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8章 書聖王羲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338章 書聖王羲之

  要問中華歷史上書法成就最高之人,那自然是書聖王羲之。

  一提起王羲之,自然想到的就是他那篇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

  王羲之是中國書法史上古今第一的書聖,他的書法藝術達到了冠絕古今的水平。

  其實王羲之的書法不僅作用於書法上,在整個漢字史與文化史上也是關鍵的一步。

  在王羲之之前,中國書法與漢字書寫一直是在摸索狀態,一直在尋找漢字的最佳書寫方式。

  篆書,隸書,草書,楷書,對於書寫都有各自的缺點。

  這個時候,王羲之登台了。

  他的書法化繁為簡,平易近人,內秀外美,正是中國人尋找的那種通用書寫方式。

  從此以後,中國文字的書寫找到了公認的審美理念。

  直到今天,王羲之式的書寫依然是最符合大多數人審美,也最被文化藝術階層認可的書寫方式。

  可以說,自從王羲之後,這一流派延續下來的審美也成了中國書法的主流審美。

  「王羲之出生於著名的琅邪王氏,在當時屬於頂級門閥士族。」

  「他是西漢名臣王吉的十世孫,曾祖父王覽是西晉光祿大夫。」

  「祖父王正是西晉尚書郎,奶奶是晉元帝姨母。」

  「他的父親王曠是東晉太守,伯父王導是東晉開國功臣。」

  「叔父王敦是東晉宰相,岳父郗鑒是東晉太尉。」

  「所以,王羲之的出身不是一般的名門,而是在東晉與司馬一族共天下的頂級名門。」

  「王羲之的書法,啟蒙期即獲得父親和叔父的親自指導。」

  「更從伯父手裡獲得書法大家的真跡《宣示表》,從叔父手裡獲得名家的真跡《七月廿六日帖》,此外童年時又得名家的親傳。」

  「王羲之的書法是真正贏在起跑線的,他成為書聖的原因,本來就有著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優越條件。」

  「童年的王羲之本來天性活潑,只是隨著後來的種種變故,他才變成了一個寡言少語的人。」

  「第一個變故,來源於南渡。」

  「琅邪王氏的南渡,是在後匪橫行的國度里舉家遷徒。」

  「在南渡路上,王羲之第一次因為匪禍受驚發了癲癇病。」

  「由於家族沒有癲癇遺傳,所以史書和資料一般認為王羲之是受了驚嚇。」

  「第二個變故,來源於父親王曠之死。」

  「公元310年,王曠率三萬軍與劉聰戰於上黨,全軍覆沒。」

  「奇怪的是,王曠從此下落不明。」

  「失去父親的打擊,才是王羲之說話遲鈍的主要原因。」

  「因為,這一年他才七歲,幼年喪父這樣的人生大不幸被他遇上了。」

  「第三個變故,來源於詣台待罪。」

  「公元322年,王羲之的叔父以清君側的名義從武昌起兵造反,於是朝中有盡誅王氏之議。」

  「在朝的伯父王導為了表示忠君,也為了表示在京王氏一千多口人的清白。」

  「每日率領王家未成家的成年男子一起去皇室大門前跪伏請罪,等候發落。」

  「王羲之這年已經成年,也在請罪人群之中。」

  「寒風之中長跪,待罪的生死未卜,世人的鄙夷和冷眼,給了王羲之又一次人生打擊。」

  「這次瀕臨死亡的變故,給王羲之帶來最沉重的性格影響。」

  「後來,王羲之多次推辭在京任職的徵召,大概都來源於這次變故帶來的心理陰影。」

  蘇軾:少年的王羲之沉默寡言,後面之所以能夠打開心扉,離不開他人的鼓勵重視。

  魏晉南北朝是美男輩出的時代,歷史上第一美男子潘安就是那個時代的。

  那時的才子不只長得帥,同時在文學等諸多方面也有兩把刷子,王羲之正是如此。

  王羲之的父親早在西晉時期就看出中原地區的戰亂苗頭,一早帶著王氏家族南渡,以避將來的五胡之亂。

  王父不僅為一家著想,也為整個晉王朝著想。

  早在西晉王朝在北方撐不住的時候,王父就提議司馬皇室遷到江淮以南去,在南方安置晉政權。

  然而,這麼優秀的人傑,到王羲之這裡,似乎有中斷的苗頭。

  這是由於小時候的王羲之不善言辭,人們都不看好他。

  這在以清談為風尚的東晉,想要進入上層貴族圈子,恐怕是不行的。

  對於這樣言語笨拙的小孩,最好的教育辦法是積極的心理暗示。

  王羲之十三歲那年,有一回去拜訪東晉的一位名士。

  名士覺得王羲之還是有才華的,只是沒有被發掘出來,決定試一試。

  當時東晉有一道很名貴的菜牛心炙,牛心做的,一般人吃不到。

  宴會上,名士當著各位賓客的面,要人將牛心炙割了一份端給王羲之。

  在場的人目瞪口呆,王羲之更是受寵若驚。

  這事在當時傳開了,大家紛紛認為,能吃到名士的牛心炙,說明王羲之有前途。

  於是,王羲之就出名了,聞名於天下。

  成年之後的王羲之說話條理清楚,理由充足,以性格剛直著稱於世。

  再加上王羲之又得到操持東晉權柄的叔父和伯父的器重,王羲之很快就名滿天下了。

  一個人成才與否,與周邊人對待他的態度有極大的關係。

  名士帶動身邊的人重視王羲之,等於給了王羲之一個積極開放的成長環境。

  所以說,在公開場合給孩子尊敬和榮耀,是極其重要的。

  對王羲之而言,這一份牛心炙,掃除了他心中的陰霾,讓他從此看得起自己。

  王羲之後來東床坦腹的坦然,或許也跟這份牛心炙的影響分不開。

  「大約二十三歲時,王羲之出仕,為秘書郎。」

  「大約二十七歲時,伯父王導出於政治需要,需要結交郗鑒以對抗政敵庾亮。」

  「而郗鑒當然樂見其成,最好的辦法就是聯姻,於是選婿。」

  「選來選去,郗鑒偏偏選了以東床坦腹的隨便態度來應付郗家鄭重其事擇婿的王羲之。」

  「別的子弟都拘謹,就王羲之不當回事。」

  「其實這正是王羲之雅量高致的地方,身出名門,卻又不汲汲於名利。」

  「這個擇婿過程,後世一直傳為佳話,以致於東床快婿後來發展為成語。」

  「公元334年,庾亮地位攀升,移鎮武昌。」

  「王羲之應庾亮徵辟,入征西將軍府任參軍。」

  「公元338年,東晉王朝形成由王導、郗鑒、庾亮共同主政的局面。」

  「王導為太傅,主持中樞。」

  「郗鑒鎮京口,挾持下游。」

  「庾亮鎮武昌,控御上游。」

  「這樣三權交攻,互相牽制,有利於實力虛弱的司馬氏皇室。」

  「悲催的是,這樣的情況下,王羲之處在了三權交攻的政治漩渦中。」

  「他是王導的侄子,又是郗鑒的女婿,又是庾亮的部下。」

  「直至340年三巨頭相繼去世,這種情況才得到緩解。」

  「之前,王羲之一直處在三權交攻的極限拉扯之中。」

  「這也對王羲之的人格形成有極深的影響,壓抑和磨難對於他的藝術思維是有深切的影響的。」

  「因為書法藝術的節奏就像生活,沒有濃墨重彩,就襯托不出雲淡風輕。」

  「只有這樣,人們才會有情緒需要表達,才會有書法藝術表達時的粗細和濃淡。」

  「也正是這個原因,就是在這一段時期和以後的一段時期,王羲之才書法大成。」

  「由此可見,書法家的藝術成就是需要經歷過生活打磨的。」

  「晉康帝建元年間,王羲之書名大盛。」

  「最後到了朝野爭相效仿的地步,以至於庾氏子弟也舍家法而效之。」

  𝔰𝔱𝔬55.𝔠𝔬𝔪

  「時任荊州刺史的庾翼,書名本在王羲之之上。」

  「當他得知這個消息之後,大為不滿。」

  「斥責家門弟子效法王羲之的舉動,甚至場言要跟王羲之比個高低。」

  「只不過,不久後庾翼就去世了,這個願望最終沒有實現。」

  「此後王羲之終於獲得了外放的委派,他一直在努力外派。」

  「詣台待罪給他帶來的心理影響是終身的,只有遠離政局中心,才會使他心理上獲得安全感。」

  杜甫:從東床快婿的故事中,可以直接感受到當時王羲之率真的個性,這對他之後的書法成就影響深遠。

  郗鑒在建康時聽說琅邪王氏的子弟都很英俊,就派門生送信給王導,想在琅邪王氏家族中挑選女婿。

  於是,王導讓送信的門生去自家的東廂房隨便選擇,看中誰就選誰。

  門生回去之後,就對郗鑒稟報了東廂房的選婿場景。

  王家的年輕人都很值得稱讚,他們聽說來選女婿,都仔細打扮了一番,竭力保持莊重。

  只有一個青年在東邊的床上露出肚皮看書,唯獨他神色自若,好像漠不關心似的。

  郗鑒聽完之後,當即就認定此人是好女婿。

  郗鑒打聽這個青年是誰,原來是王羲之,隨後就把女兒嫁給了他。

  王羲之在迎娶了郗氏夫人之後,其藝術才華得到了顯著的提高,其主要原因是因為王羲之從一個較為壓抑的環境中得以解放出來。

  並且郗氏夫人也是擅長書法之人,對王羲之的書法創作有所幫助。

  書聖王羲之的一生,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美好。

  雖說出身於世家大族,但是正因為如此,王羲之才見到了更多的黑暗。

  王羲之的少年時光以及青年時光都是壓抑的,父親莫名消失的那個時候,書法對他來講更是一個解壓方式。

  但是,在成為東床快婿之後。

  王羲之的壓力得以釋放,這時候的書法更成為了他抒發情感的工具。

  或許,正因為如此,慢慢的,王羲之將書法融入了更多自己的感情,日常生活的喜怒哀樂,這一切的一切的都可以通過書法來進行表達。

  王羲之的書法成熟期是在他四十歲之後,而真正的巔峰期則是在其五十歲之後。

  有人說,書法的技法風格只是它的外表,書法的精神才是它的靈魂。

  而對於王羲之的書法來講,個性的抒發和自由的表達是王羲之書法的靈魂所在。

  「公元353年春,王羲之召集了築室東土的名士。」

  「如謝安、郗曇、陳綽、孫統、許詢、支遁、謝勝、徐豐之,及家族子弟四十一人。」

  「在山陰的蘭亭舉行了一次雅集,這就是東晉時期有名的蘭亭之會。」

  「這是一次借三月初三在水邊洗去污穢的古老風俗,邀集親朋相聚的盛會。」

  「這當然屬於王羲之雲淡風輕的時光,這與他之前生命中的糾結相互映照。」

  「當然,也就是這次盛會,誕生了中國書法史上最知名的書法作品《蘭亭集序》。」

  「據歷史記載,蘭亭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

  「當時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眾人列坐曲水之旁,作流觴曲水的詩歌遊戲。」

  「那一天,有二十六人賦有詩作,有十人不能作詩,罰酒各三斗。」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記載的正是這日的盛況。」

  「《蘭亭集序》的書法,也被後人稱為天下第一行書。」

  「當然,王羲之的書法成就遠不止於《蘭亭集序》,他還有太多的經典作品。」

  「王羲之晚年生活的重要內容是服食,指服食藥物來養生。」

  「道教經典認為,世間和非世間的某些藥物,人吃了可以延年益壽。」

  「道士在這種信念的驅動下,在實踐中逐漸積累起一套服食長生藥的方術,即為服食術。」

  「魏晉時期,有的名士不僅自己服食,還大力倡導服食五石散。」

  「儘管所謂的五石散配方各不相同,但其藥性基本上都是燥熱。」

  「服食之後使人全身發熱,並產生一種迷幻的短期效應,這實際上是一種慢性中毒。」

  「也正是這個原因,魏晉名士中有很多坦胸露腹的描寫,其實是在發散藥性。」

  「王羲之所謂的服食,其實就是服用五石散這一類藥物。」

  「王羲之欲求長生和生理的快感而服食,然而服藥後行散發熱的快感並不能持久。」

  「相反,種種負作用引發的病痛時時纏繞著他,又使他更加依賴服食來解救。」

  「久而久之,惡性循環,最終到了無法自拔的地步。」

  「公元361年,王羲之病逝,享年五十九歲。」

  李世民:王羲之之所以能夠被尊為書聖,除了他絕佳的書法以外,最重要的是開啟了中華書法的新大門。

  翩若驚鴻,婉若游龍,這是世人對王羲之的字的評價。

  王羲之創造出了一種最能符合中國人審美觀的書法美——文質彬彬,盡善盡美。

  王羲之在繼承了前人書法大家的經驗上,融會貫通,推陳出新,創作了全新的書法。

  同時又使得書法既可以表達文人雅士的高雅情趣,又能夠呈現出日常生活中的悲歡之情。

  比如在王羲之的傳世作品《蘭亭序》中,他除了可以品味雄秀又自然的書法,還可以感受王羲之死生亦大矣的內心感慨。

  世人常說,字如其人,書如其人。

  王羲之個性率真,擁有獨立人格與自由人格。

  更重要的是,他懷有仁者的情懷,愛國愛民。

  在黑暗的官場中,他為政勤勉,事必躬親。

  他也有著超脫的心境,但卻對百姓始終關懷。

  正因為仁者的情懷,王羲之的書法成為了中和之美的典範。

  王羲之的書法既表現以老莊哲學為基礎的淡泊,又表現以儒家的中庸之道為基礎的中和。

  總的來說,王羲之的風骨和真性情在當時是一股清流。

  也正是因為其俊逸的人格和高度的仁者情懷,才造就了王羲之書法飄逸灑脫的風格。

  剛和柔,古和今,這兩個看似矛盾的特質在王羲之書法中是對立而統一的。

  正是由於剛柔並濟調和古今,使得王羲之書法能夠在眾多書家中脫穎而出,引領書法的潮流,並且成為書法史上的里程碑。

  在書法史上,晉人尚韻,唐人尚法。

  而王羲之書法正好是晉人之韻的絕佳代表,他的書法處處合乎法度,在激揚的同時又韻味無窮。

  因為這時的王羲之心氣平和,所以他的書法並不激烈張揚,卻能夠使得觀賞者感受到一種耐人尋味的意韻。

  這種韻味,恰好是儒家所推崇的溫潤如玉的儒家君子品格在書法上的反映。

  儒家強調知行合一,觀其言而察其行,合乎中庸之道的君子,其風格當然是文質彬彬的。

  書法常常是一個人的思想境界在藝術上的反映,如果在為人處世上沒有君子之風,不理解中庸之道的精髓,王羲之就很難在書法中踐行這樣的原則。

  儒家人格的審美標準,代表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最高標準。

  而王羲之的書法,正是有著這樣的一種中庸而又優雅的儒家君子之風。

  王羲之的書法不僅能夠調和文雅和質樸,而且能在這種平衡之中締造出如沐春風的意境。

  成為中國書法美學上最高的品格,成為歷代文人藝術的典範。

  這正是儒家式的君子之風和中庸之道的精神內涵和藝術魅力所在,也難怪王羲之被尊為書聖。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