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章 兵家鼻祖孫子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325章 兵家鼻祖孫子

  在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中,兵家的鼻祖則是孫子。

  孫子的一些軍事觀點和治軍思想,為後世的軍事家傳誦,它是中國軍事史上一份珍貴的歷史遺產。

  他編寫流傳至今的《孫子兵法》被譽為兵學聖典,是我國歷代帝王將相所推崇研讀的軍事經典。

  在這部兵書中,孫武還提出了許多重要的軍事觀點。

  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名言,至今仍為世人經常引用,成了千百年來軍事家的座右銘。

  《孫子兵法》中的軍事理論對後世有很大影響,不僅在國內影響力巨大,在國際上也享有盛譽。

  現在不僅於軍事領域,而且在經濟、體育等方面,都受到了關注和應用。

  「孫武的祖先叫媯(gui)完,被周朝天子冊封為陳國國君。」

  「後來由於陳國內部發生政變,媯完便攜家帶口,逃到齊國,投奔齊桓公。」

  「齊桓公早就聽說陳公子媯完年輕有為,於是任命他負責管理百工之事。」

  「媯完在齊國定居以後,由姓媯改姓田,故他又被稱為田完。」

  「田完的第五世孫田書曾經是齊國大夫,在攻打莒國的戰爭中立下了戰功。」

  「齊景公便把樂安封給了田書,同時還賜孫為姓,以表示對田書的嘉獎。」

  「公元前532年,齊國發生內亂,孫子便離開齊國,到了南方的吳國。」

  「在吳國的都城姑蘇隱居生活,潛心研究兵法。」

  「後來,孫子結識了伍子胥。」

  「在諸侯爭霸中,南方新興的吳國國君闔閭,為圖霸業,欲攻打楚國。」

  「但是,一時難以選出合適的將領。」

  「經過伍子胥七次推薦,吳王便讓伍子胥拜請孫子出山。」

  「公元前506年冬,吳國以孫子、伍子胥為將,出兵伐楚。」

  「孫子採取迂迴奔襲、出奇制勝的戰法,從淮河平原越過大別山,長驅深入楚境千里,重創楚軍。」

  「接著五戰五勝,一舉攻陷楚國國都郢。」

  「伐楚之戰後,楚國元氣大傷,漸漸走向衰落。」

  「而吳國則聲威大振,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吳國不僅成為南方的強國,而且北方的齊、晉等大國也畏懼吳國。」

  嬴政:孫武出生在一個祖輩都精通軍事的世襲貴族家庭里,也難怪能編寫出《孫子兵法》這樣的軍事巨著。

  陳國是春秋時期的一個小國,始封之君是周武王的女婿媯滿。

  媯滿是舜的後代,父親是周武王時負責執掌陶器製作的官員。

  周王朝建立後,建立了數百個諸侯國,以拱衛周王室。

  姜子牙被周武王分封到齊地,媯滿則被周武王分封到了陳地。

  當陳國君位傳至陳桓公時,陳國發生了內亂。

  陳桓公的弟弟殺了兄長陳桓公,篡奪了君位,自立為王,稱陳厲公。

  多年後,陳桓公的兒子又殺死了叔父陳厲公自立為陳莊公。

  陳莊公在位多年,死後由其弟弟接位為陳宣公。

  陳宣公立其長公子禦寇為太子,之後陳宣公的寵妃為他生了一個兒子。

  為討好寵妃,陳宣公廢嫡立庶,殺死了太子禦寇,另立寵妃生的兒子為太子。

  公子媯完是陳厲公的長公子,又是太子禦寇生前的知己好友。

  預感到大禍即將殃及自己,甚至有生命危險,於是媯完決定逃離陳國。

  離開陳國以後要投奔到什麼地方,媯完早就有了打算。

  在爭霸中原的角逐中,齊桓公不計前嫌,重用和自己有一箭之仇的管仲為相。

  君臣同心,勵精圖治,對內整頓朝政,對外尊王攘夷。

  媯完目睹了這一切,於是毅然來到齊國。

  媯完到達齊國後,齊桓公見他儀表堂堂,言談不俗,頗有經天緯地之才。

  而且媯完又是陳國公子,虞舜之後,於是齊桓公打算聘他為客卿。

  媯完謙遜地謝絕了,齊桓公就讓他負責手工製造一事。

  媯完在齊國,講仁守義,辦事得體,表現出很高的道德修養。

  有一次媯完在白天招待齊桓公飲酒,當喝到興頭時,天已經黑下來了。

  齊桓公想要點上燈繼續喝,但媯完以只知道白天侍奉君主飲酒,不知道晚上陪飲為由拒絕了。

  媯完的這種做法,很好的體現了媯完講仁守義。

  用酒來完成禮儀,不能無限度地繼續下去,就是義。

  陪君主飲酒完成禮儀後,便不再使君主過量過度,這就是仁。

  由於媯完出色的工作和絕佳的人品,齊桓公便賜給他一些田莊。

  媯完一則為了隱姓避難,二則為了表示對齊桓公賜封田莊的感激,三則當時陳、田二字的讀音差不多,故以田為姓。

  田完後來娶齊國貴族之女為妻,家世逐漸興旺起來,成為齊國的望族。

  田完的後人田無宇繼承家族尚武遺風,以勇武著稱,力大無窮,受到齊莊公的器重,官至大夫。

  田無宇的兒子田書在齊景公朝官至大夫,後因齊景公賜姓孫氏,改姓名為孫書。

  孫書的兒子孫憑,即孫武的父親,在齊景公朝中為卿。

  田無宇、孫書、孫憑,祖孫三代同在朝中為官,且地位顯赫,權傾一時。

  而孫武就出生於這樣精通軍事的世襲貴族家庭,能有之後的成績也就不足為奇了。

  「由於貴族家庭給孫武提供了優越的學習環境,孫武得以閱讀古代軍事典籍《軍政》,了解黃帝戰勝四帝的作戰經驗以及姜太公的用兵史實。」

  「加上當時戰亂頻繁,兼併激烈,孫武的祖父、父親都是善於帶兵作戰的將領。」

  「於是孫武從小也耳聞目睹了一些戰爭,這對少年孫武的軍事方面的培養起了重要作用。」

  「但孫武生活的齊國,內部矛盾重重,危機四伏。」

  「齊景公初年,左相慶封滅掉了右相崔。」

  「接著四大家族又聯合起來,趕走了慶封。」

  「後來,內亂日甚一日。」

  「齊國王室同四大家族的矛盾,四大家族相互之間爭權奪利的鬥爭,愈演愈烈。」

  「孫武對這種內部鬥爭極其反感,不願糾纏其中,萌發了另謀出路去施展自己才能的念頭。」

  「當時南方的吳國自壽夢稱王以來,聯晉伐楚,國勢強盛,很有新興氣象。」

  「於是,孫武認定吳國是他施展才能和實現抱負的理想之地。」

  「齊景公三十一年,孫武正值18歲的青春年華。」

  「他毅然離開樂安,告別齊國,長途跋涉,投奔吳國。」

  「闔閭即位三年,吳國國內穩定,軍隊精悍,向西進兵征伐楚國的準備工作已經基本完成。」

  「伍子胥向闔閭提出,這樣的長途遠征,一定要有一位深通韜略的軍事家籌劃指揮,方能取勝。」

  「他向吳王闔閭推薦了正在隱居的孫武,向吳王介紹孫武的家世人品和才幹,稱讚孫武是個文能安邦、武能定國的蓋世奇才。」

  「可是,孫武自從來到吳國後一直隱居著書。」

  「吳王連孫武這個名字都不曾聽說,認為一介農夫不會有大作為。」

  「伍子胥反覆推薦,僅一個早上就推薦了七次,最終吳王才答應接見孫武。」

  「孫武帶著剛寫完的《孫子兵法》進見吳王,吳王看完兵法後嘖嘖稱好。」

  「但忽然產生一個念頭,兵法頭頭是道,是否真適合於實際的戰爭呢?」

  「孫武能寫兵法,但從沒有帶兵出戰,又怎樣才能證明他並不只是實際的紙上談兵呢?」

  「吳王想給孫武出個難題,便要求用宮女來演練。」

  「於是,吳王下令將宮中美女180名召到宮後的練兵場,交給孫武去演練。」

  「孫武把180名宮女分為左右兩隊,指定吳王最為寵愛的兩位美姬為左右隊長,讓她們帶領宮女進行操練。」

  「同時指派自己的駕車人和陪乘擔任軍吏,負責執行軍法。」

  「分派已定,孫武站在指揮台上,認真宣講操練要領。」

  「一切行動,都以鼓聲為準。」

  「安排就緒,孫武便擊鼓發令。」

  「然而儘管孫武三令五申,宮女們口中應答,內心卻感到新奇好玩。」

  「她們不聽號令,捧腹大笑,隊形大亂。」

  「孫武執意殺掉了兩位美姬隊長,任命兩隊的排頭充當隊長,繼續練兵。」

  「當孫武再次擊鼓發令時,眾宮女前後左右,進退有度,摸爬滾打,全都合乎規矩,陣形十分齊整。」

  「孫武傳人請闔閭檢閱,闔閭因為失去愛姬,心中不快,於是託辭不來。」

  「孫武便親見闔閭,對斬殺兩位美姬的行為解釋一番。」

  「令行禁止,賞罰分明,這是兵家的常法,為將治軍的通則。」

  「對士卒一定要威嚴,只有這樣,他們才會聽從號令,打仗才能克敵制勝。」

  「聽了孫武的一番解釋,吳王闔閭怒氣消散,便拜孫武為將軍。」

  「通過孫武的嚴格訓練,吳軍的軍事素質有了明顯提高。」

  曹操:我看了那麼多兵書戰策,孫武的《孫子兵法》是最印象深刻的。

  《孫子兵法》是中華歷史上最早的兵書,被譽為兵學聖典。

  《孫子兵法》不僅僅是一本軍事著作,它背後蘊含的思想和理念,對如今的政治和軍事都有非常大的啟發意義,這才是他依然要學習《孫子兵法》的原因。

  比如孫子說,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非善之善者也。

  之所以說百戰百勝不好,是因為如果戰爭的目的就是戰勝對方。

  那我們的視野就會局限在如何贏得戰爭上,而忘記了戰爭的本質是為了避免更多的戰爭。

  戰爭只是一種手段,而不是真正的目的本身。

  春秋時期,吳國軍隊大敗楚軍,占領了楚國都城,孫武也因此一戰成名。

  但《孫子兵法》在春秋時期並不出名,《孫子兵法》是在之後的戰國才開始流傳開來的,並逐漸成為了歷代帝王將相必讀經典,很多歷史名人都對它有極高的評價。

  《孫子兵法》之所以能廣為流傳,影響至今,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歷史上非常多人曾經給它注釋。

  他也如此,由於世人並不掌握孫武的思想本質,所以他寫了註解。

  這些注釋對於後人研究、理解和推廣《孫子兵法》都起到了積極作用。

  但很多人對《孫子兵法》有誤解,以為是一本蘊含了很多奇謀詭計的秘笈,讀了它就可以無往不利。

  但其實《孫子兵法》中講的很多都是淺顯易懂的道理,可能正是因為看起來太簡單了,以至於世人總覺得其中還有什麼秘密沒有被發現。

  但正所謂大道至簡,簡單的道理背後卻蘊含著深刻的智慧。

  「公元前512年,闔閭、伍了胥和孫武,指揮吳軍攻克了楚國的屬國鍾吾國、舒國。」

  「這時闔閭頭腦發熱,想要長驅直入攻克楚國國度。」

  「孫武認為這樣做不妥,便進言勸誡吳王闔閭。」

  「楚軍是天下的一支勁旅,非舒國和鍾吾國可比。」

  「我軍已連滅二國,人疲馬乏,軍資消耗。」

  「不如暫且收兵,蓄精養銳,再等良機。」

  「吳王聽從了孫武的勸告,下令班師回國。」

  「伍子胥也同意孫武的主張,並向吳王獻策。」

  「人馬疲勞,不宜遠征。」

  「不過,我們吳軍也可以設法使楚人疲睏。」

  「於是伍子胥與孫武共同商訂了一套疲睏楚人的計策,即組成三支勁旅輪番襲擾楚國。」

  「當吳國的第一支部隊襲擊楚境的時候,楚國見來勢不小,便全力以赴,派兵迎擊。」

  「待楚軍出動,吳軍便往回撤。」

  「而楚軍返回駐地時,吳國的第二支部隊又攻入了楚境。」

  「如此輪番襲擊,弄得楚國連連應付吳軍,人力物力都被大量耗費,國內虛空,楚人紛紛叛離。」

  「吳國卻從輪番進攻中搶掠不少,在與楚國對峙中完全占據上風。」

  「公元前506年,楚國攻打已經歸附吳國的小國蔡國,吳軍因此有了伐楚的藉口。」

  「闔閭和伍子胥、孫武指揮訓練有素的三萬精兵,乘坐戰船,直趨蔡國與楚國交戰。」

  「楚軍見吳軍來勢兇猛,不得不放棄對蔡國的圍攻。」

  「收縮部隊,調集主力,以漢水為界,加緊設防,抗擊吳軍的進攻。」

  「不料孫武突然改變了沿淮河進軍的路線,放棄戰船,改從陸路進攻,直趨楚國要地。」

  「伍子胥疑惑詢問孫武,吳軍擅長水戰,為何要從陸路進軍。」

  「孫武回應用兵作戰,貴在神速。」

  「應當走別人料想不到的路,以便打它個措手不及。」

  「逆水行舟,速度遲緩,楚軍必然乘機加強防備那就很難破敵了。」

  「伍子胥聽完之後,連連點頭稱讚。」

  「就這樣,孫武在三萬精兵中選擇了強壯敏捷的三千人為前陣,身穿堅甲,手執利器,連連大敗楚軍。」

  「吳軍攻入楚國的國都,楚昭王帶著妹妹倉皇出逃。」

  「孫武以三萬軍隊攻擊楚國的二十萬大軍,獲得全勝,創造了以少勝多的光輝戰例。」

  「然而,越國乘吳軍伐楚之機進攻吳國,秦國又出兵幫助楚國對付吳軍。」

  「這樣,闔閭不得不引兵返吳。」

  「此後,吳又繼續伐楚,楚為免亡國選擇遷都。」

  劉徹:吳國消滅鍾吾國和舒國後,伍子胥提出疲楚誤楚的策略就有《孫子兵法》的思路。

  具體為強而避之、佚而勞之,然後攻其不備出其不意,最後亂而取之。

  伍子胥就是利用疲楚誤楚這一策略,整整騷擾楚國六年。

  用兵本就是詭詐之道,所以能卻假裝不能,準備用兵卻假裝不用。

  靠近敵人卻讓敵人覺得你還遠,遠就讓敵人覺得你已靠近。

  敵人貪利就利益誘惑來取勝,敵人混亂就抓住時機消滅敵人。

  敵人實力雄厚就要戒備做好充足準備,敵人強大就暫時避開,敵人易怒就故意挑逗他。

  敵人小心謹慎就要讓他驕傲,敵人休整好就要讓他們疲勞,團結一致就要離間關係。

  在敵人沒有準備好就去攻擊他,在意想不到的時候和地方攻擊他。

  這就是用兵勝利的道理,是事先不可傳授的。

  其實這是孫武的攻心之術,無論什麼時候、什麼戰場,都可以作為一種思路去使用。

  吳國三萬大軍攻打楚國,就是運用了孫武因糧於敵的計策,這才很快攻入了楚國國都。

  三萬吳軍千里奔襲,食物的獲取在《孫子兵法》作戰篇中闡述了作戰思路。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取用於國,因糧於敵,故軍食可足也。

  善用兵的將領,不多次徵兵,糧草不可多次轉運。

  在戰爭中,取他國的物資作為補充,食用敵人的糧食來維持作戰,故而軍隊糧食足夠了。

  這是一個很實際的作戰思路,這也要取決於兵貴神速,快速出其不意拿下,不然被敵人帶走或燒毀就非常被動了。

  在整個孫武的軍旅生涯中都是在踐行《孫子兵法》,可以說是理論指導實踐,實踐驗證真理。

  「孫武在幫助闔閭西破強楚的同時,計劃征服越國。」

  「公元前496年,越王去世,新即位的越王勾踐年輕,越國國內不大穩定。」

  「闔閭聽說後認為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便不聽孫武等人的勸告,不等準備工作全部就緒,便倉猝出兵,想要擊敗越國。」

  「不料,勾踐整頓隊伍,主動迎戰,兩軍相遇於吳越邊境。」

  「勾踐施展巧計,派死刑犯首先出陣,排成三行。」

  「把劍放在脖子上,一個個陳述表演後,自刎於陣前。」

  「吳國士兵不知那些人是罪犯,既然看得忘了神,傻了眼。」

  「越軍乘機發動衝鋒,吳軍倉皇敗退,闔閶也傷重身亡。」

  「闔閭去世後,由太子夫差繼承王位。」

  「孫武和伍子胥整頓軍備,以輔佐夫差完成報仇雪恥大業。」

  「公元前494年春天,勾踐調集軍隊從水上向吳國進發,夫差率十萬精兵迎戰。」

  「在孫武、伍子胥的策劃下,吳軍連夜布置了許多詐兵。」

  「分為兩翼,高舉火把,只見在黑暗的夜幕中火光連成一片。」

  「迅速向越軍陣地移動,殺聲震天。」

  「越軍驚恐萬狀,軍心動搖。」

  「吳軍乘勢進攻,大敗越軍。」

  「勾踐在吳軍的追擊下帶著五千名甲士跑到會稽山上的一個小城中憑險抵抗,由於吳軍團團包圍,勾踐只得向吳王夫差屈辱求和。」

  「夫差不聽伍子胥勸阻,同意了勾踐的求和要求。」

  「吳國的爭霸活動在南方地區取得勝利後,便向北方中原地區逼進。」

  「公元前485年,夫差聯合魯國,大敗齊軍。」

  「公元前482年,夫差又率領數萬精兵,與晉、魯等諸侯國君會盟。」

  「吳王夫差在這次盟會上,以強大的軍事力量為後盾,爭得霸主的地位。」

  「孫武雖沒有直接參加攻齊取勝、與晉爭霸兩事。」

  「但在此之前孫武精心訓練軍隊和制定軍事謀略,對夫差建立霸業有不可抹煞的巨大貢獻。」

  李世民:吳王夫差取得一點成績就飄飄然,最後落得被越王勾踐報仇雪恨的悲慘下場。

  吳王夫差在盟會上,以強大的軍事力量為後盾,爭得霸主的地位。

  隨著吳國霸業的蒸蒸日上,夫差漸漸自以為是。

  不再像以前那樣勵精圖治,對孫武、伍子胥這些功臣不再那麼重視,反而重用奸臣。

  越王勾踐為了消沉吳王鬥志、迷惑夫差,達到滅吳目的。

  一方面自己親侍吳王,臥薪償膽,一方面選美女西施入吳。

  西施入吳後,夫差大興土木,日日飲酒,夜夜笙歌,沉醉於酒色之中。

  孫武和伍子胥看得很清楚,勾踐被迫求和,一定還會想辦法報復回來。

  故必須徹底滅掉越國,絕不能姑息養奸,留下後患。

  但吳王夫差聽了奸臣的挑拔,不理睬孫武、伍子胥的苦諫。

  由於伍子胥一再進諫,夫差大怒,製造藉口逼其自盡。

  甚至命人將伍子胥的屍體裝在一隻皮袋裡,扔到江中,不給安葬。

  伍子胥的死,給了孫武一個沉重的打擊。

  孫武的心完全冷了,他意識到吳國已經不可救藥。

  孫武深知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於是便悄然歸隱深山。

  孫武根據自己訓練軍隊、指揮作戰的經驗,修訂《孫子兵法》,使其更臻完善。

  《孫子兵法》能說的實在太多,對後世的影響很大。

  《孫子兵法》在激勵士兵上的思路讓他想起商鞅變法的軍功制,白起和韓信的用兵思路也能在《孫子兵法》中找到痕跡。

  雖然是一部兵書,但從古至今影響了方方面面,到如今這樣的思路仍然有用,是一部充滿智慧的書籍。

  「孫武的一生,除了其赫赫戰功以外,更主要的是他給後人留下了珍貴的《孫子兵法》。」

  「這短短的13篇5000字,體現了孫武完整的軍事思想。」

  「孫武的軍事思想,具有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觀點。」

  「他強調戰爭的勝負不取決於鬼神,而是與政治清明、經濟發展、外交努力、軍事實力、自然條件諸因素有聯繫。」

  「預測戰爭勝負主要就是分析以上這些條件如何,體現了他樸素的唯物論觀點。」

  「孫武不僅相信世界是客觀存在的,而且認為世界上的事物都在不停地運動變化著。」

  「強調在戰爭中應積極創造條件,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促成對立面向有利於自己的方向轉化,表現了孫武活躍的辯證思維。」

  「正是因為孫武在軍事科學這門具體科學中,概括和總結出了異常豐富全面的哲學道理。」

  「因此確立了孫武在春秋末期思想界中與孔子、老子的並列地位,被並稱為春秋末期思想界上空的三顆明亮的星體。」

  「孫武的軍事理論中並非沒有缺點和錯誤,但遠遠超出了同時代的兵法著作。」

  「他以其卓越的見識深深影響了後世,受到古今中外軍事家的廣泛推崇。」

  「孫武的許多主張都古今通用,例如主張慎戰,在《孫子兵法》中開宗明義的指出。」

  「戰爭是國家的大事,關係到人民的生死,社稷的存亡,是不可不慎重研究悉心考慮的。」

  「孫武又警告國君不可因憤怒而興兵,將帥也不可因惱火而交戰,一定要瞻前顧後,以國家利益為尺度作出決策。」

  「例如,孫武提出了知彼知己、百戰不殆這個著名論斷。」

  「認為一定要對自己的實力和對方的情況了如指掌,隨時隨地掌握對方的動態變化,採取相應的應變措施,才能取得戰爭的勝利。」

  「例如,孫武又提出了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的主張。」

  「認為不管敵我總體力量對比的強弱如何,一定要創造機會。」

  「造成我軍在局部兵力上的優勢,以十攻一,以眾擊寡,全殲敵方。」

  「這些光輝的軍事思想和軍事論斷都倍受軍事家們的推崇,孫武被古今中外的軍事家一致尊崇為兵家之祖。」

  朱棣:孫武的戰績雖然寥寥無幾,但憑藉流傳千古的《孫子兵法》,足以讓他配得上兵聖二字。

  孫武相關的戰績在《史記》中僅僅只有兩句話,卒以為將和孫子與有力焉。

  不難看出,孫武在戰役中肯定不是統帥。

  而僅僅是個參與者,要麼是部將要麼是謀臣。

  如此一來,難免給人盛名之下其實難副的感覺。

  孫武有不世之才,但吳王闔閭沒有讓孫武擔任統帥。

  原因也很簡單,一是闔閭本身雄才大略,完全具備擔任統帥的能力,不需要假手他人。

  二是孫武在見吳王闔閭之前名不見經傳,吳宮教戰表現的再好,也不能代替實戰。

  闔閭身為一國之君,自然不敢輕易拿事關國家命運前途的戰役來冒險。

  儘管孫武戰績平平,但他認為有兩個原因讓孫武配得上兵聖二字。

  第一,孫武對人性具有極其深刻的了解,並且能夠了無痕跡的利用對人性的操控來達到目的。

  孫武橫空出世的第一個場景,同時也是流傳最廣的事跡,就是吳宮教戰。

  即用吳王闔閭王宮內的妃嬪、侍女來演練陣型,孫武的表現堪稱一絕。

  吳宮教戰,表面上看是吳王闔閭的一次考查。

  而實際上對於孫武來說,完全是精心策劃的一場戰役。

  戰役地點在吳宮,戰役目的是讓吳王闔閭心悅誠服,戰役雙方則是孫武和吳王。

  不難看出,吳王既擁有主場作戰的優勢。

  且闔閭本身就是雄才大略的一代梟雄,位高權重,有居高臨下之勢。

  但是,在孫武輕描淡寫的布置之下,最終一敗塗地。

  首先,孫武把傾注了自己全部心血與智慧的兵法獻給闔閭,取得先聲奪人之勢。

  緊接著,面對闔閭近乎戲耍的驗證企圖。

  孫武乾脆利落的答應下來,從而把闔閭引入自己的套中。

  然後,孫武在沒有引起闔閭警覺的情況之下,讓兩位寵妃擔任隊長。

  最後,用殺死闔閭寵妃的方式來震懾闔閭,展露出自身的能力,同時以闔閭的反應來評測對方是否是值得效命的英明之主。

  相信以孫武之能,拜見吳王之前肯定早已做足了功課,摸透了其秉性。

  故而大膽設局,將精明過人的闔閭玩弄於鼓掌之間,可謂牛刀小試。

  第二,孫武對戰爭認識之深刻,無人能及。

  漫長的中華文明史同時也可以說是一部戰爭史,湧現出了許許多多的名將。

  他們在戰場上所向披靡,風頭一時無兩。

  然而,其中的絕大多數,屬於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狀態,打勝仗靠的是經驗和運氣。

  孫武之所以出類拔萃,是因為在《孫子兵法》中展現出對戰爭的殘酷性和與國家綜合實力的關係,以及戰爭的深度有著異乎尋常的深刻認識。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放眼歷朝歷代,能夠把戰略戰術詮釋的如此深刻全面的,唯有《孫子兵法》。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