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部分 處世中的心計學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引子

  現代社會到處充滿著競爭,膽小者躲避,愚魯者輕生。思兔閱讀520官網www.sto55.com其實,每個人都想在社會上站住腳,然而往往又對現實甚為不滿,心態不佳。可是,如果不好好處理,個人就難免被現實社會所淘汰。又有另一種人,心懷大志,為了高潔之理想,九死不悔地去追求,成事者固然極多,但敗陣者亦為數不少。這些勇者的失敗必然有其原因。無智乎?非也;無勇乎?非也;無仁乎?無義乎?無禮乎?無信乎?均非也。緣由在於少了一點關鍵性的處世技能。這些技能人人都能學會,人人都能做到。但要把處世技能學得嫻熟、做得巧妙,就需要學一點處世的心計。

  第20章人在江湖漂,哪能不偽裝

  示弱一時,贏得一世

  示人以弱也就是把自己比較強的一面暫時隱藏起來,而向別人展示自己比較弱的一面,給別人一個不太強大的感覺!這裡的「弱」,並不是展示自身實力的「弱小」,而是對待事物的一種態度,一種謙和的、柔中帶剛的處世原則;示弱是為了便於雙方的溝通、爭取對方的理解、避免矛盾的升級,最終的目的是為了確保相關問題得到順利解決。

  劉邦就是一位很會示弱的人物,但這並不影響他最後成為了漢朝的創立者;而項羽英雄蓋世,處處逞強,卻最後成了垓下之鬼。這兩種不同的處世方法所帶來的不同命運,很值得後人深思。

  楚漢相爭之前,項羽與劉邦說好了先入關者為王,但項羽遇上秦軍主力,戰爭異常激烈;而劉邦卻一路順暢,只遇上秦兵的些許抵抗,所以得以先入關。

  可是項羽哪裡肯做這種吃虧上當的事,明明是自己破釜沉舟殲滅了秦軍主力,到頭來卻被一個無賴做了王者,豈不叫天下人恥笑,加上項羽的謀士范增又火上澆油,說:「劉邦在山東時,貪財好色,如今進了關中,卻變成了另一個人。既不收取財物,又不親近女色,由此可見,他的野心不小啊!」

  因為劉邦經常自詡頭上有天子氣,范增又添油加醋地挑起項羽的怒火:「我仔細觀望了雲氣,只見劉邦頭頂上五彩繽紛,顯現出盤龍臥虎的形勢,這可是天子的徵兆。」

  這一說,把項羽氣得火冒三丈,下定決心要將劉邦除掉。

  當時,項羽的兵馬40萬,駐紮在鴻門;劉邦的兵馬只有10萬,駐紮在灞上。雙方相隔只有40里地,兵力懸殊,力斗的話劉邦肯定不是項羽的對手。

  這時劉邦的謀士張良獻計說:「項羽是一個吃軟不吃硬的人,你要向項羽道歉,並裝作很服從他的樣子,這樣才能平息他的怒火。平息了他的怒火,他就不會殺你了。」

  劉邦想了一想,沒有其他的辦法,只能如此。

  劉邦挑個日子,帶了一百多個隨從,到了鴻門去拜見項羽。劉邦一見項羽,滿臉堆著諂媚的笑說:「我跟將軍同心協力攻打秦國,將軍在河北,我在河南。我自己也沒有想到能夠先人關。今天在這兒和將軍相見,真是件令人高興的事。哪兒知道有人在您面前挑撥,叫您生了氣,這實在是太不幸了。」

  項羽見劉邦低聲下氣的樣子,滿肚子氣也消了不少。劉邦見項羽心軟了,才大大鬆了口氣。後來劉邦巧妙地設計逃離了這個是非之地。劉邦的這一示弱為他日後的東山再起奠定了基礎。

  楚漢之爭這段恢宏的歷史雖已成了過眼煙雲,但它留給後人的意義和教訓卻發人深省。劉邦遇強則避,適時示弱,卻最終開創了四百年的基業,成為中國歷史上漢朝盛世的開山之人。而楚霸王項羽雖然英勇蓋世,卻放不下自己的架子,不肯過江東以圖東山再起,為後人所惋惜和感嘆。

  從楚漢相爭看來,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強者,也沒有絕對的弱者。項羽處處逞強,最終難以坐得天下;劉邦懂得適時示弱,因而在秦末亂世最終勝出,一統四海。我們由此可以推出,那些所謂的「弱者」是在不該當「老子」時絕對不逞英雄氣概,但一旦得勢就抓住機遇、把握方向,一舉強攻以獲得成功。這就是誰笑到最後才笑得最好的道理。

  當別人的「老子」當然好,可以指手畫腳,可以高高在上,但不是什麼時候都能當「老子」的,很多時候人難免會失意,這就要有點心計,先當「孫子」,以求日後捲土重來,東山再起。

  什麼是真正的強者?或者說有沒有一種被人公認的強者準則?人們對此眾說紛紜,一種人認為強者即力量的強大者,權力處在巔峰,占據老大的位置即為強者;另一種人認為世上並無永恆的強者,強弱是相對的,一個人在某方面的強大或許正掩蓋了其在其他方面的弱點。正因為如此,很少有人能在第一把交椅上永遠坐下去。

  強者不會永遠強大,弱者也不會永遠弱小,強弱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相互轉化的,當你還不是強者時應該示弱,該當「孫子」時就當「孫子」,千萬不要強出頭當「老子」。

  避開強勢,以柔克剛

  一隻狼在路上遇見一隻羊。狼說:「我要吃了你。」

  「狼先生,你要吃了我,我非常沒有辦法。不過,我提醒你注意的是,我可絕不只是一個普通的軟弱無力的弱者,我擁有強大的力量,足以戰勝一頭公牛。不信,你可以讓我試試。」羊說道。

  狼哪裡肯相信,於是,它找來一頭力大無比的公牛,讓它與羊搏鬥。為了防止羊臨陣脫逃,狼把羊和牛關在一間屋子裡,自己在門外等著。

  開始,狼在門外聽見裡面傳來一陣陣「咚咚」的聲響。後來,聲音漸弱。最後,完全沒有了聲響。

  「哈哈!說大話的羊一定被牛抵死了,該我去品嘗美味了!」狼說著,打開了房門,要看看羊成什麼樣了。然而,從門內昂首闊步走出的,不是那頭高大健壯的牛,而是那頭矮小瘦弱的羊!

  而那頭牛呢?正躺在屋裡有進的氣兒沒出的氣兒啦。它頭上的犄角己經折斷,鮮血滿頭都是。

  「天哪!那隻古怪的羊怎麼把你打得如此慘呀?」狼說。

  「唉!其實,我是被我自己的蠻力打敗的,我每次鼓足力氣向羊衝去時,它都靈巧地一閃,而我則硬生生地撞在石頭牆上。我越撲越生氣,越氣就越容易撞到自己。而它呢,越躲越靈巧,越閃越得意。我就在它的得意和我的暴怒中受了重傷。」牛老老實實向狼交了底。

  「喔!狡猾的羊!原來它是以退避為進擊呢,我得趕快抓住它!」狼恍然大悟地說道。

  狼趕緊出門找羊,然而哪裡還找得到呢?退避的羊,成了這場較量中的最終勝利者。

  在生活中,我們難免會碰到幾隻「狼」,那個時候你準備如何對付他們呢?是像小人物一樣針尖對麥芒,還是和大人物一樣鬥智不鬥力,和故事中的羊一樣不戰而屈人之兵呢?後一種答案無疑是肯定的。大人物認為,戰勝對手最有效的方法不是打倒他的人,而是打倒他的心。要征服別人的心,必須要從感化他的心靈、摧毀他的意志入手。

  其實,人生有時候就像砍柴,當一大堆柴火堆在那裡,與其費盡周折把它們都掰成小段,然後拿麻袋裝回去,還不如找根兒繩子把它們捆起來背回去,既省時又快捷。

  煉鋼冶鐵,須用柔火才能將鋼鐵燒熔。立身處世,也最忌用強。倘若對方跟你以強對強,必然出現「殺敵三千,自損八百」的兩敗俱傷的局面,要是碰上善於以柔克剛的高手,恐怕更要敗個稀里糊塗。

  諸葛亮七擒孟獲的故事眾所周知。常言說:「事不過三。」忍讓一次兩次都可以,再三再四就有些按捺不住了。可是諸葛亮卻為了自己後方的穩定而對孟獲捉了放,放了捉,捺著性子忍下去,並沒有因為孟獲的行為而放棄。諸葛亮之所以這樣做,就是想以德服人,使孟獲心悅誠服,下定決心不再叛亂。這就能夠使自己獲得一個穩固安定的大後方,使國內人民免於戰亂之苦,同時也能逐漸積蓄力量以對付魏、吳的覬覦和侵略。如果諸葛亮對孟獲的傲慢失禮和不識時務無法忍耐,抓住之後一刀殺掉,那也就只能出一時之氣,反而會激起孟獲族人的敵愾,競起效尤,那麼他不但會對此疲於應付,而且會因無暇他顧而被曹魏和東吳有機可乘,丟了川蜀。

  人在屋檐下,一定要低頭

  不同的人遇到別人高高在上不懷好意的打壓,會採取不同的態度。有的人,經不起困難和挫折,往往將此看做是人生和事業的盡頭,他們畏縮不前,不願想法克服眼前的困難,只是一味怨天尤人聽天由命;而有的人,大有進取之心,往往將此當做磨鍊自己的機會,藉此取得休生養息的時間,以圖將來東山再起。唐朝開國之君李淵就是這樣一個有進取之心的人。

  隋末各地農民起義風起雲湧,許多官員也紛紛倒戈,轉向農民起義軍。因此,隋煬帝的疑心很重,對朝中大臣,尤其是外藩重臣,更是易起疑心。唐國公李淵曾多次擔任中央和地方官,所到之處,悉心結納當地的英雄豪傑,多方樹立恩德,因而聲望很高,許多人都來歸附。這樣,大家都替他擔心,怕他遭到隋煬帝的猜忌。正在這時,隋煬帝下詔讓李淵到他的行宮去晉見。李淵因病未能前往,隋煬帝很不高興,多少有點猜疑之心。當時,李淵的外甥女王氏是隋煬帝的妃子,隋煬帝向她問起李淵未來朝見的原因,王氏回答說是因為病了,隋煬帝又問道:「會死嗎?」

  王氏把這消息傳給了李淵,李淵更加謹慎起來,他知道遲早為隋煬帝所不容,但過早起事又力量不足,只好縮頭隱忍,等待時機。於是,他故意廣納賄賂,敗壞自己的名聲,整天沉湎於聲色犬馬之中,而且還大肆張揚。隋煬帝聽到這些,果然放鬆了對他的警惕。

  試想,如果當初李淵不低頭,或者頭低得稍微有點勉強,很可能就被正猜疑他的隋煬帝送上了斷頭台,哪裡還會有後來的太原起兵和大唐帝國的建立。

  做人要有心計,就應該懂得變通的道理,如果暫時不得勢而依附在別人的「屋檐」下,就一定得低下你的頭,收斂自己的個性,以隱忍換得以後的騰飛。《紅樓夢》里的林黛玉,因寄人籬下,自認為「不敢多行一步路,不敢多說一句話」,這就是人在屋檐下,低頭收斂的真實寫照。一個人暫時處於劣勢,靠著別人生活,還要飛揚跋扈,豈不自討苦吃?在人屋檐下,一定要低頭,這是明哲保身的心計所在。

  所謂的「屋檐」,說明白些,就是別人的勢力範圍。換句話說,只要你人在這勢力範圍之中,並且靠這勢力生存,那麼你就在別人的屋檐下了。這屋檐有的很高,任何人都可抬頭站著,但這種屋檐並不多。以人類容易排斥「非我一族群」的天性來看,大部分的屋檐都是非常低的!也就是說,進入別人的勢力範圍時,你會受到很多有意無意的排斥和限制,不知從何而來的欺壓,莫名其妙的指責和譏諷都可能時常發生,在這種情形之下你可以選擇離開,但是前路艱難,禍福難料;你也可以選擇留下,以低調的姿態慢慢融入這個集體,逐漸得到大家的認可和接納。如果你不想做令人憋悶的「檐」下之人,除非你有自己的一片天空,是個強人,不用靠別人來過日子。可是你能保證你一輩子都可以如此自由自在,不用在人屋檐下避避風雨嗎?

  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所以,在人屋檐下的心態就有必要調整了。在人屋檐下時,如果你不想碰頭,最好的辦法便是低頭,在生存與尊嚴的矛盾中,有心計的人會先把尊嚴放在一邊,頑強地生存下去才是硬道理。

  「低頭」有非常多的好處:不會因為不情願低頭而碰破了頭,因為你很自然地就低下了頭,而不致成為明顯的目標;不會因為沉不住氣而想把「屋檐」拆了。要知道,不管「屋檐」拆得掉拆不掉,你總會受傷的,老祖宗早就有「殺敵三千,自損八百」的古訓;不要因為脖子太酸,忍受不了而離開能夠躲風避雨的「屋檐」,離開不是不可以,但要去那裡?這是必須考慮的,而且離開想再回來,那是很不容易的;在「屋檐」下待久了,就有可能成為屋內的一員,甚至還有可能來個「鳩占鵲巢」,自己當主人。

  在中國歷史上,政治鬥爭、軍事鬥爭極其複雜,有時更是瞬息萬變,忍受暫時的屈辱,先低頭磨鍊自己的意志,尋找合適的機會,也就成了一個成功者所必不可少的心理素質。所謂「尺蠖之曲,以求伸也;龍蛇之蟄,以求存也」,正是這個意思。

  另一種更高層次上的「一定要低頭」,是有意識地主動消隱一個階段,借這一階段來了解各方面的情況,消除各方面的隱患,為將來的大舉行動做好前期的準備工作。

  誰都知道做人難,難就難在一個變字,時間、地點、對象改變了,那麼做人的技巧也必須跟著改變。只有懂得圓通變化的道理,做人才能真正成功。

  大概大多數人都會認為自己懷才不遇,其中很少人會真正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他們總是以高姿態入世,卻往往被人冷眼相拒,這時如果適時放下架子,以彎腰的低姿態入世,結果可能會大不一樣。

  小心被自己的鋒芒刺到

  做人要有銳氣,但銳氣不代表鋒芒。銳氣可以展現自我的內心,但鋒芒卻給別人壓力。想要在事業上一展才華,可以用一點「心眼」巧妙展露,要記得時機沒有成熟之前,千萬別鋒芒太露。

  尤其是年輕人,總是希望在最短時期內使人家知道你是個不平凡的人。想讓全世界都知道,當然不可能;使全國人都知道,還是不可能;使一個地方的人都知道,也仍然不可能;那麼至少要使一個團體的人都知道吧!要使人知道自己,當然先要引起大家的注意,要引起大家的注意,只有從言語行動方面著手,於是便容易露出言語鋒芒、行動鋒芒。

  鋒芒是刺激大家的最有效的方法,但若細細看看周圍的同事,若是處世已有經驗的同事,他們卻與你完全相反,和光同塵,毫無稜角,個個深藏不露,好像他們都是庸才,誰知他們的才能頗有位於你上者;好像個個都很訥言,誰知其中頗有善辯者;好像個個都無大志,誰知頗有雄才大略而不願久居人下者,但是他們卻不肯在言語上露鋒芒,在行動上露鋒芒,這是什麼道理?

  因為他們有所顧忌,言語露鋒芒,便要得罪旁人,被得罪了的旁人便成為你的阻力,成為你的破壞者;行動露鋒芒,便要惹旁人的妒忌,旁人妒忌也會成為你的阻力,成為你的阻力,便也成為你的破壞者。你的四周,都是你的阻力或你的破壞者,在這種情形下,你連立足點都沒有了,哪裡還能實現你揚名立業的目標?

  古人有「樹大招風」「人怕出名豬怕壯」「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等智慧之語,旨在提點後人莫要鋒芒畢露、太過張揚。而三國時期的謀士許攸,就是一個很好的反面教材。

  官渡之戰,曹操與袁紹雙方僵持兩月之久。在曹操兵力懸殊、糧草將盡、漸漸支持不住之際,謀士許攸因不為袁紹重用而前來投奔曹操,為曹操禮待並重用,他於是獻燒糧之計。曹操採納了許攸的建議,親自率兵燒了烏巢之糧。袁紹大軍人心慌慌,曹操趁勢猛攻,使袁紹僅剩千餘將,大敗而歸。聲勢浩大的官渡之戰以曹操的大獲全勝而收場。

  此後在曹操攻打冀州時,許攸又獻上決漳河水淹城的妙計,幫助曹操攻破冀州城,為曹操徹底消滅袁紹軍立下了赫赫戰功。

  但功勳卓著的許攸,最後還是被曹操殺了。《三國志·崔琰傳》說:「太祖性忌,有所不堪者,魯國孔融,南陽許攸、婁圭,皆以恃舊不虔見誅。」裴松之注引《魏略》,對許攸如何「不虔」於曹操有具體記載。

  《魏略》說,許攸自幼與曹操十分要好,官渡之戰中,許攸背叛袁紹投奔曹操後,建議曹操偷襲烏巢,使曹操大獲全勝。後曹操奪取冀州,亦有許攸之功。許攸因此居功自傲,乃至得意忘形,對曹操經常口出戲言,甚至稱呼曹操小名,在正式場合亦不知收斂。在一次聚會上,許攸對曹操說:「你沒有我,不會得到冀州。」曹操一聽哈哈大笑道:「你說得一點不錯。」嘴上雖這麼說,心裡卻非常不高興,以為許攸無禮太甚。後來,許攸率隨從出鄴城東門,又得意地對左右從人說:「他們曹家沒有我,不可能出入此門。」此話傳到曹操耳中,終於忍無可忍,下令殺死許攸。

  許攸為人「貪而不智」,本身德行就有污點。他之所以投奔曹操,和他在袁紹手下時被人揭發收受賄賂,縱容子侄輩搜刮民財,將稅銀裝入自己的腰包等罪行不無關係。他被袁紹大罵一通趕出帳外,無路可投,只好來投曹操。

  許攸來到曹操陣營後,雖然很好地發揮了自己的才智,但他卻過高地估價了自己所起的作用,好像沒有他就沒有曹操的勝利,於是狂妄到了極點。人一狂妄,便容易浮躁;人一浮躁,便不能自持,最終落得個身首異處的下場。

  無數歷史、現實都告訴我們:得意時不可過分張揚。這種姿態,只能招來更多的嫉妒和敵意,為自己平添層層障礙和數不盡的煩惱。

  非但得意時不可張揚,任何時候都不可太惹眼。孫臏之所以被龐涓所害,是因為兵法謀略強於龐涓;蘇軾之所以被製造烏台詩案,而且遭到貶謫,就是因為他的才學無人能及。

  太高人愈妒,過潔世同嫌。鋒芒畢露後,受傷的一定是你自己。將自己的過人之處急於呈現出來,不見得是什麼好兆頭。人世險象環生,各色人等充斥其間,翅膀不夠硬,還不能飛得足夠高的時候,不要將你的優勢暴露無遺。做人應該學學成熟的稻穗,低調一些,低下高貴的頭顱。

  做人並不容易。你不露鋒芒,可能永遠得不到重任;你鋒芒太露卻又易招人陷害,雖容易取得暫時成功,卻同時為自己掘好了墳墓。當你施展自己的才華時,也就埋下了危機的種子。所以,才華的顯露要適可而止。

  一個人,尤其是一個有才華的人,要做到不露鋒芒,既能有效地保護自我,又能充分地發揮自己的才華,不僅要說服、戰勝盲目驕傲自大的病態心理,凡事不要太張狂太咄咄逼人,更要養成謙虛讓人的美德。所謂「花要半開,酒要半醉」,凡是鮮花盛開嬌艷的時候,即使不是立即被人採摘而去,也會陷入衰敗的開始。人生也是這樣,當你志得意滿時,且不可趾高氣揚、目空一切、不可一世,這樣你不被別人當做靶子打才怪呢!

  學會韜光養晦

  人應該學會聰明做人,學會生存之道。但不是學小聰明,小聰明的人能聰明一時而不能聰明一世。大智若愚,表面上糊塗的人,雖不計一時的得失卻能聰明一世,明哲保身,始終立於不敗之地。

  清代的鄭板橋在自己奮鬥了一生即將離去之時,留下了「難得糊塗」這一名訓,是不無道理的。

  當年與劉邦共打天下的眾多有功之臣,都非平庸之輩,而最後皆被劉邦和呂氏疏遠和加害,唯有蕭何能安度晚年,為什麼呢?因為蕭何有一種難得的糊塗。他從來對一些大事持漠不關心的態度,這樣劉邦、呂后便放鬆了對他的注意,他也就聰明地保全了自己。

  為人臣子、為人下屬者,為防功高震主,更應該智慧深藏。打江山時,各路英雄匯聚一個麾下,鋒芒畢露,一個比一個有能耐。主子當然需要借這些人的才能實現自己圖霸天下的野心。但天下已定,這些虎將功臣的才華不會隨之消失,這時他們的才能成了主子的心病,讓他感到威脅,所以屢屢有開國初期殺功臣之事,這正是所謂的「卸磨殺驢」。韓信被殺,明太祖火燒慶功樓,無不如此。

  大家讀過《三國演義》後可能注意到,劉備死後,諸葛亮好像沒有大的作為了,不像劉備在世時那樣運籌帷幄、滿腹經綸、鋒芒畢露了。在劉備這樣的明君手下,諸葛亮是不用擔心受猜忌的,並且劉備也離不開他,因此他可以盡力發揮自己的才華,輔助劉備打下一份江山,三分天下而有其一。

  劉備死後,阿斗繼位。劉備當著群臣的面說:「如果這小子可以輔助,就好好扶助他;如果他不是當君主的材料,你就自立為君算了。」諸葛亮頓時冒了虛汗,手足無措,哭著跪拜於地說:「臣怎麼能不竭盡全力,盡忠貞之節,一直到死而不鬆懈呢?」說完,叩頭至流血。

  劉備再仁義,也不至於把國家讓給諸葛亮,他說讓諸葛亮為君,怎麼知道沒有殺他的心思呢?因此,諸葛亮一方面行事謹慎,鞠躬盡瘁,一方面則常年征戰在外,以防授人「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把柄。而且他的鋒芒也大有收斂,故意顯示自己老而無用,以免禍及自身。這是韜晦之計,收斂鋒芒是諸葛亮的大聰明,但卻在某定程度上影響了蜀國的發展大業。千秋功過,真是只能待後人評說了。

  商朝紂王時,有位大臣名叫箕子。一次,箕子上朝參見紂王,問紂王現在是什麼時辰,紂王喝酒喝得昏昏欲睡,不願意理他。但箕子是紂王的叔叔,所以紂王不能不回答箕子。於是就搪塞箕子說:「我不知道幾點了,你問問別人吧。」

  於是,箕子就問紂王的侍從和臣子。侍從和臣子們由於和紂王一起酗酒,因此也不知道時間。這時,箕子又去問看守宮門的衛兵。衛兵們由於和紂王一起觀賞歌舞,所以也都不知道時間。這時,箕子悄悄地離開王宮,回家開始裝瘋。

  箕子的奴隸很不解,就問箕子:「現在大王這樣的昏庸不理朝政,您應該勸諫大王才對啊。為什麼要裝瘋呢?」箕子回答說:「大王已經荒廢朝政了,而他身邊的人也都和大王一起沉迷酒色。如果我現在勸誡大王。必定由於比大王聰明而招來殺身之禍。難道你沒有看到比乾的下場嗎?」

  箕子具有很強的見微知著的能力,他看見宮廷內的侍者都和紂王一起花天酒地,就知道必定是國家破敗的徵兆。但是,他並沒有像比干那樣苦諫紂王,而是藏拙,不讓自己的才智顯露出來,用裝瘋賣傻保全性命。

  終於,周朝取代了商朝。箕子繼續替周王朝治理天下,成為孔子口中的上古三聖之一。

  人性有一個弱點,一旦你表現得才智超過別人,他們便會有一種不安全的感覺,不會讓你長期這樣下去,所以他們很可能給你帶來很大阻力。如果你真的是一位具有智慧的人,就應該注意保護自己,不要處處張揚你的聰明和才智。

  世事艱險,謙虛恭順一些絕對沒有壞處,這樣更容易得到別人的認同,從而獲得更多的成功的機會。

  蘇聯衛國戰爭初期,德軍長驅直入。在此生死存亡之際,曾在國內戰爭時期馳騁疆場的老將們,如鐵木辛哥、伏羅希洛夫·布瓊尼等,首先挑起前敵指揮的重擔。但面對新的形勢,他們漸感力不從心。時勢造英雄,一批青年軍事家如朱可夫、華西列夫斯基、什捷緬科等相繼脫穎而出。這期間,老將們思想上不是沒有波動的。

  1944年2月,蘇聯元帥鐵木辛哥受命去波羅的海協調一二方面軍的行動,什捷緬科作為他的參謀長同行。什捷緬科早知道這位元帥對總參部的人抱懷疑態度,思想上有個疙瘩,心想:「命令終歸是命令,只能服從了。」

  等上了火車吃晚飯時,一場不愉快的談話開始了,鐵木辛哥先發出一通連珠炮:「為什麼派你跟我一起去?是想來教育我們這些老頭子,監督我們的吧?白費勁!你們還在桌子底下跑的時候,我們已經率領著成師的部隊在打仗了,為了給你們建立蘇維埃政權而奮鬥。你軍事學院畢業了,自以為了不起了!革命開始的時候,你才幾歲?」

  這通訓斥已經近乎侮辱了。但什捷緬科卻老實地回答:「那時候,剛滿10歲。」接著又平靜地表示對元帥非常尊重,準備向他學習。鐵木辛哥最後說:「算了,外交家,睡覺吧。時間會證明誰是什麼樣的人。」

  應該說「時間證明論」是對的。他們在共同工作了一個月後,在一次晚間喝茶的時候,鐵木辛哥突然說:「現在我明白了,你並不是我原來認為的那種人。我曾想,你是史達林專門派來監督我的……」後來什捷緬科被召回時,心裡很捨不得和鐵木辛哥分離。又過了一個月,鐵木辛哥親自向大本營提出要求,調這個晚輩來共事。

  什捷緬科在受辱之時並沒有惱怒,過了鐵元帥這一關,體現了後生的謙卑及對長者的尊重,是大智若愚的表現。

  第21章在處世中堅持適度原則

  逾越極限,適得其反

  1944年,羅斯福第四次當選美國總統。

  一位記者採訪他,請他談談感想。總統微笑著沒有回答,拿起了一塊三明治,很客氣地請記者吃。記者受寵若驚,十分愉快地吃了下去。

  羅斯福繼續微笑著,又請他吃第二塊。他肚子已經飽了,但盛情難卻,又吃了下去。不料總統又請他吃第三塊。他實在不需要了,但還是勉強吃了下去。沒想到,羅斯福在他吃完之後又說:「請再吃一塊吧!」記者一聽啼笑皆非,因為他已經有要嘔吐的感覺了。

  羅斯福說:「現在,你不需要再問我的感想了,因為你自己已經感覺到了。」

  俗話說:「好菜連吃三天惹人厭,好戲連演三天惹人煩。」哪怕是當總統也不例外。可是為什麼會這樣呢?當總統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事情呢,怎麼也會厭煩?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們可以先來看個故事:

  俄國作家克雷洛夫寫過一篇著名的寓言,叫《傑米揚的魚湯》。大意是:傑米揚十分好客,有一天,一位朋友遠道來訪,傑米揚非常高興,親自下廚燒了最拿手的魚湯來招待朋友。朋友喝了第一碗,感到很滿意。傑米揚勸他喝第二碗。第二碗下肚,朋友有點嫌多了,但覺得還能接受。可傑米揚沒有覺察,仍然一個勁地「勸湯」,第三碗、第四碗……朋友終於忍無可忍,丟下碗拂袖而去。

  這個寓言故事也正是上面問題的答案:做任何事情都不能超過限度。鮮美的魚湯無疑是佳肴,但過了量,就會適得其反。

  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說過這樣一句名言:「當人過度的時候,最適意的東西也會變成最不適意的東西。」這種刺激頻率過多,強度過大和作用時間過長而引起心理不耐煩或反抗的現象稱為「超限效應」,它最早來源於馬克·吐溫的一個故事。

  美國人有個習慣,星期天去教堂聽牧師講道,鬆弛一下平日繃得太緊的神經,以淨化自己的心靈,從煩惱中解脫出來,好讓新的一周有一個新的開始。

  因此,每到星期天,當鎮上的教堂鐘聲響起時,人們便會陸陸續續地朝著教堂走去。牧師是這裡的主角,他負責講解諸如為什麼事情募捐,不要大聲吵鬧,不要發牢騷,不要背後說別人壞話,不要歧視弱者,不要逃稅,愛清潔,愛思考,謙讓,愛護公物等等主題。雖然牧師講述的都是上帝的旨意,但卻都是每個人能聽得懂的淺顯道理。當然,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會去教堂聽牧師布道,但是幾乎每家都有信教的人。一人影響多人,一代傳授一代。

  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聽牧師演講,剛開始的時候,他看著牧師站在那裡手扶講台滔滔不絕,不僅演講的內容十分豐富,而且牧師的肢體語言也表達得淋漓盡致。

  於是,馬克·吐溫覺得在募捐的時候,自己一定要比別人多捐兩倍,來表示自己對這位牧師的尊重和支持。

  然而,牧師在那裡已經講了40多分鐘,卻依舊沒有要結束的跡象。這讓馬克·吐溫有些不快。又過了近30分鐘,牧師的演講依舊沒有結束。馬克·吐溫有些生氣了,覺得他這樣做只是在耽誤大家寶貴的時間。於是,他決定在募捐的時候,只捐一些零錢。

  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講完,於是馬克·吐溫生氣地決定,自己一分錢也不會捐,真是太過分了。結果,又過了很長一段時間,牧師終於結束了冗長的演講,開始募捐了。當牧師端著募捐箱來到馬克·吐溫面前的時候,由於氣憤,馬克·吐溫不僅一分錢未捐,而且,他還從箱子裡偷了2美元。

  這個故事非常形象地告訴人們:重複、冗長地講解一件事情,會使人從最初的接受到不耐煩,最後產生反感、討厭的反抗心理和行為。

  這種現象,在生活中屢見不鮮,你經常會看到類似的現象:一位媽媽三番五次地對孩子說「你要把你的屋子收拾乾淨」,可孩子將媽媽的話當做耳旁風,屋子雜亂依舊;妻子不知疲倦地提醒丈夫「你該戒菸了」,可丈夫依然吞雲吐霧……造成這些現象的原因,就是刺激過多、過強、過久,超過了合理的限度,引起了人們心理極不耐煩或反抗的情緒,使事物朝相反方向發展。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個體的心理在接受任何刺激時,無論是正面的、負面的,甚至是個體正在嚮往的刺激,都有一定的限度。如果超出了心理承受的限度,就會產生一種傾向於逃避的心理反應。這是人類出於自然本能的一種自我保護的心理反應,稱為「超限逆反」,也就是俗稱的心理飽和現象。

  「飽和」原本是化學中的概念,比如將糖加入水中會溶解,如果糖放的數量超過了某種限度,就不再溶解,這就叫做飽和。心理飽和則是指心理的承受力到了不能再承受的程度。

  一般而言,反覆雖是增強引導效果的手段,但同樣的刺激物強度過大,刺激時間過長,就容易引起對象反應性質的變化。但是追求多樣化和豐富性是人的先天傾向,呆板單一的方式容易使人產生厭惡和反感的情緒。當抵達大腦皮層的信號刺激達到一定程度,超過大腦皮層的信息處理能力時,大腦皮層就會表現出對信號的抵制,產生逆反和抗拒。

  古人云:「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說的正是這個道理。感官在接受外界的刺激時,也有一個適應過程。感官的適應可以使感覺性提高,也可以使感覺性降低。一般來講,在強烈的刺激持續作用下感覺會降低,只有在弱刺激的作用下感覺才會提高。在這裡,並不是越多越好,越強越好。

  有一次,一位樂師被一個大富翁請到家中表演,其中有一曲音樂令富翁心曠神怡。富翁很高興,心想這世上竟有如此美妙之聲,便對樂師說:「如果你能留下來,天天為我演奏這首曲子,我便可以長期雇用你,給你終生的報酬是百畝良田。」樂師接受了富翁的條件,留了下來。於是,每天天一亮樂師就給富翁演奏那首曲子,直到熄燈睡覺。一開始富翁還沉浸在愉悅的心情里,可是三天三夜後,富翁有點煩了,到了第四天,富翁受不了了。到了第五天,再聽到這首曲子,不但感受不到那優美的韻味了,反而全都變成了令他煩躁不安的噪音了。無奈,富翁只好把樂師打發走了。

  當逾越了極限的時候,不管多麼美妙的事物都會令人厭煩。做人做事也是這樣,過度的追求很容易讓自己捲入心理飽和的漩渦。所以,你一定要清楚臨界點在哪裡,任何時候都要注意不要做過頭。

  一次錯誤只能給一次批評

  所謂過猶不及,火候不到飯做不熟,火候過了會把飯做糊。在我們的實際生活中,「超限效應」是教育中最常見的問題。比如,父母的「苦口婆心」常常將孩子的心理狀態推向飽和。有一些父母經常盲目地對孩子進行許多大而空的說教,孩子已經太熟悉了,即使父母的話真的有道理,父母一開口他就反感。父母嘖嘖不休的抱怨、曠日持久的指責,最終會激起孩子的厭煩心理。

  有一份資料顯示,做丈夫的最受不了的是「妻子的嘮叨」,做孩子的最厭煩的是「媽媽的嘮叨」。

  「我最近比較煩,比較煩,比較煩,媽媽的嘮叨總在耳旁迴旋……」孩子在上學路上唱道。「從早晨睜開眼起,媽媽就對我開始了嘮叨,而且一天不再停止,讓你心煩、冒火,什麼也學不下去。媽媽,你的嘮叨好似一座大山,把我壓得都透不過氣來了,我多麼想讓你給我一點安寧啊!」小學生在作文中寫道。

  父母的嘮叨是望子成龍的急切,孩子的苦惱是父母嘮叨的壓力。但「超限效應」卻告訴我們「物極必反」「欲速則不達」的道理,看來,要想達到教育效果,就應該盡力避免「超限效應」。

  當孩子的考試成績不太理想時,父母會一次、兩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地重複對這件事的批評,翻來覆去就是那麼幾句話:「學習要用心。」「考試要仔細。」家長以為反覆叮嚀會加深孩子的印象,其實,恰恰起到了相反的作用,使孩子從內疚不安到不耐煩再到反感討厭,最後被「逼急」了,就會出現「我偏要這樣」的反抗心理和行為。

  2000年1月7日,在浙江省金華市,某中學高二學生徐力,用鐵榔頭殺死了生他養她的母親。在探究悲劇根源的過程中,記者發現在和媽媽共同生活的17年中,徐力一直是在媽媽的責罵聲中長大的,媽媽講得最多的話是:「你真笨!你怎麼不如人家?人家考試能考得前三名,你為什麼不能?」可以說,由於不休的責罵,使徐力產生了反抗的心情。這種反抗的心情越來越嚴重,最後終於爆發出來了。

  「花兒為什麼凋謝了呢/我用熱戀的愛把它緊緊地壓在了我的心上/因此花兒凋謝了/琴弦為什麼斷了呢/我強彈了一個它不能勝任的音節/因此琴弦斷了」,詩人泰戈爾用抒情的語言吟誦出了「超限效應」的心理奧秘。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第一次受責罵時,對方的厭煩心理並不嚴重,還比較能接受你的說教。但假如你的第二次責罵在別人受批評的心情還沒有平靜時接踵而至,對方的厭煩度就會成倍增加。他會在心裡嘀咕:「怎麼老這樣對我?」隨後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對方的厭煩心理就會呈幾何級數增加,逐漸鬱積成心理壓力。過重的心理壓力滋生出反抗心理,這種反抗心理就如同平靜的火山下面洶湧的熔岩一樣,一旦找到突破口就會迸發出來,導致不同程度的喪失理智的行為。

  「一次過錯,只能批評一次。」當別人犯了錯時,你要就事論事,不要「一而再,再而三」地揪著同一問題不放。否則,苦口婆心的勸誡,換來的往往是對方的無動於衷和麻木漠然。如果非要再次批評,那也不應簡單地重複,要換個角度,換種說法。這樣,別人才不會覺得是同樣的錯誤被你「揪住不放」,厭煩心理、逆反心理也會隨之減低。

  由此可見,我們如果希望自己說的話能夠在別人身上起作用,就不能採取簡單的重複,而是能換個角度、換種說法,將對方的厭煩心理、逆反心理減到最低,到那時,你也許能真正體驗到「一語千金」的威力。

  托爾斯泰說過:「人的智慧越是深奧,其表達想法的語言就越簡單。」其實真正打動人心的語言往往不是長篇大論,而是那些簡潔有力的話。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面對希特勒的進攻,英國節節敗退,人心惶惶,士兵士氣低沉。當時的英國首相邱吉爾覺得有必要作一場演講,來激勵士兵的士氣,挽救國家的命運。

  邱吉爾駐著拐杖,戴著草帽,慢步走向講台,先把草帽放在講台,然後從左到右掃視了整個軍營,說:「永不放棄!」然後又從左到右掃視了整個軍營,說:「永不放棄!」當時整個軍營鴉雀無聲,連一根針掉在地上的聲音都可以聽到。然後他又從左到右掃視了一次整個軍營,加大聲量說:「永不放棄,永不放棄,永不放棄,永不放棄!」整個軍營都興奮起來,歡呼聲淹沒了整個軍營,此後英國連連打敗了希特勒的進攻。

  這就是邱吉爾最著名的演講,世界上最震撼的演講,同時也是世界上最短的演講。

  在這個講究效率的時代,你在處事當中,一定要把握分寸,不要用一次又一次重複的批評來浪費彼此的時間,損毀雙方的關係,要明白並不是反覆強化就會有更好的效果。

  依據對方脾氣,制定交往之度

  想要在短時間內讓彼此陌生的人熟悉起來,看似很難,其實也有一些訣竅。你可以先順著對方的心意,做到投其所好,真誠地讚美對方的長處,使對方的心情愉悅,拉近雙方的距離,消除隔閡。再一步步地將自己的想法和盤托出,這樣就會用話語巧妙地引領對方一層層地聽清你要說的話,讓其心甘情願地受你的操縱。

  在工作中,在生活中,只要你有求於人,想要對方按照你的意願行事,就得在打交道的過程中先做好準備工作,了解對方的喜好,摸清對方的脾氣,把握好交往的尺度。

  比如,假如對方性格外向,透明度高,你就可以隨便一些,開開玩笑,逗逗嘴,他會很自然地接受;如果對方性格內向、敏感,你就可以講一講適合的笑話,讓他開朗一些,最重要的是要表現出你的真誠,可以挖掘對方比較在意、隱藏在內心深處的話題,讓對方覺得你是在真正地關心他。

  有的女孩性格外向,個性鮮明,男孩子氣十足,你若跟她談化妝、美容,她也許會毫無興趣;但如果和她談足球、談姚明,她可能會興致勃勃。針對不同的性格,你應該學會說不同的話。同樣說人胖,男性會一笑置之,而女性則可能把臉拉下來,自尊心受到傷害,這就是性別帶來的差異。所以,同樣的話對男人和女人的作用是不一樣的。

  同理,如果你對普通的工人、農民擺出知識分子的架子,滿口之乎者也,肯定讓對方滿頭霧水,更別說會被接受了。要是遇見文化修養較高的人,也不能開口就一副江湖氣,容易引起反感,更無法獲得交往的信任和好感。

  因此,說話時,我們就要注意到這種差異,對不同性格的人採取不同的應對方法。當你根據對方的性格遞上自己為其量身定製的「交往名片」時,很容易引起對方的共鳴,便於你與其進行深度交往,進而「操縱」之。下面,我們具體來看該怎樣與不同脾氣的人交往:

  1.死板的人

  這種人往往是我行我素,對人冷若冰霜,儘管你客客氣氣地與他寒暄、打招呼,他也總是愛理不理,不會作出你所期待的反應。其實,死板的人一般來說興趣和愛好比較少,也不太愛和別人溝通,但他們還是有自己追求和關心的事,只是別人不太了解而已。所以,在與這類人打交道時,不僅不能冷淡,反而更應該花些功夫仔細觀察,注意他的一舉一動,從他的言行中,尋找出他真正關心的事來,一旦你觸及到他所熱心的話題,對方很可能馬上會一掃往常那種死板的表情,而表現出相當大的熱情。

  2.傲慢無禮的人

  有些人往往自視甚高,目中無人,表現出「唯我獨尊」的樣子,與這種舉止無禮、態度傲慢的人打交道,實在是一件令人難受的事情。可是,如果我們不得不與這種人接觸,又該怎麼對付呢?首先,儘可能地減少與其交往的時間,在能夠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態度或某些要求的情況下,儘量減少他表現自己傲慢無禮的機會,他往往也會由於沒這樣的機會而不得不認真思考你所提出的問題。其次,語言簡潔明了,儘可能用最少的話清楚地表達你的要求與問題,讓對方感到你是一個很乾脆的人,是一個很少有討價還價餘地的人,因而約束自己的架子。最後,你還可以邀請這種人去跳舞,聊家常、唱歌等。而當對方一旦在你面前表現出其生活的原色之後,在以後的交往中,他往往不會再對你傲慢無禮。

  3.沉默不語的人

  和「悶葫蘆」在一起,人們總會感到沉悶和壓力,特別是對那些性格比較外向、活躍的人,更是覺得難受。在這種情況下,有些人為了活躍氣氛,便故意找些話題來說,其實這是沒有必要的,因為對於沉默寡言的人來說,他們之所以這樣可能是出於其有某種心事而不願多言。這時,你應該尊重對方,而不要去破壞對方的心境,讓其保持一種內心選擇的生存方式。相反,你如果故意地沒話找話,並拼命地想方設法與對方交談,只會引起對方的反感和厭惡。

  4.自私自利的人

  自私自利的人儘管心目中只有自己,特別注重個人的得失和利益,但他們也往往會因利而忘我地工作,我們對他們不必有太高的期望,也沒有必要希望他們能夠像朋友那樣以情為重。與這類人交往可以僅僅是一種交換關係,干多少活,給多少錢;幹得好壞不同,錢也不一樣。

  5.爭勝逞強的人

  這種人狂妄自大,自我炫耀,自我表現欲望非常強烈,總是力求證明自己比別人強,比別人正確,當遇到竟爭對手時,總是想方設法地擠兌人,不擇手段地打擊人,力求在各方面占上風。人們對這種人,雖然內心深處瞧不起,但是為了顧全大局,為了不傷交往中的和氣,往往事事處處遷就他、讓著他。殊不知,有些爭勝逞強的人並不理解別人的謙讓,還以為自己是真了不起,由此而變本加厲地瞧不起別人,不尊重別人。對這樣的人,則不能一味遷就,而有必要在適當的時候,以適當的方式打擊一下他的傲氣,使他知道天外有天、山外有山。

  6.狂妄的人

  他們實際上並沒有多少學問,往往是自我吹噓,誇誇其談,他們所表現的高傲、不屑一顧等神態實際上是一種心靈空虛的補充劑,以維持其虛榮心。與這些人相處的方式實際上很簡單,乍看起來他們似乎視野開闊,天南地北,無所不談,好像一副居高臨下的樣子;但只要就某一問題深入地與之探討,他便會露出馬腳,一旦露了馬腳,他的威風也就自然掃地了。另外,與這類人初次相處,可以用你的常識將之「震」住,如果做到了這一點,往後交往中的問題便會迎刃而解了。

  7.搬弄是非的人

  不要以為把是非告訴你的人便是你的朋友,他們很可能是希望從中得到更多的談話材料,從你的反應中再編造故事。所以,聰明的人往往不會與這種人推心置腹,而令他遠離你的辦法,就是對任何有關你的傳聞反應冷淡,不作答。如果對方總是不厭其煩地把不利於你的是非輾轉相告,以致對你的情緒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你應拒絕和他見面或不接他的電話,此類人不宜過多交往。

  8.性情急躁的人

  遇上性情急躁的人冒犯你,可要嚴肅對待。一定要保持頭腦冷靜,可以暫時置之不理,有時瞪他一眼就夠了,有時一笑置之則可。這一笑,在大多數場合,可以使你擺脫尷尬的局面,避免與其發生爭吵。

  9.城府深的人

  他可能是一位工於心計的人,這種人為了在與別人打交道時獲得主動,或者出於某種目的不願讓別人了解自己,而把自己保護起來。這種人總希望更多地了解對方,從而在各種矛盾關係中周旋,使自己處於不敗之地。他也可能是一位曾經經歷過挫折和打擊,並受到別人傷害的人,過去的經歷使他對社會、對別人有一種十分強烈的敵視態度,從而對自己採取更多的保護措施。還有一種情況,他可能對某些事情缺乏了解,拿不出有價值的意見,為了掩飾自己的無知,以一種未置可否的方式、含糊其辭的語氣與人交往,並裝出一種城府很深的樣子。

  總而言之,「依據對方脾氣,制定交往之度」其出發點仍是為了避免產生「超限效應」,是為了讓你在人際交往中表現更為得體,避免出現熱情過度、畫蛇添足的做法。當你能夠真正做到這一點時,就可以迅速贏得別人的歡心和信任,從而對別人產生影響力,順利達到掌控對方的目的。

  言多必失,不要授人以柄

  上帝只給了我們一個嘴巴,卻給了我們兩個耳朵,就是為了讓我們多聽少說。有時候一句話說不好,不僅會招人厭惡,搞不好還會帶來大禍。有時候話說多了,就會露出馬腳或者底線,就很容易被對方抓到把柄,甚至威脅到自己的利益。「逢人只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如果想好好保護自己,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別人沒辦法操縱你。

  可是我們身邊有許多人都有這樣一個毛病:肚子裡擱不住心事,有一點點喜怒哀樂之事,就總想找個人談談;更有甚者,不分時間、對象、場合,見什麼人都把心事往外掏。其實這也沒有什麼不對,好的東西要與人分享;壞的東西當然也不能讓它沉積在心裡,要說可以,但不能「隨便」說,因為你的每個傾訴對象都是不一樣的,說心裡話的時候一定要多留個心眼,該說的則說,不該說的千萬別說。

  和人初次見面,或才見過幾次面,就算你覺得這個人不錯,而你也喜歡他,也不該把你的心一下子就掏出來。我們主張不那麼老實做人,意思是:對還不了解的人,無論說話或做事,都要有所保留,不可一廂情願。之所以說不要一下子就把心掏出來,是因為人性複雜,你若一下子就把心掏出來給對方,用心和對方交往,那麼就有可能受傷。

  很多人總覺得只要自己光明磊落,便凡事無不可對人言,但假如對方是個根本不可以言盡的小人時,你說「三分話」都已經顯得太多了。如果彼此間的關係一般,你卻跟人家談得很深,這就顯示了你自己沒有知人之明。若是你的話題若涉及對方本人,但他與你根本就不熟悉,你卻硬跟別人說一些純屬私人的事情,就顯得唐突冒昧。再說,如果談話本身涉及一些機密,因為你一時的「暢所欲言」,便將自己的底牌一股腦兒地兜售給對方,豈不是太過愚蠢了嗎?實際上,與一些人交談時,三分的話已經是太多了。

  「交淺而言深,既為君子所忌,亦為小人所薄。」關鍵時刻,那些你曾經的失言、多言,很可能成為對方對付你的秘密武器,給你重重的一擊,讓你在競爭中失敗。

  聰明的人在交談時,會掌握好透露秘密的分寸,也會知道哪些話該說,哪些話不該說。說無關緊要的心事給周圍的人聽,可以讓你變得有親和力;知道把握分寸,守住自己和別人的秘密則會讓你更加受到人們的歡迎。

  羅斯福出任海軍助理部長時,有一天,一位好友來訪。談話間好友問及美國海軍在加勒比海某島建立軍事基地的事。

  「我只希望你能告訴我,」他的朋友說,「我所聽到的有關建立基地的傳聞是否確有其事。」

  這位朋友要打聽的事在當時是不便公開的,但既是好朋友相求,那如何拒絕是好呢?

  羅斯福望了望四周,然後壓低嗓子向朋友問道:「你能對不便外傳的事情保密嗎?」

  「能!」好友急切地回答。

  「那麼,」羅斯福微笑著說,「我也能。」

  「出我的口入你的耳,切莫向第三個講起。」這全是自欺欺人的廢話,任何時候都不要指望別人對某事能守口如瓶,你可以給好朋友說,他也可以同樣地給他的好朋友說,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打死我也不說」。

  不能說的就不要說,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煩。省一句話,就省下多少事兒!不僅工作中嚴肅的事情不能輕易泄漏,生活中也是如此。誰沒有心事呢?可是千萬別輕易將自己的所想所思告訴別人。處理心事要慎重,因為心事的傾吐會泄露一個人的脆弱面,這脆弱面會讓人改變對你的印象,雖然有的人欣賞你「人性」「真實」的一面,但有的人卻會因此而下意識地看不起你,最糟糕的是脆弱面被別人掌握住,有可能成為日後被他人操縱的致命傷。

  當然,我們並不是要以惡毒的心思去揣測別人,只是如果能少讓人掌握自己的弱點也是明智之舉。有些心事帶有危險性與機密性,例如你在工作上承擔的壓力,你對某人的不滿與批評,當你快樂地向別人傾吐這些心事時,有可能什麼時候就被人拿來當成反駁你的武器,你是怎麼吃虧的,連你自己都不知道。那麼,對好朋友應該可以說說心事吧?也不是。畢竟,朋友之間也是「距離產生美」。真誠也要有個度,這個度就是即對別人真誠,也要對自己尊重。

  把心掏出來,這代表你的真誠和熱情,但是你把心掏出來,他也把心掏出來的人不太多,而且也有人掏的是假心。若這種人又別有居心,剛好利用了你的弱點,好比薄情郎對痴情女一般,那麼你的日子就不好過了。而會玩手段的人,更可以因此把你玩弄於股掌之中。相信你並不想因此而被人操縱吧?

  言不在多,在於精闢,在於有效果。少說點話,讓對方抓不到你的把柄,你自然就會安全很多,但許多人並不懂得這個道理。「逢人只說三分話」,不是不可說,而是不必說;有度的真誠,才能讓彼此更舒服、更安全。

  切忌無極限的憤怒

  翻開歷史,你會看到一系列喜歡憤怒的人:奴隸時代有盜跖,他「從卒九千人,橫行天下,侵暴諸侯;穴室樞戶,驅人牛馬,取人婦女;貪得忘親,不顧父母兄弟,不祭先祖。所過之邑,大國守城,小國入保」,後來陳勝、張角、翟讓、黃巢、李自成等人都學了他,可惜的是,他們都因為憤怒而失去了性命。

  中國歷史上可奉為典型的兩個憤怒者,一是項羽,一是張獻忠。前者一時憤怒,點上一把火燒掉了八百里的阿房宮;後者憤怒一時見人就殺,使得川中屍橫遍野,後來的統治者不得不採取「湖廣填四川」的措施,經過大規模的移民才使四川恢復了人氣。項羽因為自己的憤怒而失掉了人心,結果拋屍烏江;張獻忠也因為自己的憤怒而橫屍街頭,承受萬人的口水。這些有大憤怒的人,無一能有善終者。

  存在即為合理。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宣洩憤怒這種情緒的確有其存在的必要,但是它的負面影響卻遠遠大於正面作用。人的憤怒大部分來自於生活中的不滿及挫折,有時候很難控制;但只要我們能理智地找出原因,並採取合理的解決方法,當憤怒洶湧而上時,我們就可以不被這種情緒所控制,也不會被別有用心的人操控,從而真正征服憤怒。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每個人的人生道路都是不同的,既有順境,也有逆境,而且逆境往往多於順境。要想在這個變化無常的世界裡生存,要想不被憤怒所控制,就必須學會而且要熟諳忍耐的智慧。人人都有喜怒,都有情感,可是如果不能調節好自己的情感,由著自己的性子來,不能忍一時之氣,那麼後果就會不堪設想。

  齊國攻打宋國,燕王派張魁作為使臣率領燕國士兵去幫助齊國,齊王卻殺死了張魁。燕王聽到這個消息,非常氣憤,就召來有關官員說:「我要立即派軍隊去攻打齊國,為張魁報仇。」

  大臣凡繇聽說後謁見燕王,勸諫說:「從前以為您是賢德的君主,所以我願意當您的臣子。現在看來你不是賢德的君主,所以我希望辭官不再做您的臣子。」燕昭王說:「這是為什麼呢?」凡繇回答說:「松下之亂,我們的先君不得安寧被俘,您對此感到痛苦,卻尊奉齊國,是因為力量不足。而今張魁被殺死,您卻要攻打齊國,這是您把張魁看得比先君還重。」燕王說:「你認為應該怎麼辦?」凡繇回答說:「請您穿上喪服離開宮室到郊外,派遣使臣到齊國,以客人的身份去謝罪,說『這都是我的罪過。大王您是賢德的君主,哪能全部殺死諸侯們的使臣呢?只有燕王的使臣被殺死,這是我國選擇人的時候不慎重啊,希望您能讓我改換使臣以表請罪』。」

  燕王接受了凡繇的意見,又派了一個使臣到齊國去。

  使臣到了齊國,齊王正在舉行盛大的宴會,參加宴會的近臣、官員、侍從很多,齊人讓燕王派來的使臣進來稟告,使臣說:「燕王非常恐懼,因而派我來請罪。」使臣說完了,齊王又讓他重複一遍,以此來向官員、侍從炫耀。

  於是,齊王派出地位低微的使臣去告訴燕王,讓燕王返回宮室居住。

  這樣,由於燕王忍怒而委曲求全,從而保全了國家,為他後來攻打齊國準備了充分的條件。試想假如燕王逞一時之怒,匆忙去攻打齊國,恐怕早已成為齊國刀俎下的魚肉了。迫不及待地感情用事,只會墜入萬劫不復的深淵之中。

  按下自己的性子,不為一時之氣大動干戈,忍小事而獲長久安定,大臣凡繇為燕王和燕國算了很划算的一筆帳。

  忍是非常務實、通權達變的生存智慧。生活中和事業上的智者都懂得容忍之道。忍耐,不是一味妥協,不是委曲求全,而是一種以退為進、以弱勝強的做人哲學!忍總是暫時的;而勝利卻是長久的。以片刻之忍,避免被憤怒所傷,這個道理你懂了嗎?

  在小林的公司里,有位副總一心想當一把手,經常在一把手背後搞點小動作,對此大家都有目共睹。可是第一把手還牢牢地在位置上,根本沒他什麼事,除非想辦法把第一把手整下去,他才可能有機會順著梯子往上爬。可是光他一個人鬧騰,是翻不起什麼風浪的,他要暗地裡物色合適的人選與他聯手才行。年終時,他聽到小林在總結會上給第一把手提了點意見,於是就認為小林可以被他利用。

  於是,有一天,他非常關切地把小林叫去聊天,聊著就把話題往一把手那裡扯,然後就試探小林對第一把手的看法。小林雖然年輕氣盛,但並不傻,他什麼都沒說。這位副總看到什麼話也套不出來,乾脆就別有用心地說這個一把手對小林是如何不公平,甚至還舉了一些例子,他認為這樣一來會激怒小林的情緒,從而與他同仇敵愾。

  看小林依然一聲不吭,這位副總以為他挑撥成功了,便慷慨激昂地說作為一把手在單位搞歪風邪氣必須得有人制止,必須得有人出面告他。那神情、那口氣就好像他有一身正氣似的,說完便鬼頭鬼腦地小聲唆使小林,讓他給上級部門寫匿名信告這個一把手,他負責提供材料,並且還說寫完了他會在上面簽名。那一刻,小林真是毛骨悚然。

  如果你是小林,該怎麼做?很多時候,別人之間的矛盾其實已經積累了很長時間了,只是還沒有到一個臨界點,你千萬不要去做那個點燃炸藥導火線的人,否則就很難做了,到那時,任憑你生氣發火鬱悶踢凳子,都沒用了,因為你已經成了眾矢之的,成了炮灰。所以,千萬要抑制怒氣,保持冷靜,把握好自己,不要被別有用心的人所利用。可喜的是,小林最終委婉地拒絕了副總的提議,逃過了一劫。

  忍字頭上一把刀,一事當前忍為高。無論是在事業上,還是在個人的人生征途上,挫折和失敗是難免的。暫時的忍讓是戰勝挫折、走出困境的重要方略。忍,就是這樣一種貌似軟弱、實則剛強的做人智慧。因為憤怒而被人利用的人是最愚蠢的,想要控制別人,可以利用別人的怒氣。同理,要想不被人控制,就必須學會忍耐的智慧。

  第22章不要被表象蒙蔽了眼睛

  從眼睛看到他人心靈

  眼睛是一個人的心理、心性直接影射表現的聚點,從眼睛可以看出一個人在情緒上的反應,顯示出他的性格,以及其所表現出的喜、怒、哀、樂、愛、惡、欲、恩、怨、恨、情、仇、恕等各種情緒上的變化。因此,看人一定要先看這個人的眼睛、眼神和眼光!

  王莽這個人在歷史上的名聲並不太好,但就他本人的才能膽識而言,在當時也算得上是一個極其難得的人才。如果他不纂取王位,不顯露本性,仍像未奪得朝政大權之前那樣勤奮忠心地工作、儉樸地生活,說不定會成為一個流芳百世的周公式人物。

  後人讀歷史,都知道這是王莽其實想隱瞞自己真實目的的舉動,但當時的許多人都被王莽的忠誠廉潔所迷惑住了,讚譽之辭盛若花海。新升任司空的彭宣看到王莽之後,悄悄對大兒子說:「王莽神清而朗,氣很足,但是眼神中帶有邪狹的味道,專權後可能要壞事。我又不肯附庸他,這官不做也罷。」於是上書,稱自己「昏亂遺忘,乞骸骨歸鄉里」。

  王莽專權、纂位後,他的奸詐虛偽終於袒露於天下。如果王莽得勢之前,有當權的人能從他的眼神中發現他的心懷險詐,也許歷史會是另一個樣子。

  眼睛在相理學五官中稱為「監察官」,眼睛是每一個人視覺神經的總開關,或稱謂「總樞紐」。因為眼睛所看到的種種形象都要經過眼睛直接地反映,並影射傳給大腦,所以眼睛也是大腦中樞神經與外界接觸的一種儀錶板,也是思維系統以及運作系統的交匯點。由每一個人的思維系統,所激發出之心性和智能,以及運作系統所激發出之精神體能,都能匯集於眼,也可以說眼睛是每一個人的健康智能,以及心性、個性的總縮影。因此人們稱眼睛為「靈魂之窗」,實不為過。

  眼睛在人相學領域中的地位非常重要,而且眼睛能表現出一個人氣質與品性的高尚或鄙劣,亦比其他五官更容易觀察。

  (1)與人面對面說話時,眼光平視注意著對方的人:為人心性誠實,待人和氣,有一顆慈悲的心,而且處事公正,做事光明磊落,心地善良,又有責任感,有家庭觀念;同時熱心公益,做善事絕不落人後,在事業方面有成就。所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能庇蔭後代子孫造福鄉里。先賢云:世事讓三分,天寬地闊,心田留一點,子耕孫耘。

  (2)與人面對面說話時,眼睛習慣常常上視的人:心性驕傲,脾氣急躁,個性不好,品性不好,叛逆心強,好勝心也強,嫉妒心重,甚至於目中無人,目無尊長;而且有心不在焉的毛病,心態也不能平衡,報復心重。這種人容易惹是非,甚至於官司纏身。如果不改變心性、個性,改變壞脾氣,同時保持心態平衡的話,會導致一生的事業高不成低不就,成少敗多或窮困潦倒。如果能改變心態的不平衡以及心性、個性、脾氣,並且能自我修持,修心補相,那麼這些不如意的事情或不必要的麻煩、挫折、災厄、口舌是非,都會減輕到最低的限度。

  (3)與人面對面說話時,眼睛不敢正視著對方的人:表面上看起來很怕羞似的,其實他的內心常常在暗中盤算,心性必奸詐狡猾,猜疑心重,舉止動作輕狂,缺乏學識與修養,而且常常持以偏見,常遭到挫折,事業上成功概率小失敗概率大,所以會被人輕視遠離,或導致眾叛親離的局面。

  (4)與人面對面說話時,眼睛習慣性下視的人:這種人表面上看起來很羞怯,其實內心很陰險奸詐,個性倔強頑固,天生自卑感重,又過於拘束謹慎,心存陰謀詭計;而且猜疑心嫉妒心很重,同時氣量狹窄,自私心重,憂慮心也重,處理事情優柔寡斷,對自己缺乏信心,依賴心重,一生事業高不成低不就或成少敗多。

  (5)與人面對面說話時,眼睛習慣性半開半閉的人:為人心機很深沉,手腕老練,多工於心計,社會經驗豐富,很會利用人際關係,往往為了自己的私利與私慾會不擇手段,想盡辦法得到;而且雅量不夠,心胸比較狹窄。這種人的內心比較空虛,有寂寞感,晚年孤獨,子孫緣比較淡薄。

  (6)與人面對面說話時,眼睛常常偷視看人:這種人心性不穩定,為人虛榮心重,唯利是圖,貪得無厭。

  (7)與人面對面說話時,眼神左右亂視飄忽不定的人:這種人心術不正,心態不能平衡。說歸說,做歸做,心口不一,心思也不正,會奉承有利用價值的人,會設計別人,暗算別人。為人驕傲,好大喜功,好高騖遠,而且無事生非,無中生有,常常說別人的短處,造謠生事中傷別人,把別人的失敗當做他的快樂,還會說它是報應或應該的。為人貪得無厭而且是無實力的,又會見風轉舵,喜歡表現自己的長處,說話又欠謙虛,自以為是,常指桑罵槐。做錯事情自己不敢承擔,還會強詞奪理,同時得好還賣乖,以為別人都不知他的為人。很會利用人際關係,對這種人最好不要欠他人情。會討人情,個性急躁,脾氣不好,很霸道,比較沒有情義,做事不光明磊落,為偷偷摸摸之人。

  (8)眼神衰弱看起來昏昏的人:時常優柔寡斷、自相矛盾,情緒不穩定,心性容易動搖;時常不能把握賺錢機會,做事常常有始無終,往往勞多獲少,常是一生事業高不成低不就。

  (9)與人面對面說話時,眼睛會笑的人:為人聰明有才華而且圓滑,天生異性緣濃,善於交際且工於心計,社會經驗豐富,觀察能力強又懂得人心的弱點。這種人表面上看起來很有親和力,如果你真以為他是好人,那就是該你倒霉,不知道哪一天會被他出賣還不知道,因為他心地不正,沒安好心眼又存心不良,只顧自己的利益,不管別人的存亡,是精於獻媚、奸詐狡猾的人。

  (10)與人面對面說話時,眨眼睛次數過於頻繁的人:為人心機比較深沉,又懂得利用人際關係,社會經驗豐富,手法老練,臨時防禦力強。為人聰明,智能超群,口才流利,能言善道,圓通多智,不怕打擊,常能立於不敗之地。

  (11)眼神看起來尖銳的人:也稱為眼神銳利的人。這種人天生反應能力迅速,為人聰明超群,智能好,臨時防禦力強,個性怪異,性急,恃才傲物,天生好大喜功,好高騖遠,有大志,喜大言,說話欠謙遜,不管別人的想法與看法,為人現實又會掩飾自己的表情與缺點,缺乏修養是其唯一的致命傷。這種人如交到壞朋友會造成社會問題以及麻煩,如果有修持同樣可貴可富。

  (12)與人面對面說話時,眼神看起來很安靜,眼睛清澈而有神:為人心地平和,仁慈又有愛心,心胸坦蕩開朗,做事光明磊落,待人和藹可親,凡事以和為貴,在事業上尤其在學術方面會有一番成就與作為。這種人智能超群,能忍辱負重,有責任感,自我修持涵養都很好,是超脫凡俗之人,是有德有為的可推心置腹、可共生死之人,為君子之相,同樣能貴能富。

  從表情窺破他人內心

  當諸葛亮帶領一幫老弱殘兵坐守西城這座空城時,兵強馬壯的司馬懿父子率領20萬大軍兵臨城下。

  在城牆之上,諸葛亮焚香朝天,面色平靜,他旁若無人地洞開城門,自己端坐在城牆之上,手揮琴弦,目送歸鴻,飄飄然令人有出塵之想。

  一場千古的雙簧戲,由此拉開了帷幕。諸葛亮和司馬懿,這對謀略上勢均力敵的高手,一個在城牆之上,一個在城牆之下,用心計對峙著。諸葛亮知道司馬懿一眼能看穿他虛張聲勢的空架式,但諸葛亮更知道,司馬家族和曹氏家族的衝突,倘若司馬懿拿下了諸葛亮,三國鼎立之勢不再,司馬家族目前羽翼未豐,最後難逃兔死狗烹的下場。

  老謀深算的司馬懿當然知道幫劉邦打天下的韓信的下場。諸葛亮的存在,讓司馬懿有了和曹氏周旋的機會。對付諸葛亮,曹氏還必須倚重司馬懿,諸葛亮一倒,曹氏立刻沒了後顧之憂,安內是必然之舉。那一刻,哪裡還有司馬家族的容身之地。

  所以,在表情平靜的背後,兩個人心中都在波瀾起伏,就是因為諸葛亮一生謹慎,心知司馬懿不會下手,才敢下這冒險之著。當司馬懿的兒子提醒說,諸葛亮在使詐,城中必無伏兵,心知肚明的司馬懿,立即打斷他的話,以諸葛亮一生謹慎的話搪塞過去了。機智的司馬懿從諸葛亮平靜的表情上領悟到,這是諸葛亮用謀略和他合唱的雙簧戲。這齣戲,非有大智大慧的人,絕不可能唱得如此之好。

  從表情上讀透內心所蘊藏的玄機,這是識人高手的秘技,而最經典的莫過於三國時的這一出諸葛亮和司馬懿合唱的「空城計」了。

  表情是對人的心理活動最表面、最直接的反映。中國傳統的人相學以臉形、相貌等占測一個人的性格與命運,是有失偏頗的,但如果憑面部表情來推測和判斷一個人的性格,大致上是有相當的準確性的。

  因為我們就憑常識也知道表情是內心活動的寫照。透過表象,可以窺探人的心靈的律動,把握人的情緒變化的尺度,了解人的感情互動的根源,而表情正是傳遞這種信息最外在的體現。

  1973年,美國心理學家拜亞曾經做過這樣一項實驗:他讓一些人表現出憤怒、恐怖、誘惑、無動於衷、幸福、悲傷等六種表情,再將錄製後的錄像帶放映給許多人看,請觀眾猜何種表情代表何種感情。其結果是,觀看錄像帶的這些人,對此六種表情,猜對者平均不到兩種。結果顯示,表演者即使有意擺出憤怒的表情,也會讓觀眾以為是悲傷的感情。

  人類在長期生活實踐中,學會了掩飾內心真實情感的手段,這種手段在現代商業談判中屢見不鮮。洽談業務的雙方,一方明明在很高興地傾聽對方的陳述,且不時點頭示意,似乎很想與對方交易,對方也因此對這筆生意充滿信心,沒想到前者最後卻表示:「我明白了,謝謝你,讓我考慮一下再說吧。」這無疑給陳述方當頭澆了一盆涼水。所以,人們在通常情況下,沒有經過相當程度的對人們內心活動的研究,是不太容易探視出人心的真面目的。

  在幾乎所有生物中,人的表情是最豐富,也是最複雜的。以下就具體說明憑表情判斷人的性格的訣竅。

  每個人都有一副獨特而不容混淆的臉相,即使雙胞胎也不例外。因此人們相見時,給人印象最深的就是臉。從這張臉上,大致能反映出一個人的年齡和性別、種族,而且通過表情也可以流露出其人當時的情緒變化狀況。

  當人們與他人交往時,無論是否面對面,都會下意識地表達出各自的情緒,與此同時也注視著對方的各種表情。正是在這種過程中,人們的社會交往變得複雜而又細膩深刻。

  在高明的觀察者看來,每個人的臉上都掛著一張反映自己生理和精神狀況的「海報」。狄德羅在他的《繪畫論》一書中說過:「一個人,他心靈的每一個活動都表現在他的臉上,刻畫得很清晰,很明顯。」

  1912年諾貝爾獎獲得者、法國生理學家科瑞爾在他的《人,神秘莫測者》一書中論述道:「我們會見到許多陌生的面孔,這些面孔反映出了人們的心理狀態,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反映得將越來越清楚。臉就像一台展示我們人的感情、欲望、希望等一切內心活動的顯示器。」

  這些「臉語」是比較容易讀懂的:蹙眉皺額表示關懷、專注、不滿、憤怒或受到挫折等情緒;雙眉上揚、雙目張大,可能是表現驚奇、驚訝的神情;皺鼻,一般表示不高興、遇到麻煩、不滿等等。

  愉快的表情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被捕捉到,它的特點是:嘴角拉向後方,面頰往上展,眉毛平舒,眼睛變小。

  不愉快的表情,它的特點是:嘴角下垂;面頰往下拉,變得細長;眉毛深鎖,皺成「倒八」字。

  具體化一些,比如眉——有心理學家研究,眉毛可以有20多種動態,分別表示不同感情。漢語中常用詞語有:「柳眉倒豎」(發怒)、「橫眉冷對」(輕蔑、敵意)、「擠眉弄眼」(戲謔)、「低眉順眼」(順從)。宋代詞人周邦彥有一句詞:「一段傷春,都在眉間。」這是因為一個人眉間的肌肉皺紋較為典型地體現出他的焦慮和憂鬱,即眉頭緊鎖,而眉間一旦放開、舒展,則是心情變得輕鬆明朗的標誌。

  鼻——鼻子的表情動作較少,而含義也較為明確。厭惡時聳起鼻子,輕蔑時嗤之以鼻,憤怒時鼻孔張大,緊張時鼻腔收縮,屏息斂氣。

  人的大腦分為兩半球,發自內心的感情通常由右腦控制,卻具體反映在左臉上;而左腦則專司理智性感情(即經過克制和偽裝的感情),然後反映在右臉上。因此左臉的表情多為真的,右臉的表情有可能是假的。若想知道對方的真實感情,不妨刻意去觀察一下對方的左臉。

  從衣著看破他人心理

  衣服本是人類用來遮體禦寒的,但是人們卻很難想到,為了要穿上自己喜愛的衣服,反而會把自己毫無掩飾地暴露出來。

  因為每個人所選購的衣服,包括顏色、質地等都無一例外地把自己的心理狀態盡數袒露。

  (1)華麗者——在茫茫人海中,你可以發現某些人總是穿著引人注目的華美服飾,這種人大體上有強烈的自我表現欲,愛出風頭。此外,這種人多數對於金錢的欲望特別迫切。

  所以,當你與這類身著華服的人交往時,你就能洞察到他的這種心理,多誇獎他的服飾,是滿足其膨脹的表現欲是一個好辦法。這樣他不僅不會與你為敵,反而會輕易地答應你所提出的要求。

  (2)衣著樸素者——有一種人穿著非常樸素,不愛穿華美的衣服,這種人大多缺乏主體性格,對自己缺乏信心。希望對別人施加威嚴,以彌補自己的自卑心理。

  和這種人交往時,千萬注意別與他爭執不休,因為越是自卑的人,越想掩飾自己的自卑,越會與人喋喋不休地爭吵,以保護自己殘存的一點點面子。因此,爭吵絕對不利於和他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

  這時,你可以大大方方承認他的觀點,他反而會感受到你的寬容大度。另外,你在對方心平氣順的時候,再提出自己的觀點,可能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3)喜歡時髦服裝者——有一種人完全不理會自己的嗜好和別人的看法,甚至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歡什麼,只以流行為嗜好,向流行看齊。實際上,這種人在內心深處常有一種孤獨感,情緒也經常會波動不安。

  與此類人打交道,可以採取「以迂為直」的策略,你不妨也來點「時髦」,並儘量從時下最流行的事和物談起,從而引起對方對你的興趣,然後再逐步切入交往的正題。

  (4)不理時尚者——有一種人對於流行的狀況絲毫不為所動,這種人的個性可以說是十分強硬,但也有一些人是不敢面對外面的花花世界,而一味把自己關在小屋子裡。這種人認為,如果事事跟別人趨同,豈不是等於失去了自我?這種人常常以自我為中心,經常弄得大家索然無味。

  和這種人交往,要採取「順毛摸」的辦法哄著、順著。他在興高采烈之中,便會不知不覺地喜歡你、信任你、為你做事。

  (5)常突然改變服裝嗜好者——也許你某一天發現經常打交道的朋友突然改變了習慣的穿戴,你千萬不要驚慌。這種常會突然改變自己服裝嗜好的人,大多是想改變生活方式,也有逃避現實的成分。

  你若想與他保持良好的關係,應當顯得不當一會兒事;或者說些讚美他穿什麼都很不錯之類的話,相信他的心靈大門一定會向你敞開。

  (6)冷靜對待時尚者——有一類人對流行既不狂熱,也不會置之不理,改變穿衣也是漸漸實行。這一類人處事中庸,情緒穩定,一般不會做什麼出格的事;大多比較理性,不過於順從欲望,也不盲從大眾時尚。

  此種人比較可靠,值得結交。與他交往應以誠為本,因為他既是你可以信賴的朋友,也可能成為你終生的知己。

  此外,衣飾顏色是一種會說話的色彩語言,它能幫助你初步判斷對方是什麼樣的人,以及該怎樣和那個人交往交往。

  比如藍色是永恆的象徵,是最冷的色彩。經常穿著藍色衣服的人,往往沉穩、理智、堅毅並富有韌性,凡事都會縝密思考,比較容易成就事業。相對喜歡安靜,善於控制感情,有責任心,判斷力強,富有見識;但個性也比較固執,不達目的決不罷休。

  他們不擅長交際,通常只和志同道合的朋友組成一個小團體,或者自立門戶,獨自享受心靈的寧靜。也因其能力強,更容易固執己見,常常堅持自己的看法,沒有充分絕對的理由難以勸說動他們。

  和這樣的人交往,應該順其自然,理性對待,真心相處,心靈的碰撞、志趣的相投更為重要,整天黏著他們,反而會讓他們不舒服,唯恐躲避不及。他們崇尚理性、冷靜和智慧,如果你和他們交往,一定要在這些方面下番功夫。

  掌握衣著色彩語言將會為你更加準確地看透對方,有針對性地與之結交增加一個更大的砝碼。

  別被「第一眼」所迷惑

  用第一印象去影響別人的心理,你明白,或許別人也明白。所以,很多時候,對方也會努力在你面前刻意營造一個好的第一印象,不知不覺中就能操縱你的心理。如果你輕易上了別人的圈套,成為對方操縱的對象,那麼你可能會由此陷入其中,很長時間裡對對方充滿好感,但卻在不經意間上了對方的當。

  生活中有太多因為第一印象而產生錯誤判斷的例子,比如男女「一見鍾情」之後,發現對方其實並不適合自己,只能痛苦地分手;比如購物時看到某個零食包裝很好看,一衝動買回來卻發現無比難吃;等等。這些都是因為第一印象判斷錯誤而出現的問題。

  為什麼第一印象有時候不能準確地判斷一個人或一個事物呢?這是因為第一印象具有一些片面性,同時也會因當事人的思維模式而帶來一些錯誤。

  首先,第一印象的依據只是一些表面印象和零散的材料。這些印象和材料如外表、言談、行為、出身、職業等,實際上並不能真實反映一個人的本質,有些甚至是同認知對象本質相悖的假象。我們知道,事物的發展是複雜的,本質和現象並不是絕對統一的。但在生活中不少人上當受騙就同第一印象的消極面有關。

  其次,第一印象在交際中經常發生,容易陷入模式化的錯誤。無論什麼人,只要與陌生人交際,都會形成這樣或那樣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是人際認知無法避免的。人們通常先根據第一印象對他人進行歸類,然後再根據類的特性對這個人進行推論,即把社會刻板化了的模式套在這個人身上。這樣,往往造成以貌取人和憑印象辦事的錯誤。

  鮑勃是個涉世未深的年輕人,當他走進公關經理辦公室時,他對副經理伊文非常有好感。因為伊文對鮑勃格外熱情,總是熱情備至地招呼鮑勃,主動帶鮑勃到各個部門走動。伊文給鮑勃留下了極好的印象,鮑勃遂認為伊文是他在公司里交到的第一個朋友。

  相反,他的上司,工程師安德魯卻讓人覺得陰冷。他總是對鮑勃的笑話反應冷淡,似乎只有設計圖紙才能喚起安德魯的活力。而且,安德魯在指出鮑勃錯誤的時候總是用最嚴厲的口氣,全然不顧鮑勃還是個新人。鮑勃認為他和安德魯肯定是合不來的。

  但是,事情往往讓人大跌眼鏡。沒多久,伊文利用鮑勃的年輕和信任,讓鮑勃頂了一個大黑鍋。在尷尬萬分的時候,原本一聲不響的安德魯仗義執言,替鮑勃據理力爭,挽回了名譽。

  鮑勃還很年輕,總是忘記人是先入為主的。其實,俗話說「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對朋友的度量,有的時候過早的結論可能會導致災難性的後果。耐心地觀察,拋棄成見和好惡,才能得到客觀的評價。

  的確如此,現實生活中,常常有一些素不相識的人給我們留下了良好的印象。比如入學遇見的新同學,出差時坐在一起的旅客,出席會議初次邂逅的與會者等等,雖然一面之緣下,我們對他們的個性品德等深層性質一無所知,但卻由於談吐、舉止、表情等外在特徵的吸引,產生良好印象,並與之結交成朋友。有時候這種「一見鍾情」會讓我們結交到摯友,可是有時候,卻容易讓我們栽跟頭。

  這就提醒我們,只有長期交往的印象才值得相信,不要因為初次見面的好印象而被別人成功操縱;否則,你將有可能陷入長期的被動之中。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俗話說,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識人要看內心,不要被別人的外表蒙蔽了眼睛,更不要讓「以貌取人」來操縱我們的判斷結果。評價一個人,需要多方面考察,從整體上來下結論。

  從整體上看人,就是要從德、識、才、學、體這五個基本方面,也就是按人才所構成的基本要素來評定。這五者是相輔相成的一個整體,它們之間互相影響,互相制約,不能只見一點而忽略了其他幾點。這就需要用整體性的綜合思維方式,把事物經分析之後的各個方面、層次聯繫起來,形成一個整體去認識,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這句詩告訴人們,知人識人時採取不同的認識角度會產生不同的結果。如果從上往下看,會把人看矮了;如果從下往上看,會把人看高了;如果從近往遠看,會把人看小了;至於門縫裡看人,會將人看扁了的。

  多年前,哈佛大學前校長因對人的錯誤判斷,付了很大的代價。

  一對老夫婦,女的穿著一套褪色的條紋棉布衣服,而她的丈夫則是穿著布制的便宜西裝,也沒有事先約好,就直接去拜訪哈佛的校長。校長的秘書在片刻間就斷定這兩個鄉下老土根本不可能與哈佛有業務來往。

  先生輕聲地說:「我們要見校長。」

  秘書很不禮貌地說:「他整天都很忙。」

  女士回答說:「沒關係,我們可以等。」

  過了幾個鐘頭,秘書一直不理他們,希望他們知難而退,自己走開。他們一直等在那裡。秘書終於決定通知校長:「也許他們跟您講幾句話就會走開。」

  校長不耐煩地同意了,校長很有尊嚴而且心不甘情不願地面對這對夫婦。女士告訴他:「我們有一個兒子曾經在哈佛讀過一年,他很喜歡哈佛,他在哈佛的生活很快樂。但是去年,他出了意外而死亡。我丈夫和我想要在校園裡為他立一個紀念物。」

  校長並沒有被感動,反而覺得可笑,粗聲地說:「夫人,我們不能為每一位曾讀過哈佛而死亡的人建立雕像的。如果我們這樣做,我們的校園看起來會像墓園一樣。」

  女士很快地說:「不是,我們不是要豎立一座雕像,我們想要捐一棟大樓給哈佛。」

  校長仔細地看了一下條紋的棉布衣服及粗布的便宜西裝,然後吐一口氣說:「你們知不知道建一棟大樓要花多少錢嗎?我們學校的建築物都超過750萬元。」

  這時,這位女士沉默不講話了。

  校長很高興,以為總算可以把他們打發了。只見這位女士轉向她丈夫說:「只要750萬就可以建一座大樓?那我們為什麼不建一所大學來紀念我們的兒子?」她的丈夫點頭同意。

  就這樣,斯坦福先生和夫人離開了哈佛,到了加州,建立了史丹福大學來紀念他們的兒子。

  把人的各個方面的表現、情況聯繫起來,從整體上把握人的本質和主流,不能一葉障目,也不能以偏概全,更不能坐井觀天。要看一個人在工作中的表現如何,對待事業、家庭和自身的態度如何,對待社會公益事業的態度如何,在喜怒哀樂時的情緒表現如何,在得志和失意時的表現又如何,又是如何對待金錢、名譽、地位這些東西等等,只有在儘可能多了解和了解透徹的前提下,才能形成對一個人的正確的認識。

  《三國演義》中,水鏡先生曾說「臥龍、鳳雛,得一即可安天下」。臥龍先生就是諸葛亮了,鳳雛則是龐統。兩者雖然都以學識和見解聞名天下,得到很高的評價,但是兩個人有一個最大的區別就是:孔明貌美,而龐統的容貌則較為醜陋。由此還發生了一個可笑的故事:

  鳳雛龐統當初準備效力東吳,於是去面見孫權。孫權見到龐統相貌醜陋,心中先有幾分不喜;又見他出言傲慢不羈,更覺不快;之後在言談之中,又見他頗有輕視周瑜之意,更加不願意接受他的意見。最後,這位廣招人才的孫仲謀竟把與諸葛亮比肩齊名的奇才龐統拒於門外,儘管魯肅苦言相勸,也無濟於事。

  我們不排除龐統有故意試驗一下孫權的想法,所以才在言語上不加注意,有意考驗一下孫權的耐心和判斷力。而孫權果然沒有擺脫「第一印象效應」的操縱,與天下奇才失之交臂。後來,龐統又去見劉備,這位英主就沒有將他拒之門外,讓他成為了自己日後創立事業的左膀右臂。

  眾所周知,禮節、相貌與才華絕無必然聯繫,但是禮賢下士的孫權尚不能避免這種偏見,可見外在形象的影響之大。僅憑外在形象就妄加判斷,往往會帶來不可彌補的錯誤!

  俗話說「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這或許是上天和人類開的玩笑,或許是人世的一個悲哀,但確實只有那些慧眼識英才的人才有資格做「伯樂」,也就會有機會獲得英才的輔佐,最終成就一番大業。

  對待下級是這樣,對待上級不亦是如此嗎?你的上司或看起來衣著光鮮的人,你不會輕易得罪。但那些看起來不如你的人,大家往往不甚在意,但也許正是那些你不經意間得罪的人,在關鍵時刻可以左右你的前途命運。

  「巨象集團」是美國一家著名的企業,其總部設在紐約曼哈頓,是一幢70多層高的大廈。環繞大廈的是一片鬱鬱蔥蔥的花園綠地。

  這天,一位40多歲的婦女領了一個十二三歲的小男孩兒走進這個花園中,坐在長椅上。

  距他們兩人不遠處,一位六七十歲頭髮花白的老人正在拿著一把大剪刀在修剪園中成片的低矮灌木,被修剪過的灌木都有齊胸高,頂部齊刷刷的,像一道綠色的圍牆一樣。

  婦女突然從隨身的挎包里揪出一把手巾紙揉成一團,一甩扔了出去,正落在老人剛剪過的灌木上。老人看了看婦人,婦人滿不在乎地看著他。老人沒有說話,拿起那團紙扔到不遠處盛放剪下枝條的一個筐子裡。

  老人拿起剪刀繼續剪枝,不料婦人又將一團紙扔了過去。「媽媽,你要幹什麼?」男孩兒奇怪地問婦人,婦人對他擺手示意讓他不要做聲。

  老人走過去將這團紙也拿起來扔到筐子裡,剛拾起剪刀,婦人扔過來的第三團紙又落在了他眼前的灌木上。

  就這樣,老人依舊一副不厭其煩的神色。

  「看到了吧!」婦人指了指了老人對男孩兒說,「我希望你明白,你現在不好好學習,以後就跟面前的這個老園工一樣沒出息,只能做這些低賤的下等工作!」

  老人也聽到了婦人的話,就放下剪刀走過來:「夫人,這是集團的私家花園,好像只有集園的員工才能進來。」

  「那當然。我是『巨象集園』所屬一家公司的部門經理,就在大廈里工作!」婦人高傲地說著。

  「我能借你的手機用一下嗎?」老人突然問。婦人一邊不情願地遞給老人自己的手機,一邊仍不無啟發地藉機教訓兒子:「你瞧這些窮人,都這麼大年紀了連部手機也沒有,你今後可要長出息啊!」

  老人打完一個電話將手機還給婦人,不一會兒,一個人急匆匆走過來,垂手站在老人面前。老人對他說:「我現在提議免去這位女士『巨象集團』的職務!」「是,我馬上按您的吩咐去辦!」那人連聲應道。

  婦人大吃一驚,她認識來的這個人,正是「巨象集團」的一個高層人員,憑他的一句話就可以免去她的經理職務。「你……你怎麼會對這個老園工那麼畢恭畢敬呢?」她驚詫莫名,拉住他的手問道。

  「什麼老園工?他是集團總裁詹姆斯先生!」婦人頹然地坐到椅子上。她這樣級別的一個經理在這個集團里很少有見到總裁的機會。

  以貌取人的現象隨處可見。我們不知道第一個以貌取人者是誰,但這種現象從遠古時代開始發生,一直延續到今天,卻是不爭的事實。

  請記住,任何人和事物都是處於不斷變化之中的,所以在對待人和事物的時候,不能釘住眼前的一點表象,不要以貌取人,應該把目光放長遠一些,對人和事物從本質上分析、判斷,只有掌握了這樣的方法,才可以作出正確的、符合自己利益的決策。

  第23章學會化解他人的敵意

  換一個角度看問題

  哈佛商學院教授特哈姆說:「在與人談話前,我情願用兩個小時的時間在他辦公室前的人行道上散步,而不願在還沒有清晰的想法,不知該如何說,並且不了解對方,沒有充分準備答案的情況下,直接去他的辦公室。」

  甘迺迪·古迪所著的《怎樣讓人們變成黃金》一書中有一段發人深省的話:「停下來,用數秒的時間比較一下,你是如何關心自己的事情和關心他人的事情的,就會理解,別人也和你一樣。而一旦你掌握了這個訣竅,你就會像羅斯福和林肯一樣,擁有了做任何事的堅實基礎。總之,和別人相處的關係怎樣,完全取決於你在多大程度上替別人著想了。」

  無獨有偶,古拉得·力伊帕也和古迪有相同的觀點。他在《進入別人的內心世界》一書中,也有類似的一段話:「把別人的感覺和觀念與自己的感覺和觀念置於相同的位置上,並把它表現出來,這樣,談話的氣氛就會融洽起來。當你在聽別人的談話時,要根據對方的意思來準備自己將要說的話,那樣,由於你已理解和認同了他的觀點,他也就會理解和認同你的觀點。」

  如果你能按照對方的觀點去想,換個角度表達,相信它將成為你人生中一個新的里程碑。

  不碰觸別人的痛處

  不碰觸別人的痛處,不但是說話待人的禮儀,更是左右逢源的關鍵。

  有修養的人即使在盛怒之下,也不會擴散憤怒的波紋,但是涵養不夠的人,被激怒了,往往就會面露凶貌、口出惡言,甚至隨手拿起手邊的東西往地上摔。

  某些人暴跳如雷的時候,會口不擇言,用侮辱性的語言攻擊別人最敏感的隱私,這是相當不智的行為。

  一旦你攻擊他人的痛處時,修養好的人雖不至於當場發作,與你破口對罵,但心中的疙瘩和怨恨往往難以抹平,如果不幸他是你的上司或客戶的話,你就會變成被「封殺」的對象。

  在公司里,「封殺」意味著調職、冷凍、開除。如果你是公司負責人,「封殺」就代表著對方拒絕繼續與你往來,或是「凍結彼此的關係」。

  中國古代有所謂「逆鱗」的說法,強調即使面對富有智慧和氣度的蛟龍,也不可掉以輕心。傳說中,龍的咽喉下方約一尺的部位,長著幾片「逆鱗」,全身只有這個部位是逆向生長的,萬一不小心觸摸到這些逆鱗,必定會被暴怒的龍吞噬。至於其他部位,不論你如何撫摸或敲打都沒太大關係,只有這幾片逆鱗,無論如何也觸摸不得,即使輕輕摸一下也犯了大忌。

  每個人身上也都有幾片「逆鱗」存在,即使是人格高尚偉大的人也不例外。唯有小心觀察,不觸及對方的「逆鱗」,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痛處」,才能保持圓融的人際關係。

  誰都希望自己比別人聰明,誰都不願意別人發現自己的失誤。很多人最大的本事就是通過宣揚別人的錯誤來顯示自己的聰明,而這恰恰觸到了別人的心病。所以有意無意地張揚別人的錯誤,是一種損人不利己的行為。

  每個人都有不為人知的秘密或隱私,在他過去的工作或生活歷程中,他也許曾犯下錯誤,甚至做過不光彩的事情。如果你知道內情,在你的下屬、同事或朋友犯錯誤或和你有不同意見而出言頂撞的時候,你將會怎麼辦呢?是揭人隱私,還只是就事論事?

  有些人雖然不會把別人的隱私抖出,卻常常把它當做籌碼來壓制他人。譬如,他們在盛怒的時候會說:「你少跟我斗,你過去的黑資料還在我手中呢!」那個可憐的人會因為的確有污點掌握在別人手中,只好忍氣吞聲,但他心裡卻是非常氣憤,於是,這種心情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出現互相攻擊對方隱私的情況。彼此都把對方的隱私抖出來,弄得兩敗俱傷,除了引來一大堆人圍觀,對誰也沒有好處。因此,你要清楚,揭人傷疤是最沒必要的。

  避開矛盾的焦點

  每個人都有一些難以啟齒的避諱,人人都討厭自己的忌諱受到別人的衝撞。與人溝通時,要千萬注意,不能忽視了這些問題。

  一次幾位同事在一起喝酒。小李為了表達對小張取得的成績的欽佩之情,舉杯倡議道:「我建議為小張的成功乾杯!總結小張的曲折經歷,我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凡是成大事的人,必須具備三證!」眾人驚異地問道:「哪三證?」小李提高嗓門喊道:「第一是大學畢業證;第二是監獄釋放證;第三是離婚證!」話音剛落,眾皆譁然,小張硬撐著喝下了那杯苦澀的酒。這三證中的兩證無疑是小張的忌諱,而小李卻沒遮攔地把它們說出來了。小張不想讓別人知道,小李是和他關係比較好的同事,卻把這事捅出來。這件事警示我們,在激勵自己的同事,即使是非常要好的同事的時候,也千萬要避開那些焦點問題。人心隔肚皮,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塊自留地,我們必須尊重他們,不能開那些殘酷的玩笑。

  如果你能巧妙地避開焦點,那將是另一番光景,別人會因為你識大體、顧大局而欣然接受你。反之,正如約翰·莫非在《你的生活》雜誌上的文章中所說的那樣:「小看別人,自己也會變得渺小。」

  美國俄亥俄州黛唐市的國立現金收入紀錄公司有著全國最傑出的銷售勢力。這個公司的銷售訓練部主任拉爾夫·奈格里認為:「保證推銷員工作符合要求的秘密在於,不是向他們講公司的意圖,而是給他們一個把推銷工作做得更好的刺激。」

  拉爾夫從來不說:「如果你想在這裡工作,你就必須干大量的跑腿的活兒。」相反,他更可能會說這樣的一些話:「如果你強迫自己出去多做一些訪問和請示,你就會大大地增加自己的收入。」

  這是圓通的說法。推銷員的工作本來就是跑腿的,但你直率地說出這個字眼來,那就使他們感到你對他們的鄙夷,從而干不出很好的業績。但是換一種說法,就避開了這個令他們生厭的忌諱,讓他們放心地去做好工作。

  偶爾暴露小缺點

  如果一個人總是表現得很完美,倒很容易讓人懷疑其中有造假的成分。或者說,故意把自己表現得很完美,這本身恐怕就是一個缺點。

  在一次選美比賽的決賽中,有七個美女選手,都是才華、相貌、身材、能力俱強。其中六個雖然各具特色,但都非常完美,她們展示給大家的就是一個個無可挑剔的人。只有一個女孩兒,每次在回答問題的時候,都會不自覺地臉紅一下,雖然她的回答也是那麼有新意有獨到見解。最要命的是,她有一次竟然在上台的時候摔了一跤。但是最終的比賽結果,最具吸引力獎的得主,卻正是這個女孩兒。

  在採訪中,大部分觀眾都認為她就像個鄰家小妹,有優秀的勢力,但也有著小小的缺點,非常可愛。而其他的六位選手就讓人高不可攀,仿佛根本不是人。

  美國心理學家阿倫森發現,一個能力非凡而又完美無缺的人的吸引力,遠不如一個能力非凡但身上卻有著常人缺點的人強。這條規律被稱為討厭完美律。這恐怕是人們認為太完美反而缺失人情味,倒不如有個性、有小毛病的人更貼近人性。

  為什麼會這樣呢?這是因為,一般人與完美無缺的人交往時,總難免因為自己不如對方而有點自卑。

  如果發現精明人也和自己一樣有缺點,就會減輕自己的自卑,感到安全,也就更願意與之交往。

  誰會願意和那些容易讓自己感到自卑的人交往呢?所以,不太完美的人,有些小缺點的人,更容易讓人覺得可親、可愛。而且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世界上不可能存在真正完美、沒有缺點的人。

  有一位大齡女青年,具有高等學歷,長得很漂亮,事業上也很有成就。她在方方面面都對自己嚴格要求,在很多人眼裡,可以算是一位相當完美的人。當然她在擇偶方面的標準也相當高,稍有缺點的就看不上,覺得配不上自己。又覺得婚姻是終身大事,不能馬虎,寧可等著,也不能將就。結果,抱著這樣的觀念,一晃四十了,還是孑然一身。她自己感到很奇怪,像她條件這樣好的人,為什麼就不能被好男人發現呢?

  她不知道,正是她的「完美」把許多男士嚇著了。每個人固然希望自己的對象能具有較多的優點,可是如果這個人真的「完美」,卻也讓人受不了。

  首先會怕自己配不上對方;其次,因為對方要求高,你稍有缺點,他(她)就要求你改正,你肯定會活得很緊張、很累。

  如果讓人們選擇是活得累而完美,還是活得輕鬆而有缺陷,恐怕大多數人會選擇後者。因為我們都知道自己不是神,我們認可自己的缺點。

  完美只是一個抽象的東西,它是集合了所有人的美好追求、喜愛和夢想的綜合物。完美本身只是一個邏輯上存在的詞語,在現實中,根本就沒有真實的存在體。我們所認為完美的東西只存在於我們人類的無限嚮往和不斷追求中。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