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 三路凱旋(十四)西域發展規劃(上)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2302章 三路凱旋(十四)西域發展規劃(上)

  皇帝要高務實速速道來,高務實也不裝腔作勢,拱手道:「臣以為,欲發展西域經濟,使之能自養其民,甚而有益於中原者,當有八大方面需朝廷施政。」

  朱翊鈞頗為驚訝,愕然問道:「你是說,光發展經濟一事,就有八個方面需要朝廷來辦?」

  「然。」高務實道:「這八大方面還是臣去掉了方才商議過的建制(政治)、軍事、監督等務之後所余。」

  朱翊鈞定了定神,收回詫異的表情,正色道:「那就請元輔建言吧。」他換了稱呼,顯然意味著對話進入了正式的君臣召對。

  高務實也是面色肅然,侃侃而談:「這八大方面,分別為基礎建設、農業發展、商貿促進、文化鞏固、軍事保障、科技引進、治土防沙、醫療衛生。」

  朱翊鈞對高務實提出的這「八大方面」是有的懂,有的不懂,但他知道按照高務實的風格,應該都有比較詳細的計劃,因此也就點了點頭,道:「那麼,請元輔一項項來為朕說明吧。」

  高務實輕咳一聲,道:「陛下,如漢地諸省一般,基礎設施也是西域發展之基石。臣計劃針對三件大事分別進行,以確保西域內外交通暢達,水利得宜,城池堅固。」

  朱翊鈞這次沒說話,只是點點頭,用眼神示意高務實繼續。

  高務實道:「首先,關於道路建設,臣建議採用石板、石子或夯土鋪設主要幹道。這些材料既耐用又易於維護,更關鍵的是其在西域遍地都有,便於就地取材,可以極大緩解投資壓力,減輕財政負擔。

  臣以為工程初期可重點修復與擴建絲綢之路。這條古商路曾是連接東西方之紐帶,如今我們既然涉足西域,自當使其重煥生機。為此,可承太祖舊制,沿途設置驛站,不僅為過往商旅提供食宿,也為軍情信息之快速傳遞提供便利。」

  朱翊鈞點頭道:「誠如卿言,道路如同國家血脈,必須暢通無阻。這些道理,當年你那《紓驛路疏》中都曾細細說過,朕不會忘記。」

  高務實微微一笑,然後接著道:「其次,水利設施至關重要。西域地區雖然多有雪山,但雪山之下卻是數千里廣的沙漠與戈壁,因此水源極其寶貴。

  臣提議多方利用水源,大型工程包括挖掘渠道引水,在合適地區挖建水庫調節水量,利用水車等簡單機械提升灌溉效率,以及根據當地傳統,擴大坎兒井建設範圍。總之,這些工程定將大大提高農作物產量,確保西域在引入足夠漢民之後,也能做到糧食自給自足。」

  朱翊鈞關切地問道:「水利確為民生之本,但你提到在西域引入足夠漢民……」

  高務實伸手制止,道:「關於此事,臣待會兒再與皇上分說。」

  「啊,這倒是朕的不是了,元輔且請繼續。」臣子打斷皇帝的話,皇帝甚至還要表達歉意,這君臣二人倒有些不像身在大明朝了。

  高務實卻早已習慣,只是微微頷首,便繼續道:「最後,城池建設不容忽視。根據劉綎所呈軍報可知,西域各地雖有不少城池,但其建造規模、堅固程度都比較一般,至少不符合我漢人所長。堅城險隘乃漢家傳統,這在西域尤其不容輕忽。

  臣意,可在伊犁盆地及四兵備道駐地等重點地區重建或加固、擴建城池。其城內布局也要有所側重,須劃分明確之商業區、居住區和軍事區。也要建造堅固之城牆與寬闊之護城河,不僅能抵禦外敵,還能為商貿活動提供良好環境。而城市中心之規劃,還要美觀與實用並重,使之成為展示我大明光輝之窗口。

  朱翊鈞一聽這個倒是很有興趣,贊道:「元輔考慮周全,此計劃實為長遠之計。尤其是西域久離王化,恐怕早已忘卻我華夏之昌盛。須得興建幾座大城,消蒙古之腥膻,布中華之芬芳。」

  見朱翊鈞有點上頭,高務實輕咳一聲,提醒道:「皇上所言可為百年之計,不過當下最好有所側重。譬如這『大城』,臣以為還是先在伊犁建設一座即可,其餘地區則以足用為要……」

  這番話其實很直球了:皇上你的想法很好,但你想把西域各城都按照「大城」來建設,那是不可能的,咱們還沒富裕到那個程度。現在嘛,能在伊犁這個西域統治核心區建一座大城就不得了啦,其餘的事等以後發財了再說……

  朱翊鈞也回過神來,想起自己那內帑主要靠伊犁大城來充實,忙不迭連連點頭,道:「啊對對對,元輔所言極是,元輔所言極是。」

  高務實見他領會,於是總結道:「修路、引水、建城,此為基建三大要務,此後七項也都有賴於此,還望皇上堅定此心,且不能因為任何緣故而慢了這三大要務之進程。」

  「怎麼會呢?」朱翊鈞擺手道:「你都說得如此明白了,朕哪有不全力相助之理?你儘管放心。」頓了一頓,又問:「第二個方面是什麼來著?」

  「農業發展。」高務實道:「陛下,農業乃國家根本,西域雖地處偏遠,但疆域廣闊,有漢地數省之大,因此在沙漠、戈壁與雪山之外,仍有不少盆地、綠洲。

  這些地區土地肥沃,氣候多樣,實為發展農業之寶地。臣在此提出幾點農業發展之策,望能得到陛下的認可。」

  朱翊鈞頷首道:「元輔請講,朕洗耳恭聽。」

  高務實道:「首先,針對作物種植,臣建議因地制宜,根據不同地區的土壤肥力和氣候條件,選擇適宜的作物種類。

  例如在河谷地帶,我們可以種植水稻,利用充足的水資源提高產量;在乾旱地區,則推廣耐旱作物,如玉米等。

  同時,我們還要引進內地的抗旱技術和優良種子,提升各類作物之適應性,最終達到產量提升之目的。」

  朱翊鈞微笑道:「因地制宜,確是明智之舉。不過你既然提到玉米,為何不說紅薯呢?不是說這紅薯產量也很大麼?」

  「紅薯自然也在其內,不過相較於玉米而言,紅薯對種植環境的要求還是要略高一些。它雖然也算耐旱,卻沒有玉米耐旱,同時它也怕澇,因此多少還是有些挑地的,所以這需要我們先派人在西域各地建一些試驗地,等適種成功再進行推廣。」

  「原來如此。」朱翊鈞點了點頭,又忍不住問:「那玉米就不必試驗了?」

  高務實信心滿滿地道:「不必!西域種植玉米必定高產。」

  為何高務實如此自信?因為後世新疆的玉米產量是高務實很清楚的,簡單介紹:高產!

  有多高?在全國都處於領先水平——比如2020年就曾創下過畝產3326斤的記錄!

  而且玉米這玩意兒可不簡單,玉米豆可以供人吃,玉米棒子磨碎了可以餵馬,甚至玉米苞葉都能一齊磨碎了餵馬、餵牛,可利用度極高。

  朱翊鈞對農業的了解水平也就一般,但他對高務實足夠信任,既然高務實如此信心滿滿,朱翊鈞就完全不擔心了,大笑道:「那可太好了!」

  𝗌𝗍𝗈𝟧𝟧.𝖼𝗈𝗆

  高務實也笑了起來,繼續道:「其次是關於牧業改良。西域草原遼闊,發展畜牧業潛力巨大。臣提議在西域培育優良種畜,馬匹方面不必多說,臣會讓京華馬場與額爾德木圖、博碩克圖等人合作,力求培育出更加優良的馬種。

  除此之外,如寧夏灘羊等優秀牲畜也要大力引進,通過更好的育種技術,改良當地牲畜品種。同時,建立牧場管理制度,規劃放牧區域,防止過度放牧導致草原退化。」

  這些事朱翊鈞就更聽不懂了,但大意他還是能夠理解的,於是連連點頭:「牧業改良,既能提高肉食供給,又能增加可買賣的貨物,誠可謂一舉兩得。」

  高務實道:「另外,臣還建議在西域推廣輪作休耕制度,合理安排作物種植和土地休養周期,以保護土壤肥力,維持農業生產之持續。同時,鼓勵農民——無論當地農民還是將來由內地遷入之漢民——廣泛施用人畜糞肥,增加土壤肥力,提高產力。」

  這題超綱了,朱翊鈞只剩點頭。

  高務實因此轉入下一項,道:「陛下,西域之地自古以來便是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商貿往來頻繁,手工業亦頗具特色。臣以為可以在此基礎之上發展西域之工、商業,為永固西域奠基。」

  工商業比農業更賺錢,這一點朱翊鈞這些年也已經心知肚明了,因此高務實一說到工商業,他立刻興致勃勃問道:「元輔有何高見?」

  高務實微微一笑,道:「首先,關於商業發展,臣建議在西域設立多個大型集市,如伊犁、喀什噶爾、哈密、和闐等地,打造集散市場,吸引四方商賈。

  我們可對西域特產如玉石、香料、果乾、皮草等進行品牌化管理,提升其市場競爭力。同時,簡化關稅手續,降低貿易壁壘,鼓勵國內外商人來此經商。」

  朱翊鈞思索著道:「商貿興盛,國家富強,這個道理你說了三十年了,朕自然也是明了的。不過,你說的這個品牌化管理……是指『京華』這樣的金字招牌麼?你是說,要在西域繼續擴大京華品牌影響,爭取讓更多的貨物有那個……那個什麼來著?哦,品牌溢價?」

  高務實搖頭道:「京華的影響力倒是已經夠了,臣的意思是,西域的各項特產都應該有新的品牌化管理,爭取培養出另一個或者更多個京華。」

  「從哪培養呢?」朱翊鈞有點發懵:「大明也就一個京華。」

  高務實笑道:「這就是剛才臣說要『待會再議』的問題:大明各勛貴之家,以及江南各大世家,都必須遷一支族人去西域實邊。」

  朱翊鈞大吃一驚:「什麼?」

  高務實緩緩重申道:「大明各勛貴之家,以及江南各大世家,都必須遷一支族人去西域實邊。」

  朱翊鈞倒抽一口涼氣,遲疑道:「此舉……茲事體大啊。」

  高務實淡淡地道:「臣今日也是勛貴,也會在族中擇一支遷徙西域。」

  「你這是何必呢?」朱翊鈞雖然也重視西域,但其實在他眼裡,那地方比不毛之地也沒強到哪去,哪裡捨得高務實如此「付出」?當下搖頭道:「勛貴不宜西遷,這……有祖制所限。至於江南大族,朕看倒是可行,也符合曆代規矩。」

  大族實邊,這倒的確是漢人的「歷代規矩」之一。當然,不止實邊,有時候也實京。兩類例子都太多,這裡就不例舉了。

  高務實解釋道:「皇上,若臣不遣族人西遷,江南大族豈能服氣?即便皇上下旨,誰又會認為此中無臣建言?江南大族無非敢怒不敢言罷了,若是因此故意從中作梗,恐怕反倒不美。」

  見高務實堅持,朱翊鈞滿腹憂慮,擔心地問:「你族中有合適人選?」

  「吾家大兄,守祖祠久矣,此番正好做一表率。」

  朱翊鈞回憶了一下錦衣衛報告給他的消息,沉吟道:「你這大兄……似乎只有一名獨子,如今在南疆頗受重用。你說要遷一支族人去西域,難道你這侄兒也要過去?」

  高務實對皇帝知道自家情況並不奇怪,他要是一點也不知道那才奇怪了。不過高務實卻不在意,而是微微一笑:「皇上有所不知,我這大兄在數月之前竟然老來得子,因此倒也無需我那侄兒也跟去西域了。」

  朱翊鈞愕然,但既然高務實這麼說了,他也不好再說什麼。畢竟他也知道了高家大房在二十多年前曾經和高務實有些齟齬。不過他不知道的是,高務滋雖然老來得子,但這幼子卻是妾室所出,所以高務實才有這番決定。

  還有一個問題,高務實為何堅持要各勛貴、大族「遷徙一支」。因為宗族社會之下,似這等一支族人遠遷萬里之外,那麼不需要遷徙的人一定得要盡力湊足盤纏——大族的「盤纏」可不是說笑的,那都是巨資,是要讓這支族人一到目的地就能橫霸一方的資產。

  通過這樣的手段,一來可以帶去大量漢族人口,二來可以帶去大量財富,這都是穩定西域、發展西域的必備基礎。

  這件事說到這一步,朱翊鈞也不好再反對,於是高務實繼續道:「其次關於工業發展,西域礦產資源豐富,如鐵礦、銅礦等。臣如前議,提議在這些地區建立官營或民營的冶煉工坊,引進先進的冶煉技術,提高金屬產量和質量。此外,發展紡織、陶瓷等手工業,利用當地原料優勢,生產獨具特色的商品,滿足市場需求。」

  朱翊鈞點點頭,道:「如你過往所言,工業乃強國之基,不可忽視。至於建立工業之事,你前次已經說過,朕知道。」

  高務實便跳過這個話題,再道:「然後便是金融體系之建設,臣以為明聯儲必須立刻進駐西域各地,為工商業,甚至為大型農場提供信貸支持,幫助商賈、地主融資。同時,要推廣使用貨幣,包括明聯儲小額銀票,以方便交易結算,促進商業活動的規範化。」

  朱翊鈞擺手道:「此事你是行家,你說了就是朕說了。」

  高務實也不推脫,又道:「最後,關於人才培養和引進,臣建議在西域設立各級學校、書院,培養西域本地的商業和工業人才。同時,吸引漢地諸省之優秀工匠和有志商賈去往西域紮根,或者傳授技藝、交流經驗,共同推動工商業之繁榮發展。」

  朱翊鈞沉吟道:「這件事,你那個北洋海貿同盟似可發揮表率作用。」

  高務實笑道:「這是自然,臣義不容辭。」

  ——

  感謝書友「doni」、「元舟」、「雲間望旭朝」、「雲覆月雨」、「書友20221015115522515」、「黑絕」、「klauszx」、「書友20220313092849214」的月票支持,謝謝!

  PS:4600+字,也懶得湊5k了,反正這一部分內容得分上下兩章才寫得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