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 生活中的心計學(1)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引子

  除了做事辦事,做人也是生活中最重要的方面。思兔閱讀www.sto55.com做人的成功與否可以說決定一生的成敗。經常聽到有人感嘆「做人真難」「做人真累」。如果你問他為什麼感到難、為什麼感到累,他可能告訴你:我不會做人,不懂做人的學問,缺少做人的技巧。做人的確是一門學問。有的人心量小,說話辦事讓人生厭;有的人開朗灑脫,一言九鼎,對人既寬厚又有責任心,因而大受歡迎。有的人愛斤斤計較,爭寵愛,爭權位,爭得失;而有的人寬容忍讓,將心比心,泰然處之。正是由於人們不同的做人方式和人生觀,使得各自的人生軌跡也大相逕庭。怎樣做人,是每個人都需要認真對待的人生課題。做人也是需要心計的。

  第11章把握生活的細微之處

  領悟蝴蝶效應,從微小處識別人心

  一隻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能在兩周後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這就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氣象學家洛倫茲於1963年12月在華盛頓的美國科學促進會的一次講演中提出的著名的蝴蝶效應。

  蝴蝶效應產生的原因在於:蝴蝶翅膀的運動,導致其身邊的空氣系統發生變化,並引起微弱氣流的產生,而微弱氣流的產生又會引起它四周空氣或其他系統產生相應的變化,由此引起連鎖反應,最終導致其他系統的極大變化。

  這說明,事物發展的結果,對初始條件具有極為敏感的依賴性,初始條件的極小偏差,將會引起結果的極大差異。

  蝴蝶效應之所以令人著迷、令人激動、發人深省,不但在於其大膽的想像力和迷人的美學色彩,更在於其深刻的科學內涵和內在的哲學魅力。

  我們可以通過西方流傳的一首民謠對此作形象的說明。這首民謠說:

  丟失一個釘子,壞了一隻蹄鐵;

  壞了一隻蹄鐵,折了一匹戰馬;

  折了一匹戰馬,傷了一位騎士;

  傷了一位騎士,輸了一場戰鬥;

  輸了一場戰鬥,亡了一個帝國。

  馬蹄鐵上一個釘子是否會丟失,本是初始條件的十分微小的變化,但其「長期」效應卻是一個帝國存與亡的根本差別。這就是蝴蝶效應在軍事和政治領域中的具體運用。有點不可思議,但是確實能夠造成這樣的惡果。

  但同時蝴蝶效應也使我們有可能「慎之毫釐,得之千里」,以小的代價換得未來的巨大「福果」。

  古埃及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小伙子聽說有人說他的壞話,就憤憤不平去找人打架,路上走得口渴了,便向路邊小屋的主人要一杯水喝。主人熱情好客,看他滿頭大汗,除了送水以外又遞過來一條毛巾。他謝過主人走出屋外,主人又追出來送給他一把傘讓他遮陽。

  這個小伙子出門以後,心胸豁然開朗,只走了幾步就轉頭回家了。為什麼?因為對小屋的主人的熱情招待心裡充滿了感激,原來那充斥在他心中憤憤不平的想法被沖淡了,他不想為區區小事去拼命了。

  可能連小屋的主人都沒想到,一把小小的遮陽傘——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善舉,居然避免了一場可能發生的打鬥。

  此外,一些小地方的準確把握會對交往有很好的促進作用。很多時候,在與人的交往過程中,我們的一句話、一個小動作,都能對他人有重大的影響,要麼是讓他打開心門,要麼是從此關閉。

  有一位中學生在她的QQ空間裡寫道:

  「一天晚上,一個朋友拉我出去。我們並排坐在草坪上,十幾分鐘過去了,她一句話都沒有說。從她的面部表情中,我看得出她遇到什麼傷心的事情了。然後我輕輕撫著她的手,看著她的眼睛關切地說:『你不會是拉我出來看月亮的吧。』瞬間她就破涕為笑,笑過之後大顆大顆的眼淚滴落下來。我只是靜靜地抱著她,任她在我懷裡哭泣,我知道,她需要的不是說教、追問,而是一顆體味她的心。此刻,她的心向我敞開,而我也抓住了這顆心。自從那晚之後,我們的關係上升成了知己,以心讀心的最好朋友。」

  當對方經歷了痛苦的事情,失落、沮喪、痛苦不堪時,我們並不需要多說什麼,一個無言的擁抱,一個關切的眼神,一句「很難受吧」,都能引起他的共鳴,讓他對你敞開心扉。

  不修補一扇窗,就會有更多窗被砸爛

  生活中有很多情景和現象值得我們深思:

  早晨上班時,路口人流如織,等紅燈的人們焦急地望著交通信號燈,終於有一個性急的小伙子等不及了,開始橫穿馬路。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交警或協警不制止這個愣頭青,其他人就會像潮水一樣緊跟其後,視紅燈若無物。

  在乾淨整潔的廣場上,你不好意思隨手丟棄紙屑或菸頭,而是四處尋找垃圾箱。但如果是一地污物,滿階塵土,你會毫不猶豫地將菸頭彈出一個漂亮的拋物線,任其跌落。

  一面潔白的牆上,如果出現了第一個「辦證」的塗鴉,在不能及時清除的情況下,這面牆很快就會長滿「牛皮癬」。

  環境既有約束力也有誘導性,個體的行為在無約束的情況下,會引起多米諾骨牌效應,猶如蟻穴不填實,會造成大堤潰決。

  犯罪學家凱琳曾注意到一個問題:在她上班的路旁,有一座非常漂亮的大樓。有一天,她注意到樓上有一窗子的玻璃被打破了,那扇破窗與整座大樓的整潔美麗極不協調,顯得格外刺眼。又過了一段時間,她驚奇地發現:那扇破窗不但沒得到及時的維修,反而又增加了幾個帶爛玻璃的窗子……這一發現使她的心中忽有所悟:如果有人打壞了一個建築物的窗戶玻璃,而這扇窗戶又得不到及時維修,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縱容去打爛更多玻璃。久而久之,這些破窗戶就給人造成一種無序的感覺。其結果:在這種麻木不仁的氛圍中,犯罪就會滋生。這就是凱琳著名的「破窗理論」。

  換句話說,當我們置身於一個異常優雅整潔、地面非常乾淨的環境中的時候,環境的優美就會給我們一種不自覺的提示:這裡不能隨地吐啖,不能隨手亂丟紙屑果殼。但是,如果有人丟了廢紙,且沒有人來及時清掃掉的話,對於其他人可就能會產生一種暗示:原來這裡是可以丟廢紙的,丟得愈多對後來者來說就愈有一種縱容感。接下來的事情就可想而知,可以說這裡很快就會成為一個大垃圾箱。其實,人的心靈就如這樣的一座整潔美麗的大樓,如果當初有了一扇窗子的玻璃破了得不到及時的維修,那麼久而久之,這座大樓就有可能變得千瘡百孔……

  「破窗理論」給我們的啟示是:環境具有強烈的暗示性和誘導性,必須及時修好第一個被打破玻璃的窗戶。千萬不要因為我們個人的粗魯、野蠻和低俗行為而形成「破窗效應」,進而給別人帶來無序和失去規範的感覺。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平時一直強調的「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就不僅僅是一個空洞的口號,它決定了我們自身的一言一行對環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及時矯正和補救正在發生的問題

  上一節我們提到的「破窗理論」,體現的是細節對人的心理操縱效果,以及細節對事件結果不容小視的重要作用。所以,為了防止「破窗效應」,我們應該及時矯正和補救正在發生的問題,以避免引起更大的損失。

  紐約市交通警察局長布拉頓受到「破窗理論」的啟發,他在給《法律與政策》雜誌寫的一篇文章中談道:「地鐵無序和地鐵犯罪在(20世紀)80年代後期開始蔓延。那些長期逃票的、違反交通規則的、無家可歸而罵街的、站台上非法推銷的、牆壁上塗鴉的……所有這些加在一起,使得整個地鐵里瀰漫著一種無序的空氣。我相信,這種無序就是就是不斷上升的搶劫犯罪率的一個關鍵動因。因為那些偶然性的犯罪,包括一些躁動的青少年,把地鐵完全看成可以為所欲為、無法無天的場所。」

  布拉頓採取的措施是號召所有的交警認真推進有關「生活質量」的法律,他以「破窗理論」為師,雖然地鐵站的重大刑案不斷增加,他卻全力打擊逃票。結果發現,每7名逃票嫌疑犯中,就有一名是通緝犯;每20名逃票嫌疑犯中,就有一名攜帶武器。結果,從抓逃票開始,地鐵站的犯罪率竟然開始下降,治安大幅好轉。

  1994年1月,布拉頓被任命為紐約市的警察局長,就是因為他對「破窗理論」的出色闡釋。而布拉頓開始把這一理論推廣到紐約的每一條街道、每一個角落。他指出,這些小奸小惡正是暴力犯罪的引爆點。結果,針對這些看來微小,卻有象徵意義的犯罪行動大力整頓,帶來很大的效果。

  正所謂防微杜漸,及時修復被打碎的第一塊玻璃,將改變周遭所有人的心理。

  英國有一家規模不大的公司,極少開除員工。有一天,資深車工卡特在切割台上工作了一會兒,就把切割刀前的防護擋板卸下放在一旁。沒有防護擋板,雖然埋下了安全隱患,但收取加工零件會更方便、快捷一些,這樣卡特就可以趕在中午休息之前完成三分之二的零件了。

  不巧的是,卡特的舉動被主管懷特逮了個正著。懷特大怒,令他立即裝上防護擋板,並聲稱要將卡特一整天的工作作廢。

  次日一上班,卡特就被通知去見老闆。老闆說:「你是老員工,應該比任何人都明白安全對於公司多重要。你今天少完成了零件,少實現了利潤,公司可以在別的時間把它們補起來,可你一旦發生事故、失去健康乃至生命,那是公司永遠都補償不起的……」

  離開公司時,卡特流淚了——他在這裡工作的幾年間,有過風光,也有過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公司從來沒對他說不行,可這一次,碰到的是觸及公司靈魂的東西。

  在實際工作中,管理者必須高度警覺那些看起來是個別的、輕微的,但觸犯了公司核心價值的「小的過錯」,並堅持嚴格依法管理。不僅要及時修復「破窗」,更要嚴厲懲治「破窗」,即那些違反紀律的人。

  保持好品性,不要讓壞習慣滋生

  由於人性中的惰性,養成一個好習慣也比形成一個壞習慣要費力。好習慣需要長時間一點一滴地積累,而破壞一個好不容易養成的好習慣往往瞬間即可完成。借用紀曉嵐對聯中的話,壞毛病「如秋草芟難盡」,好習慣「似春冰積不高」。

  一旦個人放鬆了對壞習慣的控制,無形中就會像破窗理論所描述的情景相似,身體裡越來越多的壞習慣就會滋生出來,到最後完全失去了控制,個人也就走向了窮途末路。真有這麼嚴重的後果麼?我們來看一個物理實驗。

  有一位物理學家曾經製作了一組多米諾骨牌,共13張。最小的長9.53毫米,寬4.76毫米,厚1.19毫米,還不如小手指甲大,作為第1張。然後以每張擴大1.5倍的比率,依次設計其餘12張牌。之所以採用1.5倍這個比率,是因為按照數學計算和物理原理,一張骨牌倒下時能推倒的最大骨牌不超過自己的1.5倍。

  依次算下去,最大的第13張長61毫米,寬30.5毫米,厚7.6毫米,相當於一張撲克牌大小,厚度相當於撲克牌的20倍。

  這位物理學家按照精確的計算,把這套骨牌按適當間距排好,輕輕推倒第1張,第2張、第3張順次倒下,當第13張骨牌倒下時,其釋放的能量比第一張牌倒下時整整要擴大20多億倍。這種能量是以幾何級數的形式增長的,可以產生巨大的力量。

  這是多麼驚人的數字啊!研究者推算,如果繼續製作骨牌,當第32張牌倒下的時候,所產生的力量將足以推倒帝國大廈!

  這個實驗給我們的啟示是,人們稍微不注意所養成的一個壞習慣,就像第一張骨牌一樣,會不斷在身體內或思想上擴大影響,讓負面的影響越來越大,最終無法收場。

  比如抽菸這個習慣,一旦你養成了,在一段時間裡或許對你的身體沒有任何明顯的影響,但隨之而來的,你可能因此而患上各種疾病,這些疾病包括:支氣管炎、鼻炎、肥胖症、糖尿病、高血脂、癌症等等。隨著時間的推移,疾病由小問題變成大問題,當你患上癌症之後,後悔已來不及。

  明白這個道理之後,我們就要努力讓自己習慣上的「窗戶」保持完整,時刻提醒自己,不要讓自己輕易養成一個壞習慣,從而陷入關於習慣的「破窗理論」的操縱之中。

  另外,如果你已經養成了一個壞的習慣,那麼你要在這個壞習慣進行下一步擴張之前,努力改掉它。正如著名的石油大亨保羅·蓋蒂所說:好的習慣讓人立於不敗之地,壞的習慣則讓人從成功的寶座上跌下來。

  企業家勞倫斯的一次特殊的經歷,也許能為你改掉已養成的壞習慣帶來一些動力。

  有一段時期,勞倫斯抽菸抽得很兇,每天早上都咳嗽得很厲害,但他就是戒不掉。

  一天,他在去一個郊區度假的途中,到一個農戶家投宿。連著坐了很長時間的車,勞倫斯實在是累極了。吃過晚飯之後,他就回到自己的房間裡,很快就睡著了。凌晨兩點鐘左右,勞倫斯醒了過來。這時,他很想抽支煙,於是他就打開了燈,很自然地伸手去摸他一般都會放在床頭的煙,但是沒有。他下了床,到衣服的口袋裡去找,也沒有。於是他又在行李袋裡找,結果他又一次失望了,摸出來的只有空空的菸袋盒。他知道在這個地方很少有賣香菸的商店,即使有也早就關門了。他想,這個時候把房間主人叫過來,實在是不合適。現在他唯一能得到香菸的方法就是穿好衣服,走到火車站去,但是那裡距離這個地方足足有10公里的路程,更糟糕的是,外面還下著大雨。道路非常泥濘,自己的破雨衣實在抵擋不了外邊的大雨。而且,附近也不可能有計程車。

  想抽菸的欲望越來越強烈,最後,他下了床,穿好衣服,披上睡衣,下定決心要出去。就在他伸手推門的時候,他突然覺得,自己的行為是多麼的荒唐可笑。自己是一個接受了高級教育的知識分子,一個成功的商人,一個認為自己有足夠的智慧可以對別人下命令的人,居然在深三更半夜要離開舒適的旅館,冒著大雨走上好幾條街去買香菸。他不覺笑了起來,笑自己好傻。

  勞倫斯也是生平第一次注意到,自己養成了一個多麼壞的習慣,這個壞習慣對自己沒有任何的好處,只會令自己失去極大的舒適與快樂。很快他就作出了一個決定,他走到桌子旁邊,把那個空煙盒揉成一團從窗戶那裡扔了出去,然後重新換上睡衣,回到舒服的床上。心裡懷著一種解脫,甚至是一種勝利的感覺,關上燈,合上了眼睛。他覺得自己從沒有這麼舒適地睡過一次覺。自從那個晚上之後,勞倫斯再也沒抽過一根煙,也沒有想過要再繼續抽菸。

  勞倫斯說,他並不是想用這件事來指責那些有抽菸習慣的人,但是他經常回憶那天晚上的情形,他只是為了表示,其實一些事情不是非做不可,那只是一種習慣,完全可以丟掉。

  如果一個人經常做一件事的話,就很容易形成習慣,而習慣的力量是難以抗拒的。但是不要忘了,我們人類自身還有一種潛藏的緩衝能力,它同樣不容小覷。那就是——既然人有可能養成一種習慣,那他肯定也有能力去改掉這種習慣!

  所以,為了保持我們身心的健康,請把已經打破的那一扇或幾扇窗戶補上,亡羊補牢,為時未晚。想要不被壞習慣所操縱,就要真正操縱我們的意志。

  關注細節,不要讓成功毀在細節上

  在生活中,我們要時刻注意細節問題,儘量避免出現一些小的看似微不足道的錯誤。很多時候,一些大的災難的發生,就是因為一點點細節的疏忽所造成的,比如下面發生的這件事。

  遠洋運輸的貨輪性能先進,維護良好,一般不會出什麼問題。但是巴西一家遠洋運輸公司的海輪卻在海上發生了大火,導致沉沒,全船人都葬身海底,後果十分嚴重。

  後來,事故調查者從海輪的遺骸中發現了一隻密封的瓶子,裡面有一張紙條,上面寫了21句話,看起來是全船人在最後一刻的留言。人們驚奇地發現,這些水手、大副、二副、管輪、電工、廚師和醫生等熟知航海條例的人,竟然私下裡幹了不少錯誤的事:有人說自己不應該私自買了檯燈,有人後悔發現消防探頭損壞時卻沒有及時更換,還有人發現救生閥施放器有問題時卻置之不理,有的是例行檢查不到位,有的是值班時跑進了餐廳……

  最後船長寫了這樣一句話:發現火災時,一切都糟透了。平時,我們每個人犯了一點點小錯誤,都沒有在意,積累起來,就釀成了船毀人亡的大錯。

  其實,或許在海輪剛剛出發的時候,船長和船員們都能謹小慎微、一絲不苟地工作,只不過隨著航行的日子一天天過去,船上的人逐漸放鬆了警惕,當有第一個人開始注意力不集中時,逐漸慢慢地影響了整條船所有人員的工作風氣和態度,大家輪番犯錯誤,導致了災難的發生。

  所以,這個故事給我們很大的啟示就是,不要在工作中疏忽大意,不放過每一個容易出錯的細節,否則,積少成多,聚沙成塔,讓錯誤時刻操縱著我們,最後將會咽下失敗的苦水。

  一個五星級酒店的客房樣樣都好,就是有些小缺點什麼的。比如,床頭的開關向外遠了5厘米,晚上關燈時,你就得在床上翻過身去才能夠得著,如果少一個轉身就人性化了。當然工人是不可能躺在床上來安裝那個開關的,但設計師應該想得到啊!向床頭移5厘米就好了。馬桶正對衛生間門口,說是門口,其實並沒有門,坐在上面方便,越想越不雅。設計時轉個方向不就好了嗎?這是設計的細節。因為忽略了這些細節,這個五星級酒店最終倒閉了。

  的確如此,細節往往操縱著事情的成敗。一個細節上的失誤,將會影響整個大局甚至人的一生。

  某大學應屆畢業生陳某因為一份簡歷而在應聘時栽了跟頭。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參加招聘會的那天早上,小陳不慎碰翻了水杯,將放在桌上的簡歷浸濕了。為儘快趕到會場,小陳只將簡歷簡單地晾了一下,便和其他東西一起,匆匆塞進背包。

  在招聘現場,小陳看中了一家房地產公司的廣告策劃主管崗位。按照這家企業的要求,招聘人員將先與應聘者作簡單交談,再收簡歷,被收簡歷的人將得到面試的機會。

  輪到小陳時,招聘人員問了小陳三個問題後,便向他要簡歷。小陳受寵若驚地掏出簡歷時,這才發現,簡歷上不光有一大片水漬,而且放在包里一揉,再加上鑰匙等東西的劃痕,已經不成樣子了。小陳努力將它弄平整,遞了過去。看著這份傷痕累累的簡歷,招聘人員的眉頭皺了皺,還是收下了。那份折皺的簡歷夾在一疊整潔的簡歷里,顯得十分刺眼。

  三天後,小陳參加了面試,表現非常活躍,無論是現場圖像處理操作,還是為虛擬的產品做口頭推介,他都完成得不錯。在校讀書時曾身為學校戲劇社骨幹社員的他,還即興表演了一段小品,贏得面試負責人的嘖嘖稱讚。當他結束面試走出辦公室時,一位負責的小姐對他說:「你是今天面試者中最出色的一個。」

  然而,面試過去一周後,小陳依然沒有得到回覆。他著急了,忍不住打電話向那位小姐詢問情況。小姐沉默了一會,告訴他:「其實招聘負責人對你是很滿意的,但你敗在了簡歷上。老總說,一個連簡歷都保管不好的人,是管理不好一個部門的。你應該知道,簡歷實際上代表的是你的個人形象。將一份凌亂的簡歷投出去,有失嚴謹。」

  這件事給了小陳深刻的教訓,從此,他變得細心起來。他深切感到,決定事情成敗的,有時往往只是一個小小的細節。

  簡歷既是進行自我營銷的工具,也代表著個人的形象,所以在應聘時一定要寫好簡歷,更要保存好簡歷。

  要展示完美的自己很難,它需要每一個細節都很完善;但毀壞自己很容易,只要一個細節沒注意到,就會給你帶來難以挽回的影響。

  細節會影響和破壞整體的完美,細節也能夠表現整體的完美,會讓你的產品在眾多的競爭者中脫穎而出。

  當初中國從日本進口縫衣針的時候,好多人都感驚詫:一個針還要買日本人的?看到了日本的針才發現,當時我們常用的針是圓孔,而日本的針是長條孔,這是為照顧老人們眼花而設計的。上海內環高架橋不允許1噸以上的小貨車上橋,一個月以後,0.9噸的日本小貨車就在上海接受訂單了。

  這些都說明了日本的企業十分注重細節。在實際操作中,要做到這些是不容易的,因為只有營銷部、生產部、物料部、採購部、研發部、製造部通力協作,才能將這件事做好。但是如果一個管理者在決策和設計的過程中,根本就沒有考慮過這些,那恐怕他連市場上的殘羹剩飯也吃不上一口了。

  所以,朋友們,生活中的每個細節都是不能忽略的。從那些細節中,我們可以看到失敗的原因;從那些細節中,我們可以看到成功的關鍵。不要因細節而引起無法彌補的損失,而應該用細節成就完美的整體,來造就自己的成功。

  第12章注意樹立良好形象

  品德是決定形象的關鍵

  在生活中,我們常說某某人品不佳,令人鄙夷;某某人品高尚,令人佩服。其實,內心深處的觀念是:某人如果品德高尚,造福人群,那他將永遠被人們所紀念,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相反,如果某人品行惡劣,即使他生前也有一些功績,甚至有較大的功績,人們也不會推崇他。個人品德時刻在操縱著我們對他人整體形象的優劣評價。

  三國時期,人們最崇拜的人物首推諸葛亮。如果單純比較事業,諸葛亮是個失敗人物。他的三分天下、匡扶漢室的願望並沒有實現,可以說他的事業最終是失敗的。但他「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的志趣,以及「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奉獻精神,千百年來深深地打動著中國人,至今人們仍然在懷念他。和諸葛亮相比較,曹操的事業無疑要成功得多。而且我們客觀地說,曹操統一北方,在歷史上有很大的功績,為晉朝的最終一統打下了基礎。但中國人歷來並不推崇曹操,因其有「篡漢」的野心。雖然他自己說「願為周公」,但他的所作所為證明了他並非甘居臣下。果然,他一死,他的兒子就代漢自立。曹家父子的狼子野心,盡人皆知,所以魏晉以後的中國人歷來對曹操的評價不高,因其未盡臣道,於個人的品行有虧,不足以成為後世楷模。

  再如我們中國人最崇拜的聖人。文聖即孔子,武聖即關公和岳武穆。孔子一生窮困潦倒,雖然一度擔任過魯國司寇,但終因政見不合,很快就掛冠而去。可以說孔子在政治上並不成功,沒有同時代的管仲、子產那樣的功績。但歷代的中國人推崇孔子遠超於管仲、子產,尊之為「大成至聖先師」。就是因為孔子一生的行跡保存了中華傳統文化,使之能夠滋養千秋萬代的中國人及普天下之人。雖然他生前沒有煊赫的事業成就,但他的品德修養、學問價值、人生哲學足以為所有人的楷模,稱為文聖,恰如其分。

  再來看武聖關公。關公雖然武藝高強,戰功顯赫,但他一生敗績也不少,猶以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為最。但中國人歷來不以成敗論英雄,換句話說,中國人歷來不以一時事業的成敗作為評價人的標準,而以其千秋萬代的歷史影響為準。人們尊敬關公,因為他是「義」字的代表。人們津津樂道的千里走單騎、華容道義釋曹操等關公的故事,正是其義蓋雲天的表現。

  岳飛(諡號武穆)朱仙鎮接到十二道金牌勒令回兵。但他並沒有一怒之下率兵回師去「清君側」,而是接受了朝廷的旨意,回去後即冤死於風波亭。岳飛當時並不是不知道他回去後可能的結局,但他恪盡臣道,謹遵聖旨。這並不是近代人所詬病的「愚忠」,而是為人臣者應盡之道。岳飛永被後人追慕尊崇,其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豈是秦檜、宋高宗之流所能仰望!中國人心目中卓越的軍事將領,並不是要攻城掠地、開疆拓土、殺人無數,而是要講究「武德」,懂得「止戈為武」「不戰而屈人之兵」的軍事哲學,而不是簡單的一介武夫。中國人尊崇關公、岳武穆為「武聖」,同樣是恰如其分的,二人當之無愧。

  受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刻影響,直至今天,品德仍然操縱著我們對他人的評價。很多人評價一個人依據的首要標準仍是一個「德」字。我們都很熟悉一句成語:德才兼備。

  其實要特別注意:是德才兼備,不是才德兼備。德第一,才第二,千萬不可將順序顛倒。

  有這樣一個笑話:

  假設讓我們從下面三個候選人中選擇一位來造福全世界,你會選擇哪一位?候選人甲的檔案證明此人有兩個情婦,有多年吸菸史而且嗜好馬爹尼酒,篤信巫醫與占卜;候選人乙則曾兩次被趕出辦公室,每天中午才肯起床,讀大學時曾吸食鴉片,每晚都要喝一升白蘭地;候選人丙曾是國家的戰鬥英雄,終身保持素食習慣,從不吸菸,只偶爾來點啤酒,年輕時沒有做過什麼違法的事。

  很顯然我們會傾向於選擇候選人丙。

  但最後我們發現,候選人甲原來是美國前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候選人乙則是英國前首相溫斯頓·邱吉爾,而候選人丙卻是臭名昭著的阿道夫·希特勒。

  這就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別。西方評價人一直強調「能力第一」,認為一個人只要有能力、有業績,就是好的,是對的。而中國人則執拗地堅守著道德的標準。

  雖說受西方觀念的影響,現在已有不少人在替曹操翻案,但不可否認,「德」在中國人心目中仍然占據著絕對重要的地位,它時刻影響並操縱著我們。因此,在人際交往中,切不可忽略品德的重要性和影響力,它操縱著別人對你整體形象的評價。

  用美好的品質修飾能力的不足

  一個人最重要的不是學識、才能,而是品質。沒有好的品質,就算有再高的學識和才能,也是沒有辦法成功的;而有了好品質,卻能彌補學識和能力的不足,影響和操縱別人對我們的肯定。

  在一個刮著大風的下午,公路旁邊的曠野中出現了一幅奇怪的景象:一個殘疾的中年人正搖著輪椅拼命追趕著一大片在空中飛舞的報紙,他努力想去抓住那些報紙,可風實在是太大了,他殘疾的雙腿難以承受這複雜的任務,轉眼間,報紙散落的到處都是,中年人沒抓到幾張。

  周圍有人看到了這一幕,感嘆於殘疾人的不幸,便主動過去幫忙。費了好大的勁才把報紙都收攏之後,大家便問他找這些報紙幹什麼。

  殘疾人掙扎著坐回到輪椅上,手臂抖個不停,面色蒼白地說:「老闆派我給客戶送去幾捆報紙,可是我到地方的時候才發現少了一捆,就趕緊回來找。走到這時,才看到報紙飄得滿地都是,只能一張一張拾起來,一張都不能少啊。」

  大家又說:「你這樣的狀況,很難一個人解決問題,為什麼不直接跟老闆解釋原因呢?他也會諒解你的。」

  殘疾人很奇怪地望著大家說:「為什麼自己不解決問題呢?畢竟錯誤是我自己犯下的啊,我必須這麼做。」

  絲毫不迴避自己的責任,不找藉口來推卸自己的過錯,他以自己的品質贏得了路人的尊敬、老闆的信任,獲得了更多的支持。

  美好的品質,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

  一位國王有一次和親近的臣子在沙灘上散步,這位近臣以阿諛諂媚的口氣夸國王的權力有多大、影響有多廣,頌讚之聲不絕於口。這位國王靜靜地聽了半天,他轉頭面向大海:「海啊!我是你的統治者,我有很大的權力,現在命令你停止前進,不准弄濕我的腳。」但是海浪絲毫沒有停止,仍舊一波波地襲來,並且理所當然地打濕了國王的腳及拖地的長袍。國王轉身斥責這位近臣:「你看,這波浪並不聽我的命令,可見國王的力量也和其他人一樣脆弱。」

  人貴有自知之明,假如身處高位,並有自知之明的話,那才是非常可貴的。有一個雲遊四方的道士,在途中無意間撿到一顆寶石,他隨手裝入背袋中。有一天道士碰到一個疲累不堪的旅行人,他和這人分享他所有的食物。這人看上了道士袋中那顆燦爛的寶石,而道士毫不猶豫地就將它送給了這人。這人興奮地拿了就走,口中直呼幸運。但過了數日,這人又來找道士,並且恭敬地將寶石還給了道士,並說:「我不要這顆寶石了,我要更貴重的,是什麼樣的意念使你願意把這麼貴重的東西送給我?請教導我。」

  一個具有優秀品質的人,其價值要遠遠大於許多有價之寶。

  對一個人來說是這樣,對一個企業來說也是如此,服務品質的優劣,將操縱著它的生存和發展。

  美國有位家庭主婦買了一包新上市的麥片,第二天嘗了之後,感覺不滿意,於是她就依據美國消費者保護法,對於這種不滿意的產品要求退款。將抱怨信寄給麥片公司後,她又嘗了一次麥片,發現其實也還可以,但在這個時候麥片公司卻寄來了一張退款支票,並附上了很誠懇的道歉信,為他們的產品不合口味而道歉,並歡迎繼續使用其他產品。這樣一來她倒是感覺不好意思,又在寫了一封信告訴麥片公司,她現在蠻喜歡這個產品的,並且也退回了退款支票。然而麥片公司卻寄來了更多免費的新產品,同時請求她同意把這個情況刊登在公司的刊物上。如此一來,麥片公司保住了一位老顧客,卻又因這位老顧客的故事,吸引了更多的新顧客。

  所以說,不僅是產品的品質要好,服務的品質也要跟上,這樣我們的產品才有機會在市場上成為知名產品。

  有經驗的管理專家一致認為,品質是拉住客戶的最有效的利器。道理很簡單,客戶購買我們的產品,他要的也是利益。而有能力提供穩定可靠的產品品質,事實上也等於是提供給客戶穩定可靠的利益。

  所以,我們應時刻牢記優秀品質的巨大力量,用高尚的品質來修飾能力的不足,幫自己樹立良好的形象。

  利用首因定律打造第一印象

  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會對「第一」情有獨鍾,你會記住第一任老師,第一天上班、第一個戀人等等,但對「第二」就沒什麼深刻的印象。你知道嗎?這是首因定律的表現。

  有位心理學家撰寫了兩段文字,講的是一個叫吉姆的男孩一天的活動。其中一段將吉姆描寫成一個活潑外向的人:他與朋友一起上學,與熟人聊天,與剛認識不久的女孩打招呼等。而另一段則將他描寫成一個內向的人。

  研究者讓有的人先閱讀描寫吉姆外向的文字,再閱讀描寫他內向的文字。而讓另一些人先閱讀描寫吉姆內向的文字,後閱讀描寫他外向的文字,然後請所有的人都來評價吉姆的性格特徵。結果,先閱讀外向文字的人中,有78%的人評價吉姆熱情外向,而先閱讀內向文字的人,則只有18%的人認為吉姆熱情外向。

  人們在不知不覺中,傾向於根據最先接受到的信息來形成對別人的印象。這就是第一印象的作用。第一印象又稱為初次印象,指兩個素不相識的陌生人第一次見面時所獲得的印象。那麼,第一印象真的有那麼重要,以至於在今後很長時間內都會影響別人對你的看法嗎?

  一個新聞系的畢業生正急於尋找工作。一天,他到某報社對總編說:「你們需要一個編輯嗎?」

  「不需要!」

  「記者呢?」

  「不需要!」

  「那麼排字工人、校對呢?」

  「不,我們現在什麼空缺也沒有了。」

  「那麼,你們一定需要這個東西。」說著他從公文包中拿出一塊精緻的小牌子,上面寫著「額滿,暫不雇用」。總編看了看牌子,微笑著點了點頭,說:「如果你願意,可以到我們廣告部工作。」

  這個大學生通過自己製作的牌子,表現出了自己的機智和樂觀,給總編留下了美好的第一印象,引起對方極大的興趣,從而為自己贏得了一份滿意的工作。並且,因為對他有良好的第一印象,總編可能一直對他印象頗佳。由此可見,第一印象真的很重要!

  人們對你形成的某種第一印象,通常難以改變。而且,人們還會尋找更多的理由去支持這種印象。有的時候,儘管你表現的特徵並不符合原先留給別人的印象,人們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仍然要堅持對你的最初評價。第一印象在人們交往時所產生的這種先入為主的作用,被叫做首因定律。

  人類有一種特性,就是對任何堪稱「第一」的事物都具有天生的興趣並有著極強的記憶能力。承認第一,卻無視第二。不經意地你就能列出許許多多的第一。如世界第一高峰,美國第一個總統,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人,等等。可是緊隨其後的第二呢?你可能就說不上幾個。

  心理學家認為,第一印象主要是一個人的性別、年齡、衣著、姿勢、面部表情等「外部特徵」。一般情況下,一個人的體態、姿勢、談吐、衣著打扮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這個人的內在素養和其他個性特徵。

  無論你認為從外表衡量人是多麼膚淺和愚蠢的觀念,但社會上的人們每時每刻都在根據你的服飾、髮型、手勢、聲調、語言等自我表達方式在判斷著你。無論你願意與否,你都在留給別人一個關於你形象的印象,這個印象在工作中影響著你的升遷,影響著你的自尊和自信,影響著你的幸福感。

  利用近因效應終善其身

  近因效應是指在多種刺激一次出現的時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決於後來出現的刺激。

  在生活中,我們是否注意過這種事情:某人犯了一個錯誤,人們便改變了對這個人的一貫看法。某電視台著名節目主持人,一生聲名卓著,卻晚節不保,因為一樁私生活的醜聞而敗壞了一世名聲;一個之前有不良記錄的人因做了一件有意義的好事,人們就認為他是浪子回頭金不換,以前的不好都隨之而去,從此對他刮目相看;在朋友交往中,有時多年的友誼會因一次小彆扭或誤會而告終;夫妻之間吵架,一氣之下,可能全忘記了對方過去的好處和恩愛,只想著離婚……這些都是心理學上的近因效應在起作用。

  有個關於曾國藩的有趣的故事,可以作為近因效應的引證。

  曾國藩在最初和太平軍的交鋒中,一直處於劣勢,於是在奏摺中稱自己「屢戰屢敗」。但他幕下的一個師爺看了說,不要這樣寫,而應將四個字的位置調動了一下,改為「屢敗屢戰」。

  曾國藩恍然大悟,把奏摺改了過來,交了上去。結果「常敗將軍」的形象變成了敗而不餒、堅忍不拔的形象。

  近因效應還有一個表現就是,最後一句話決定了整句話的調子。比如,老師跟學生說:「總能考上一個學校吧,雖然錄取率那麼低。」或者說:「雖然錄取率那麼低,總能考上一個學校吧。」這兩句話的意思是一樣的,只因語句排列的順序不同,給人的印象卻全然不同。前者給人留下悲觀的印象,後者則給人樂觀的印象。

  在日常的人際交往過程中,我們對他人最近、最新的認識占了主體地位,掩蓋了以往形成的對他人的評價,因此,近因效應也被稱為「新穎效應」。

  在生活中,我們總是強烈譴責喜新厭舊的人,認為他們的行為是不道德的。然而,在交往中,很多人都有「喜新厭舊」的習性——比較重視「新」的信息,而不太重視舊的信息。

  近因效應實際上包含著人類喜新厭舊的本性。這提醒我們,人際關係是需要「保鮮」的,尤其是夫妻之間。

  賀歲大片《手機》里有句流行一時的台詞:「在一張床上睡了20年,難免會有一些『審美疲勞』。」不管當初如何恩愛、如何甜蜜,如果不能經常保持新鮮感,近因效應都會使我們忘記對方過去的好,並且因為喜新厭舊而具有移情別戀的可能。

  新近的信息比以前得到的信息對於交往活動有更大影響,一個突如其來的信息會使人們早已習慣的認識和印象發生質的飛躍。比如,張娟和郭珊珊是同時進入公司的新同事,彼此的第一印象都很好,脾氣相投,背景學歷相當,對問題的看法和角度都很相似,真是酒逢知己千杯少,兩人慢慢成了好朋友。

  日子一天天過去,兩人也越來越有默契,友誼之樹在慢慢成長。但是最近,在閒談中,張娟發現郭珊珊的一些話語和以前告訴她的不一樣,前後矛盾,於是心中犯疑,對郭珊珊以前的一切友好都打上了問號,認為她是個不真誠的人,從此以後對她說的任何話都不相信了。

  那麼近因效應是否和第一印象互相矛盾呢?其實,它們並不矛盾,而是各自有著適用的範圍。心理學家告訴我們:在與陌生人交往時,第一印象影響較大,而在與熟人交往時,近因效應則有較大影響。這就提醒我們,在人際交往中,不能吃老本,而要時刻注意近期的表現,時刻注意保持已經樹立起來的形象。

  平時在和老朋友的交往中,每一次交往都要認真對待,特別是每一次交往最後幾分鐘的音容笑貌。由於是老朋友,就沒有什麼第一印象可言,而到底哪一次交往能發生近因效應,卻是無法預料。只要有一次表現得有點異樣或特別,那麼,過去的表現就會大打折扣甚至一筆勾銷。因此,每一次交往都得小心行事,不能因為是老朋友就「忘乎所以」。

  使用敬語和謙詞

  平常說話有許多口頭「敬語」,我們可以用來表示對人尊重之意。「請問」有如下說法:借問、動問、敢問、請教、借光、指教、見教、討教、賜教等。「打擾」有如下詞彙:勞駕、勞神、費心、煩勞、麻煩、辛苦、難為、費神等委婉的用詞。

  如果我們在語言交際中記得使用敬語和謙詞,相互間定可形成親切友好的氣氛,減少許多可以避免的摩擦和口角。

  有一位服務於某大型電腦公司,擔任系統工程師的職員。他在公司已經服務六年,技術優秀並很關照晚輩,上級對他也另眼相待。但他卻在一次與客戶的交涉中犯下了意想不到的大錯誤。

  某客戶買了這家公司的電腦,因而召集員工聽該電腦公司的人講解。這位系統工程師極其認真而詳細地解說電腦的操作和內容,在說明會的休息時間裡,他前往洗手間,要洗手時才發現沒有洗手用的香皂。他看見隔壁放著一塊,但正好有一位老人在用,這位工程師由於趕時間,並未向老人打聲招呼就逕自伸手將香皂取過來用,然後在隔壁取了衛生紙擦手,就匆匆走出去。

  那位老人對這位工程師的所作所為很生氣,認為不招呼一聲就隨便用別人位子上的東西,是很不禮貌的行為。而這位老人正是這家客戶公司的董事長。

  「這麼不懂禮貌的人,是哪家公司的人?」

  這位董事長一詢問,知道就是電腦公司派來講解的工程師,結果使得原來要成交的電腦被退了回去。這麼一來,電腦公司也開始調查原因。電腦公司總經理特地到這家公司謝罪,但還是無法挽回工程師所造成的惡果,工程師也因此引咎辭職。

  這位本來很有前途的優秀工程師,若能在洗手時多說一句「對不起,讓我先用一下」,整個情形都將為之改觀。由此可見,短短的一句話,也是不容輕忽的。

  倘若經常覺得「這種小事不說也無妨,對方一定會知道的」或認為「芝麻小事,不說也罷」,這就錯了。自己這樣想,對方是不是也這麼想呢?所以,雖然是芝麻小事,仍是要經由嘴裡講出來對方才能明白、諒解。

  雖然道了歉,但並沒有緩和彼此間的氣氛,反而加深其間的裂痕,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見。

  前去道歉的人,心裡總是難過,頭也是垂下的。道歉之前,總想先解釋事情,結果往往忘了說幾句對不起的話,反而更引起對方的不滿。所以,去道歉的人一看到對方最好馬上就說:「真對不起,我錯了。」然後再說明事情也不遲。在說明時,也不要忘記強調歉意,並說「真的很抱歉」「你所說的很有道理」,或說「我了解你的意思」。

  聽對方說話時,在必要的時候,還要點頭附和,這樣對方的火氣才會降下來,並通過這次會談使彼此之間更加和諧。在這種與人交涉方面很能幹的人,在公司更容易受上級看重,並受客戶歡迎。

  美貌真的是一種資本

  20世紀70年代有一部朝鮮電影叫《鮮花盛開的村莊》,裡面一位老人為兒子相中了一個長相一般、體態粗壯但很勤快的姑娘。兒子嫌姑娘丑,老人問:「漂亮的臉蛋能長出大米嗎?」將人的相貌和大米聯繫起來,使這句台詞顯得很別致,所以給觀眾留下的印象極其深刻。但如今,「漂亮的臉蛋出大米」在中國似乎成了一個不言自明的真理。在北京舉辦的一次國際汽車展覽,在美女伴香車的促銷活動中,一位「名牌」美女在汽車前站一天可以獲得6萬元的酬金;號稱韓國第一美女的金喜善,在為TCL集團推廣其新型手機所做的廣告中,身價是1000萬元人民幣;中國內地的一些美女,在為商家出任形象大使、品牌代言人時,往往也有幾十萬元甚至數百萬元的身價。

  韓國有一家公司曾以韓國20歲至30歲的448名未婚女為對象,調查整容的原因。接受調查者為整容提供的理由包括:提高外貌競爭力(57.1%),增強自信(22.5%),顯得更加漂亮(16.7%)等。外貌真能提高個人在社會中的競爭力嗎?最近20多年的經濟學研究,其實早就注意到美貌給人們帶來的影響,尤其是在收入方面。這一領域最負盛名的研究是海莫默什和比德爾1994年發表在《美國經濟評論》上的文章《美貌與勞動力市場》。在這篇論文中,他們運用有關調查數據檢驗了個人相貌和收入的聯繫,結論是:在其他條件(比如學歷和家庭背景等)相同的情況下,美貌者比中等相貌者的收入高出約5%,而中等相貌者比貌丑者又高出約5%~10%。這說明美貌的收益很可能是普遍存在的。

  不僅在廣告推廣領域美女的價值無可厚非,在平時生活中也是如此。比如說找工作,那些漂亮的女士,雖然專業或者是經驗、能力並不見得很優秀,但她們總是能夠得到招聘主管的青睞,不僅很容易就獲得就業機會,而且報酬往往也高出人們的預料。

  銷售總監、廣告公司推廣總監,不乏美女擔綱。是美女的能力突然見長嗎?其實是,美女好辦事。雖然她們不是絕頂聰明,但是她們擁有美貌,再加上一定的智慧,可以說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無堅不摧,戰無不勝。

  所以,不管你心裡願不願意承認,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無論在什麼時候,美貌都是一種的資本。

  清爽的外在形象為你加分

  心理學家做過一個實驗:分別讓一位戴金絲眼鏡、手持文件夾的青年學者和一位留著怪異頭髮、穿著邋遢的男青年在公路邊搭車。結果顯示,青年學者的搭車成功率很高,而另外那個男青年則很難搭到車。

  這個實驗說明:不同的儀表代表了不同的人,隨之就會有不同的際遇。這不僅僅是以貌取人的問題。

  媒體策劃專家有一句名言:要給人好印象,你只需要7秒鐘。通過大量的分析,研究者們得以成功描繪出影響第一印象形成的因素:第一印象的形成有一半以上內容與外表有關。不僅是一張漂亮的臉蛋就夠了,還包括體態、氣質、神情和衣著的細微差異;大約40%的內容與聲音有關。音調、語氣、語速、節奏都將影響第一印象的形成;只有少於10%的內容與言語舉止有關。

  並不是所有人都可以長得美若天仙或是英俊非凡,但每個人都可以做到乾淨整潔。油性皮膚者一定要注意臉部和頭髮的乾淨清爽,乾性皮膚者則要避免臉上出現令人不快的皮屑,然後就是衣著是否整潔得體。你的衣服表明你是哪一類人物,它們代表著你的個性。一個和你會面的人往往不自覺地依據你的衣著來判斷你的為人,所以有句話叫「人靠衣裝」。

  服飾只有與穿戴者的氣質、個性、身份、年齡、職業以及穿戴的環境、時間協調一致時,才能真正達到美的境界。得體的穿著講究和人本身的身材、年齡、性格和諧,同時也講究和場合的和諧,在不出錯的基礎上再講究搭配的技巧。平時應該多瀏覽一些時尚雜誌或網站,根據自己生活和工作的需要,有技巧地打扮自己,讓自己賞心悅目。

  我們經常看到很多外交家,他們的穿著都給人一種信賴感——穿西服打領帶。我們也會看到市場上賣豆腐的經常穿著一件圍衫,頭頂個帽子,手裡拿著一把扇子。

  假如掉過來,一個外交家穿著一件圍衫,頭頂個帽子,手裡拿著一把扇子,穿個汗衫,手上帶個手套,髒兮兮的樣子,你敢相信他是個外交官嗎?假如賣豆腐的在市場上穿著西服,系個領帶,穿個白襯衫,你敢買他的豆腐嗎?可能你覺得他的豆腐不太新鮮或怎麼樣吧,因為做什麼就應該要像什麼。

  工作就應該有工作的樣子,外在形象影響著我們在他人心目中的印象,尤其是第一次見面。第一印象只有一次機會,沒有第二次,所以每個人都要研究你給人什麼樣的印象?給人什麼樣的感受?希望別人看到你以後有什麼感覺?別人在跟其他人在一起的時候,會如何談到你?把這些仔細規劃好之後,你才能達到給別人良好的第一印象的目的。

  俗話說「人靠衣服馬靠鞍」,是不無道理的。商業心理學的研究告訴我們,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所產生的影響力和信任度,是來自語言、語調和形象三個方面。但它們的重要性所占比例是:語言只占7%;語調占38%;視覺(即形象)占55%。由此可見形象的重要性。而服裝作為形象塑造中的第一外在要素,是眾人關注的焦點。你的形象就是你自己的未來,在當今激烈競爭的社會中,一個人的形象遠比人們想像的更為重要,它的操縱能力將超乎你的想像。



章節目錄