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武將交權,心思各異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有了龍城兵馬右路軍副元帥常遇春帶頭,新朝的第一次朝會氣氛頓時也變得活躍起來,文臣武將爭先發言。

  龍城兵馬左路軍副元帥陳慶之,也主動向皇上陳懷安請辭,表示要將其手上三十萬玄甲軍的調兵虎符,也藉此機會交還給兵部。

  陳慶之道:「皇上,臣本就是一介書生,棄筆從戎本就是無奈之舉,而今大勢已定,國泰民安,臣也想趁此時機歸隱鄉野,當個教書先生,順便著書立傳,還望皇上成全!」

  刷!

  陳慶之此話一出,金鑾殿內一片愕然。

  朝堂之上一眾文臣武將的驚詫,絲毫不亞於剛才聽到右路軍兵馬副元帥常遇春,主動提出交出兵權時的反應。

  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誰都知道,這左路軍兵馬副元帥陳慶之手上的三十萬玄甲軍,那可是整個龍城大軍最精銳的存在。

  無論是滅國突厥,還是平定吐蕃之亂,亦或者是以武力屈服西域三十六國歸降新帝,這背後可都離不開龍城玄甲軍的身影。

  這二位兵馬副元帥,手上握著的可是王朝一半的軍隊,還是最精銳、最能打的軍隊。

  這兵權,說交就交了?

  到底是常遇春、陳慶之兩位副元帥高風亮節,不貪戀名利權勢,才在新朝的封賞大典之前,主動將兵權交了?

  還是說,皇上他......

  常遇春和陳慶之主動上交兵權的舉動,頓時令金鑾殿內依舊還手握著兵權的一眾武將,心裡開始七上八下的打起鼓來。

  開始揣摩這件事情背後的深意,到底是兩位副帥主動上交兵權,還是說他們聽到了什麼風聲,亦或者皇上在私下逼迫他們交兵權了?

  一時間,一眾手握兵權的武將,尤其是前朝歸降新帝陳懷安的一眾武將,更是顯得惴惴不安起來。

  其中,又以幽雲十六州的武將代表、武寧王的義子劉子玉最為明顯。

  他那一雙三角眼的餘光,在這片刻功夫已經數次游離在龍椅之上的新帝陳懷安,以及兩位主動上交兵權的副帥身上。

  劉子玉不僅是龍城南征大軍的副將之一,更是幽雲十六州的武將之首。

  龍城南征大軍瀛洲分兵後,劉子玉更是獨自率領十五萬大軍南下,攻克開封府後於長江南岸與大軍合營。

  此後,這十五萬大軍的兵權就一直被劉子玉攥在手上。

  再加上幽雲十六州的各地守備兵力,劉子玉一共能調動的兵馬超過二十五萬,是整個新王朝中僅次於兩路兵馬副元帥常遇春、陳慶之的武將。

  甚至,比駐守安西四鎮的大將軍藍玉手上的兵馬還要多出五萬。

  所以,當劉子玉在新朝的第一次朝會之上,看到兩路兵馬副元帥都主動向皇上上交兵權後,他的內心頓時開始糾結起來。

  一方面,多年行伍生涯和為官之道的經驗告訴他,眼下並不是上交兵權的最佳時機;

  不僅是因為幽雲十六州肩負著保衛王朝邊境安全的重任,更是因為新朝尚未舉行封賞大典,對於一個武將來說,尤其是他還代表著幽雲十六州的利益集團,能把兵權抓在手上,終歸不是一件壞事;

  另一方面,劉子玉的直覺又告訴他,今日的朝會應該是他上交兵權的最佳時機,還能藉此機會在新帝陳懷安面前刷一波好感和忠誠度,或許會在日後的封賞大典中為自己加分。

  這兩種思想,在他的腦海中激烈碰撞著,讓劉子玉遲遲拿不定主意。

  除了劉子玉以外,這金鑾殿內還有幾個人的心情也跟他差不多。

  一個是同為降將的虎賁新軍副將唐子義,另外兩個人分別是兩江總督蘇晨,兩湖總督姜寧。

  這三人都是以降將的身份,在新帝陳懷安攻取金陵城之時臨陣倒戈,投到龍城大軍陣中的。

  歸降之後,新帝陳懷安倒也並未表現出絲毫卸磨殺驢的跡象,依舊保持了虎賁新軍、兩江新軍和兩湖新軍的完整建制,在軍隊將領的任命之上也並未插手。

  換句話說,就是歸降而來的虎賁新軍、兩江、兩湖新軍僅僅只是換上了「晉」字旗而已,其餘的一切依舊延續著前朝軍隊的建制。

  這幾支歸降而來的軍隊,也在後期參與了平定前朝餘孽的戰鬥,等於說兵權也是全部在他們自己手上的。

  所以,當唐子義、蘇晨、姜寧幾人,先後看到了兩路兵馬副元帥都主動上交兵權時,下意識的就將目光投到了劉子玉的身上。

  畢竟,這劉子玉不僅和他們同為前朝降將,更是掌握兵權最多的武將。

  他對於上交兵權一事的態度,在很大程度上是能影響朝中的這一批前朝降將的。

  眼見劉子玉低著頭沒有表態,唐子義、蘇晨、姜寧三人索性也假裝沒聽見兩位兵馬副元帥主動上交兵權一事。

  再看新帝陳懷安的反應,也是顯得頗為詫異。

  對於【天生帝王命】系統所召喚的武將,陳懷安是百分之百放心的。

  所以,常遇春和陳慶之在朝堂之上,主動上交兵權的舉動,也是令陳懷安在驚詫之餘,也頗為感動的。

  這二人,皆是忠心耿耿之輩啊!

  這也更加證明了,陳懷安在論功行賞、封侯拜相之時,將常、陳二人封為國公,並列六公之首的決定,是多麼的正確。

  但,陳懷安卻不能接受陳慶之的請辭。

  就像常遇春主動請辭,想要卸甲歸田一樣,暫時的休息可以,真讓這白袍儒將陳慶之去當個教書先生,豈不是暴殄天才?

  再說了,自己若是真的應允了常遇春和陳慶之的請辭,不管出發點如何,勢必都會給朝中的文臣武將留下「清洗」開國功臣的惡名。

  這才剛剛稱帝,就迫不及待的要手下的將領交兵權?

  這樣的皇帝,以後那個武將還願意替你賣命!

  咳咳!

  龍椅之上,陳懷安不動聲色的乾咳了兩聲。

  隨即,金鑾殿內的文臣武將,紛紛將目光重新投到皇上的身上。

  陳懷安這才慢條斯理的說道:「陳副帥,你和常副帥是商量好了嗎?這新朝的第一次朝會,你們二人就不約而同的向朕請辭;」

  𝖘𝖙𝖔55.𝖈𝖔𝖒

  「不知道的,還以為朕這是過河拆橋的,才剛剛稱帝沒幾日,就迫不及待的想要收繳了你們的兵權,哈哈!」

  頓了頓,陳懷安又道:「朕深知,你們二人身為軍中副帥,連連征戰之後,多少都會有些心力憔瘁,暫時放下軍中事務休息一段時間也是人之常情;」

  「但——」

  說著,陳懷安話鋒一轉,道:「朕可不能批准陳副帥你的請辭,調兵虎符可以暫且交由兵部保管,但這左路軍兵馬副元帥的重擔,朕還非要壓在你的肩上不可!」

  「此事,就這麼決定了!」

  說著,陳懷安擺了擺手,道:「諸位愛卿,你們還有什麼事情要向朕啟奏的嗎?」

  「朕先聲明,要是武將些想要效仿兩位兵馬副元帥向朕請辭的話,這事兒就先打住了,而今天下雖定,卻難保會有周邊國家的宵小之輩犯上作亂;」

  「朕,不僅需要爾等打江山,更需要爾等替朕守社稷啊!」

  隨著新帝陳懷安,給新朝的第一次朝會定下基調後,接下來朝中文臣武將所奏之事,果然便不再涉及交兵權一事。

  事實上,陳懷安也從未想過藉此時機,就將王朝的兵權全部集中到一起。

  起碼,不應該是在新朝剛剛結束各地戰事,甚至是連皇上的登基大典都還沒有舉行之前,就把朝中武將手上的兵權全部收歸兵部所有。

  再怎麼說,他陳懷安現在都貴為一國皇帝,九五之尊,做任何事情那都是要考慮到影響的。

  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得注意「吃相」!

  接下來的朝會中,一眾文臣武將所奏之事,便主要圍繞著新朝的國號確立、皇上的登基大典,以及新朝冊立皇后的人選這幾個方面,展開了群策群力、集中商議。

  首先是國號問題,禮部的意見是,沿用以封地立國的傳統,將新朝的國號確立為「晉」。

  但,作為穿越者的陳懷安,似乎對晉朝並不怎麼喜歡。

  其麾下的武將集團,也覺得以封地立國號的傳統,配不上「馬背上取天下」的新帝陳懷安的氣質。

  右路軍兵馬副元帥提議,新王朝國號可立為「明」,代表著明日和希望的意思。

  而左路軍兵馬副元帥陳慶之則提議,新王朝國號可立為「唐」,因為晉王的封地龍城為古時的古唐國,周成王分封其弟叔虞的封國古唐國就在晉王封地龍城。

  關於新朝國號的提議,大致上就是「晉」、「唐」、「明」,這三個國號在朝堂之上,也是互有支持者;

  大家各說各有理,短時間內似乎也沒辦法確立下來。

  最終,恐怕還是得新帝陳懷安來拍板,才能確定最終的新朝國號。

  此外,還在朝堂之上引起了一眾文臣武將廣泛討論的問題,就是關於冊立新朝皇后一事。

  儘管,陳懷安至今還未與兩位公主大婚。

  但,朝中的一些文臣已經對此事有所非議,更好借著新朝第一次朝會的機會,將皇上大婚和冊立皇后一事,擺到檯面上來說。

  禮部侍郎郭孝孺道:「啟稟皇上,關於新朝冊立皇后一事,臣有一句話不知當講不當講?」

  龍椅之上,陳懷安一眼就看穿了郭孝孺的心思,無非就是關於毗伽公主月綺羅的傳言罷了。

  心道這個老狐狸果真是老奸巨猾,你都這樣當著滿朝文武大臣的面問了,朕還能說什麼?

  不當講,能行嗎?

  豈不是顯得朕沒有肚量!

  只見陳懷安一揮手,道:「郭愛卿,但說無妨!」

  得到皇上的首肯後,郭孝孺挺直腰板,慢條斯理的說道:

  「皇上,臣聽聞坊間傳聞,說皇上為穩定西域之局勢,以確保陸上絲綢之路的暢通,有意冊立回紇汗國的毗伽公主月綺羅為新朝皇后?」

  「更有傳聞稱,皇上還要開歷史之先河,冊立東西宮皇后.....」

  郭孝孺後面的話,陳懷安已經記不得說的是些什麼了。

  他只覺得腦袋中「嗡」的一下就炸開了鍋。

  因為,這「開歷史之先河,冊立東西宮皇后」的想法,除了他的母后徐若雲知道外,就只有陳懷安一個人知道,而且他從未曾向任何人透露過。

  哪怕是來到金陵,入駐皇城以後,多少次在御書房內自言自語,他都不曾開口提及過此事。

  唯有,在母后徐若雲從龍城發往金陵的書信中,曾有過一兩次主動在信上詢問陳懷安,這冊立新朝皇后一事考慮得如何?

  他都已經把劉書君和月綺羅,接到了金陵的皇宮中安頓下來,是不是要向此前和母后溝通的那樣,開歷史之先河,冊立東西宮皇后。

  下一刻,一個令陳懷安怒火中燒的念頭便湧上心頭——有人竟敢私自偷看他和母后徐若雲的來往書信!

  這新朝中,有奸人!

  一想到這兒,陳懷安下意識的攥緊了自己的拳頭。

  但,他很快便強迫自己冷靜下來,依舊面色如常的在聽著禮部侍郎郭孝孺的奏報。

  金鑾殿內,禮部侍郎郭孝孺全然沒有注意到,這朝中文臣武將在聽聞此消息後的詫異神色,依舊滔滔不絕的說道:

  「皇上,縱觀我漢王朝上下數千年的歷史,歷朝歷代皆沒有冊立異族女子為皇后的先例,更遑論是冊立東西宮皇后;」

  「正所謂,非我族類,必有異心,若是真讓一個異族女子成為我大漢族母儀天下的皇后人選,皇上不僅是要遭受天下人的非議,更是為王朝日後的儲君太子之爭埋下禍端;」

  「我泱泱中華,禮儀之邦......」

  「郭大人——」

  郭孝孺還在引經據典的說著什麼,卻突然被身邊的禮部尚書張甫用力的拽了拽衣袖,示意他趕緊住嘴。

  此時的禮部尚書張甫,烏紗帽下的額頭上已經冒起了一層細細密密的汗珠,眼角的餘光不停的往龍椅上瞟。

  郭孝孺啊郭孝孺,你個老儒生想被誅九族,可別連累我們禮部的這些同僚啊!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