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分離:

  也曾驚艷了年華

  歲月的長河中,你曾似我天神

  ——《鄭風·叔于田》

  叔于田,巷無居人。思兔閱讀sto55.com豈無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

  叔於狩,巷無飲酒。豈無飲酒?不如叔也。洵美且好。

  叔適野,巷無服馬。豈無服馬?不如叔也。洵美且武。

  《鄭風·叔于田》這首詩開頭有一句話寫得極好,「巷無居人」,巷子裡沒有了人,大文豪蘇軾大概就是在這句裡邊得到了啟發,才寫出來了後來聞名的《八月十七復登望海樓》一詩中的:「賴有明朝看潮在,萬人空巷斗新妝。」

  武松在初次到達陽穀縣城的時候也幾乎是萬人空巷了。「那陽穀縣人民,聽得說一個壯士打死了景陽岡上大蟲,迎喝將來,盡皆出來看,轟動了那個縣治。武松在轎上看時,只見亞肩疊背,鬧鬧穰穰,屯街塞巷……」《水滸傳》中如此描寫。

  骨健筋強,身軀凜凜,只手空拳打死猛虎,大家都知道,這位萬人愛慕的英雄人物的到來,給一個叫潘金蓮的女人帶來多麼大的期望。

  對於這首詩,舊說一直都堅持是諷刺鄭莊公寤生的,其中的「叔」是指當時鄭莊公的親弟弟叔段,深得其母武姜的寵愛,被封在鄭國都城新鄭附近的大邑「京」(今鄭州市滎陽東南)。魯國的大小毛公所做的《詩經》研究著作《毛詩序》云:「叔處於京,繕甲治兵,以出于田,國人說而歸之。」是說叔段很有才幹,修甲兵、具卒乘,國人都歸順了他,所以就做《叔于田》來讚美他,順便還諷刺了沒本事還占據國王地位的莊公。

  按驗明本,史料記載中找不到這些擁護者做讚美詩、諷刺詩的證據,不過《左傳》中說到,叔段確實很有才幹和手段,舉兵攻打莊公,不料敗逃。而鄭莊公卻成為春秋小霸,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

  不過,先秦那個時代太遠,品讀《叔于田》這首詞,這些我倒是都沒看出來。詩中「田」不是「田地」的田,是「畋」的簡寫,畋是古代貴族的一種行樂活動,相當於狩獵,和詩中「叔於狩」的「狩」,「叔適野」的「野」差不多同一個意思。所以這位「叔」也就不是在田地里幹活的農民,而是一個貴族武士。一個英勇的獵人形象躍然紙上。

  著名作家錢鍾書先生認為,我們不妨把詩意解釋為女子對自己心中獵人偶像的愛慕之情更為合理。在錢鍾書老先生的觀點中,在這種愛慕之情中,眼裡除了這位偶像外,周圍的其他任何人都好像不存在了。一切的一切和「叔」相比,都是「不如叔也」。在武松初次到來的那個下午,抬頭瞬間,潘金蓮向他看去,恐怕也是這種心境,心底悄然有一種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潘金蓮與武松能不能在一起?答案大家都知道,過程還要再說一說。

  嫁給武大郎這樣的男人,是潘金蓮註定的苦。她青春美貌、肌膚柔滑,卻不能得到自己理想的愛情與婚姻。

  那一年,武松的出現。「巷無居人,豈無居人,不如叔也;巷無飲酒,豈無飲酒,不如叔也;巷無服馬,豈無服馬,不如叔也。」英俊豪邁,男兒氣概,打虎英雄……黑暗的夜,黎明的曙光中,在金蓮腦中翻滾的都是關於武松的零零碎碎。不光是武大郎,就是拿天下所有的男人和武松比,也是沒得比的。「洵美且仁」、「洵美且好」、「洵美且武」,這些確實是為武松量身定製的。「洵」是「實在」、「確實」的意思,「洵美」,實在是太英俊了。

  這樣的男子突然來到面前,怎不讓人心生喜愛呢?潘金蓮細心地為武松縫製了衣服,讓他齊整地穿在身上,她自己也情不自禁地幫他拉好衣襟,這樣的情感應該是來自內心的,她是真心喜歡的、愛慕的、崇拜的。

  對美好生活充滿了嚮往:和武松在一起。

  作為故事的另一個主角,武松是怎樣的感情?對金蓮是否有「與君初相識,猶如故人來」的感情,我們不知道。但是武松最後的拒絕態度也絕對沒有錯,他難道會去勾引嫂子嗎?武松的倫理道德是配得上他英雄的稱謂的,雖然可能被西方人說成是沒有情調——這個時候,我們只能感到無奈了。

  按照故事的發展,潘金蓮總會再遇上西門慶,一定會。但再也不會產生像對武松的那種美好嚮往了。只會是「交頸鴛鴦戲水,並頭鸞鳳穿花」的身體需要了。

  三月初頭,武松拿尖刀剜向金蓮的胸口。歲月瑣碎,過濾往事,武松,你給過我最美好的想像,最美好的時光。我曾幻想和你在一起。金蓮這樣想。

  《詩經·鄭風》中還有一首《大叔于田》緊跟《叔于田》其後:

  大叔于田,乘乘馬。執轡如組,兩驂如舞。叔在藪,火烈具舉。袒裼暴虎,獻於公所。將叔勿狃,戒其傷女。

  叔于田,乘乘黃。兩服上襄,兩驂雁行。叔在藪,火烈具揚。叔善射忌,又良御忌。抑罄控忌,抑縱送忌。

  叔于田,乘乘鴇。兩服齊首,兩驂如手。叔在藪,火烈具阜。叔馬慢忌,叔發罕忌,抑釋掤忌,抑鬯弓忌。

  對於《詩經》中的大多數詩,不要怕不認識的字多,其實意義都很簡單,而且章段復沓,很有音律,因為大多都是唱出來的民歌。

  這首《大叔于田》的「田」依然不是耕地的田,同樣是一首描寫貴族武士狩獵的詩歌,只是更加詳細地描述了獵人狩獵的具體方式。「乘乘(sheng)馬」,駕著四匹馬拉的車,「黃」、「鴇」都是馬的顏色,分別是「黃色」和「黑白相間」的顏色。三個章節集中讚美獵人打獵時候如何馳馬射箭,縱橫自如。

  阿叔到圍場去打獵,他乘坐著四匹馬拉的車。粗大的韁繩握在他的手裡竟然像絲一樣柔軟,車兩旁的馬兒跑起來像是在跳舞。阿叔在湖邊草地上,幾處烈火一齊燃燒起來。他赤膊徒手就捉住了老虎,獻給公爵們。……

  詩歌的後兩章又反覆地傳達對阿叔的愛慕與崇拜。先秦那個年代太遠,我們也無法斷定這首詩的緣起與作者,不過可以猜想到是一個女孩吧,對偶像愛慕之外還有著特別的親切關懷——「將叔勿狃,戒其傷女」,意思是「你不可大意啊,小心老虎傷著你」……

  這個女孩也在做著一個對美好生活嚮往的絢麗的夢。大千世界,一個女子對英俊勇敢的男人產生感情,幻想和他在一起,這是常態。從遙遠的詩經時代就可以斷定。

  也是東西方再遙遠的距離再高大的山峰也無法阻擋的。古希臘著名抒情女詩人薩福有一首千年名篇《在我看來那人有如天神》:

  在我看來那人有如天神,

  他能近坐在你面前,

  聽著你甜蜜

  談話的聲音,

  你迷人的笑聲,我一聽到。

  心就在胸口怦怦跳動。

  我只要看你一眼,

  就說不出一句話,

  ……

  東西方的古文明時間相隔甚遠,並且東西方不通,但傳達出來的精神內涵是一致的。遇見像天神一樣的偶像,他一身力來一身膽,他一肩能挑兩座山,他翩翩公子,洵美且仁,他才氣過人,洵美且好,他力能扛鼎,洵美且武。我的偶像,我要和你在一起,美好生活。

  「誰人有此?誰人為是?」出生於河南滎陽的晚唐大詩人李商隱晚年回憶自己的感情,寫的《柳枝五首》,就講了自己的愛情故事。

  這位柳枝姑娘平時不梳洗,不說話,在聽到李商隱的詩句時候竟抬頭驚問:「誰人有此?誰人為是?」是什麼人能寫出這樣的詩篇?什麼人能有這樣的感情?

  我原本的生活幾乎暗淡無光,可以忽略周邊的一切,直到你的出現。對我來說,你是偶像,你是光,你是電,你是天神,你是唯一的神話。柳枝抱定這樣的想法,追求幸福。你要往哪走?把我靈魂也帶走吧。

  待到雙方約見,在巷口,窗扇下。柳枝雙髻齊整,垂手而立,盈盈含羞。然後,她微啟朱唇:「後三日,鄰當去濺裙水上,以博山香待,與郎俱過。」說三天以後我們要有一個求福的節日,她說我要燒一爐博山香等著你來。說這話的時候,陽光落滿她的臉旁,浮光里的她,是那樣美好生動。

  話說我們的大詩人也有常人的感情。他多想牽牢柳枝的手,不去管什麼長安,不去管功名利祿,從此只和她煙水橫渡,荊釵布裙。

  「十里平湖霜滿天,寸寸青絲愁華年。對月形單望相護,只羨鴛鴦不羨仙。」這是柳枝與李商隱最好的歸宿。可以想到,最初武松到來的時候,這是潘金蓮設想他們的結局。

  命運常常殘忍而苦悶。李商隱和柳枝的愛情結局呢?只因為李商隱的朋友把他的行李偷走了,李商隱沒有辦法就跟朋友走了。三天之後,柳枝姑娘沒有等到偶像的到來。雨落青絲,滑落臉龐。讓我看見歲月和愛情的刺痛。

  在歲月的長河中,對偶像都曾心生愛戀,邂逅的,路遇的,遠方的,郎曉妾的意也好,妾懂郎的好也好,愛來愛去,最後都是清一色的陌生人。

  人生的坎坷如同這早春的天氣一樣無常,一會棉衣,一會外套,一會毛衣的反覆,換衣幾次。乍暖還寒,最難將息。

  我終於寫完這個故事。美好遠去,「洵美且武」,這個絢麗的夢,和那個英俊又威武的男人永遠在記憶中。

  伊人不可得

  ——《秦風·蒹葭》

  何足道,長臉深目,瘦骨稜稜,在金庸小說中的男子裡,他不算是最為出彩的一個。比起白衣飄飄的楊逍,他少了幾分俊逸,比起遺世獨立的黃藥師,他缺了幾分冷傲邪氣,這位崑崙派的掌門人以琴、棋、劍著名,故而號稱崑崙三聖。

  雖為聖人,多才自負,曲高和寡,內心寂寞,在《倚天屠龍記》中,郭襄在少室山下遇到了何足道,十九歲的小郭襄對何足道的琴棋之藝隨口點評了一番,想來只是小女孩的隨性而為,卻沒想到被何足道驚為天人。

  郭襄拿何足道的古琴彈了一首《詩經·衛風》中的《考盤》:

  考盤在澗,碩人之寬。獨寐寤言,永矢弗諼。

  考盤在阿,碩人之薖。獨寐寤歌,永矢弗過。

  考盤在陸,碩人之軸。獨寐寤宿,永矢弗告。

  這首描寫山澗結廬獨居、自得其樂的隱士意趣和郭襄當時的心緒很相合。郭襄愛戀楊過,明知不得結果,但依然難以控制自己的心性,這對一個情竇初開的女子來說是件悲傷的事情。所以她情願遠離喧囂,到山澗隱居,令楊過永存她心間,即便日後是孤單度日,也不會忘記這段美好的感情。日後站於山岡之上,也能借著回憶來令孤獨的日子變得舒暢快樂,郭襄意欲守候著楊過的形象,終身不改變今日衷腸。

  而何足道卻為郭襄這一曲驚喜,儘管郭襄表示出希望在山間獨來獨往的意願,何足道還是痴痴站著,陶醉其中。郭襄被何足道一廂情願地認為是知己,他一見難忘,為郭襄譜寫了新的曲子,等到兩人第二次相遇,何足道也露了一手,別出心裁地彈了《詩經》中的另一首名篇《秦風·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郭襄聽著不禁心想,他琴中的「伊人」難道是我?應該是說何足道是個優秀的男人,他的琴藝也很好,但是花落有意流水無情,郭襄的心早已被楊過占滿,不論與楊過有沒有結果,也不會讓何足道靠近自己。

  但郭襄這種拒人千里之外的態度這對何足道來說,更具有吸引力,而最後的結局也是郭襄「宛在水中央」,可望而不可得。正好與他彈奏的《蒹葭》相吻合。

  《蒹葭》詩中的青年在一個早晨,白露茫茫,秋葦蒼蒼的意境下,痴迷地在水邊徘徊,尋找他的「伊人」。「伊人」在哪裡?她似乎就在眼前,但卻隔著一條無法渡過的河流,他只能看到佳人在水一方的倩影,美麗的笑容在霧中若隱若現,伊人也就可望而不可即。青年惘然若失。

  伊人之美,也就在於了「宛在水中央」。隔著一條無法逾越的河流,青年從未真正清晰地看到過自己的心儀對象,但心中怕是早已有了她的模樣,那麼惹人喜愛。但無法得到,追尋的路途充滿艱險,想要把那女子的模樣忘掉,但怎麼忘也忘不了。

  愛情,尤其是單相思之愛帶給人的常常就是悲苦與感傷,現在男子無法克制地思念那個人,迷離,恍惚。所以,他只好常常來這一片水邊,只好傻傻地朝對岸遙望。女子也不能從「水中央」走出來,她只能屬於水邊,臨水而居,與秋霜、蘆葦為伴,才顯得那麼不染塵俗,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蒹葭》的若即若離的美感,氤氳的效果,讓一代又一代人遐想萬分。

  人世間越是追求不到的東西,越是覺得它可貴,愛情尤其如此。英國戲劇家蕭伯納曾說過:人生有兩大悲劇,一是得不到想得到的東西,一是得到了想得到的東西。得不到回報的愛情,帶給人多少肝腸寸斷,剪不斷,理還亂。但無論如何,伊人在男子的心中,愈發高潔、可愛、可敬,更令他神往。

  古希臘神話中有一則傳說:宙斯的兒子坦塔羅斯王因侮辱眾神被打入地獄,承受著永遠的痛苦折磨。他每天一站在深水中,波浪就在他的下巴旁邊洶湧,可是他卻要忍受著沙漠般的乾渴,他只要一想去喝水,周邊的池水立馬就會消失。

  不但如此,他還要忍耐著飢餓的痛苦,水池岸邊有一排的果樹,上邊都結著各種果實,把樹枝都壓彎,果實就垂在自己的額前,但是,只要他想伸手去摘取水果,一陣大風就會把果實通通颳走。目標很近卻使得失敗顯得更讓人痛苦。

  因此來說,有時候想要達到目標還須保持一定的距離。男子為了保持心目中「伊人」若隱若現之美,不去接近,享受著水中望月的朦朧縹緲之美,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吧。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一幅古典的絕美圖畫,就在了眼眸之下,如此景致,意猶未盡,望一眼,便已心醉。伊人之美,也就穿越千年,依然鮮活如初。就連蒹葭這在水邊常見的蘆葦,也染上了幾千年的美麗,成為一種美好的愛情象徵,永遠流傳。

  思念可以是一生,也會是一瞬間的事情,轉眼間,便是花事荼靡。「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那方距離雖然咫尺可見,卻是遠在天涯。

  回首往事,內心深處的她

  ——《邶風·綠衣》

  「生同衾,死同穴」是古代男女長久的生活理想,即使生不能同處,死也要同眠,而愛人先去之後,男人看著眼前妻子縫製的衣服,衣服整整齊齊擺放著,雖然有一些年頭了,但看起來和新的差不多。用手撫摸它們每一處針腳、每一個紐扣,似乎往事就要呼嘯而出,這件件都似珍寶,因為這些是世界上最懂他的人親手做的,還因為這個人已經離他遠去,並且,永遠不會再回來。

  這就是《邶風·綠衣》講述的故事。

  綠兮衣兮,綠衣黃里。心之憂矣,曷維其已?

  綠兮衣兮,綠衣黃裳。心之憂矣,曷維其亡?

  綠兮絲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無訧兮。

  絺兮綌兮,淒其以風。我思古人,實獲我心。

  在這首詩中,拋開那些歷史、政治等的爭執,會看到發自靈魂深處的聲音——「綠兮衣兮」,只說了「綠衣」一物,用了兩個「兮」字斷開,似是哽咽,綠衣裳啊綠衣裳,綠色的面子黃色的里子。心憂傷啊心憂傷,什麼時候才能止住我不憂傷?綠衣裳啊綠衣裳,綠色的上衣黃色的下衣。愁腸百轉心千結,何時才能忘掉這憂傷?綠絲線啊綠絲線,是你親手來縫製。我思念亡故的賢妻,使我平時少過失。細葛布啊粗葛布,夏天的衣裳在秋天穿上,自然覺得冷。我思念我的亡妻,實在體貼我的心。

  「我們都是紅塵中人,一定承受著塵世之苦。」

  19世紀法國偉大作家巴爾扎克說過這樣的話,大概是歲月在任何人臉上都會留下年輪,相濡以沫;感情在無論什麼東西上面都留下痕跡,穿越空間。

  在《綠衣》中,一個剛剛從深深的悲痛中擺脫出來的男人,看到故去之人所製作的東西,便又喚起剛剛抑制住的情感,重新陷入悲痛之中。是啊,衣在如新,人卻不知何處去了,怎麼能不悲愴啜泣。

  很多的時候,愛人要是離去之後並沒有留下什麼東西,或許時間就會治好曾經的傷痛。但我們都知道,感情豐富的人們卻偏偏不肯放手,只要是愛人曾經用過的東西,都珍藏如生命。即使有意去捨棄,但最終還是珍存下來不少舊物,因為裡邊有太多美好的記憶。

  失去所愛,再沒有一點懷念之物,那人生還有什麼可想的?而睹物使人傷感,悼亡更令人悲痛欲絕。誰都明白人死不可復生,正如死亡本身是人生無法超越的大限一樣。然而,死者生前留下的一切,在活著的人心裡是那麼清晰,那麼深刻,那麼刻骨銘心,以至於讓人無論如何也無法相信已經陰陽相隔的事實。讓活著的人捶胸頓足,痛心疾首。

  女人面對失去丈夫感性的居多,孟姜女失去丈夫,她的眼淚都能夠摧毀長城,白娘子與許仙分離,可以發下誓言讓雷峰塔倒西湖水干,《詩經》中還有一首《唐風·葛生》說的就是女子哭悼亡夫的詩:

  葛生蒙楚,蘞蔓於野。

  予美亡此。誰與?獨處!

  葛生蒙棘,蘞蔓於域。

  予美亡此。誰與?獨息!

  角枕粲兮,錦衾爛兮。

  予美亡此。誰與?獨旦!

  夏之日,冬之夜。

  百歲之後,歸於其居!

  冬之夜,夏之日。

  百歲之後,歸於其室!

  這是女子內心的獨白,聽起來十分沉重,在荒涼的墓地,她悲慟地悼念亡夫,茫茫大地上野葛遮蓋了一層又一層,那野草下面隱藏著的,是一個多麼讓人傷痛的現實啊!

  自己一生唯一愛著的丈夫,就長眠在野草之下。往後的日子是多麼的難熬,自己將與悲傷同行,只有等到百年之後,同眠地下,才是最後的歸宿於解脫。

  但願每天都是夏天,但願每夜都是冬夜,這樣才能儘快熬到百年的盡頭,儘早和地下的丈夫聚首。

  這是女性的悼亡之作,淒淒低語,作為女人們無可厚非,而男性創作的悼亡詩更叫人印象深刻。也許正因為男人給世人的印象是一貫堅強的,當真正的悲傷流露之時,無法把控,一發不可收拾讓大家驚嘆。這種真真切切的情意,更加重了分量。

  《綠衣》中的男人正是如此。先秦之時的社會就是男尊女卑的社會,女人卑微依附,而男子則是頂天立地,可是在《綠衣》中,一位深情的男子就這樣出人意料地暴露對亡妻的懷念。抱著舊衣服痛哭,也許他也想過自己這樣會惹人恥笑,但是壓抑著自己的真實情感不是他想要的,他也做不到。妻子的離去,他覺得他的人生已不再完整。

  人們常說「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有知己的人生才是完整的。而如今懂自己的妻子已經故去,懷念有什麼不可以?傷心痛苦也無可厚非。

  納蘭容若在懷念亡妻盧氏的《浣溪沙》是這樣寫的:「誰念西風獨自涼,蕭蕭黃葉閉疏窗。沉思往事立殘陽。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

  深秋的意境,蕭蕭殘風中,一起走過歲月的那個人離去,以為是暫時的離開,而當酒醒之時,曾經的幸福真的被如今的殘酷替代。當年以為的尋常之事,如今卻已不能夠,馬不停蹄的思念,道破了懷念的本質。

  無論是藤蔓纏繞樹枝,還是野草覆滿大地,但凡愛人離去,便是再好的景色,也是無人能賞。

  有情人不能相伴到老,人生過半,痛失愛侶,這種巨大的哀痛宋代大家蘇軾也經歷過,發出「十年生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的無盡傷感?

  明代散文家歸有光也經歷過,他在《項脊軒志》中寫下「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懷著怎樣的心情?昨日夫妻舉案齊眉,今天上天拆散,生死離別,往後的日子怎麼度過。

  所以革命志士林覺民的《與妻書》有這樣的感慨:與使吾先死也,無寧汝先吾而死。吾之意蓋謂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與汝,吾心不忍,故寧請汝先死,吾擔悲也。

  一樣的都是死別,還有死別之後的不能相忘,背後都有著無法言說的痛。都是繼承著《綠衣》而來,因為它觸動了古今所有男人內心深處的脆弱一環。《綠衣》這首男子手捧亡妻親手縫製的衣服吟出的歌謠,帶著潘岳的「幃屏無仿佛,翰默有餘跡。流芳未及歇,遺掛猶在壁」、元稹的「衣裳已施行看盡,針線猶存未忍開」,一起陷入悲痛之中,他們都飽含著自己深深的懷念之情,訴說著不能言傳的痛楚。如果亡妻們能聽到這樣的詩句,相信一定會幸福得淚流滿面。

  故去的愛人居住在內心最富饒的地方,居住在內心最柔軟的地方,睹物思人,詩人寫下這首詩,也許是想讓痛苦得到暫時的釋放。一人的夜裡,外面又下著雨,怎能不想她?

  離別時刻請放手

  ——《邶風·燕燕》

  相愛容易相處難,真愛卻不能夠在一起,離別的情調自古就在演繹著不同的版本,而最早的要數《詩經》中的《邶風·燕燕》了。

  燕燕於飛,差池其羽。之子于歸,遠送於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於飛,頡之頏之。之子于歸,遠於將之。瞻望弗及,佇立以泣。

  燕燕於飛,下上其音。之子于歸,遠送於南。瞻望弗及,實勞我心。

  仲氏任只,其心塞淵。終溫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思,以勖寡人。

  在這個時空里,千年前的別離被凝住,分別是那樣的沉重,重的令時光都無法背負。在灼灼其華的思念還沒有開始時,難過,就已經悄然地漫上心頭。

  送別的意境,使得《燕燕》成為一首著名的惜別詩,至於詩中到底誰送誰歷來爭議頗多,《詩經原始》、《毛詩序》等都認為是衛莊姜送歸妾,莊姜其人,在後邊還將提到,她是春秋時齊國的公主,衛莊公的夫人。而現在讀起來,《燕燕》纏綿悱惻,不似送妾之情,更似情人相送。國學大師高亨先生認為是年輕的衛君迫於當時的輿論環境,不能與心愛的女子結婚,在她出嫁時去送她,於是就有了這首詩。

  其實以詩歌而言,表達送別之情的詩歌數不勝數,其中許多情景為人所讚嘆,而望而興嘆,但是《燕燕》一首,卻是能在極其淡雅的風韻中講出灼熱的惜別之情,卻又不使人感到艷俗,反而會沉浸在美好而憂傷的情境中,滿目辛酸的看著男女主人公在溫暖的春日下,心灰意冷地分離。

  「燕子在天空之上,舒展著翅膀飛翔。你今天要遠嫁,我相送到郊野的路旁。踮腳都看不見人影了,眼淚掉落好像下雨一樣。燕子在天空之上,翩躚著忽下忽上。你今天要遠嫁,送你不嫌路長。踮腳都看不見人影了,我佇立著淚流滿面。燕子在天空之上,鳴叫的聲音呢喃而低昂。你今天要遠嫁,我相送遠去南方。踮腳都看不見人影了,實在痛心悲傷。小妹你誠信穩當,思慮切實深長。溫和而又恭順,為人謹慎善良。常常想到已經忘去的先人,叮嚀響在我的耳旁。」

  這種透明如水的心境猶如午夜夢回的窗外繁星,閃閃爍爍,冰清玉潔,或許人生,就是這樣愛一個人,再用一生去等待這份愛。詩歌意境簡單明了,語句如同斷章一樣簡單,只是在這寥寥數語中,卻可以令後人讀出偌大的意象。

  「燕燕於飛,差池其羽。」一幅意境圖就出現了:陽春三月,群燕翩躚,上下左右,呢喃鳴唱,然而詩人的用意並不是描繪一幅春燕雙飛圖,而是以燕燕雙飛的自由歡暢來反襯離別的愁苦哀傷。美好的春光中,我卻為你送行,真是捨不得,不知不覺中「遠送於野」、「遠送於南」,送你到城南的郊野了,直到你的身影消失在我視野之中,等我點著腳也望不見你了,我的淚水再也控制不住流了下來。再也看不見你,只剩下我一個人留在這春天的郊野之中,上下飛舞的燕子,是不是一種諷刺?

  張曉風的散文《兩岸》中描述了截然不同的意境:「如兩岸——只因我們之間恆流著一條莽莽蒼蒼的河。我們太愛那條河,太愛太愛,以至竟然把自己站成了岸。……我向你泅去,我正遇見你,向我泅來——以同樣柔和的柳條。」

  《兩岸》中的主人公「在河心相遇,我們的千思萬緒秘密地牽起手來,在河底」,他們想要在一起,並千方百計努力促成相守。與之對比,《燕燕》只是選擇了無奈的放手,也許也經過了很多的努力,只是詩中沒有表達出來,類似的還有一首膾炙人口的《長恨歌》,「在天願做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在白居易的這首長詩中,唐明皇與楊玉環恩愛,不過逼不得已在馬嵬坡賜死玉環,之後,又因耐不住思念,派遣方士李少君四處尋找楊貴妃的靈魂。可是天界、地府都找不見。後來在東海之邊,仙山之上有許多樓閣,其中有一幅門匾上寫著「玉妃太真院」,才找到了楊玉環。楊玉環也是難忘舊情,又與唐明皇私約來生之事。

  唐明皇李隆基年過半百遇到楊玉環,兩人情投意合,恩愛有加。她不把他當作一代帝王,呼其為「三郎」,他也看她為生之知己,三千寵愛集於一身。愛的真切,生死如一。不過即使愛之深,情之切又能如何?真愛大多不能夠在一起。世間的愛也許就是如此,世事無常,造化弄人,最終只有無奈的放手。

  正如《燕燕》這詩中男子所嘆詠到的:我多想和你相守到老,不離不棄,但是現實是我得親自送你離去,內心怎能不悲痛?淚水滿面,以後的日子,我還要怎麼過下去?想和你說的話那麼多,現在要如何說出口?愛情沒來的時候,我們渴望得到一場真愛,刻骨銘心,可是,當愛真的不期而遇,真正的生活在一起,卻發現已經要失去了,已經錯失了最美好的時光,愛一個人,不能夠在一起,對雙方來說,都是一場「實勞我心」的劫難。

  燕子的翅膀,飛翔的時候在天空留下痕跡,送別的人卻看到那無法與心愛之人偕老的憂傷。愛一個人,眼下卻只能放她離開,最後只剩下燕子陪伴送別之人流淚。《燕燕》流傳之後,這句「瞻望弗及,佇立以泣。」也就成了表現惜別的原始意象,反覆出現在歷代送別詩歌中。南宋末謝翱的《秋社寄山中故人》最為傳神而有名:「燕子來時人送客,不堪離別淚沾衣。如今為客秋風裡,更向人家送燕歸。」

  從上古到現在,中間橫亘了千年萬年的時光,然而,有些情愫是始終未能改變的。今時今日,依然有著多少忍受著離別之苦的人們,對著長空噓嘆心意的空虛。

  此刻,我思念那位不妝容的女孩

  ——《衛風·伯兮》

  古代夫妻離別,一個閨中獨守,思念期盼,一個遠在天涯,死生不仆。在斷了聯繫的時空中他們用熾熱真摯的情感演繹著一首又一首執著而悲傷的愛情戀歌。比如「梳洗罷,獨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斷腸白頻洲」;比如「自伯之東,首如飛蓬」。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執殳,為王前驅。

  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願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諼草?言樹之背。願言思伯。使我心痗。

  我的大哥,你真是我們邦國最魁梧英勇的壯士,手持長殳,作了大王的前鋒。自從你隨著東征的隊伍離家,我的頭髮散亂如飛蓬,更沒有心思擦脂抹粉——我打扮好了給誰看啊?天要下雨就下雨,可偏偏又出了太陽,事與願違不去管。我只情願想你想得頭疼。哪兒去找忘憂草,能夠消除掉記憶的痛苦,它就種在樹蔭之下。一心想著我的大哥,使我心傷使我痛。

  戰爭殘酷,會破壞掉很多東西,傷亡慘重,生民流離,但它首先破壞的就是軍人的家庭生活。軍人出征,還沒有走到戰場,他們的妻子就被拋置,成為棄婦,處於孤獨與恐懼之中。不過,《詩經》中眾多的棄婦詩,也只有《衛風·伯兮》種的這句「自伯之東,首如飛蓬」最簡練、最形象。意思是說,自從丈夫出征了之後,我的頭髮,就如飛蓬一樣亂糟糟,並不是我沒有物品沒有時間去打理,而是我懶得去收拾,即使我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又給誰看呢?一語道破「女為悅己者容」的意念。你不在身邊,誰適為容!

  《戰國策·趙策一》中有「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的句子,說當時俠士之風盛行,士可以為欣賞自己的人賣命,而女性也只為喜愛自己的人而修飾妝容。如杜甫《新婚別》中,面對即將遠征的丈夫,新娘表示「自嗟貧家女,久致羅襦裳。羅襦不復施,對君洗紅妝」,我只對你化妝描眉,展現美容。

  自古以來女人愛美,先前都是打扮來打扮去的,而《伯兮》中這名女子如今卻懶得梳妝,蓬頭垢臉坐著等待,等待她心目中那個威武健壯的「為王前驅」的夫君歸來。然而思念的日子實在不好過,想他想得頭也痛心也病,真想得到一棵忘憂草把他忘卻。但是儘管痛苦難忍,還是有點想念的好,想著他,也許生活還有些盼頭與希望,心甘情願地想念著,承受著煎熬,「願言思伯,甘心首疾」,必要的時候甚至連性命都可以交付。

  也許他們是新婚夫婦,上戰場前他還執畫筆為她描眉,然後在雲鬢旁別上幾朵小花,嬌羞臉龐,頓時生輝。這是她所盼望的現世安穩。哪知道,殘酷的戰事就把心愛的丈夫拉到生死未卜的戰場。戰場上,短兵相接,朝不保夕,自己在日日夜夜不安之中,肝腸寸斷。天下女子所希望的也就是那現世安穩與歲月靜好,有愛人,還可以被愛,長相廝守,到生命的盡頭,這就是人生的完滿。往往,天意弄人,連這僅有的一點美好都不成全,道不盡的離合,唱不完的悲歡。

  「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確實,離別有時候就如一把鉤,那一瞬間,整個人的心好像被鉤子鉤碎,更痛心的是斯人已去,你就只能抱著那已經隨他遠去的不再完整的心,默默承受著這苦痛。翹首企盼,不知道能否等到那個人的回來,怕是要等到飛蓬凋謝、生命尾聲了。

  說到詩中的植物飛蓬,還有另一層的意味。「其華如柳絮,聚而飛如亂發也。」《集傳》中這樣說,飛蓬也由此得名。作為鄉野間俯首皆是的一種荒草,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它們的根甚淺,葉落枝枯後,極易從近根處折斷,飄搖不定,遇風則四處飄落,這也是它得名的一個原因。這樣一種微不足道的植物,出現在《伯兮》里,就有別的意味了。「首如飛蓬」,不過是一種表象,棄婦的思念,才真正的如風中飛蓬,早隨夫君上前線走天涯。而她夫君,又何嘗不是一棵飛蓬,他的生命飄搖在戰爭這場「大風」中,怎麼可能回得來。如此,她們哪還會有心情打扮自己。

  「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詩仙李白曾這樣對詩聖杜甫說,明知道世事難料,二人都似飛蓬在空中旋轉飄落,不知道是否還會相見,且干盡了這杯中酒吧!儘管《伯兮》中的女子沒有誦詩飲酒,但她自此不妝容的行為比起二位大詩人更多了幾絲悲傷。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