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培養平安快樂的心理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1.心態改變人生

  與這種難以闡釋的力量交上了朋友,並且立刻感到了快樂、勇敢,並準備接受天堂給我的任何命運。思兔sto55.com這是我樂觀的宗教。

  ——海倫·凱勒

  莫與長輩爭論,而應謙虛地向別人提出自己的見解沒有什麼能比謙恭和容忍,更適合一位偉人的。

  ——喬治·華盛頓

  沒有什麼能比謙恭和容忍,更適合一位偉人了。

  ——西塞羅

  有些人不知道,自己總是隨身帶著一個放大鏡,當他們需要時,就用它來看別人的缺點。

  ——約翰·華納梅克

  我在幾年以前參加了一個電台的廣播節目,他們希望找出「你所學到的最重要的一課是什麼?」

  這個問題對我來說很簡單,我所學到的最重要的一課,就是「思想的重要性」。只要知道你在心裡想些什麼,就可以知道你是一個怎樣的人,因為每一個人的性格特徵都是由他的思想造成的。我們的命運也完全取決於我們的心理狀態。愛默生就曾說:「一個人就是他成天所想像的那種樣子……他怎麼可能成為另一種樣子呢?」

  我現在可以肯定地說,你和我所必須面對的最大問題就是如何選擇正確的思想——事實上這幾乎可以算是我們需要應對的唯一問題——如果我們能夠做到這一點,就可以解決一切問題。馬爾卡斯·阿理流士——這位曾經統治羅馬帝國的偉大哲學家,把這些總結成一句話——一句可以決定你的命運的話:

  「生活是由思想形成的。」

  不錯,如果我們所想的都是快樂的東西,那我們就可以獲得快樂;如果我們所想的都是悲傷之事,那我們就會悲傷;如果我們所想的是一些恐怖的情況,那我們就會恐懼;如果我們所想的是不好的念頭,那我們恐怕就不得安寧了;如果我們所想的全都是失敗,那我們就會失敗,如果我們沉浸在自我哀憐之中,那別人都會有意躲開我們。「你並不是,」諾曼·溫森·皮爾說,「你並不是你想像中的那種樣子,而你卻會是你所想的那種人。」

  我這麼說,是不是在暗示我們都應該用習慣性的樂觀態度去應對一切困難呢?當然不是的。很不幸的是,生命不會像這樣簡單化,但我卻鼓勵大家要盡力採取積極正面的態度,而不要採取消極負面的態度。換一句話說,我們必須關注我們所面臨的問題,但是不能為此而憂心忡忡。關注和憂慮之間的區別又何在呢?讓我說得更明白一些吧!例如,每當我要通過交通擁擠的紐約市街區時,我對正在做的這件事就會很注意,可是我並不會憂慮。關注指的是要了解問題出在哪裡,然後鎮定自若地採取各種辦法解決它,而憂慮卻是盲目而瘋狂地轉圈子。

  一個人可以關注一些很嚴峻的問題,但他同時可以將花插在衣襟上昂首闊步。我就曾看過羅維爾·湯馬斯這樣做過。

  有一次,我協助羅維爾·湯馬斯主演一部著名電影,這是有關艾倫貝和勞倫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出征的內容。他和幾個助手在幾個戰爭前線拍攝了戰爭的鏡頭,用影片精彩地記錄了勞倫斯和他統率的那支多姿多彩的安拉伯軍隊,同時還記錄了艾倫貝征服聖地的經過。他那貫穿於整部電影中的著名演講——「巴勒斯坦的艾倫貝和安拉伯的勞倫斯」,轟動了整個倫敦和全世界,倫敦的歌劇節也因此而向後推遲了6星期,以便讓他在卡爾文花園皇家歌劇院繼續講述這些冒險故事,並放映他的影片。他在倫敦獲得巨大成功之後,又成功地去了好幾個國家旅遊。然後,他花了兩年的時間,準備拍一部關於在印度和阿富汗生活的紀錄片。

  不幸的是,在經過一連串的令人難以置信的打擊之後,不可能的事情發生了——他發現自己已經破產了。當時我恰好和他在一起。我還記得我們那時候不得不去街頭的小飯店吃很便宜的東西。要不是一位蘇格蘭著名的畫家——詹姆士·麥克貝借給湯馬斯錢的話,我們幾乎吃不起那點微薄的食物了。

  下面正是這個故事的焦點:當羅維爾·湯馬斯面臨龐大的債務,並陷入極度失望的時候,他很關注此事,可是他並不憂慮。他知道,一旦他被霉運擊垮的話,他在別人眼裡就一錢不值了,尤其他的債權人更會這麼看他。所以,他每天早上出門辦事之前,都要給自己買一朵鮮花插在衣襟上,然後昂首走上牛津街頭。他的內心積極而勇敢,絕不讓挫折擊垮他。對他來說,挫折只不過是整個事情的一部分——是你要攀上高峰所必須接受的有益鍛鍊。

  我們的精神狀態也會對我們的身體和力量產生令人難以相信的影響。英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哈德菲曾在他那本只有54頁的小冊子《力量心理學》中解釋了這種情況。「我請來了三個人,」他寫道,「以測試心理受生理的影響。我們採用了握力計來測量。」

  他要求他們在三種不同的情況下,竭盡全力抓緊握力計。在一般的清醒狀態下,他們平均的握力是101磅。第二次實驗時,則將他們催眠,並告訴他們說他們非常虛弱。結果,他們的握力只有29磅——而這還不到他們正常力量的1/3。

  然後,哈德菲再讓這些人做第三次實驗:在催眠之後,他告訴他們,說他們非常健壯。結果,他們的握力平均達到了142磅。當他們在內心裡非常肯定地認定自己有這種力量之後,他們的力量幾乎增加了50%。

  這就是令人難以置信的心理力量。

  為了說明心理思想的魔力,我要告訴你們一個最離奇的故事,它發生在美國內戰期間。這個故事足夠寫一大本書的,不過讓我們長話短說。

  現在的信徒們都知道基督教信仰療法的創始人瑪麗·貝克·艾迪。然而,她當初認為自己的生命中只有疾病、愁苦和不幸。因為她的第一任丈夫在他們婚後不久就死了,她的第二任丈夫又拋棄了她,和一個已婚的女人私奔,後來死在一家貧民收容所。她只有一個兒子,卻由於家裡窮,加上經常生病,不得不在他4歲那年把他送人。她不知道兒子在哪裡,在以後的31年當中,她都沒有再見到他。

  因為她自己的身體狀況不好,使她對所謂的「信仰治療法」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可是她生命中最富戲劇化的轉折點,卻發生在美國麻省的理安市。

  在一個天氣很冷的日子裡,她一個人在城裡走著,突然滑倒在地,摔倒在結冰的路面上,而且昏死過去。她的脊椎受損,使她不停地抽搐,甚至連醫生也都認為她活不了多久了。醫生還說,即使出現奇蹟而使她活了下來,她也絕不可能再行走了。

  瑪麗·貝克·艾迪躺在一張看上去像是送終的床上,打開了一部書。後來她說她讀到這本書里的一段話:「有人用擔架抬著一個癱瘓的人來到耶穌跟前,耶穌就對癱瘓的人說;『孩子,放心吧,你的罪被寬赦了。起來吧,拿上你的褥子回家去吧。』那人就站起來,回家去了。」

  她說正是耶穌這幾句話使她產生了一種力量,一種信仰,一種能夠醫治她的創傷的力量,使她「立刻下了床,開始行走」。

  「這種經驗,」艾迪夫人說,「就像激發牛頓靈感的那個蘋果一樣,使我發現自己逐漸好了起來,並且逐漸地也能使別人做到這一點。我可以很有信心地說,一切的根源就在於你內心的思想,而這一切的影響力都是心理現象。」

  也許你會對自己說:「這個傢伙大概是在替基督教的信仰治療法做宣傳吧。」不是的,你錯了,我可不是這個教派的信徒。但是我活得越長,就越相信思想的力量。我從事成人教育35年,使我知道男人和女人只要改變自己的想法,就能夠消除憂慮、恐懼和很多種疾病,就能改變自己的生活。我知道!我知道!我知道!所有這一類的變化,我都親眼目睹過好幾百次,因為我看到的是如此之多,以至於我早已經見怪不怪了。

  例如,有一件令人難以相信的轉變就可以證明思想的力量,而這事正發生在我的一個學生身上。他曾經歷了一次精神崩潰,原因是什麼呢?是憂慮。

  那個學生對我說;「我對什麼事情都憂慮。我之所以憂慮,是因為我太瘦弱了,因為我發現我正在掉頭髮,因為我擔心我永遠都賺不到足夠的錢來娶老婆,因為我擔心我永遠沒有辦法做一個好父親,因為我擔心失去我想要娶的那個女孩子,因為我認為我現在的生活不夠好,因為我擔心我給別人的印象不好,我還擔心我得了胃潰瘍,於是我無法再工作,就只好辭去工作。我內心越來越緊張,就像一個沒有安全閥的鍋爐,內心的壓力終於達到了令人難以忍受的地步,而這種情況必然有一個退路——結果真的出事了。如果你從來沒有經歷過精神崩潰的話,祈禱上帝,讓你永遠也不要有這種體驗吧,因為沒有任何一種肉體上的痛苦能夠比精神上的那種極度痛苦更厲害的了。

  「我精神崩潰的情況甚至嚴重到不能和我的家人溝通。我無法控制自己的思想,心裡充滿了恐懼,只要稍有一點點聲響,我就會嚇得跳起來。我躲開每一個人,常常會無緣無故地哭起來。

  「我每天都難以忍受這些痛苦,覺得我被所有的人拋棄了——甚至連最仁慈的上帝也拋棄了我。我真想跳進河裡,一死了之。

  「但是我後來決定去佛羅里達旅行,希望換個環境,好對我有所幫助。我踏上火車之後,父親交給我一封信,並告訴我等到達佛羅里達後再拆。我到佛羅里達的時候正值旅遊旺季,因為在旅館訂不到房間,我就租了一家汽車旅館的房子住了下來。我想在邁阿密一艘不定期的貨船上找一份差使,但沒有找到,於是我把時間都消磨在海灘上了。我在佛羅里達時,比在家的時候更難受。這時,我拆開父親給我的那封信,看看父親寫了些什麼。

  「他在信中寫道:『兒子,你現在在離家1500里遠的地方,但你並沒有覺得有何不同對不對?我也知道你不會覺得有何不同,因為你還帶著你所有麻煩的根源——也就是你自己。其實,無論是你的身體還是你的精神,都沒有任何問題。因為這—切並不是你所遇到的環境給了你挫折,而是由你的各種想像造成的。總之,一個人的心裡想什麼,他就會成為什麼樣子。當你理解到這點之後,我的兒子,回家來吧。因為那時你就能醫好你自己了。』

  「父親的信令我非常生氣——我要的是同情,而不是這種訓斥。當時我氣得立刻想打算再也不回家。那天晚上,當我正路過邁阿密一條小街的時候,經過一個教堂,裡面正在舉行禮拜。因為沒有什麼地方好去,我就晃進了教堂,聽了一場布道,題目是『能征服精神的人,比攻城占地更強』。我坐在神殿裡,聽到了和我父親信中所說的同樣的想法——於是,我開始清楚而理智地思考,並發現自己確實是一個大傻瓜。看清楚了自己,這一點實在使我非常震驚,本來我還想改變這個世界以及全世界所有的人呢——但事實上,唯一真正需要改變的,是我大腦中那架思想相機鏡頭上的焦點。

  「第二天一大早,我收拾好行李回了家。一個星期以後,我又回去干我以前的工作。4個月以後,我娶了我一直害怕失去的那個女孩子,現在我們有了一個快樂的家庭,還有5個子女,無論是在物質還是精神方面,上帝都對我很好。在我精神崩潰的時候,我只是一個小部門的晚班工頭,下面有18個工人,現在我成了一家紙箱廠的廠長,管理著450多名員工。和以前相比,生活更充實、更美好了。我認為我現在已經了解了生命的真正價值,每當我感到不安的時候,我就會告訴自己,只要把照相機的焦距調好,一切都好辦了。

  「我應該坦誠地說,我很高興我曾經歷過那次精神崩潰,因為它使我發現思想對身心兩方面所具有的控制力。現在我能夠使我的思想為我所用,而不會對我造成損傷。我現在才知道我父親是對的——使我痛苦的,確實不是外在的因素,而是我對各種事情的看法。一旦我了解到這點之後,一切都改變了,完全好了,而且我不再生病了。」

  這就是那位學生的親身體驗。

  我深信,我們內心的平靜和我們從生活中所得到的快樂,並不取決於我們在哪裡,或我們有什麼,或我們是什麼人,而只取決於我們的心境如何,外在的條件並沒有多大的影響。

  300年前,密爾頓在雙目失明之後,也發現了同樣的道理:「思想的運用和思想的本身,就能把地獄改變為天堂,或者把天堂改變為地獄。」

  拿破崙和海倫·凱勒,就是密爾頓這句話的最好例證。拿破崙擁有普通人夢寐以求的一切——榮耀、權力以及財富——可是他卻這樣對聖海蓮娜說:「我這一輩子從來沒有過一天快樂的日子。」而海倫·凱勒——她既瞎又聾,還是個啞巴——卻宣稱:「我發現生命是這樣的美好。」

  如果說半個世紀的生活經歷曾使我學到了什麼的話,那就是「除了你自己,沒有任何東西可以給你帶來平靜。」

  我想再重複一次愛默生在他那篇散文《自信》中所寫的那句結束語:「不要認為一次政治上的獲勝,收入的提高,病體的康復,或是分手許久的好友的歸來,或是任何其他純粹外在的事物,能提高你的興致,使你覺得你的眼前有許多美好的日子。不要相信它,事情絕不會是這樣簡單的。除了你自己,沒有任何東西能給你帶來平靜。」

  偉大的斯多噶派哲學家愛匹克泰德,曾警告我們說:我們應該竭盡全力消除思想中的錯誤想法,這比割除「身體上的腫瘤和膿瘡」更加重要。

  愛匹克泰德在19個世紀之前就說過這句話,而現代醫學也證明了他的這一理論。坎貝·羅賓博士說,在約翰·霍普金斯醫院收容的病人中,有4/5都是由於情緒緊張和壓力過大所引起的,甚至一些生理器官上的毛病也是如此。歸根結底,他宣布說:「這些都起源於生活中無法協調的各種問題。」

  偉大的法國哲學家蒙坦,就以下面的話來作為他生活的座右銘:「一個人因意外事故所受到的傷害,遠遠不如他對發生事故所擁有的意見深刻。」而我們對所有事物的意見,完全取決於我們自己如何作出判斷。

  當你飽受各種煩惱困擾,整個人的精神都緊張不安的時候,我是否應該大膽地告訴你,你完全可以憑藉自己的意志力,來改變你的心境。不錯,我應該這麼做,而且我還要告訴你如何做到這一點。這可能要花一點精力,可是秘訣卻非常簡單。

  實用心理學權威威廉·詹姆斯,曾經發表過這樣的理論:「行動似乎是隨著感覺而來的,可事實上,行動和感覺是同時發生的。如果我們能夠將我們的意志控制的行動規律化,那我們也能夠間接地使那些不由意志控制的感覺規律化。」

  換一句話說,威廉·詹姆斯告訴我們,我們不應該只憑「下定決心」就改變我們的情感——可是我們可以改變我們的行為,而當我們改變行為的時候,就會自然而然地改變我們的感覺。

  「於是,」他解釋說,「如果你感到不快樂,那麼能找到快樂的唯一的方法,就是振作起來,使你的行動和言辭好像已經感覺快樂的樣子。」

  這種簡單的辦法是不是有效呢?你不妨親自試一試:在你的瞼上露出開心的笑容,挺起胸膛,做一個深呼吸,然後唱一首小曲,如果你不會唱,那就吹吹口哨,如果你不會吹口哨,那就哼一首歌。很快你就會發現威廉·詹姆斯所說的是什麼意思了——也就是說,當你能夠用行動顯示出你的快樂時,根本就不會再憂慮和頹喪了。

  這就是大自然的基本真理之一,它能在我們生活中創造奇蹟。我認識一個住在加利福尼亞州的女人——我在這裡不想提她的名字——如果她知道這條秘訣的話,就能在一天之內拋棄所有的哀愁。

  她已經很老了,又是一個寡婦——我承認這一點太悲慘了——可是她有沒有試過讓自己變得快樂些呢?我看沒有。如果你問她覺得怎樣,她總是會說:「哦,我還不錯。」但她臉上的表情和聲音中隱含的那種無病呻吟的跡象,就好像在說:「哦,老天爺啊,要是你遇到了我所遇到的煩惱,就能明白一切了。」似乎你很快樂地站在她面前都會使她討厭你。

  不知道有多少女人比她的情況還壞。儘管她的丈夫給她留下了足以維持生計的保險金,她的子女也都已經成家,而且能夠奉養她,但是我很少見她笑。她總是埋怨,說她的3個女婿對她很不好——事實上她每次去他們家一住就是好幾個月。她還抱怨說她的女兒從來不送給她禮物——但她卻不捨得掏出自己的錢,她說是「替未來作打算」。

  對她自己和她那些不幸的家人來說,她的確是一個令人討厭的傢伙,但事情確實會這樣嗎?這才是最可憐的地方——她本來可以使自己從一個既憂愁、又挑剔,而且很不開心的老婦人,變成她家裡受人敬重和喜愛的成員——只要她願意,就可以做到這一點。而她如果想實現這種轉變,那只需她高高興興地活著,覺得她還有一點點愛可以給別人,而不是老談她自己的不快和不幸,那麼一切都好辦了。

  我認識一個住在印第安那州的人,他名叫英格萊特。他現在之所以還活著,正因為他發現了這個秘密。10年前,英格萊特先生患了猩紅熱病,當他康復以後,又得了腎臟病。他去看過許多醫生,「甚至去找江湖醫生。」他告訴我,但誰也沒能治好他。

  然後,不久前他又得了另一種併發症,血壓變得很高。他去看了一個醫生,醫生說他的血壓已經達到214的最高值。醫生說他已經沒救了,情況太嚴重,最好是馬上準備料理後事。

  「我回到家,」他說,「查清楚我已經付清了所有的保險費之後,向上帝懺悔我以前所做過的各種錯事,坐下來默默沉思。是我害得所有人都很不開心,我的妻子和家人都非常難受,我自己則更是深深地陷入了悲觀的情緒里。然而,在經過一個星期的自我憐憫之後,我對自己說:『你這副樣子,簡直像個大傻瓜。你在一年之內可能還不會死,那何不趁你還活著的時候,快快樂樂地生活呢?』

  「於是,我挺起胸膛,臉上露出了微笑,盡力讓自己表現出似乎一切都正常的樣子。我承認剛開始的時候這相當難辦,但是我強迫自己很開心、很高興,這不僅對我的家人有所幫助,也對我自己大有裨益。

  「接著,我發現自己開始感覺好多了——幾乎好得和我呈現出來的一樣好。這種進步持續不斷,而到了今天——原以為已經躺在墳墓里幾個月後的今天——我不僅很快樂,還很健康,我活得很好,而且我的血壓也下降了。有一件事我可以肯定:如果我一直想到自己會死、會垮掉的話,那麼那位醫生的預言就會實現了。可是我給了自己一個機會,使我的身體得以自行恢復。別的什麼都沒有用,除了改變我的心情。」

  現在,讓我問你一個問題:如果是讓自己覺得快樂、充滿勇氣而且健康的思想拯救了這個人的性命,那你和我為什麼還要為那些小小的不快和頹喪而折磨自己呢?如果讓自己快樂就能夠創造出愉快來,那我們又為什麼要讓自己和我們身邊的人不高興而遭受痛苦呢?

  許多年以前,我曾看過一本小書,它對我的生活產生了長遠而良好的影響,這本書名叫《人的思想》,作者是詹姆士·艾倫,下面是這本書里的一段話:

  「當一個人改變對事物和其他人的看法時,他會發現,事物和其他人對他來說將會發生改變……要是一個人把他的思想朝著光明的一面,他就會很驚訝地發現,他的生活由此受到了巨大的影響。人們不能吸引他們所要的,卻可以吸引他們所有的……能改變氣質的神性就存在於我們自己的內心當中,也就是我們自己……一個人所能得到的,正是他自己思想的直接結果……只有具備了奮發向上的思想之後,一個人才能振奮,充滿欲望,並能有所成就。如果他不能振作他的思想,他永遠只能陷於衰弱和愁苦之中。」

  《聖經·創世紀》中說,是上帝讓人統治整個世界。這實在是一份相當貴重的禮物,可是我實在對這種特權沒有什麼興趣。我所希望得到的,只是控制我自己的能力——它能控制我的思想,能控制我的恐懼,能控制我的內心和精神。我知道我在這方面的成績非常驚人。不論何時,我總是想:只需控制我自己的行為,就能夠控制我的反應。

  所以,讓我們記住威廉·詹姆斯的話:「……通常,只要把受苦者的內心感覺由恐懼轉變成奮鬥,就可以把我們所謂的大部分邪惡轉變為有所裨益的東西。」

  讓我們為自己的快樂而奮鬥吧!

  讓我們設計一個能給每天帶來快樂,並且富有建設性思想的計劃,使我們得到快樂吧。下面就是這個計劃,名字叫《只為今天》。我認為這種計劃非常有用,所以複印了幾千份送給別人——這是由36年前已故的希貝爾·帕屈吉擬訂的。如果我們能夠照它去做,我們就能消除大部分的憂慮,從而大大增加「生活上的快樂」。只為今天,我要很快樂。如果林肯所說的「大部分人只要下定決心,都能很快樂」這句話是對的,那麼快樂是來自人的內心,而不是來自於外界。

  只為今天,我要使自己適應一切,而不是企圖調整一切來適應我的欲望。我要以這種態度來接受我的家庭、我的事業和我的運氣。

  只為今天,我要愛惜我的身體。我要多運動,照顧好自己,珍惜自己,不損傷身體,不忽視身體,使它成為我獲取成功的良好基礎。

  只為今天,我要加強我的思想。我要學一些有用的知識,絕不做一個胡思亂想的人。我要看一些需要思考,更需要集中精力才能看的書。

  只為今天,我要做三件事來鍛鍊我的靈魂:我要為別人做一件好事,但不要讓人家知道;我還要做兩件我並不想做的事,這就像威廉·詹姆斯所建議的,只是為了鍛鍊自己。

  只為今天,我要做個受人喜歡的人。我的外表要儘量修飾,穿著要儘量得體,說話要低聲,行動要優雅,一點都不在乎別人的毀譽。我要對任何事都不挑毛病,也不干涉或教訓別人。

  只為今天,我要試著只考慮如何過好今天,而不是在一次就解決我一生的問題。因為我雖然可以持續12小時地做一件事,但我若一輩子這樣做下去的話,就會毀了我。

  只為今天,我要制訂一個計劃。我要寫下每小時該做些什麼,也許我不會完全照著它去做,但還是要訂下這個計劃,因為這樣至少可以減少兩種缺點——過於匆忙和猶豫不決。

  只為今天,我要為自己留下半小時的安靜,讓自己輕鬆下來。在這半小時裡,我要想到神使我的生命更充滿希望。

  只為今天,我要內心毫無懼怕。我尤其不能害怕快樂,我要去欣賞一切美,去愛一切,相信我所愛的那些人也會愛我。

  如果我們想培養平安和快樂的心境,下面是規則的第一條:

  有了快樂的思想和行為,你就會感受到快樂。

  2.不要報復別人

  只有兩條路可以通向遠大的目標,並完成偉大的事業,這就是力量與堅忍。力量只屬於少數得天獨厚的人;但是苦修的堅忍,雖然艱澀而持續,卻能為最微小的我們所用,而且很少不能實現的目標,因為它那沉默的力量,會隨著時間而日益成長為難以抗拒的強大力量。

  ——約翰·渥夫甘·馮·歌德

  堅忍是成功的一大因素。只要在門上敲得足夠久,足夠大聲,終將會把人喚醒。

  ———亨利·華茲華斯·朗費羅

  大家的思想都相同並不好。就是因為意見分歧,才造成了賽馬。

  ——馬克·吐溫

  多年前的一個晚上,我旅行途經黃石公園。一位森林管理員騎著馬,告訴了我們這群興奮的遊客許多有關熊的事情。他告訴我們:有一種大灰熊幾乎可以擊倒西方所有的動物,除了水牛和另一種黑熊之外。但在那天晚上,我卻注意到有一隻小動物——只有一隻——那隻大灰熊不但讓它從森林裡跑了出來,還與它在燈光下共進晚餐。那是一隻臭鼬!大灰熊很清楚,只需揚起它的巨掌,就可以一掌打死這隻臭鼬,但它並沒有那樣做。為什麼呢?因為它從經驗里學到,那樣做對它來說很划不來。

  我也知道這個道理。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曾在密蘇里州的農莊抓過這種4隻腳的臭鼬,當我長大成人後,在紐約的街頭也碰過幾個像這種臭鼬一樣的兩隻腳的人。我從這些不幸的經驗中發現:無論招惹哪一種臭鼬,都不是明智之舉。

  當我們痛恨我們的仇人時,就等於給了他們取勝的力量。那種力量能夠影響我們的睡眠、我們的食慾、我們的血壓、我們的健康和我們的快樂。如果我們的仇人知道他們是如何讓我們擔心,讓我們煩惱,讓我們一心只想報復的話,他們一定會高興得手舞足蹈的。我們心中的恨意完全傷害不到他們,可是卻使我們的生活變成地獄。

  你猜這是誰說的?「要是自私的人想占你的便宜,就不必理睬他,更不必報復他。當你想跟他扯平的時候,你對自己傷害的,遠比對那傢伙的傷害更多……」這段話聽起來好像是什麼理想主義者所說的,其實不然。這段話來自一份警察局通告。報復為什麼會傷害你呢?它對你傷害的地方可多了。根據《生活》雜誌的一篇報導,報復甚至會損害你的健康。「高血壓患者的主要特徵,就是容易憤怒,」《生活》雜誌說,「憤怒不止的話,長期性高血壓和心臟病就會隨之而來。」

  現在你該明白耶穌所說的「愛你的仇人」,不只是一種道德上的教導,而且是在宣揚一種醫學。當他說「要原諒70個7次」的時候,他正是在教導我們如何避免患高血壓,心臟病、胃潰瘍和其他許多疾病。

  最近,我的一個朋友嚴重心臟病發作,他的醫生要求他躺在床上,不論發生任何事情他都不能生氣。作為醫生,都知道患有心臟衰竭症的人,一發怒生氣就可能送命。幾年前,在華盛頓州的斯潑坎城,有一家餐館的老闆就因為生氣致死。我面前現在就有一封寄自華盛頓州斯潑坎城警察局局長傑瑞·施瓦脫的信。他在信中說:「幾年以前,有一個68歲的威廉·崔堪伯,在斯潑坎城開了一家小餐館。因為他的廚師堅持用茶碟喝咖啡,而將他活活氣死。當時,那個小餐館的老闆非常惱火,抓起一把左輪手槍去追那個廚師,結果因為心臟病發作而倒地死去——而他手裡還緊緊地抓著那支手槍。驗屍員報告說:他因為憤怒而導致心臟病發作。」

  當耶穌說「愛你的仇人」的時候,他也是在告訴我們應該如何改進我們的外表。我想,你也和我一樣認識一些女性,她們的臉頰因為怨恨而布滿了皺紋,因為悔恨而變了臉形,甚至表情僵硬。不管她們如何做美容,使她們的容貌更美麗,也不能讓她的心裡充滿寬容、溫柔和愛。

  怨恨之心甚至會毀壞我們享受食物的美味。聖人說:「懷著愛心吃蔬菜,也會比懷著怨恨吃牛肉要好得多。」

  假如我們的仇人知道我們對他的怨恨使得我們精疲力竭,使得我們緊張不安,使得我們的外表受到損傷,使得我們心臟病發作,甚至可能使我們壽命減短的時候,他們難道不會拍手歡呼嗎?

  即使我們不能愛我們的仇人,那我們至少也要愛我們自己。我們不能讓仇人控制我們的快樂、我們的健康和我們的外表。這正如莎士比亞所說的:「不要因為你的敵人而燃起一把怒火,結果卻燒傷你自己。」

  當基督耶穌說我們應該原諒我們的仇人「70個7次」的時候,他也是在教導我們如何做生意。讓我舉個例子吧。

  當我寫這一段文章的時候,在我面前有一封喬治·羅納寄來的信,他住在瑞典的艾普蘇那。喬治·羅納在維也納當了很多年的律師,但是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逃到了瑞典,身上沒有分文,急需找一份工作。因為他會說並能寫好幾國語言,所以希望在一家進出口公司找到一份秘書的工作。但絕大多數公司都回信告訴他,因為現在正在打仗,他們不需要這一類人,不過他們會將他的名字存在檔案中……不過,有一個人給喬治·羅納回信說:「你完全不了解我的生意。你既蠢又笨,我根本不需要任何人來為我寫信。即使我需要,也不會找你,因為你甚至寫不好瑞典文,你的信里全是錯字。」

  當喬治·羅納看到這封信的時候,他簡直氣瘋了。那個瑞典人自己的信就錯誤百出,可是他竟然寫信來說羅納不會瑞典文,是什麼意思?於是喬治·羅納也寫了一封信,想使那個人大發一頓脾氣。但他接下來對自己說:「慢。我怎麼知道這個人說的不是對的?我學過瑞典文,可這並不是我的母語,也許我確實犯了許多我並不知道的錯誤。如果真是那樣的話,那麼我要想得到一份工作,就必須再努力學習。這個人可能給我幫了一個大忙,雖然他的本意並非如此。他用這麼難聽的話來表達他的意思,並不表示我不欠他的。所以我應該給他寫封信,對他表示感謝。」

  於是喬治·羅納撕毀了他剛剛寫好的那封罵人的信,又另外寫了—封信,說:「你這樣不嫌麻煩地給我寫信,實在是太好了,尤其是你並不需要一個替你寫信的秘書。我弄錯了貴公司的業務,對此我覺得非常抱歉。我之所以給你寫信,是因為我向別人打聽到的你,而別人之所以把你介紹給我,因為他說你是這一行的領袖人物。我並不知道我的信中犯了些文法錯誤,我覺得很慚愧,也很難過。現在我打算更努力地學習瑞典文,改正我的錯誤,謝謝你幫助我走上改進之路。」

  沒過幾天,喬治·羅納就收到了那個人的回信,他請羅納去他那裡。羅納去了,而且得到了一份工作。由此,喬治·羅納發現「溫和的回答能消除怒氣」。

  也許我們不能像聖人那樣愛我們的仇人,但為了我們自己的健康和快樂,至少我們要原諒他們,忘記他們。如果我們能這樣做,實在是聰明之舉。有一次,我問艾森豪將軍的兒子約翰,他父親是否一直懷恨別人。「不,」他回答說,「我父親從來不去為那些不喜歡的人而浪費他一分鐘。」

  有句老話說:「不會生氣的人是笨蛋,而不生氣的人才是聰明人。」

  這也正是紐約州前州長威廉·蓋諾所堅持的策略。當他被一份街頭小報攻擊得遍體鱗傷之後,又被一個瘋子打了一槍,幾乎送了命。他躺在醫院,生命垂危,但是他仍然說,「每天晚上我都原諒所有的事情和所有的人。」

  這樣做是不是有些太理想了呢?是不是過於輕鬆、過於美好了呢?如果是這樣的話,就讓我們來看看德國偉大的哲學家、「悲觀論」的作者叔本華的理論。他認為生命就是一種毫無價值而又充滿了痛苦的冒險,當他走過生命中每一刻的時候,全身似乎都散發著痛苦,可是在他絕望的深處,叔本華說道:「如果可能的話,不應該對任何人產生怨恨。」

  有一次,我曾問伯納·巴魯屈(他曾擔任過6位總統威爾遜、哈定、柯立芝、胡佛、羅斯福和杜魯門的顧問),我問他會不會因為敵人的攻擊而使他難過?「沒有人能夠羞辱我或干擾我,」他回答說,「我不會讓他們得逞的。」

  也沒有人能夠羞辱或困擾你和我——除非我們讓他這樣做。

  「棍棒和石頭也許能打斷我的骨頭,可是用言語永遠都傷害不了我。」

  我常常站在加拿大傑斯帕國家公園裡,仰望以伊笛絲·卡薇爾的名字命名的山,這可能是西方最美麗的山。它是為了紀念一位在1915年10月12日被德軍行刑隊槍斃的護士。她犯了什麼罪呢?因為她在比利時的家中收容和看護了許多受傷的英、法士兵,還幫助他們逃往荷蘭。在那個10月的一天早晨,一位英國教士走進軍隊監獄她所在的牢房裡,為她做臨終祈禱,伊笛絲·卡薇爾說了兩句後來刻在她的紀念碑上的不朽的話:「我知道僅有愛國還不夠,我一定不能敵視或怨恨任何人。」4年之後,她的遺體運送到英國,在西敏寺大教堂舉行了安葬儀式;我曾在倫敦待過一年,常常去國立肖像畫廊看伊笛絲·卡薇爾的雕像,同時朗讀她這兩句不朽的名言:「我知道僅有愛國還不夠,我一定不能敵視或怨恨任何人。」

  有一個很有效的方法,能使我們原諒和忘記那些誤解和錯對自己的人,那就是讓我們去做一些絕對超出我們能力以外的大事,這樣我們所遭受的侮辱和敵意就顯得無關緊要了。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不會浪費精力去計較理想之外的事。舉例來說,在1918年,密西西比州松樹林裡發生了一件極富戲劇性的事情,差點引發了一次火刑——勞倫斯·瓊斯,一個黑人講師差點兒被燒死了。我在幾年前曾去看過由勞倫斯·瓊斯創建的一所學校,還對全體學生作了一次演說,今天那所學校可稱得上全國皆知,但我下面要說的這件事情卻發生在很早以前。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一般人的感情很容易衝動。此時,在密西西比州中部流傳著一種謠言,說是德國人正在唆使黑人起來造反。而那個將被燒死的勞倫斯·瓊斯就是黑人,有人控告他帶領族人造反。一大群在教堂外面的白人聽見勞倫斯·瓊斯對人們大聲地叫著:「生命,就是一場戰鬥!每一個黑人都要穿上盔甲,以戰鬥來求得生存和成功。」

  「戰鬥」,「盔甲」,足夠了。於是,這些年輕人趁夜衝出去,糾集了一大群暴徒,回到教堂,拿了一條繩子捆住這個傳教士,將他拖到一里地以外,讓他站在一大堆乾柴上面,並點燃了柴堆,準備一面用火燒他,一面把他吊死。

  這時,有一個人叫起來:「在燒死他之前,我們要讓這個喜歡多嘴的人說話。說話啊!說話啊!」

  勞倫斯·瓊斯站在柴堆上,脖子上套著繩索,為他的生命和理想發表了一篇演說。他在1900年畢業於愛荷華大學,他那純真的性格和淵博的知識,以及他在音樂方面的才華,使得所有的老師和學生都很喜歡他。

  畢業後,勞倫斯·瓊斯拒絕了一個旅館給他留的職位,還拒絕了一個有錢人資助他繼續深造音樂的計劃。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他有著非常崇高的理想。當他讀完布克爾·華盛頓的傳記時,就決心獻身於教育事業,去他的族人當中教育那些因為貧窮而沒有受過教育的人。因此他回到南方最貧困的地方,也就是密西西比州灰克鎮以南25里的一個小地方,用他的手錶當了165美元之後,就在樹林中用樹樁作桌子,開始辦起了他的露天學校。

  勞倫斯·瓊斯對那些憤怒的、正想要燒死他的人講述了他所作過的各種奮鬥——教育那些沒有上過學校的男孩和女孩,把他們教成合格的農夫、機匠、廚子、家庭主婦。他講述了一些白人曾幫助他建立這所學校——這些白人送給他土地、木材、豬、牛和金錢,幫助他繼續辦他的教育事業。

  後來有人問勞倫斯·瓊斯,他是否會恨那些拖他出去準備吊死和燒死的人?他回答說,他正忙於實現他的理想,根本沒有時間去恨別人——他在專心致志地做一些超出了他的個人能力以外的大事。「我沒有時間和別人吵架,」他說,「我沒有時間去後悔,也沒有任何人能強迫我將自己降低到恨他的地步。」

  勞倫斯·瓊斯當時的態度非常誠懇,也令人感動。他絲毫不為自己求乞憐憫,一些立場居於中間的人了解了他的理想。於是,這些暴民開始軟下來。最後,人群中有一個曾參加過美國南北戰爭的老兵說:「我相信這孩子是在說真話。我認識那些由他提拔上來的白人,他是在做好事。我們錯了,我們應該幫助他,而不是吊死他。」然後那位老兵取下他的帽子,在人群中傳動,從那些原準備燒死這位教育家的人群里,募集到了55.4美元,並交給了瓊斯——這個曾說「我沒有時間和別人吵架,我沒有時間去後悔,也沒有任何人能強迫我將自己降低到恨他的地步」的人。

  愛匹克泰德在1900年前就曾經指出,我們會種因得果,因此不論如何,命運總會讓我們為自己的過錯付出代價。「歸根結底,」愛匹克泰德說,「每一個人都會為他自己所犯的錯誤付出代價。能夠記住這點的人,就不會對任何人生氣,也不會和任何人爭吵,不會辱罵別人、責斥別人、侵犯別人、痛恨別人。」

  在美國歷史上,大概沒有任何人所受到的責難、怨恨和陷害比林肯更多的了。但是根據哈登撰寫的不朽的傳記記載,林肯「從來不以他自己的好惡來評判別人。如果有什麼工作要做,他也會想到他的敵人會做得和其他人一樣好。如果一個人以前曾經羞辱過他,或者對他個人不敬,但這人卻是某個職位的最佳人選,林肯仍然會讓他擔任那個職位,就像派他的朋友去做這件事一樣……而且他也從未因為某人是他的敵人,或者因為他不喜歡某個人,而解除這人的職務。」許多被林肯委以高位的人,以前都曾批評或是羞辱過他——如麥克里蘭,愛德華·史丹頓和查爾斯。但林肯認為「沒有人會因為他做了什麼事而被歌頌,或因為他做了什麼或沒有做什麼而被廢黜。」因為任何人都會受條件、情況、環境、教育、生活習慣和遺傳等因素的影響,使他們成為現在這種狀態,將來也永遠是這種狀態。

  我從小時候開始,我的家人每天晚上都會從《聖經》里摘出一些章句或詩句來誦讀,然後一起跪下來念「家庭祈禱文」。現在,我仿佛還聽見密蘇里州一個孤寂的農莊中,我的父親正在誦讀耶穌基督的話——那些只要存有人類理想就會一再重複的話:「愛你們的仇人,善待恨你們的人;詛咒你的,要為他祝福,凌辱你的,要為他禱告。」我父親按照這些話去做了,也使他的內心得到了一般官員和君主所無法得到的平靜。如果我們要培養平安和快樂的心境,請記住規則的第二條:

  我們永遠不要去試圖報復我們的仇敵,如果我們那樣做的話,我們將會深深地傷害自己。不要把時間浪費在去想那些我們不喜歡的人。

  3.施恩不望回報

  對自己充滿信心,全力專注於自己的工作中,這是成功百分之九十的根基所在。

  ——托馬斯.E·威爾遜

  用恐懼的目光來看將來,是很不安全的。

  ——愛德華·亨利·哈理曼

  我發現如果我對自己有信心,並對自己考慮再三的意念有信心,我便會大獲全勝。

  ——查爾斯.F·吉特林

  在關鍵時刻,沒有哪件事情比害怕自己可笑會表現得更可笑的了。

  ——亨利·弗康尼爾

  失去金錢的人損失甚少,失去健康的人損失極多,而失去勇氣的人則損失了一切。

  ——佚名氏

  最近,我在德克薩斯州遇到一個商人,他正為某事而發怒。有人警告我說,只要我認識他不到一刻鐘,他就會原原本本地將事情告訴我。果不其然,令他生氣的那件事是在11個月以前發生的,可是他的火氣還是大得嚇人,簡直抑制不住不談那件事——他給34位員工總共發了10000美元的年終獎金,但是沒有一個人感激他。「我實在後悔莫及,」他很傷心地埋怨說,「應該不給他們一分錢。」

  「憤怒的人,」古代聖賢說,「心裡都會充滿怨恨。」這個人的內心就充滿了怨恨,我實在非常同情他。他大約60歲,根據人壽保險公司的計算方法,我們每個人大概可以活到現在的年齡與80歲之間差距的2/3稍強一點,所以這位先生如果運氣好的話,也許還可以再活十四五年,可是他卻浪費了將近一年的時間,來抱怨一件早已發生的事情。所以我實在是很同情他。

  他不該總是陷入怨恨和自憐之中,而應該問問他自己,為什麼沒有人會感激他?也許是他平時給員工支付的薪水很低,但分給他們的工作卻太多,也許是員工認為年終獎金並不是什麼禮物,而是他們憑勞動賺來的:也許是他平常對人太挑剔,太苛刻,所以沒有人敢或者願意感謝他;也許是他們認為他之所以給大家年終獎金,是因為這些收益的大部分得拿去交稅。

  從另一方面來說,那些員工也許都很自私,很卑劣,很不講禮貌,也許是這樣,也許是那樣。我和你一樣不知道事情的真相,但我確實知道,薩姆爾·強生博士曾說過:「感激別人的恩惠是良好教育的結果,這很難在一般人中找到。」

  我想說的是,某個人希望別人感激他的恩德,正犯了一般人共有的毛病,因此可以說他完全不了解人性。

  如果你救了某人性命,你是不是希望他感激你呢?可能會。薩姆·里博維茲在擔任法官之前,是一個有名的刑事律師,他曾救過78人的命,使他們不必坐上電椅被處死。你想,在這些人當中,有多少人感激薩姆·里博維茲,或者送他一張聖誕卡呢?有多少?猜猜看……一點都不錯——一個也沒有!耶穌曾在一個下午為10個麻風病患者治好了病,可是這些人中有幾個向他道謝了呢?只有一個。你可以看《路加福音》,當耶穌轉身問他的門徒「那9個人在哪裡」的時候,他發現那9個人連「謝謝」都沒有說一聲就走了。我想問你一個問題:為什麼你和我,或者是那位德克薩斯州商人,都希望對別人施了一點點小恩小惠之後,就想得到比耶穌更多的感謝呢?

  至於錢,就更沒指望了。查爾斯·舒溫博曾告訴我,有一次他救了一位挪用銀行公款的出納員。那個人用公款投資股票,舒溫博用自己的錢救了那個人,使他不至於受罰。結果那位出納員感激他嗎?的確不錯,他確實感謝了很短一陣時間,但他很快就轉過身來辱罵和批評舒溫博——這個曾使他免於牢獄之災的人。

  要是你給一位親戚100萬美元,你是否希望他感激你呢?安德魯·卡內基就曾做過這樣的事。可是,如果安德魯·卡內基能夠從墳墓里爬出來,死而復生的話,他一定會吃驚地發現他的那位親戚正在咒罵他。為什麼呢?因為卡內基捐給了公共慈善機構3.65億美元——這使得他那位親戚怪他「只給了區區100萬美元」。

  人終究是人,在他的有生之日大概都不會有什麼改變,事情就是這樣。所以,我們為什麼不接受這個事實?為什麼不像曾統治過古羅馬帝國的那個聰明的馬爾卡斯·阿理流士那樣認清現實呢?他曾在日記中寫道:「我今天就要去見那些多嘴多舌的人——那些自私的、以自我為中心的、絲毫不知感激的人。可是我對此既不吃驚,也不難過,因為我無法想像,一個沒有這種人的世界將是什麼樣的。」

  這話很有道理吧?要是你總是埋怨別人不感激你,那你該怪誰呢?是怪人性如此,還是怪我們不了解人性呢?如果我們施恩不望回報,那麼,如果我們偶然得到了別人的感激,那就是一種意外之喜,如果我們得不到這種感激,也就不會為此而難過了。

  下面是我在這一章所要談的第一個要點:人類的天性是容易忘記對別人表示感激,所以,如果我們對別人施以薄恩就希望得到別人的感激的話,那我們一定會十分頭痛。

  我認識一個住在紐約的女人,她常常因為孤獨而不停地抱怨,她的親戚沒有一個願意親近她的——這實在沒有什麼可奇怪的。如果你去看望她,她就會連續不停地說她對她的侄女有多好,在她們患麻疹、腮腺炎和百日咳的時候,都是她照顧她們,多年來她給她們提供吃住,還幫其中一個上完了商業學校,另一個也一直在她家住,直到結婚。

  她的侄女來看過她嗎?是的,她們也偶爾會來,只是為了盡義務。但她們都怕來看她,因為她們知道自己來了以後必須在那兒坐好幾個小時,聽她旁敲側擊地罵人,還得聽她那毫無休止的埋怨和自憐的嘆息。後來,當這個女人再也無法威逼利誘她的侄女來看她的時候,她使出了另一件「法寶」——心臟病發作。

  她是不是真的心臟病發作呢?是的,醫生都說她有一個「很神經的心臟」,才會發生這種病症。可是醫生們也說,他們對她毫無辦法,因為她的問題完全是情感上的。

  這個女人真正需要的是愛和關切,可是她將此稱之為「感恩圖報」。但她永遠也不可能得到感恩和愛,因為她強求它,並認為那是她所該得的。

  像她這樣的女人,世界上不知有多少。她們都因為別人的忘恩負義、孤獨和被人忽視而患病。她們希望有人去愛她們,但我們這個世界上唯一能夠得到愛的辦法,就是不再去乞求,而是立即開始付出,並且不希望得到回報。

  這話聽上去是不是很荒謬?是不是很不切實際?是不是太理想化呢?不是的,這只是普通常識,這是可以讓你和我得到快樂的最好方法。我敢肯定,因為我在自己家裡就有過這樣的經歷。我的父母很樂於助人,但我們家很窮,總是債台高築,不過我們窮歸窮,每年我的父母總是會儘量想辦法給孤兒院送點錢去。那個孤兒院設在愛荷華州。我父母從來沒有去過那裡,或許也沒有人為他們所捐的錢謝過他們——除了寫信之外——但他們所得到的回報卻非常豐富,因為他們從幫助孤兒中得到了樂趣,所以並不希望或等著別人來感激他們。

  當我離家之後,每年聖誕節我總會給我的父母寄一張支票,讓他們買些比較奢華的東西,但他們很少這樣做。當我每年的聖誕節前幾天回家的時候,父親就會告訴我,他們又買了些煤和雜貨送給鎮上那些「可憐的女人」,以及那些有一大群孩子卻沒有錢買食物和木柴的人。

  他們送出這些禮物時,也得到了許多快樂——那就是只有付出,而不希望得到任何回報的快樂。

  我相信我父母有資格做亞里士多德所謂的理想的人——也就是最快樂的人。「理想的人,」亞里士多德說,「以對人施惠為快樂,但卻會因別人對他施惠而感到羞愧。因為能待人仁慈者會高人一等,而接受別人的恩惠,則代表低人一等。」

  下面是我所要說的第二個要點,如果我們想獲得快樂,就不要想感恩或忘恩,而只享受施惠的快樂。

  幾千年來,為人父母者一直為兒女的不知感恩而悲傷難過。就連莎士比亞筆下的李爾王也叫道:「一個不知感恩的孩子,比毒蛇的牙齒還要尖利。」

  可是,孩子們為什麼要感激呢——除非我們教育他們應該那樣。忘記恩德是人類的天性,就像野草一樣;而感恩卻如玫瑰,必須給它施肥澆水,給它教養、愛和呵護。

  如果我們的子女忘恩負義,那該怪誰呢?也許要怪我們自己。如果我們從來都不教他們如何感激別人的話,我們又怎麼能希望他們感激我們呢?

  我認識一個人,他住在芝加哥。他常常抱怨他的兩個養子對他不知感恩。他的抱怨當然有道理。他在一家紙箱廠工作,一個星期賺的錢不到40美元。他娶了一個寡婦,她要他去借錢供她的兩個兒子上大學。他每周的薪水只有40美元,但要買吃的、付房租、買燃料,買衣服,還要償還債務。他這樣苦苦幹了4年,但他從來沒有抱怨過一句。

  有沒有人對他表示感謝呢?沒有,他太太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而他那兩個寶貝養子也這麼認為。他們從來都不認為欠了養父什麼人情,因此連一句謝謝也沒有說。

  這該怪誰呢?是怪這兩個孩子嗎?不錯,可是這更要怪那個做母親的,她認為不應該給她的兒子增加「負疚感」。她不想她的兩個兒子「一開始就欠別人什麼」,所以她從來都不曾告訴他們說,「你們的養父真是個大好人,他幫你們讀完了大學」。她反而採取了這種態度,說:「這是他應該做的。」

  她認為她這樣做有利於她的兩個兒子,可這實際上是讓他們剛走上人生道路的時候,產生全世界都欠他們的那種觀念,這是很危險的。這種觀念的確很危險——因為她兩個兒子中的一個曾想向他的老闆「借一點錢」,結果被關進了監獄。

  我們必須記住:子女的行為完全是由父母造成的。舉個例子吧,我姨媽薇奧拉·亞歷山大,就從來不會想到孩子們會對她「忘恩」。當我小的時候,薇奧拉姨媽把她母親接到家裡來照顧,同樣也照顧她的婆婆。現在我閉上眼睛還能回想起那兩位老太太坐在薇奧拉姨媽家壁爐前的情景。她們會不會給薇奧拉姨媽惹來什麼麻煩呢?我想這是經常會有的,但你從她的態度上一點也看不出來。她很愛這兩位老太太,所以她順從她們,關愛她們,讓她們過得非常舒適。除了照看兩位老人之外,薇奧拉姨媽還有6個孩子。她從來都沒有想到這樣做有什麼特別的,或者說接兩位老太太來家裡住有什麼值得讚美的,這對她來說,是很自然的,也是該做的事,並且也是她希望做的事。

  現在薇奧拉姨媽在哪裡呢?她現在已經守寡20多年了,而且5個孩子已經成年,他們分別組成了自己的小家庭,全都爭著要跟她住在一起,訃她住他們家。她的孩子們非常敬佩她,都不想離開她,這是因為「感恩」嗎?不是,這是愛,是純粹的愛。在這些孩子的童年時代,就懂得了愛心的溫暖,現在情形相反了,他們也能付出愛心,這有什麼值得奇怪的呢?

  所以,我們一定要記住,要教育出感恩圖報的孩子,就一定要自己先懂得感恩。我們要記住「小兔子耳朵長」這個道理:我們還要注意我們自己說過的話,並且記住當我們下一次在孩子們面前想要貶低別人給我們的好處時,趕快打住。我們永遠也不要說:「看,蘇表妹送給我們當聖誕禮物的這些桌布都是她自己鉤的,沒花一毛錢。」這種話我們也許只是順口說的,可是孩子們卻在聽著。

  要避免因為別人不知感恩而引起的傷心和憂慮,下面是規則的第三條:

  不要因為別人的忘恩負義而憂傷,而要認為這是一件自然的事。我們要記住,耶穌在一天之內治好了10個麻風病患者,而只有一個人感謝他。為什麼我們希望得到比耶穌更多的感恩呢?

  我們要記住,找到快樂的唯一方法,就是對人施恩勿望回報,只為施惠的快樂而施惠。

  我們要記住,感恩是「教育」的結果。如果我們希望我們的子女能知道感激,我們就要培養他們這樣去做。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