、相似的例子或故事可以利用,也不妨拉它來同孩子的故事作一番對比,從而引申出某個道理。這樣,由於對比鮮明、生動,往往能使孩子在不經意中得到自我反省的機會,從而接受父母的意見。

  4.藉故事意蘊來啟迪心智

  人常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對於孩子的懵懂和迷惑之處,如果能有針對性地利用富於哲理性的故事,來暗示自己的某種用意,就可能在孩子心靈中播撒下一片陽光。借用寓言本身所蘊含的哲理,委婉地傳達出自己的看法,暗示一種告誡之意。這比直接的勸告更容易為聽者接受。

  5.藉故事情趣來開導孩子

  有些寓言故事頗為幽默風趣,看似笑話,箇中卻一語雙關,蘊含了深刻的哲理,且富於諷喻或諧趣感,顯得既中聽又耐聽。如果我們能將這類故事巧妙地引入談笑風生的講述之中,就能不露聲色地將自己的意思傳遞給對方,從而收到含蓄雋永、回味不盡、一石二鳥的效果。

  不粗暴專制地對待孩子

  當孩子犯了錯誤的時候,父母應耐心細緻地做好孩子的思想工作,告訴他哪兒錯了,為什麼錯了,同時還要告訴他,同樣的錯誤不要重犯,要及時地糾正,要吸取教訓。切莫用簡單粗暴的方式對待孩子。

  葛競剛是某小學四年級的學生,最近,老師發現葛競剛變了,以前活潑開朗、上課積極發言的他,現在變得沉默寡言,總是一個人發呆,學習成績也下降了。老師經過細心的了解和與葛競剛耐心地談話,才知道了葛競剛變化的原因。

  葛競剛以前特別愛說話,每天放學回家後,都會把學校發生的趣事說給父母聽,可葛競剛的父親是位車間工人,沒什麼文化,他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葛競剛身上,希望葛競剛將來能考上大學,出人頭地,因此對葛競剛的學習抓得特別緊。他覺得葛競剛說的這些話都沒用,純粹是浪費時間。因此葛競剛說話時,父親總是會打斷他:「別說了,光說廢話,一點用也沒有,你把這心思放在學習上多好,快去做作業!」一次葛競剛說班裡發生的一件事,正說得興高采烈時,父親說:「說了你多少次了,別說這些廢話,你還說,再記不住,看我不打你!」嚇得葛競剛一個字也不敢說,回到自己房間裡去了。

  葛競剛以前也特別愛提問題,總愛問個「為什麼」。開始時,父親還回答,後來葛競剛問得多了,父親不耐煩了:「別問了,就你那麼多事,問那麼多幹嘛,去,學習去!」父親把眼一瞪,葛競剛不敢再說了,因為他知道父親脾氣不好,生氣了會打人的,慢慢地,葛競剛在家裡的話越來越少了,每天放學都悶在自己的房間裡,因為父親也不讓他出去玩,漸漸地葛競剛的性格也就變了。

  家長總是喜歡隨意打斷孩子的訴說,用命令壓制孩子,不給孩子傾訴的機會,必然造成親子之間溝通的障礙。這樣,家長也就聽不到孩子內心的想法,聽不到孩子的心聲,了解不到孩子的所思所想,孩子出現了什麼問題,家長也不會知道,問題也就不會得到及時解決,這對孩子的心理必然產生嚴重的消極影響。

  另外,家長總是打斷孩子的訴說,不給孩子說話的機會,孩子想說的話說不出來,總是憋在心裡,也對孩子的心理發展不利。

  聰明的家長,在孩子傾訴時,不要隨意打斷孩子的話,而是給孩子一個盡情傾訴的機會,這樣家長才能更了解孩子,而且還會拉近與孩子之間的距離,使自己和孩子之間的感情更融洽。

  在中國,自古以來父母對孩子最拿手的教育方法就是打。「打是親,罵是愛,不打不罵是禍害」「樹不修不成料,兒不打不成才」「棍棒底下出孝子」,這都是歷史上相傳的教子經驗。孩子犯了錯,一些脾氣暴躁的父母在恨鐵不成鋼的惱怒下,失去理智地對孩子進行打罵,想以此來促使孩子改正錯誤。

  然而,打罵這種粗暴的教育方法,不但不能達到父母的教育目的,而且會使孩子形成說謊、冷漠、孤僻、仇視、攻擊等心理問題,而這,往往會使孩子日後產生不良行為,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造成孩子出走、自殺等令人終生遺憾的事情的發生。

  心理學實踐證明,存在心理問題的孩子,大多是因為父母採取了「單向教育」,他們不了解孩子的內心,刻板地說教,粗暴地打罵,無情地強制,在精神上虐待。這樣不僅惡化了親子關係,還讓孩子喪失了安全感和歸屬感,從而影響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個性的健全發展。

  不急於糾正孩子的「出格」

  強烈的「出格」思想對孩子的成長是有害的,但孩子的「出格」思想也有其不可忽視的積極因素。認識到了這一點,有助於正確對待孩子的「出格」,因勢利導地教育孩子。

  10歲的伊雪想了好長時間才開始動筆,一出手就畫了半隻鴨子!其他陪各自孩子畫畫的父母們看見一張大紙上什麼都沒有,卻在畫紙邊上畫了半隻鴨子,都覺得不可思議,開始七嘴八舌地議論起來:怎麼只畫個鴨屁股呀?畫到邊邊上幹什麼?……伊雪媽媽也說:「你看人家畫得多好!你看你!」「哪有畫半隻鴨子的呢?怎麼能畫得這麼不完整?都到紙外面去了!把紙翻過去重畫吧!」

  老師趕緊過來看了看,說:「讓孩子畫完,不要著急!孩子一定有她自己的想法!」果然,伊雪下筆後,似乎胸有成竹,很快完成了那幅畫。老師讓她給大家講講畫的內容,伊雪簡單地講了一下她畫的故事:「鴨媽媽和鴨寶寶出去玩,走散了。小鴨去問青蛙媽媽:你好!你看到我的媽媽了嗎?青蛙媽媽說沒看到。小鴨又問烏龜姐姐:你好!你看到我的媽媽了嗎?烏龜姐姐也說沒看到!最後小鴨終於找到了自己的媽媽。原來,媽媽去找妹妹了!媽媽帶著小鴨和妹妹一起去了遊樂場!」

  這時,大家才明白,原來那畫面上的半隻鴨子,是跟著媽媽的小鴨子。媽媽和妹妹已經走出畫面了,而小鴨子才走出去一半。

  看著畫面,老師為孩子的創意感到欣喜,伊雪的媽媽也感到震驚。

  對於一個10歲的孩子來說,做的事情雖然出乎父母的意料,可是這樣豐富的想像力是多麼的寶貴呀!

  現在孩子們的生存、成長環境,無論是家庭還是社會,都和父母小時候不一樣了。他們接觸社會、接觸新事物更早、更廣泛,他們面對的世界更精彩。這就更容易增強好奇心,容易突發奇想,有意無意地做出一些出格的事來。

  針對這種情況,國內教育專家們指出:面對孩子的諸多出格行為,如果父母簡單地將其看成越軌、破壞紀律而加以批評和限制,可能就會把一些孩子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扼殺在了框框裡。

  反之,如果父母能夠正確地對待孩子的「出格」行為,對他們加以正確的引導,調動他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培養他們的創造精神和戰勝困難挫折的勇氣,那麼在「出格」的孩子們中間一定會出現更多的人才。

  教育專家指出,「出格」對於孩子的成長有如下幾方面的積極作用:

  1.有利於孩子獨立性的發展

  孩子的「出格」大多發生在青春期。青春期的孩子處在生理髮育的高峰期,這一階段也是心理發展的巨變時期。這個時期是由孩子向成人過渡的心理「斷乳期」,他們不再像兒時那樣依戀父母,也不再把父母看做是「至高無上」的「權威」。這樣的心理,如果能悉心保護,正確引導,有利於其獨立性和創造性的發展。

  2.有利於孩子情緒的調節

  孩子處於發育的過渡時期,其中樞神經系統活動的基本過程,一般是興奮過程強於抑制過程。有「出格」思想的孩子,是不會讓情緒長期滯留在心中的,發泄之後情緒便會得到調節,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是十分有益的。

  3.有利於培養孩子的求異思維

  孩子的「出格」思想,有時是針對傳統思想的束縛而產生的。傳統觀念認為是這樣的,而具有「出格」思想的孩子偏偏認為是那樣的。雖然有時可能「鑽牛角尖」或失之偏頗,但更多的時候,卻是他們求異思維的表現,他們在試圖獨闢蹊徑,從其他角度來觀察和分析問題。

  4.有利於孩子形成開拓的個性

  孩子產生「出格」的思想,實質上是他們心理上對於常規的「突破」。當他們心理上進入「突破」階段後,表現出來的,就不再是過去的聽話和順從,而是勇敢和冒險。現代社會充滿著競爭,從小培養孩子好勝、敢闖的心理素質,有利於其形成開拓、進取的個性。

  所以,一個合格的父母應該能夠正確認識和對待孩子的「出格」,並積極引導孩子,使其朝著富有建設性的健康方向發展。

  那麼,父母應該如何正確對待孩子的「離經叛道」的「出格」行為呢?教育專家為廣大父母們提供了如下對策。

  1.正確理解孩子的「出格」

  父母要知道,孩子的一些「出格」行為其實是對於自己生理心理成熟的一種嘗試性反應。絕大多數並非父母所想像的那樣,是孩子真的學壞了,而只是孩子個體成熟的心理反映而已。

  2.正確應對孩子的「出格」

  父母發現孩子的「出格」行為時,的確需要表明態度,但是,方式方法非常重要。應該給孩子一個平等對話的機會,避免因為簡單粗暴而傷害了孩子的感情,甚至激發孩子的逆反心理,推動孩子走向父母希望的反面。

  建議父母在這個時候,可以採取「主動式聆聽」,最好由父親來處理兒子的問題,母親來處理女兒的問題,這樣的話共同語言會多得多。父母可以坐在孩子身邊,主動和孩子聊聊這方面的問題,可以告訴孩子自己在這方面的一些經驗和體會。

  3.用溝通交流走入孩子的心扉

  交流、溝通是走進孩子心靈的最好方法。面對「出格」的孩子,和他們進行良好溝通是引導他們的必要前提。每個父母都應該提高自己和孩子交流溝通的能力,只有如此,才能夠走進孩子的心扉,摸透孩子的想法,才能採取具有針對性的、高效的教育方法。

  作為一名合格的父母,一定要敢於接受孩子的「出格」,要能夠善待孩子的「出格」行為,引導孩子走向精彩的人生。

  巧言相激勝過好言相勸

  有一位特長教育家,他對於不喜歡練小提琴的孩子尤其有一手。在他教孩子們練琴時,經常會碰到的難題就是兒童的學琴意識低落,然而他卻能使這些孩子們都樂意接受他的指導。用逼迫的方式嗎?不!因為這種辦法只能收到一時之效,並不能持久。原來他所使用的特效藥就是這麼一句話:「我想這件事你必定做不好,因為你的技能比人家差,所以你才不想練習。」

  只要是從事教育工作的人便經常會體會到這一類的情形。尤其是小學生更是如此,很少有能夠自動進取的,且常以投機取巧的方式來達到他偷懶的目的。對於這樣的孩子,你如果對他說「難道你是不喜歡它嗎」是毫無效果的,應該對他說:「這樣的事情對你來說是稍微勉強了點,可能你沒辦法做好,因為你能力比別人差。」

  只要這一句話,多數孩子都會自發行動起來。

  像這樣的刺激效果,對大人或小孩都沒有什麼差異。如果你以強迫手段,非但毫無用處,反而會使對方產生反抗的心理。即使他當時聽了你的話,時間長了,也不見得能有什麼好的效果。

  人的心理有一種特性,往往越受壓迫,反抗心越強。比如進行中的娛樂節目若是規定得過於繁雜,便絲毫引不起人家的興趣。倒不如將規則放寬,反而能使參與者個個都興高采烈。

  所以,當你有一件事情需要他人替你代勞時,千萬不可說「你不願意嗎」,而可以試試以「你是因為能力差,不會做」的話來刺激他,因為前者並不能刺激對方的自尊,後者反而擊中了他的要害,迫使對方為了挽回自尊而有所行動。激將法最有效的一點是:用語言對處於想與不想之間的事,或雖是「優勢項目」卻不想參與的事進行言語挑逗,以激其就範。如果對方是一位意氣用事的人,就可能聽從你的安排。

  激將法往往能夠使被說服者感情衝動,從而去做一件他在平常情況下——比如請求他或同他商量——可能不會去做的事;激將者還可以激起對手的憤怒感、羞恥感、自尊感、嫉妒感或羨慕感等,在這種情況下,處於激動之中的對象在稀里糊塗中便會落到激將者的設計中去。

  意氣風發的年輕一輩更容易意氣用事。如果要說服孩子,言詞匱乏之時,不妨先摸透其心理,採用一下激將法,他們可能反而會順著杆往上爬!

  第19章與親戚間的相處之道

  學會愛屋及烏

  有這樣一位女士,對丈夫可說是體貼入微,但對丈夫的父母和親朋好友卻採取「不合作」的態度。婆家來人她心煩,婆家有事她嫌亂,為丈夫的親友花錢她心痛。而她本人的父母長期住在自己家,親戚來往像穿梭,花錢待客也很大方,但只要丈夫家的人一來便立即「陰轉多雲」。久而久之,丈夫成了孤家寡人,家中來客成了娘家人「一邊倒」。當那位仁慈寬厚的丈夫最終提出分手時,這位女士十分不理解,歷數對丈夫的好處大罵丈夫沒「良心」。她的丈夫是個不善言談的人,只說了這樣一句話:我容忍不了你這種自私的愛!

  是的,女人要學會「愛屋及烏」,如果真的愛對方,就必須關注對方的喜怒哀樂,想對方所想,愛對方所愛。一個人是不可能從與社會的千絲萬縷的聯繫中分離出來的,如果只局限於愛丈夫一人,就好像說喜歡你的眼睛,不喜歡你的四肢,把四肢割掉,怎能不帶來傷痛?!

  愛對方,就要善待對方的家人。首先,禮數要做足,頭次登門一定要多帶禮物,很多老人家都很看重這個。當然東西不在多貴重,關鍵在於你心裡頭惦記著他們。每周抽出一個小時以上的時間陪老人家聊聊天,請他們給你看看你丈夫小時候的照片,並慫恿他們談談對他的記憶。天下的父母們通常都很喜歡談自己的孩子,哪怕孩子已長大成人,仍會津津樂道、樂此不疲。這時,不能信奉「沉默是金」,要仔細傾聽,並在他們中間停下來的時候,真誠地加上一些感慨,諸如「是這樣的嗎」「後來呢」等等。這就是聰明的女人,她們有的是各種「小伎倆」,來把公婆哄得開開心心,來讓丈夫偷著美滋滋。擁有這樣的女人,才是家庭幸福的保障。

  人一上歲數,難免有些孩子氣,子女是他們在世上的延續,是他們唯一的心靈安慰。猶如一場接力賽,他們跑完了前一棒,交到你手中,不放心地跟著跑一段,直到看你進入狀態,才放心地停下。

  要相信,你的老公不是從石頭縫裡蹦出來的,一個男人如果不愛他的父母,那麼他一定不會愛任何人。記住,哪怕是咬傷自己的舌尖也不能說婆婆的半點不是,畢竟他們的血液中流淌著你熟悉的因子,何況在某個早晨,你很可能會發現突然有了他們的血脈。有一天,你也會白髮如霜,尊重老人,就是尊重你以後的歲月。

  老公老婆是可以選擇的,但岳母岳父、大姨子、小舅子卻是無從選擇的,選定了對方,就只能對她的家人照單全收,就像買一送一樣。即使對老公的一大堆難以打發的七婆八姨厭煩透頂,也不能冷冰冰地拆他的台,讓他痛苦地充當「夾心餅乾」,如果你們之間真的很難共容,那就藉此展示一下你化敵為友的大將風度吧。他的兄弟姐妹有事,要急他所急;他老家來了窮親戚,不要面露鄙夷(因為鄙夷他的親戚就是鄙夷他的過去);小孩子過百天,要記得早早地把紅包備好。善待每一個身邊人,這樣一旦哪天你們夫妻失和,他們才不至於聯手起來對付你,說不定還會站在你一邊。

  對一切學會感恩吧。感謝他們,把最深愛的人交到你手上;感謝他們,讓你可以通過一些瑣屑的溫暖來表達你對愛人的愛。也正因為生活中的這些瑣瑣碎碎,讓你們彼此感動、互相珍惜著,一路向前。

  將心比心,以心換心

  曉麗是某雜誌社的編輯,工作比較自由,不用坐班。

  她習慣於每天下午和晚上寫稿子,早晨睡個懶覺。她與東書已經結婚三年了,一直住在婆家。剛開始兩代人之間還相安無事,因為公公婆婆還沒退休,每天早晨與東書各自吃完早飯就去上班了,家裡就剩下曉麗一個人,自由自在地想睡到幾點就幾點,然後干點自己的事情。可最近,曉麗感到越來越不方便了,原來婆婆退休了,每天呆在家裡沒事幹,一大早就忙這忙那,弄得屋裡這響那響的。懶覺睡不成不說,起床後還得陪著婆婆說話聊天。再說了,自己干點什麼總覺得有雙眼睛在後面看著,特不自在。

  婆婆在原單位也是個幹部,由於常年上班,養成了早睡早起的習慣。她平時也很體諒曉麗工作的特殊性,再加上不影響自己的生活,也就不加干涉。但現在退休了,每天早晨早早起來後,為家人做早飯、收拾房間,幹完一大堆家務活後還不到八點,看著兒媳還不起床,心裡總覺得彆扭。再加上在家呆著沒事幹,也想找個人說說話兒。

  曉麗和東書商量:想個什麼方法能讓老人每天早晨出門轉轉,既豐富了老人的退休生活又不打擾自己呢?

  東書經過一段時間的考慮和調查,想出了一個兩全其美的方法。

  他家離陶然亭公園不遠,他發現附近退休的老人都有一張公園月票。每天早晨,老人們就直奔公園,遛彎、打拳、跳舞、下棋、唱歌、唱戲……有些老太太們還帶上毛線鉤針等,鍛鍊完身體後找個地方聚在一起相互學習編織技藝。

  等到月底,東書悄悄拿了母親的一張照片,到公園為母親辦了一張月票。母親接過兒子給她的月票時嘴裡還說:好多年沒正經逛過公園了,再說了,就我自己一個人,多沒勁吶!可看著手中的月票,不去吧,幾十塊錢沒了,又心疼,只得先去這一個月了。

  開始幾天,老人去得早,回來得也早,可漸漸地,老人在公園裡找到了伴兒,回來得越來越晚了。後來,乾脆也買了毛線衣針等,早晨去公園學習新花樣,回家來就忙於編織,第二天帶上成果與別人比較,再也沒時間找曉麗的毛病了。

  到了月底,不用兒子說,自己先把下個月的月票早早換好了。經過一段時間,老人不但為家庭的每個成員都織了新毛衣,聽到家人的誇獎,老人還興致勃勃地表示要再接再厲。

  兩代人有兩代人的生活習慣,在發生衝突時,兩個人的精力全用在找對方的「不是」上,這時東書若貿然相勸,不但不會使問題得到解決,弄不好還會把矛頭指向自己。東書運用正確的策略,避開老人的鋒芒,讓老人不得不分出精力來顧及另一件事情,既讓老人自娛自樂,豐富了老人的退休生活,又為老婆解了圍,巧妙地化解了兩代人之間的矛盾,同時自己和家人還得到了老人帶來的實惠,真是一舉三得啊!

  將心比心,以心換心,可以讓自己的家庭生活幸福和睦。我們知道,一個家庭難免會產生很多矛盾,儘管這些矛盾只不過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但如果處理不好,矛盾就會升級,一家人就會不得安寧。有時一個小問題得不到及時的解決和處理,就可能釀成大問題,所謂「千里之堤,毀於蟻穴」就是這個道理。而遇事設身處地替別人著想的人就會採取正確的方法,把這些問題和矛盾化解於無形,讓自己的家庭生活充滿陽光。

  平等友愛忌凌人

  有些人求親戚辦事,特別是辦一些有違原則的事情,人家沒辦就心懷不滿,說人家不講情誼之類,這肯定會傷了親戚的心。有一家的女兒想當兵,就到武裝部去找當部長的遠房伯伯。可是女孩當兵是件不容易的事情,而且她的條件也不具備,這使當伯伯的很為難。於是,伯伯向她說明情況,說有政策規定,不能開這個後門,勸她回去好好工作,生活上有什麼困難,他可以給以幫助。

  姑娘十分生氣,說伯伯不願意幫忙,回去後一家人都罵部長,她的父親還寫了一封指責的信,說他官當大了,六親不認。這件事使部長十分生氣,親戚之間雖有輩分的不同,但是也應當相互尊重,平等對待。特別是在彼此之間有地位、職務差異的情況下,更應如此。

  常言說:「窮在街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這就是說,就親戚而言,富裕的、地位高的人對於比不上他們的親戚來說是很有吸引力的。地位低的人總是希望從地位高的一方那裡得到一些幫助,同時在他們提出自己的請求時,又懷有極強的自尊心。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地位高的一方對來求助的親戚表示出不歡迎的態度的話,那就很容易傷害對方的自尊。

  比如,有一位在城裡當公司經理的人,神通廣大。一天,他的一個遠方親戚來家做客,是因為在家裡受了村幹部的氣,要求他幫忙打官司。可是,這位經理藉口不了解法律而推脫,使親戚感到十分惱火,拂袖而去。這是地位高的人小看地位低的親戚而造成不愉快的事例。一般說來,地位低的人對於被小看的事情是很敏感的,只要對方露出哪怕一點冷淡的表情,都會不滿,從而造成不良的結局。

  如上所述,在有地位差異的親戚之間最常見的矛盾是在求與被求之間,是在不能滿足對方要求的情況下發生的。因此,一方應注意儘量不要給人家出難題,如果對方由於客觀原因不能滿足自己的需求,也應給以諒解,不要過多地計較。

  忌為所欲為,不講禮節

  在親戚交往中,有些人對親戚要求十分苛刻,總是想著從親戚處撈好處,而一旦親戚有了困難,卻不去關心和幫助,甚至避而不見。這是典型的市儈習氣,是不足取的。親戚之間交往,氣量要大一些,切忌斤斤計較。你給我半斤,我給你八兩,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這樣才有利於親戚關係的健康發展。

  有一位青年到城裡做生意,要求在他的一個親戚家裡住幾天。可是,他一住就是一個月,每天把很多貨物弄到家裡,把親戚家當成了倉庫,一家人還要為他當炊事員。他賺了錢也不說拿一點出來買些菜什麼的,這樣搞得人家一家不得安生,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主人向他下了逐客令。類似這位青年在親戚家的行為表現,就有些過分,是最容易得罪人的。

  親戚之間由於彼此關係有遠近之分,有密切程度上的差別,因此在相處中要注意把握適當的分寸。「親戚越走越親」,是一般原則。但是,看你如何走法,這裡面也是有一定技巧的。

  比如,過去走親戚可以在親戚家住上一年半載,現在就有很多的不便。大家都有工作,都有自己的生活習慣,住的時間一長很多矛盾就會暴露出來。還有的人到親戚家做客不是客隨主便,而是由著自己的性子來,這就給主人帶來很多的麻煩,也容易造成矛盾。

  比如,有的人有睡懶覺的習慣。每天要睡到太陽升起來才起床,他們到親戚家也不改自己的毛病。主人要照顧他,又要上班,時間長了就會影響主人工作和生活的正常秩序,進而影響彼此的關係。還有的人不講衛生,到了親戚家裡,弄得到處都是菸灰菸頭,讓人家收拾不及。如果時間不長,人家還可以忍耐克服一下;要是日子長了,矛盾就會暴露出來。

  因此,在與親戚交往中也有一個優化自己行為方式的問題,如果方式不當同樣會得罪人。

  只要注意以上這些問題,就能奠定一個良好的與親戚交往的基礎,再把各種方法活學活用,托親戚辦事的藝術就會運用得爐火純青,得心應手。

  在傳統的親戚交往中,往往存在著一種誤區,那就是親戚關係是一種血緣、親情關係,彼此都是一家人,給七大姑八大姨幫忙辦事都是分內之事、應該之事,沒必要像其他關係那樣客套、講禮。其實,有這種想法就大錯特錯了,血緣關係雖說是「割斷了骨頭連著筋」,但親情的維護與保持就在於彼此之間的相互幫助與知恩圖報上。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都有過這樣的體驗:作為親戚之間的甲方若是一味照顧、幫助乙方,而乙方卻回報以不冷不熱、不謝不送的公事公辦的態度,時間長了,甲方必定會生氣,認為乙方是不懂人情、不值得關照的冷血動物。若乙方依然故我,認為甲方幫助他是應該的,那甲方必然會終止與他的交往。相反,若乙方知恩懂情,雖然沒有什麼物質回報,但經常幫甲家做點家務活、跑跑腿等作為感謝,甲方也會得到心理平衡,也是願意與乙方繼續交往下去的。

  事實上,不論是一般關係還是親朋好友,甚至是父母,都願意聽到對方一句對他們表示感謝的話,雖然他們的付出有多有寡,但受惠人一句滾燙貼切的話無疑對他們是一種心理的補償。

  對熱情相助的人,在物質上給以回報,也是一種不失禮節的方式。物質回報雖然不是親戚間交往的主要方式,但它畢竟存在於現實生活中。我們提倡淡化物質交往,不是要取消物質交往,而是要讓這種交往多一份真情,少一分銅臭。有時適量的物質回報是培養良好人際關係的特殊需要。比如某人曾多次無私地幫助過你,某一天當他生病住院的時候,你拎上禮物去探望,無疑對他是一種莫大的慰藉。總之,物質回報要遵循適度的原則。

  當語言回報不足以表達心意,物質回報又不適宜時,行動回報不失為一種得體的回報方式。小王幼時父親不幸去世,是城裡的叔叔供他上高中、念大學的。近來叔叔體弱多病,小王經常利用空閒時間幫叔叔家幹家務,還時常利用下鄉機會尋醫找藥。做叔叔的聽在耳里,看在眼裡,喜在心頭。行動回報不像語言回報和物質回報那樣悅耳、顯眼,但它是無價的。於無聲處見真情,好的行動無需用語言證明。當一個具有真才實學的青年才俊求職歷經挫折終被一位賢明的「老闆」錄用之後,最好的報答不是好言好語,不是厚禮,而是實幹。

  一滴汗水能讓一筐好話失色,一絲奉獻能使一片真情增輝。古希臘的一位哲人曾說過:「感謝是最後會帶來利益的德行。」善於求人的人經常都備妥感謝之辭,因為它往往成為人與人之間交往的潤滑劑,生意上的往來也因它而順利進行。事實上,沒有人是不喜歡聽到感謝之辭的。因此把「謝謝」二字隨時擺在心中,需要時派上用場,沒有比這個更簡單更容易使用的了。所以,對親戚也別忘了感謝。

  當然,在現代的經濟社會裡,尤其是與經商有關的事,誰幫忙都講究經濟效益,而感謝幫忙的最好方式就是「投桃報李」。可於「投桃」後得到親戚的「報李」,也可先得到親戚的「報李」後再「投桃」。求助於親戚時,在親情互相信任的基礎上,先「投桃」與先「報李」都是無所謂的。先允諾「投桃」,從而先得到對方的「報李」往往對事情的成功更有好處。當然,這樣做也是有度的,因為親戚之間辦事畢竟不是經商做買賣,若講究誰投得多,誰報得少,追求量上的絕對公平,那勢必又陷入了斤斤計較的誤區,不利於親情的維護和發展,因此求親戚辦事也要注意,千萬不要斤斤計較。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