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9章 史聖司馬遷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339章 史聖司馬遷

  隨著蘇晨公布一位位聖人,各朝各代的老百姓無不欽佩萬分。

  孟子、杜甫、蘇軾、關羽、王羲之,這些都是耳熟能詳的大人物。

  他們在自己的領域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稱之為聖人並不為過。

  此時此刻,來自不同時代的一些人瞬間期待起來。

  他們自然也希望榜上有名,成為那名垂千古的聖賢。

  他們也相信憑藉自己的才華,在自己所處的領域,是有機會成聖流芳百世的。

  「公元前145年,西漢時期,司馬遷降生在陝西省韓城縣。」

  「韓城縣北邊不遠的地方有個龍門山,俗話中鯉魚跳龍門中的龍門就指這個地方。」

  「司馬遷從小喜歡龍門山,因此常自稱是龍門人。」

  「那時,後世人們眼中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劉徹還是個十二三歲的少年。」

  「後來,他在位五十多年,司馬遷一輩子,就活在他的時代。」

  「說起來,這個時代非比尋常。」

  「一是富庶,官府倉庫里的錢多得用不完,穿錢的繩子都爛了。」

  「而米也因為吃不完,而在倉庫里發了霉。」

  「二是強盛,經歷了與匈奴的戰爭和張騫出使西域,大漢已成為世界上頭等強盛的國家。」

  「三是文明,朝廷鼓勵人們蔵書讀書,一時學者頻出,文化鼎盛。」

  「那是個大時代,造就了大國臣民的寬闊胸懷和遠大眼光。」

  「司馬遷生逢其時,正適合立一番豐功偉業。」

  「十歲以前,司馬遷生活在家鄉。」

  「他割過草,放過牛,種過田,在山上和小夥伴瘋跑過,也在村頭聽過農民的故事。」

  「如果非要說和一般鄉下孩子有什麼不同,那就是他接受了家傳的基礎教育。」

  「最顯著的成果,便是他十歲就可以誦讀古文。」

  「十歲後,司馬遷去了京城。」

  「他的父親司馬談是當時的太史令,專門負責記錄歷史事件的史官。」

  「耳濡目染,司馬遷很早就喜歡歷史,也希望自己能像父親一樣,做一個史官。」

  「為此,他十年寒窗,刻苦讀書,拼命充實自己。」

  「隨著知識的增多,眼界的開闊,司馬遷開始不滿足於呆在京城了。」

  「二十歲那年,司馬遷的父親給了他一輛馬車,讓他去各處走走,四處遊歷一番。」

  「從長安出來,司馬遷先向東來到江淮一帶。」

  「在這裡,他傾聽了陳勝吳廣、項羽等人的起義故事,為他們的英雄氣魄所感動。」

  「繼續向南,他一路採訪了大禹治水的故事,傾聽屈原雖九死其猶未悔的抗爭。」

  「接著北上齊魯,憑弔孔子的遺蹟,看孔子的後人仍然遵照他設定的禮的方式生活。」

  「漫長的旅程,艱難的行走,忍飢挨餓。」

  「很多時候,陪伴司馬遷的只有一匹瘦馬,一車竹簡,山間的清風,天上的星辰。」

  「司馬遷坦然接受了,甚至有些興致勃勃。」

  「因為他知道,自己不是去遊山玩水。」

  「而是借遊歷完成對歷史的探索,為即將開始的偉大事業做準備。」

  「就這樣,幾年的時間,他增長了見識,儲備了許多寶貴的資料,為以後寫《史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李世民:《史記》之所以能有如此高的評價,不僅因為它的歷史價值,更因為司馬遷在寫史過程中的高尚情操。

  在《史記》中,司馬遷不僅梳理了從軒轅黃帝到西漢時代的歷史發展脈絡,更巧妙地穿插了眾多的人物傳記、國家的興衰歷程和歷史事件。

  司馬遷精心設計的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等篇章結構,構建出了一個既宏大又細緻的歷史體系。

  這樣的布局,使後人既能把握歷史的整體架構,又能深入到歷史的每一個角落,去體會那些生動鮮活的人物和事件。

  正如司馬遷自己所言,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這樣的追求,使得《史記》不僅僅是一部簡單的歷史記錄,更是一部深刻反映人與歷史關係的哲學巨著。

  司馬遷寫《史記》的目的,並不僅僅是為了完成父親的遺願,更是出於對歷史的熱愛。

  以博大的胸懷和高遠的視野,將中國古代的歷史進行了全面的總結。

  這部巨著不僅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更是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司馬遷的筆下,不僅有帝王將相的興衰沉浮,更有平民百姓的生活圖景。

  不僅有朝代更替的宏大敘事,更有文化思想的細膩描繪。

  《史記》中的每一句話,每一個故事,都凝聚著司馬遷對歷史的深刻理解和對人性的深刻洞察。

  世人讀的不僅僅是一段段塵封的歷史,更是世代的經驗與教訓。

  《史記》不僅是一部歷史書,更是司馬遷對上古幾千年人類發展史的梳理。

  在《史記》裡面,他看到了堯舜禹的禪讓之德,看到了夏桀商紂的暴虐之行,看到了春秋戰國的紛爭之亂,也看到了秦皇漢武的雄才大略。

  從遠古時代的部落紛爭到春秋戰國的群雄逐鹿,再到秦漢的統一大業。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每一個時代都有其獨特的面貌。

  「司馬遷遊歷歸來就做了官,很快做到了郎中。」

  「郎中差不多相當於皇帝的侍從,因為近身伺候皇帝,非常有機會升遷。」

  「年輕的司馬遷人生有了太多可能,前途一片光明。」

  「不過,司馬遷顯然未忘初心。」

  「那時,漢武帝希望當神仙,追求長生不老,經常到各處去祭神。」

  「作為郎中,司馬遷也要跟著到處去,這倒是正合了司馬遷的意。」

  「因為他可以藉此觀察各地的風土人情,搜集當地流傳的名人事跡。」

  「比如,他就曾經在隨漢武帝到西北時,順帶採訪了軒轅皇帝的事跡。」

  「這樣簡單而快樂的日子沒過多久,司馬遷受到了他人生中第一次重大打擊,他的父親司馬談病倒了。」

  「要說司馬季談之所以病倒,是因為漢武帝要到泰山封禪,卻沒帶上他。」

  「在司馬談心中,封禪是歷史性的重大儀式。」

  「自己作為太史令,有記錄的職責。」

  「漢武帝不帶自己,不僅使自己無法盡職責,人格也受到了侮辱。」

  「急怒之下,一病不起。」

  「匆匆趕到自己病榻前的司馬遷,看到垂危的父親淚流滿面。」

  「父親顫抖著拉住司馬遷的手,用盡最後一點力氣,叮囑他一定要繼續他未完的寫史計劃。」

  「如果司馬遷能完成他的期望,並揚名於後世。」

  「從個人角度,算是對自己盡了孝。」

  「而站在文化的立場上,則是繼孔子之後,延續了歷史文化。」

  「父親的臨終遺言,在司馬遷心中埋下了一顆堅實的種子,那就是一定要寫出一部延續經學的史書。」

  「這顆種子成為他日後遭遇一生中最大的災難時,還能苟活於世的唯一力量。」

  「此後,悲痛萬分的司馬遷擦乾眼淚,風塵僕僕地奔向泰山,去追趕祭天的大隊人馬。」

  「為父守孝三年期滿後,司馬遷子承父業,做了太史令。」

  「對此,司馬遷是欣喜的。」

  「因為這意味著國家藏書館對他開放了,他查閱資料更加方便。」

  「於是,他除了必要的工作,謝絕了一切不必要的應酬,一心撲在搜集整理資料上。」

  「他的書房裡堆滿了各種簡冊,他一面從浩如煙海的舊資料里不停篩選,一面整理自己從各地搜集來的新資料。」

  「他不停地翻閱,不停地書寫,夜以繼日,朝著自己的目標一步步邁進。」

  「整整四年,司馬遷將浩繁的歷史資料理出了頭緒,他選擇在第五年正式動手編寫史書。」

  「這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對此,他帶著一種宗教式的虔誠。」

  「漢武帝還是像以前一樣敬鬼神,還是經常巡禮名山聖地。」

  「司馬遷也一直隨行,但這並不影響司馬遷寫作。」

  「相反,因為接近各種歷史遺蹟,可以探訪地方遺老,他的寫作更加充實活潑。」

  蘇軾:如果不是剛巧在那一年進入郎中令,司馬遷的一生也許會完全不同。

  縱觀司馬遷的一生,有兩個人對司馬遷產生了至關重要的影響。

  第一個人,飛將軍李廣的兒子李敢,剛巧在這一年擔任郎中令。

  其實就在一年前,郎中令還是李廣。

  但這位命運多舛的老將,因為不願意面對獄吏而自殺。

  李敢才接替了父親的職務,但只做了一年郎中令。

  𝘀𝘁𝗼𝟱𝟱.𝗰𝗼𝗺

  李敢因為父親之死而怨恨大將軍衛青,所以擊傷了衛青。

  衛青不想把事情鬧大,隱瞞了這件事。

  但衛青的外甥,年輕氣盛的霍去病反應激烈得多。

  一次甘泉宮打獵時,一箭把李敢射死。

  霍去病此時是漢武帝面前最大的紅人,這件事當然只好不了了之。

  漢武帝對外宣稱,李敢是被鹿角撞死的。

  可以想像,這件事在郎中令整個部門裡,引起怎樣的議論。

  正是由於李敢的死,司馬遷才順利接替郎中令的職位。

  第兩個人,自然就是漢武帝了。

  漢武帝生了一場很重的病,使用了各種療法和巫術,都沒有效果。

  最後,只好乞靈於神君。

  神君是一個長陵女子,難產而死,後來就成了神。

  因為響應民間祈求極其靈驗,所以影響越來越大。

  漢武帝派人向神君詢問自己的病因,神君答覆天子不用擔心自己的病情,等病稍微好一點,可以相會於甘泉宮。

  關於這個神君,他從一部出自漢代方士之手的史料中有所了解。

  霍去病年輕的時候就崇拜神君,於是有一天神君主動來找霍去病。

  潔身自好的霍去病拒絕了,後來霍去病病危,漢武帝親自去找神君求情。

  神君則答覆霍將軍先天不足,之前之所以找他,是想為他補補身體,當時他既然拒絕了,現在就無可奈何了。

  這個故事當然不是真的,但至少說明,方士樂於把神君描述成一個什麼樣的形象。

  所以神君要和漢武帝相會於甘泉宮,似乎也就有了一些曖昧的意思。

  漢武帝與神君相會,也是極其秘密的事,外界根本不可能知道。

  但是司馬遷在史書里,卻對漢武帝如何在甘泉宮裡召喚神君,神君出現時只聞其聲不見其人,有詳細的描寫。

  漢武帝在身體狀況極其不佳,舉行最隱秘的巫術儀式的時候,把司馬遷帶在身邊。

  可見司馬遷一進郎中令,就很得漢武帝賞識,成了皇帝最信任的郎官。

  「如果一直按照這個軌跡發展下去,司馬遷會有一個安靜而不寂寞的中年。」

  「可是,意外隨時會出現。」

  「一件原本和他毫無關係的事件,給他帶來了滅頂之災,幾乎斷送了他生命。」

  「漢武帝對匈奴用兵,派李廣利為將軍,李陵負責後勤。」

  「李廣利是個草包,智勇雙全的李陵不甘心當他的副手。」

  「於是,自請帶5000步兵攻擊匈奴單于,分散匈奴的兵力,以配合李廣利的主力軍,達到牽制匈奴的目的。」

  「結果,由於漢武帝派給李陵的副手,上奏書引起了漢武帝誤會。」

  「漢武帝意氣用事,撤銷了所有的後援部署,李陵成了孤軍深入。」

  「李陵帶領5000步兵遭遇了匈奴單于3萬騎兵,轉戰千里,拼死作戰,斬敵數千人。」

  「戰到最後,箭全部用完,仍然等不來一兵一卒的救援,李陵無奈投降。」

  「李陵投降的消息傳回都城,漢武帝怒氣衝天。」

  「朝中大臣也是一片指責之聲,罵李陵丟了大漢民族的氣節。」

  「當漢武帝問到司馬遷對這件事的看法時,作為一個正直的史官,司馬遷忍不住替李陵說了幾句話。」

  「其實,司馬遷和李陵私下並沒什麼交往。」

  「他之所以甘冒天下之大不韙為李陵辯護,完全是為李陵鳴不平。」

  「司馬遷認為李陵常年駐守邊關和匈奴作戰,箭法無雙,驍勇善戰。」

  「平時愛護士兵,打仗時奮不顧身,古來名將也不過如此了。」

  「再說,李陵投降完全是無可奈何。」

  「未必真想投降,一定是想等機會將功補過。」

  「話說回來,就算投降了,以區區五千兵力斬敵近萬人。」

  「戰果足以表彰於天下,決不至於丟了大漢的顏面。」

  「本來,司馬遷這番話,只不過是想把真相分析出來。」

  「一面算是替李陵辯解,一面也是儘量排解漢武帝心中的鬱結。」

  「可是,正應了那句話,立場不同看法不同。」

  「司馬遷的耿耿忠心在漢武帝看來,卻是在替降將罪人遊說。」

  「盛怒之下,沒等司馬遷把話說完,就把他扔給了獄官審理。」

  「司馬遷沒想到,他這一去,就在監獄裡呆了近三年。」

  「期間,他飽受酷吏的摧殘,每天戰戰兢兢,如臨深淵,最後被定為欺君之罪。」

  「擺在司馬遷面前的有三條路,一是花錢買命,二是接受死刑,三是受宮刑免死。」

  「司馬遷一生清廉,家中沒有攢下買命的錢。」

  「向親朋求援,卻沒有一個人敢為因觸怒皇帝的罪犯伸出援助之手。」

  「於是,最後司馬遷只剩下兩條路可走,要麼死,要麼接受宮刑。」

  「司馬遷素來以慷慨之士自居,視宮刑為奇恥大辱。」

  「依他這樣的個性,原本他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從容赴死。」

  「可是,他還是猶豫了。」

  「死能保住他的尊嚴,可是,他長久以來抱持的理想不能終結。」

  「他曾在父親的病榻前流淚發誓要完成史書的書寫,他曾在無數個白天黑夜翻閱歷史資料。」

  「最終,為了父親的遺願,也為了自己的使命,他選擇了忍辱苟活。」

  「他以一顆歷盡劫難卻仍然不屈的心,一筆一划地描摹著歷史。」

  「最終,將一部史書寫成了傳世經典。」

  「司馬遷以遠大的理想激勵自己不斷奮鬥,以其堅忍的人格面對人生的苦難。」

  「即使在最絕望的境遇里,也沒放棄過自己的使命。」

  「最終鑄造了他輝煌的一生,孕育了《史記》的不朽。」

  「縱觀歷史,夢想的實現,從來都不是一個輕鬆的過程。」

  「那些卓有成就的人,幾乎都為夢想花費了巨大心思,付出了艱苦卓絕的努力。」

  「而在這個過程中,有一個堅定的目標尤為重要。」

  「因為有目標,遇到再多磨難,再多委屈,再多困境。」

  「都能百折不撓,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最終創造出永恆的價值。」

  朱棣:司馬遷確實稱得上一代人傑,身心蒙受了那麼大的屈辱,居然能潛心著書寫出千古之絕唱的《史記》。

  司馬遷人生中最大的一次變故,就是無妄之災帶來的宮刑。

  李廣之孫李陵帶兵出擊匈奴,兵盡糧絕之下無奈下馬投降。

  本來兵敗就讓漢武帝極為震怒,尤其得知李陵投降之後,更是大發雷霆。

  漢武帝正在氣頭之上,發現司馬遷一言不發,於是詢問對李陵投降的看法。

  耿直的司馬遷為李陵說情,雖說有理有據,但是卻把痛斥李陵的文臣武將得罪了個遍。

  漢武帝聽後暫時按捺住了憤怒,派將領帶兵深入匈奴,想辦法營救李陵。

  大將領兵在塞外兜兜轉轉了好幾天也沒有找到李陵,抓到了幾個俘虜,得知李陵正在幫匈奴訓練部隊。

  將領回朝將此事報告給漢武帝後,漢武帝的憤怒終於爆發了。

  不顧李陵爺爺李廣為漢室立下的累累戰功,下令誅殺李陵全家。

  同時在朝堂之上為李陵開脫的司馬遷也被認定欺君之罪,大不敬之罪按律當斬。

  當時漢朝對於死刑有兩個抵消政策,一是可以繳納罰金,二是接受宮刑。

  司馬遷只是一個小小的太史令,家中無法繳納巨額的罰金來抵消死刑。

  司馬遷本想慷慨赴死,但想到了父親的遺志還未完成,還想到了孫臏和韓信。

  這些名士都是在遭受了巨大的危難與屈辱後,完成了人生蛻變。

  司馬遷依然決定接受了宮刑,他要用自己這殘破的身軀,去完成父親畢生未完成的理想。

  但是令人意外的是,司馬遷遭受宮刑之後,並沒有按律被貶為庶人,甚至還升官了。

  行刑之後,漢武帝下令將司馬遷調升中書令,同時繼續兼任太史令。

  其實漢武帝雖然暴戾,但並不愚蠢,冷靜下來後也認為李陵的投降是不得已而為之。

  但是木已成舟,李陵一家都被屠戮殆盡。

  也許是惜才,也行是內心對司馬遷的一絲愧疚。

  於是為了彌補,反而對司馬遷進行了升遷。

  很難說司馬遷是因禍得福,但在中書令的位置上,確實有了更多的時間用來著書,這才有了後來的千古絕唱《史記》。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